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出汗也是门学问,中医:“汗为心之液”,“汗出异常的临床表现”

现代医学认为,出汗是人体散热的方式之一,通常在环境温度升高或体内产热增加时,机体就以出汗的方式增加散热,以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中医学则认为“汗为心之液”。出汗的种种情形不同,往往能反应出患者病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不可不细察。

记得刚开始学习中医的时候,老师就教给我一首问诊歌诀,开口便是“一问寒热二问汗……”,可见汗液作为诊察病情的指标颇为中医所倚重。他们常常借助有无汗液、出汗时间、部位、多少或汗液颜色、气味的不同来分辨病情的轻重缓急和预后转归。

“中医对“汗”的认识—心在液为汗”

汗字的结构为,左边为“水”,右边一个“干(gàn)”。这里的“干”发四声,干,既是声旁也是形旁,狩猎器具,代表体力活动。这其实是代表,人体有时由于狩猎耕田等体力活动,会出现偶尔或长时间的汗出。

我们不能把汗看做人体内排出的废物。它是人体五液之一,属于清液,并非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糟粕物质。一般而言,人体内的津液出于腠理,就叫做汗。《素问·评热病论》说:“汗者精气也”。汗是体内精气,由于人体自稳调节功能活动的需要,或因疾病的原因被迫而出。汗在质为阴精,来源于饮食水谷。为津液所化,而津液又与血密切相关,所以说血汗同源,汗为心之液。

汗虽以阴液为质,但必须经过阳气蒸化才能出于腠理,犹如自然界的雨,本于阴而出于阳。在地之水,由于阳气的蒸腾而化气上升于天,聚而为云,然后下降成雨。人体内的津液随阳气而布于体表,又通过阳气的蒸化作用才能出于腠理而成为汗。《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

由于汗出涉及到阴阳两个方面,所以正常的出汗具有调节阴阳,使阴阳恢复平衡的重要作用。例如在炎热的夏天,外热助长了体内的阳气;或穿衣过多过厚,阳气不能泄越;或活动过多,运动量过大,阳气因烦劳而弛张亢盛;或过进辛辣温热性食物等原因,人体内的阳气都会相应地偏盛。阳气偏盛则腠理开泄,玄府(“玄府”就是体表,俗话就是毛孔。)通畅而汗出,过盛的阳气随汗而泄越于外,人体因而恢复了阴阳平衡。这样虽然也损失了一部分津液,但津液可以很快通过饮食水谷而得到补充。相反,天冷衣薄,则腠理闭塞,汗液不出。汗出调节了人体内的阴阳平衡,并维护了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人体由阴阳失调状态恢复到阴阳和调时往往要出一点汗。

“汗出异常的临床表现”
不正常的出汗,就是是汗的病理状态。一是无汗、少汗;二是汗出过多,不正常。都与人体正气、致病的邪气两个方面有关。

无汗

刚才我们讲到人体内的津液随阳气而布于体表,又通过阳气的蒸化作用才能出于腠理而成为汗。当阳气亏虚不能温煦阴液的时候,就会发生无汗的病理现象。

还有一种无汗是现代人生活的环境造成的。夏季出汗其实是人体在给自身降温,如果总是待在有空调的环境里很少出汗,到了秋冬季更易受到邪气侵袭,容易感冒、咳嗽不止。并且在夏天高温高热的环境中不出汗更容易中暑。

中医临床上认为引起汗闭证的原因有两种:

1 阳气亏虚:如先天性阳虚、老年人的阳气衰竭、嗜食寒凉都会伤体内阳气引发汗闭证;

2 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而致心情抑郁,从而导致汗闭证的发生。

针对这种没什么机会流汗的人群,怎样才能正确排汗呢?

排汗方法一:运动

运动会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能量的消耗。

比如,健步走、慢跑等。不要求一定要运动到大汗淋漓,但能运动到微微出汗、微微喘气、尚能轻松交谈的程度,对大多数人来说就很合适了。

排汗方法二:晒太阳

夏日阳光是人体主动出汗最佳的动力。每天早晨6-7 点和傍晚 5-6点,晒 15 分钟左右太阳,这两个时段的阳光很温暖,适宜晒太阳。

本节课学习的是中医基础理论中藏象的心,故再重点讲解一下阳气亏虚引起的无汗的解决方案,气机郁滞引起的无汗待以后分解。

针对阳气亏虚不怎么流汗的人群,怎么来排汗呢?

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减少外来寒气;不吃寒凉食物,冷饮;少吹空调,在自然环境中,微微出汗。

此外,日常饮食上还可以适量食用一些发散寒气的食品。

1、桂圆红枣茶

组方:桂圆6枚、红枣6枚。

做法:大火煮开,小火慢炖15-20分钟即可饮用。(此方不适宜糖尿病人饮用)

功效:补血补气、安神、温补、健脑益智。

2、生姜羊肉汤

“伏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 ,在伏天吃羊肉对身体是以热制热,排汗排毒,将冬春之毒、湿气驱除。

组方:羊肉适量,生姜少许。

做法:羊肉过水后切片,放入羊肉、生姜煲制而成。

小贴士:有口干、口舌生疮、五心烦热等表现的人群,少喝生姜羊肉汤。


自汗

心之阳气虚,则因气虚不能固摄而自汗。不因劳累活动,不因天热及穿衣过暖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的表现。

比如:我们平时可以遇到这样的人,一般人吃饭的时候只是微微有些发热,可是这些人好像特别的热,大汗珠子顺着额头和脖子往下流;甚至平时没什么事,就浑身出汗,这叫自汗。

临床上自汗多属于气虚不固,也就是说大部分的自汗是因为气虚导致。主要表现为:自汗易感,乏力懒言,舌质淡,苔薄白。


气虚不固,要固护卫气,最常用的方子为玉屏风散、桂枝加附子汤。

玉屏风散:炙黄芪12克,防风6克,白术12克,大枣1枚(掰开),水煎服。(剂量仅供参考,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临床上用于治疗由气虚卫外不固所致的自汗,恶风,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弱。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9克、生姜9克,大枣(掰开)4枚,制附子6克。水煎服,附子先煎40分钟。(剂量仅供参考,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主治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舌淡红,脉虚弱。

以上两方都是治疗虚汗的常用方,阴虚有汗或实热有汗者不可用。

盗汗

什么是盗汗呢?心之阴血虚,则因阴虚内热而不能内守而盗汗。盗汗多属于阴虚内热。

主要表现为:盗汗,午后潮热,五心烦热,口咽干燥,舌红,少苔。

比如:一般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出汗即止是为盗汗。盗汗就像一个贼,人在那里睡觉,有一个贼偷走了人体的心液。盗汗多以滋阴,补血,润燥,降火为主。

我们学习阴阳理论时,知道阴虚伴随的是阳亢,因为阴虚引起的盗汗在临床是也表现为以“阴虚”症状为主还是以“阳亢”症状为主。

心阴虚者,阴气不敛,盗汗的同时睡梦多惊,小儿常表现为突然吓醒,哭闹不止。此时宜用酸枣仁汤

心阳亢者,火伤津液,盗汗的同时多烦热,翻来覆去地睡不好。此时宜用当归六黄汤。

酸枣仁汤:酸枣仁15克,甘草3克,知母6克,茯苓6克,川芎6克。先煮酸枣仁半小时后,再放入其他药,水煎服,一日三次。(剂量仅供参考,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主治虚热内扰之虚烦不眠证。虚烦失眠,心悸不安,头晕目眩,咽干口燥,盗汗,舌红,脉弦细。

当归六黄汤:当归、生地黄、黄芩、黄柏、黄连、熟地黄各6克,黄芪12克。水煎服。饭前服用,小儿减半。(剂量仅供参考,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主治阴虚火旺盗汗。发热盗汗,面赤心烦,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

以上方子都是记载在《医宗金鉴》中关于自汗和盗汗的治疗,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自行参考,用药前务必仔细辨证。

“再聊聊汗蒸”

生活人,现在很多人都觉得出汗是排毒,觉得汗出的越多越好,其实是个很大的误区。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中国的汗蒸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闻曾报道一位年轻的女士,身体极度虚弱,心肌供血严重不足,宫寒,内分泌严重失衡,身体不太舒服。听信了朋友的建议迫不及待去汗蒸,说是她体内毒素太大,通过汗蒸排出体内积累多年的毒素,病就好了。

这位女士说,去年一个秋冬每天去汗蒸,每天汗流浃背,开始的时候觉得挺舒服,呆在暖和的汗蒸房不想出来。但出来之后过一段,反而感觉起不来床了,眩晕的要死,更重要是气上不来,到医院检查医生说是心肌严重缺血,严重脑供血不足,她还出现了晚上睡觉胡思乱想睡不着,夜间走路开始害怕的情况。

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汗血同源,汗出多了就会伤心血,心血伤了,心阳就不足,会出现血不养心的情况,心火老是飘着,所以会出现心慌心悸。

同样的道理运动应以微微出汗、微微气喘尚能轻松交谈为度,对于健康也非常有益,切不可为了快速达到预期的目标,贪图“一时之快”,而过度出汗耗损津液正气,适得其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出汗,不只是排毒那么简单
中医对于多汗症的辩论依据是什么?
古今名老中医对多汗症的认识和经验方介绍
​自汗与盗汗
盗汗不止
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