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反思与实践)迁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华东师范大学裴新宁教授课堂笔记)--一路轻...

巧用迁移规律 培养学习能力

  [ ]迁移规律对于语文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举一”,学生在完成单元任务时“反三”,可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但是运用迁移规律必须重视通过科学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的迁移方向,培养学生主动地发现,从而迁移出新知识,提高观察、分析、思维、概括能力;此外,还需要消除学习定势的消极作用,促进正迁移,抑制负迁移,提高迁移效果。

  [关键词]迁移规律 语文教学 能力培养

  (一)运用迁移规律是语文教育的客观需要

   当今世界,语文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一方面,以汉语为母语载体的民族语言迅速走向世界,汉语言文字正在国际领域发挥更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知识经济不是由少数科学家掌握和研究的学问,而是全部社会成员的生存环境,这在客观上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语文教育承担着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利用的重大使命,为了使语文知识水平能够真正成为其他科学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语文教育的目标已越来越高:使受教育者既拥有丰富的知识,又具有高超的思维能力。成功的语文教育有利于完善受教育者的一般能力结构,即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这些能力是受教育者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实际本领。在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能力的知识经济时代,如果语文教育落伍,其对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的负面影响是可以想见的。因此,语文教育绝不能仅仅满足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应该旗帜鲜明的把语文素质放在教学的首位。而运用迁移规律,实现由知识储备到能力的飞跃,就成了语文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有效运用教育理论,让迁移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作用

  1.在阅读教学中奠定好迁移的基础。语文能力的形成,不是靠大量的机械的训练而达成的,而是大量地存在着重构,即重新组织所学过的知识。这种“提取或建构”、“重新组织”实际上就是“迁移”,如何奠定迁移基础则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教学过程一般是:疏通生字生词、朗读课文、讲解课文、问答巩固。字、词、句、拼音、标点、层次、段意,都独立于对整个篇章的整体把握之外。在此过程中,如果疏忽设置有价值的中心问题,使教学间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就构不成对学生能力的挑战。但是如果在教学中提出了一种切合实际的课堂结构模式,即生活化导入—整体呈现问题—问题解决—主题练习—实践性作业则非常有利于“迁移”。在这种模式下,生活化导入时用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和讲授内容的主题紧密结合;整体呈现问题时,既考虑整体感知以对全文基本内容和基本思路准确把握,又考虑篇章语境以对某个重点局部甚至是细微问题的考查;问题解决环节,在关注学生的书面表达基础上要求学生实打实独立练习;主题练习环节以相关知识阅读为主要形式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摒弃满堂灌和肢解课文现象。最后的实践性作业环节非常关键:现在学生语文水平不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练习做的太多,并且是“同步练习”、“一课一练”,题目大多是知识还原性的,课本上可以找到的,不要思考的,甚至是不动笔的“选择”,这种“题海战术”实效性差,学生没有兴趣,同时也不利于“迁移”,起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实践性作业如果以阅读训练、口语交际训练、写作训练为主,且富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就会有兴趣、愿意做,这样就非常有利于“迁移”。

  2.在单元教学中实现“迁移”。单课教学的目标具有奠基的作用,而单元教学目标具有把教学要求系统化、具体化的功能,具有对单元教学过程进行定向和控制的作用。在单元教学中,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发挥重要的作用。所谓“纵向迁移”,是指用已经学得的概念和规则去解决新问题。在这种迁移中,先后两种学习是不同水平的学习,即对某种下位功能先行学习以形成对更高一级的后继学习发生迁移效果。中学语文教材往往以单元为单位,每一个单元都安排讲读课和自读课,教学一般是通过二至三篇课文的讲读,落实单元教学目标的重点难点,讲清知识规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自读课提供可资效仿的读书范例。如前所述,上好讲读课,而不满足于一堂课的知识灌输,不影响学生思维的深度,在阅读教学中奠定好迁移的基础,就非常有利于“纵向迁移”。所谓“横向迁移”,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重组与扩大,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类推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主要表现为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讲读课中学生理解了的知识,并不能保证横向迁移的必然发生。只有在阅读教学中奠定好迁移基础的同时,高度重视“自读课”的学习而不是仍由教师“包讲”,引导学生把掌握的知识加以运用,在独立单元、写作中才能产生知识和技能的横向迁移。讲读课上“举一”,自读课上“反三”;讲读课文为“例子”,自读课文为“训练”;在一个教学单元设“讲读课文”的同类或相关组合,恰恰体现了教育研究者对迁移规律的期待,自由合理分配,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而不是继续“填鸭”。“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也是语文学习迁移的一条良策。在课内自读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选取同类文章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读后总结出文章的写作方法,并用此方法写一篇同类的文章,实现知识的横向迁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如果拘泥一处,不讲求横向迁移,就会视野狭窄,影响学生思维的广度。

  (三)合理运用迁移规律,促进语文学习

  1.教师必须明确具体的迁移方向。要把迁移方向具体体现为教学目标的确定。既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或简化,或挖掘,以适合学生接受为准;又要研究这些目标在全册教材中的位置,明确该单元知识点的传授与能力训练在整个知识体系网络和能力训练序列网络中所担负的具体任务。教师胸中有这棵纵向贯通的“知识树”,就能在授课前做好设计和准备,保证学生顺畅地完成由“旧知”到“新知”的迁移,并为再学习、再迁移奠定坚实的基础。

  2.迁移的关键是培养学生主动地发现。语文教学要在形成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培养独立运用能力,因此尤其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强求记忆是为学生挖“陷坑”,掌握方法才是传授给学生“工具”,这就是所谓“鱼”和“渔”的辩证关系。在教学中,语文教师既要善于引导学生有目的对比,寻找相同点,分析相异处,从而提高观察、分析、思维、概括等能力,培养旧知迁移出新知的能力;又要善于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将零散的、孤立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系统,使之结构化,纳入知识网络之中,完成知识的纵向迁移。既要以典型的内容引导学生掌握方法,概括出规律,让学生寻找相同的因素进行学法迁移,学习新知识;又要善于总结出新的学法,由学到悟,由悟到用,用中学新,形成能力。

  3.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育心理学家认为,迁移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否概括两种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或经验。实践证明:概括能力在知识的迁移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概括水平越高的知识越能反映同类事物间的共同点和规律性的联系,迁移到具体情境的可能性就越广。随着学生积累的知识量日益增加,视野日益开阔,逻辑思维日益完善,语文教学绝不应该满足于一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促使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由想象到本质地对事物进行思考与表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样相当重要。如果学生具用独立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就能容易觉察事物之间的关系,就能掌握新旧知识的共同特点,促使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从而触类旁通,增大知识的覆盖面,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在知识激增和信息革命的今天,知识的迁移更有着它的重大意义,学生能否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成功地迁移到新的情境、新的课题,已经成为衡量学生智力和能力是否得到发展与提高地重要标志。孔子说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有精辟地论述:“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些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技能。”迁移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最优途径之一,让学生学会迁移,应该是语文教育的灵魂。“为迁移而教”是有效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不需要教”是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是教师实现“教”且为了最终“不教”的关键,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弦.迁移规律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Z].http://www.hcxx.sdedu.net.

  [2]胡隆佳.正迁移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文科参考资料,1988,(2):2-3.

  [3]唐庆安.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迁移规律[J].抚顺师专学报,1988,(1):68-71.

 

浅谈学习迁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是学习的迁移。学习迁移就是把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而有效学习,主要依赖学生对所学材料可能迁移的数量和质量。对于有意义的学习来说,迁移不仅是学习结果在变化了的条件下的运用,也是新的学习的基本条件。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正是通过广泛的迁移,使已经获得的经验不断概括化、系统化而转化为能力的。一般来说,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都比较善于将学习到的经验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因此学习效率就高。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见解。

一、深入研究教学目标,明确学习迁移的方向

制的作用。要使迁移方向具体、科学、明确,首先要研究课文的教学要求在全册教材乃至整套课本中的位置,研究这组课文传授的知识点与能力训练点在整个小学阶段语文知识网络和能力训练网络中所承担的具体任务。教师在授课前如果有了这个“全局”,就能明确这一篇课文与前后课之间在教学目标上的相互联系,这样在授课前就能自觉地做好学习新知识的迁移,并为再学习、再迁移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小学人教版第八册教材第8组课文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的方法,知道安排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各部分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而这册教材中要求了解安排材料的方法的课文有2组,前一组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安排材料。教师在备课时,能够这样认识课文的教学目标,在教《太阳》这篇课文时就会很自觉地去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去认识安排材料的方法,并且把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明确什么是“事物的几个方面”上。这样教学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说,明确教学目标,就是抓住了学习迁移的“把手”。

二、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完成知识的纵向迁移。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学习新的知识,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就是所谓纵向迁移。语文课上学的课文在内容上虽然没有什么大的联系,但是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上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教师在教学新课文时,要善于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旧知学习新知,这样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重点抓住《太阳》这篇课文在谋篇布局上的特点。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认识作者安排材料的技能技巧,在学生充分认识“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的方法后,举一反三,学习本组的其它两篇课文,此时,教师可着引导学生寻求新的知识的内在联系,完成知识的纵向迁移,提高教学效率。

三、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横向迁移。

学生在一篇课文中学到学习方法,如果在新的情境中不能够加以运用,其实这些知识并没有被真正掌握。只有能在新的情境中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或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也就是说实现了学习的迁移,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有意义。语文学科中,大量的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是在讲读课上传授的,而这些知识或方法有些可以在当堂课上进行运用,有些则要在以后的阅读课或是作文课上才能用得上。因此,教师必须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凡是应该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或学习方法,不能仅仅满足于教过学过,而是应该千方百计地设计各种练习让学生练一练,使学生能及时地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实现学习的迁移。

以五年级第十册为例。本册第一组阅读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是:了解作者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知道安排了哪些材料,运用怎样的表达方法。而本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是“写一处景物”,它要求按按一定的顺序把内容写具体。显然这是一次与阅读教学训练重点相对应的习作训练。体现了读写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指导过程中,我就引导学生复习第九册的《海上日出》、《夕照》两篇课文。学习作者遗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方法。并逐渐迁移到学生自己的作文实践中去。由于只是谋篇布局的迁移,学生作文显然只会是小同大异,而阅读与写作的联系和结合,所催生的这种“小同”正体现了我们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促进学生的迁移。

对于学习方法来说,进行有指导的练习比无指导的反复练习更能影响迁移的效果。掌握学习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学中,就是要教会学生把某节课上、某篇课文中、某次练习时学会的学习方法,恰当地、灵活地运用到其他场合中。这样,就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听、说、读、写。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心理学家郡瑞珍教授认为“凡有学习的地方就会有迁移,因为孤立的、彼止不影响学习的是不存在的”。如果说“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是学校教学的最重要目标,那么学习的迁移就是检验教学是否达到这个目标的最可靠指标。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和利用学习迁移的规律,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丁有宽教材教法读写结合的理论和实践
读《窦桂梅的阅读课堂》有感
“长文短教”教学的策略研究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语文阅读“三读法”教学
到底什么是大单元教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