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双核心CPU + 32 Cores IGP VIA推出Nano双核心處理器平台
雙核心CPU + 32 Cores IGP
VIA推出Nano雙核心處理器平台
文: 腦場打工仔 / 評測中心
或許大家已遺忘了 VIA x86 處理器了吧 !! 曾被寄望以低功耗 C7 及全新 Nano 處理器,在大陸成立開放式超移動產業策略聯盟進攻白牌及山寨 Netbook 商機,只可惜在 Intel Atom 處理器猛列攻擊下無功而回。不過, VIA 仍未有放棄 x86 處理器市場,計劃推出全新 VIA Nano 雙核心處理器配搭 VN1000 + VT8261 晶片組,大大提升處理器及 IGP 性能表現,究竟 VIA 能否重新將四面楚歌的劣勢扭轉。
代號「 Isaiah 」 也代表 VIA 對這顆處理器的期望
在處理器雙雄不太積極入侵 Embedded 市場時, VIA 憑著低功耗表現存活於這片被稱為藍海的工業應用市場上,不斷積極推出 Mini-ITX 、 Pico-ITX 等細少的 Form Factor 產品,雖然效能無法與主流處理器相比,但卻成為不少 Embedded 應用的最佳選擇。但在互聯應用、 M2M 概念及 Embedded 市場不斷擴大後,再加上新興市場 Netbook 的出現,處理器雙雄亦開始積極推出低功耗處理器,這片藍海開始變成血紅色, VIA 必需要自強以抗衡對手。
面對 Intel 基於 Pentium 架構所開發的 Atom 低功耗處理器,核心代號為「 Esther 」的 VIA C7 處理器雖然擁有優秀的功耗表現,在工業控制市場上仍能與 Intel Atom 處理器平分秋色,但在 UMPC 及 Netbook 市場上卻出現了效能上的差異, VIA C7 無法取得廠商及用家的青睞,必需推出全新微架構處理器以扭轉劣勢。
面對人「財」頂盛的處理器雙雄, VIA 一個不到 100 人的頂尖設計團隊,完成了核心代號為「 Isaish 」、全新 VIA Nano 處理器。 VIA 是一家以基督教為本的公司,因此所推出的處理器其代號均以聖經中的先知命名,「 Isaish 」源自新約聖經人物以賽亞,以賽亞書中心思想是「神所造而墮落的全宇宙,得以復興並終極完成為新天新地,直到永遠」。
這顆處理器代號「 Isaish 」有著破釜沈舟的意思,「以賽亞書」其中心思想包含了整本聖經的大慨,特別是新約聖經中可說是重要的,亦反映 VIA 對 Nano 處理器的期望。
VIA Nano 處理器採用 OoOE MicroArchitecture
VIA Nano 2000 系列處理器
被喻為 VIA 未來的希望, VIA 首代「 Isaiah 」微架構產品於 2008 年 5 月 29 日正式發佈,命名為 Nano 2000 處理器系列,將鎖定主流 PC 市場和新類型應用設備,包括了 MID 、 UMPC 及低價 PC 市場。
全新「 Isaiah 」 微架構是 VIA 首款採用 Superscalar Speculative Out-Of-Order  的微處理器,相比上代 VIA C7 處理器與 Intel Atom 處理器的 In-Order 架構,可以藉由排程機制決定那些指令可以提早執行,處理器可以不用順序執行,以防止部份指令所需 DATA 尚未完成造成延遲。
現時主流的處理器大部份均採用 Out-of-order 設計,由於設計相對複雜,晶片大小及功耗相對提升,對於 VIA Isaish 微架構鎖定主流 PC 市場和新類型應用設備,包括了 MID 、 UMPC 及低價 PC 市場來說,對於資源有限的 VIA 來說絕對是重大挑戰,雖然效能上會較 Intel Atom 和自家的 VIA C7 處理器優秀。
對於上代 VIA C7 處理器與 Intel Atom 處理器擁有 2 個 ALU ,新一代 VIA Isaiah 擁有 3 個 ALU ,每個週期可執行 3 個完整的 x86 指令,並支援 Micro-ops 技術,每個週期最高支援 3 組 Micro-ops 指令。在 Out-Of-Order 情況下, VIA Isaiah 擁有 7 個執行埠可同時處理 7 個 Micro-ops 指令及收回 3 個 Micro-ops 指令。
VIA Nano 處理器內部單元圖解
經強化的 Branch Prediction 機制   全新的 Cache Subsystem
VIA 「 Isaiah 」 微架構同時也改善了 Branch Prediction ,在兩個不同的 Pipeline Stage 上合共擁有 8 個 Predictors ,在 Fetch Pipeline Stage 擁有 3 個 Predictors ,可按照條件變化作分支預試,當這些 Predictors 在 Fetch Pipeline Stage 沒有被作用,將可用於 Translate Stage 作為 overflow Predictor 或一般的 Predictor 。
VIA Isaiah 微架構擁有 16-Way associative 128KB L1 Cache ,其中 64KB 為 Instruction Cache 、 64KB 為 Data Cache ,並擁有 Store Q 及 WC Buffer 。 L2 Cache 方面,採用 16-Way set associative 1MB 容量,與 AMD 一樣擁有 Exclusive 設計,即不會與 L1 Cache 內容重疊以提升 L2 Cache 的有效容量,間接令命中率提升。
為提升 data-prefetch 效能, VIA 特別加入了 64-line Prefetch cache 取代直接於 L2 Cache 讀取,這個機制可以有效改善 L2 Cache 在細碎資料的命中率,尤其是有效時間甚短的 Prefetched Data 。
強化 Floating-Point 執行效率
VIA 「 Isaiah 」 微架構亦進一步改善了 Floating-Proint 效行效能,每個週期可同時運算 4 個減法及四個乘法,任何格式的加法包括 SP 、 DP 、 DE 、 Packed 及 Scalar 均可在兩個週期內完成,而乘法則可以在 3 個週期內完成 SP 格式、 4 個週期內完成 DP 及 DE 格式。
此外, SIMD Integer 指令提升至 128bit 寬度,令 VIA Isaiah 微架構可以在一個週期內完全一組 SSE3 指令。
針對 Embedded 而生的 VIA Padlock 保安技術
Intel AtomVIA Nano
Full SHA-1 SupportNoYes
SHA-256NoYes
No Execute BitYesYes
AES HW SupportNoYes
RSA SupportNoYes
RNG SupportNoYes
針對 Embedded 市場需求, VIA Isaiah 微架構承繼了 C7 的 Padlock 保安引擎,這是一個硬體保安運算技術,加入 4 種強大的安全功能,提供強大的軍事級別保護。支援安全混編運算包括 SHA-1 和 SHA-256 規格,加密速率最高達 5 Gb/s ,要能夠破解 SHA-1 需要消耗數千台電腦同時工作十年,要攻破 SHA-256 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VIA Nano 處理器同時亦支援 AES 256Bit 加密,包括 ECB 、 CBC 、 FB 和 OFB 模式,最高可達加密速率最高達 25Gb/s ,當今在世界範圍內暫時沒有任何駭客能破解 AES 。內建蒙格馬利乘法器,可提高提高 RSA 公共金鑰演算法的加密速度,是協助資訊加密的必備工具,能夠通過即時加密的資訊流持續交流,這種交流方式常見於通過語音 IP 、視訊會議及與固定辦公網路用作公開金鑰運算。
內建兩組亂數生成器,擁有每秒 1600K 到 20M 的速度生成無法預測的亂數,這些亂數可用于金鑰生成和加密的過程,以降低駭客竊取保護資訊的統計學可能性。
功耗成為 VIA Nano 處理器的最大阻礙
相較 VIA C7 處理器的省電表現,採用 Superscalar Speculative Out-Of-Order 的 VIA Nano 處理器,功耗成為了 VIA Nano 處理器的最大阻礙,儘管 VIA 已在設計「 Isaiah 」微架構時加入了 C6 省電莫式,基本上整顆處理器均處於停止狀態, Cache 內的資料會被清空並存放於系統記憶體、核心電壓亦會關閉,令處理器省電達至最大化。
為了進一步提升電池續航力, VIA 在 Nano 處理器加入了 Adaptive PowerSaver 技術為省電模式進行最佳化, Intel Atom 處理器在調整 P-state 時需要停止運算作切換,需要浪費一至兩個運算週期,而 VIA Iasiah 微架構則可以在切換的同時不需要停止運算,這對於需要經常切換 P-State 的 Mobile 平台,支援 PowerSaver 的 VIA Nano 將大幅減少運算週期不必要的浪費,擴大 VIA 的節能表現。
儘管 VIA 已經努力為減低 Nano 處理器功耗,作出了極大的努力,但受限 Out-Of-Order 功耗較高及 Fujitsu 先進的 65nm 製程技術在節力表現上不及 Intel 45nm 制程, VIA Nano 處理器出現時脈上的瓶頸,體質較好的晶片會用作 Nano U2000 家族,最高時脈為 1.3GHz 、最高 TDP 為 8W ,主流的 Nano L2000 家族最高時脈為 1.8GHz ,最高時脈為 25W ,與主流 NB 處理器相約,在性能功耗比表現上並不理想。
因此大部份 Embedded 應用還是會選擇 VIA C7 處理器或是 Intel Atom 處理器,而 Netbook 市場亦因此電池續航力問題及售價問題, VIA Nano 2000 家族銷情亦未如理想。
SpeedV4 BusProcess TechnologyTDPC6 Idle Power
Nano L21001.8GHz800MHz65nm25W0.5W
Nano L21001.6GHz800MHz65nm17W0.2W
Nano U22501.3+GHz800MHz65nm8W0.2W
Nano U22251.3GHz800MHz65nm8W0.2W
Nano U25001.2GHz800MHz65nm6.8W0.1W
Nano U17001.0+GHz800MHz65nm8W0.2W
Nano U23001.0GHz800MHz65nm5W01.W
Next: NV一吻最終未定情 VIA Nano 3000加入SSE4.1、VT支援
Page1: 代號「以賽亞」道出VIA的寄望 Nano效能雖強無奈功耗未如預期
Page2: NV一吻最終未定情 VIA Nano 3000加入SSE4.1、VT支援
Page3: 將採用40nm制程、TSMC代工 VIA Nano DC雙核心處理器
Page4: 配搭VN1000+VT8261晶片組 內建S3 Chrome 520繪圖核心
Page5: Nano雙核心處理器效能及功耗測試
或許大家已遺忘了 VIA x86 處理器了吧 !! 曾被寄望以低功耗 C7 及全新 Nano 處理器,在大陸成立開放式超移動產業策略聯盟進攻白牌及山寨 Netbook 商機,只可惜在 Intel Atom 處理器猛列攻擊下無功而回。不過, VIA 仍未有放棄 x86 處理器市場,計劃推出全新 VIA Nano 雙核心處理器配搭 VN1000 + VT8261 晶片組,大大提升處理器及 IGP 性能表現,究竟 VIA 能否重新將四面楚歌的劣勢扭轉。
NV 連線令人期待   可惜分手收場
2008 年 5 月 29 日正式發佈 VIA Nano 處理器, VIA 在 Computex 2008 有令人驚喜的舉動,除了在記者會中發佈全新 Nano 處理器與 Mini-ITX 2.0 規格,更重要是 VIA 竟然找來 NVIDIA 晶片組事業群總經理 Drew Henry 為 VIA 記者會站台,最後更上演了一幕「一吻泯恩仇」,只可惜最後 NV 連線最終未能成事。
2008 年 6 月 5 日, VIA 在君悅飯店的記者會,原本只提供了 40 個坐位給予媒體,結果小小的會議室卻來了 100 多位全球媒體,因為 VIA 與 NVIDIA 一直是主要競爭對手,但 NVIDIA 晶片組事業群總經理 Drew Henry 竟然跑來為 VIA 記者會站台,雖然在會上沒有公佈任何合作計劃,但卻為傳聞已久的 VIA Nano 處理器配搭 NVIDIA ION 晶片組,埋下了無限的可能性。
NVIDIA 晶片組事業群總經理 Drew Henry 在記者會上,稱讚 VIA Nano 處理器是一顆細小卻又強大的 x86 處理器,配合 NVIDIA 的 CUDA 技術將可以打造出最強的 Mini-ITX 運算系統,在記者會結束前, VIA 總經理特別助理陳主望更親吻 NVIDIA 晶片組事業群總經理 Drew Henry 的光頭,這個經典的畫面,最終卻以分手收場, NVIDIA 最後放棄與 VIA 合作,改投 Intel Atom 平台懷抱。
痛定思痛  VIA Nano 3000 系列追加 SSE4.1 、 VIA VT 技術
VIA Nano 3000 系列處理器
VIA Nano 處理器發佈初期,外界對 VIA 抱有一定期望,尤其在傳出 NV 連線後,在取得 NVIDIA GeForce IGP 晶片組加持下,前景更是令人樂觀,只可惜最後未能成事, VIA Nano 的銷情亦不如同期師弟 VIA C7 。
不過, VIA 並沒有放棄在 x86 處理器市場發光發熱的理想, 2009 年繼續積極推動白牌 NetBook 市場,以「中國芯」之名希望取得國內二、三線代工廠的支持,成立開放式超移動產業策略聯盟,將聯同 AMI 、 Microsoft 、 SanDisk 、 ITE 等大廠協助國內約 15 家製造和系統架構業者,以低價策略進攻大陸白牌 Netbook 市場。
VIA 亦進一步改良 Nano 2000 處理器功能性, Nano 3000 系列處理器能比較 Nano 1000/2000 系列提供更高性能及低功耗表現,並已於 2010 年第一季度投入量產。 VIA Nano 3000 透過加入 SSE4 指令集支援及 VT 虛擬化技術等,同時改良了部份微架構設計令效能進一步提升,而且重點強化整數及浮點運算能力,同時改良 L1 、 L2 Cache 的效率。
雖然仍然採用富士通 65nm 制程,但由於生產過程中已變得更成熟, VIA Nano 3000 可以在相同功耗下提升時脈約 20% 或相同時脈下減少 20% 功耗,但在功耗及性價比表現上,仍然無法與 Intel Atom 平台比較, VIA Nano 3000 亦未能為 VIA 帶來轉機。
SpeedV4 BusProcess TechnologyTDPC6 Idle Power
Nano L30501.8GHz800MHz65nm20W0.5w
Nano L31002.0GHz800MHz65nm22.5W0.5w
Nano U31001.3+GHz800MHz65nm6.4W0.1w
Nano U32001.4GHz800MHz65nm6.5W0.1w
Nano U33001.2GHz800MHz65nm5.4W0.1w
Nano U35001GHz800MHz65nm4W0.1w
Next: 將採用40nm制程、TSMC代工 VIA Nano DC雙核心處理器
Page1: 代號「以賽亞」道出VIA的寄望 Nano效能雖強無奈功耗未如預期
Page2: NV一吻最終未定情 VIA Nano 3000加入SSE4.1、VT支援
Page3: 將採用40nm制程、TSMC代工 VIA Nano DC雙核心處理器
Page4: 配搭VN1000+VT8261晶片組 內建S3 Chrome 520繪圖核心
Page5: Nano雙核心處理器效能及功耗測試
VIA 進入雙核心時代    全新 VIA Nano DC 處理器將改用 TSMC 40nm
VIA Nano DC 雙核心處理器
VIA Nano 2000/3000 處理器均無功而回,其重點並不在於其微架構設計不如對手,而是在於制程未能追上競爭對手步伐,令處理器功耗一直無法降低,亦令處理器時脈無法提升及電池續航力不如預期, VIA 終於願意從根本問題入手,計劃於 2011 年上半年推出全新 VIA Nano DC 雙核心處理器。
在微架構設計方面, VIA Nano DC 處理器微架構完全基於現有 VIA Nano 3000 系列,但制程卻由 Fujitsu 代工的 65nm 制程,改交至由 TSMC 代工、更先進的 40nm 制程,此舉令 VIA Nano DC 雙核心處理器的功耗表現,竟與上代 VIA Nano 3000 單核心產品相約, 核心面積亦預期僅稍大於現有的單核心 VIA Nano 3000 系列處理器。
現今作業系統設計已大量使用多工作業, VIA Nano DC 採用雙核心設計令運算效能可效提升,但功耗、 核心面積卻媲美單核心 VIA Nano 3000 ,因此 VIA Nano DC 處理器定價將十分進取,預期 VIA Nano DC 售價會和現有 VIA Nano 3000 相約,加上 VIA Nano DC 處理器仍採用 NanoBGA2 封裝,舊有產品無需更改設計下,便可升級至雙核心配備。
VIA Nano DC 雙核心雖然是採用單一晶片設計,但實際上是把兩顆獨立的 VIA Nano 3000 核心放在一起,並共用相同的 V4 Bus 總線,因此當兩顆處理器需要交換運算結果時,由於沒有採用 Shared Cache 設計,需要透過北橋作為兩者之間的橋樑,令 Cache 有機會出現嚴重嚴重的延遲。
CPU-Z 仍無法正確顯示 VIA Nano DC 工程樣本
此外,現時 VIA 向各大 OEM 廠商提供的 VIA Nano DC 處理器,仍然是由 Fujitsu 代工、 65nm 制程,與 2011 年上半年由 TSMC 代工、 40nm 制程的出貨版本,功耗及核心面積擁有極大的進步空間。
雖然 Nano U3100 已經在通路市場有成品發售,但知名度遠較假想敵 Atom 或是 CULV 級數的處理器為低。而於今年的 Computex 展出的 Dual Core Nano 工程樣本除了只是低調地宣佈於明年首季登場外 ,便沒有任何其他消息。今次編輯部就特意找來同樣採用 VN1000 晶片組的主機板,但處理器卻換上 1.8GHz 的 Dual Core Nano 工程樣本測試。
由於仍然屬早期的工程樣本,處理器核心其實只是兩顆 Nano 3000 系列處理器合併於同一個封裝而成,而製程亦只是採用 65nm 而非量產版本將會採用的 40nm 。於上圖所見, CPU-Z 辨認為雙處理器而非雙核心處理器,時脈為 1.8GHz ,而 L2 並沒有統一由兩個核心分享,意味著 L2 間的資料交換需要透過 1066MHz 的 V4 Bus 溝通,而為應付多出一個核心帶來的熱力,隨之而來的測試用散熱器亦較為大型。
由於仍是 65nm 的 ES Sample ,散熱風扇亦較為巨大以滿足需求
雖然仍然屬工程樣本的平台,但 Bios 內仍然提供基本的時脈調整選項,而測試所得處理器能夠於 2.1GHz 下穩定完成所測試,而相信改用 40nm 製程的出貨版本,能夠在相同環境下提升至更高時脈,或進一步降低功耗,以提升與 AMD 或 Intel 的競爭力。全新 VIA VN1000 晶片組    內建 S3 Chrome 520 繪圖核心
VIA VN1000 IGP 晶片
針對全新 VIA Nano DC 雙核心處理器, VIA 同時發佈全新 VN1000 晶片組產品,採用 VIA V4 Bus 架構,最高時脈支援 800MHz FSB ,內建 Dual Channel 記憶體控制器,支援 DDR2 667/800 及 DDR3 800/1066 記憶體模組,最高支援 32GB 記憶體容量。
VN1000 北橋晶片內建 16 條 PCI-E Lane ,包括 3 組 PCI-e x4 介面及 4 組 PCI-e x1 介面,其中兩組用作 IGP 的 DisplayPort 及 HDMI 輸出線路,但其中一組輸出線路可以與剩下的 PCI-e X4 介面,組成一組 PCI-e X8 繪圖接口。
VN1000 IGP 繪圖核心基於 S3 Chrome 500 系列繪圖核心所移植,並命名為「 S3 Chrome 520 」,支援 DirectX 10.1 、 Shader Model 4 及 OpenGL 3.0 規格,具有 32 個 Stream Processor 及 4 個 ROP 單元,核心時脈為 500MHz ,提供 AA 反鋸齒支援、獨立渲染目標模式、立方體紋理貼圖陣列、 FP32 過濾並可混合 SNORM 格式。
此外, S3 Chrome 520 支援 OpenCL 1.0 及 DirectCompute 規格,支援 GPGPU 運算加速應用,只要軟體支援 OpenCL 1.0 及 DirectCompute API 便可借助繪圖核心的 32 個 Stream Processor ,為軟體帶來高速的平行運算。
內建 S3 ChromotionHD 2.0 可編程視頻引擎,支援最新的視頻編解碼技術,包括 HD 高清解析度下的 Blu-Ray 視頻, MPEG-2 、 WMV-HD 、 VC-1 和 H.264 格式的 HDTV 內容重播。並增加運動補償、圖像轉換、去塊效應、全 VLD 支援和 AVS 支援,全幀率重播 MPEG-2 、 H.264 和 WMV HD 格式視頻解碼功能,其中更包括 1080p VC-1 硬體加速支援和 WMV/VC-1 內容的 Advanced Profile level 3 支援,還有 H.264 格式視頻內容的 High Profile level 4.1 支援。
顯示輸出方面, VN1000 IGP 繪圖核心提供一組 D-Sub 介面並集成了 LVDS 轉換器、一組 DisplayPort/HDMI 輸出接口、一組 DVP 多路顯示輸出介面,並可透過另一組 PCI-e X4 接口提供外部 HDMI/LVDS/DVI 支援,提供 DuoView 雙顯示器技術。
採用 VT8261 南橋晶片
VN1000 晶片組配搭 VIA VT8261 南橋晶片,採用 1GHz 16Bit Ultra V-Link 連接,提供一組 PATA 133 、 4 組 SATA II 介面,並支援 NCQ 、 Port Multipliers 及 Hot Plug 技術。
音效方面, VT8261 南橋晶片內建 Vinyl HD Audio 技術,透過 VIA 自家 Vinyl Codec 晶片提供高質素 8 聲道音效輸出,支援 QSound 、 DTS Connect 、 Dolby 1 Digital Live 、 Dolby PCEE Program 及 SRS Labs 等規格。同時支援 Blu-Ray 無失真音效輸出。
內建 12 組 USB 2.0 接口,內建 SD/MMS/MMC 記憶卡控制器,不需額外晶片提供讀卡機功能,內建 Gigabit Ethernet 可配搭 VIA Velocity VT6130 晶片,達成 10/100/1000Mps RJ45 網絡支援。擴充接口方面, VT8261 並沒有內建 PCI-e 。 Lanes ,但提供 5 組 PCI Slots 接口。
VIA VN1000AMD 880GIntel ION2 Platform
IGP Shader324016 CUDA Core
IGP Core Clock500MHz560MHz475MHz
IGP MemorySharedShared +
Optional 16bit Sideport64bit DDR3
SATA4x SATA 2.06x SATA 3.0-
USB1214-
IDE1x ATA133--
SD Card Interface1x SDHC--
GPIOYes--
硬解測試︰
測試播放少於 25Mbps 的 1080p MPEG 2 及 H.264 片段時候, VN1000 IGP 晶片內建的 Chromotion HD 2.0 影像處理單元完全能滿足解碼需要, Nano 處理器使用率一直保持低於 5% ,當 Bitrate 達 40Mbps 時,處理器使用率亦只輕微上升至 10% ,播放效果令人滿意。
雖然 VIA VN1000 IGP 晶片組支援 Dual Stream 功能,但由於驅動程式尚未完善,未能正確顯示支援 Dual Stream 及開啟 Dual Stream 功能,驅動程式仍有待改善。
效能參考:
由於此次收到的 VIA Nano DC ES Sample Board 仍是樣本階段,穩定性並不理想,包括驅動程式部份亦尚未完善,測試成績僅供參考之用,未能完全反映正式出貨 40nm 版本的真正效能。
Nano U3100 @ 1.6GHz, VN1000MDC-Nano @ 1.8GHz, VN1000Athlon II x2 260u, 880GAtom D510 + Nvidia ION2
3D Mark 06
Total Score1600204816751081
CPU Score56011301486880
3D Mark Vantage " Entry "
Total ScoreE1992E2972E2331E1805
CPU Score1062235030501767
7Zip 64M
Compression947KB/s1961KB/s2636KB/s1716KB/s
Decompression13542KB/s29204KB/s37798KB/s33177KB/s
Cinebench 11.5
CPU0.34fps0.75fps0.97fps0.53fps
PC Mark Vantage
Memory1234164118401414
TV & Movies770138019261380
Gaming1256202522331675
Music1758231327832289
Communication1419252931851512
Productivity1624202226061717
*  Nano U3100 / Dual Core Nano @ 1.8GHz 測試平台為   Kingston DDR3-1066 CL7 1GB x2 , Maxtor MaxLine III 250GB SATA
* 880G 平台為 Athlon II x2 260u , Gigabyte 880GMA-UD2H , Kingston DDR3-1066 CL7 1GB x2 , Maxtor MaxLine III 250GB SATA
*  ION 平台為 Atom D510 , NVIDIA Reference Board , Patriot DDR2-800 SO-DIMM CL5 2G x 1 , Toshiba MK3265GSX
功耗參考:
Nano U3100 @ 1.6GHz, VN1000DC-Nano @ 1.8GHz, VN1000Athlon II x2 260u, 880GAtom D510 + ION2
Idle29.3W30.8W56.2W27.7W
Fulload44.7W66.8W77.1W38.1W
編輯評語︰
VIA 終於進入雙核心時代了,雖然現時的 Nano DC 處理器仍在工程樣本階段,但效能表現令人滿意,可以想像如果改用更先進的 TSMC 40nm 制程,不僅時脈可進一步提升、晶片面積下降令產品更具競爭力,同時功耗表現可以達至合理水平了。
VIA Nano DC 雙核心以 OoOE 架構成功壓倒支援 Hyper-Threading 、 2 Cores / 4 Threads 的 Intel Atom D510 ,配搭內建的 S3 Chrome 520 IGP ,其效能亦力壓採用 NVIDIA GT218 繪圖核心的 ION 2 平台,不過驅動程式穩定性仍然是 VIA IGP 的最大缺點, VIA 應該在這方面多加注意。
看到 VIA Nano DC 平台的優秀表現,筆者以 AMD Athlon II X2  260u 配搭 AMD 880G IGP 平台作出比較,雖然兩者屬不同市場區隔的產品, VIA Nano DC 效能大約落後 30% ,但功耗表現則較為優秀。由於這次評測的 VIA Nano DC 工程樣本仍然基於舊有的 Fujitsu 65nm 制程,相信改用 TSMC 40nm 版本,可以在核心時脈及功耗表現更上一層樓, AMD Athlon II X2  260u 配搭 AMD 880G IGP 未必能佔上甜頭。
總括而言, VIA Nano DC 平台終於讓人看到它的未來,尤其是 VIA 終於改用 TSMC 40nm ,相信在性價表現上相較以往會有大幅的改善, VN1000 IGP 效能亦令人滿意,但驅動程式仍然是 VIA 的最大弱點, VIA 需要投入更多人力資源於驅動程式開發上。
此外, VIA 將會於 2011 年下半年推出 VX11 單晶片,同樣會採用 TSMC 40nm ,並且將會提升至支援 DirectX 11 規格,但根據筆者過往經驗而言, VIA 的產品路線圖只供參考,期望 VIA 可以硬起來,給用家們多一個選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虹晶突破1GHz ARM11 跨入高階MID市場
AMD全新高端桌面CPU规格大曝光:共9款
4100W无限功耗 i9-13900K多核跑分首次破4万
低端】CPU的性能排名参考表(四)
聊一款终于归来的高素质屏游戏本
10月12日线上首发,RTX 4090超频与功耗是亮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