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孙其峰:来看望我,请“带画不带礼”

名艺在线 今天

孙其峰,1920年生

山东招远人,国立北平艺专毕业


天津美术学院终身教授 | 文化部中国画研究院院部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 西泠印社理事

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专家 | 天津当代美术教育

(高等美术教育和社会美术教育)的重要奠基人 

 曾任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


代表作《春江水暖》《俏不争春》《秋江》等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在报刊上发表。著有《中国画技法(第一辑)》《孙其峰画集》《孙其峰书画选集》《花鸟画谱》《孙其峰教学手稿》等。2013年1月29日,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孙其峰先生是当代著名美术教育家、中国书画界泰斗,他集中国美术奖、中国书法兰亭奖、中国造型艺术成就奖三大奖为一身,名扬四海。


他的学生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乃至海外,致力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领风骚。

孙先生的作品熔古今于一炉,根老蕾新,古朴中见雅趣,理法严谨、章法丰富、拙巧互用、书意强烈,于平淡端庄中见气韵,体现的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的美学传统。


是什么造就了这位中国美术史上的巨匠?怀着崇敬和好奇,记者王戈走近孙老先生及其学生、后辈,一探究竟。





  ◆  

勤奋朴实,宽以待人是根基


记者问著名山水画家、孙其峰的长子孙长康:“您的父亲对您影响最深的是什么?”他脱口而出:“勤奋!从小父亲就不管我们,任我们自然成长,但是他的慈祥在我们兄妹眼里就是威严。我家没有什么家训,只有父亲的言传身教,其中给我们影响最深的就是勤奋。


我现在70多岁了,每天依然严格作息时间、坚持作画写字,就是在父亲耳濡目染中形成的习惯。曾经有人问,你们家人长寿的秘诀是什么?我说,就是勤奋朴实,宽以待人。”



 


朴实宽厚是父亲做人的原则,父亲从来没有说过别人不好,他眼里看到的都是别人的长处。”著名花鸟画家、孙其峰的三子孙季康如是说。


天津市文联副秘书长、书协副主席张建会说,我接触孙先生是上世纪70年代初在二宫听孙先生讲座时,后来又向孙先生请教过隶书。孙先生平易近人,他把许多很深奥的哲学层面的问题结合生活实际,用很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深入浅出,隔行不隔理。感受最深的是先生的勤奋刻苦。





孙先生曾说:“凡是说自己忙的人都是借口,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善于挤时间的才是刻苦。”孙先生还说:“能力有三种,天分、见识和勤奋。天分是先天的,见识和勤奋是后天的。有天分和见识出的是神品,有见识和勤奋出的是妙品,有勤奋出的是能品。只要努力坚持去做,都会成功的。学习没有固定的模式,有‘苦学派’更有‘智取派’,‘智取’是建立在‘苦学’上的升华,是一种智慧的创新。”孙先生称自己是“苦学派”,但不保守,“做人要老实,学习不要老实。”“似是而非,似非而是。”





 一位年近70、在当地已颇有名声的画家,一提起孙先生就眼圈发红,不胜唏嘘。当年他在天津求学时,家境贫寒,没钱购买笔墨和颜料,是孙先生经常资助他,还将自己的衣服给他穿。他说:“对孙先生的恩情我无以为报,惟有将老师的品行传承和光大。”多年来,他多次为社会公益事业赠画捐款,以回报社会的实际行动报答老师的恩情。



孙其峰先生为后辈指点画作


  ◆  

倾心育人 无私奉献是情怀



孙其峰早年兼受“入室”与“学院”两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与熏陶,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兼容师徒式”与“学院式”两种教学模式的综合体系。他的“学生”概念十分宽泛,除了“入室”和“学院”外,无论工农兵学商,无论是将军、官员还是下岗工人,他都有教无类,有人登门求教,他有求必应,毫无门户之见,学生可谓遍天下。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霍春阳说,老师在教育思想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变为大象,神是通化,得意忘形”。他重传承、重发展,不守旧,大胆借鉴西画色彩之长。他从教学程序出发,一步步引领学生走进艺术殿堂,并力主举一反三,以一知万,促使学生思考。在孙先生身上,体现了教人、做人、画画的一致性,“心正则笔正,人品即画品”。





霍春阳说,针对一些学生因水平一度停滞而产生的困惑,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缺乏的是形而上的教育。作画讲究意、气、神,这是大义,是境界,需要养心养气,多读书,多修身,形成一种超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老师鼓励学生不断思考,不断创新,“有一两种像我就可以放行。”在与老师合作《迎春花》时,为了反衬黄色,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大胆采用了连勾带染的手法,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得到了老师的赞许。





霍春阳清楚地记得,孙先生对待学生请教,从不推诿,总是悉心指点。他不厌其烦地一张一张为学生改画,用什么技巧表达什么意境,讲得清清楚楚,毫无保留。他经常到班里给学生改画,作范画。小学生来信求教,他也认认真真地回复。老师说曾说过:“指导学生是我应尽的责任。”学生在艺术上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次突破,老师都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不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希望学生能早成大器,超过自己。一次,孙先生与他的老师吴作人和我一起聊天,老师谦逊、幽默地对吴作人说:“你的学生不如我的学生”;又指指我说:“你的老师不如我的老师!”孙先生还对学生说:“春阳的用墨好,你们可以和春阳学学用墨。”





孙长康说,父亲对学生比对子女还要亲,既无所保留,又不保守,主张“过河拆桥”、“挑肥拣瘦”、“东张西望”、不拘一格。无论是学生还是朋友到家中来求教,父亲都不厌其烦地悉心指导。从入笔、行笔、收笔到兑水头、调墨用色,他都讲得清清楚楚,毫无保留。他为学生示范作画,信手拈来,寥寥几笔就是一幅作品,任凭学生拿走。





孙长康对记者说,父亲深悟“师学舍短”“转益多师”的古训,从无门户之见,也无立宗立派之意,只有热切盼望学生成才之想。他胸怀宽阔,绝无文人相轻的旧习气。在教学过程中,他从不要求学生专学自己,而主张他们不拘一家一派,融会贯通、勇敢创造。在学校里,他常常向学生或青年教师真诚地推荐其他老先生;他还有意识地为那些有才华和一定水准的青年教师寻找有特点的老师,使他们能够转益多师,得到更大的提高。





天津师大书画院院长、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陈元龙是孙其峰先生在1974年力主创办天津美院第一届中国花鸟画班的学生。他说,老师对中国画教育有卓越贡献,是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的奠基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总结和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国画(花鸟)教学模式和方法。他教我们学画,也教我们做人。





天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张洪海回忆说,老师为人谦和,经常勉励我们。1975年,天津市召开印染订货会,老师带领我们去了解印染行业的发展趋势,并鼓励我们说,你们是将来印染界的“顶梁柱”。1976年,我去内蒙古招生,临行前,已经成名的孙老师当场作了一幅山鸡(白鹇)图送我,题的是双行款,最后落了四个字“颇无是处”。这幅画我至今珍藏着,老师的品行我更是深深铭记在心。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培训中心教授魏树东深情地说,“孙老师永远是我的老师。2010年时,我带西部培训班。一天,我按照约定带着学生去看望老师。见了面老师说:‘我给你准备的教案还没有写完呢。’我已经60多岁了,教了40多年的书,90多岁高龄的老师还像当年对待小女生一样对我循循善诱,我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在讲这段话时,这位泼实干练的老大姐眼睛里闪动着晶莹的泪光。





  ◆  

淡泊名利 笑对人生是境界


中国写意画追求画外的意境创造,因而具有其他画种难以企及的独特艺术效果,最能充分体现中国传统美学表现的特点,这也是中国写意画经久不衰的精神之所在。意境的创作,不但有赖于画家对客观物象的深入研究,而且有赖于画家主体情思的积极活动。作为内因的学识修养,首先在人品。中国自古就有知人论画的传统,“人品即画品”,画家的人格修养、情操品位是内因的主导,意境的创作实际上是作品人品高低的真实写照。





霍春阳说,在做人上,老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老师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他的行动表现出来,为我们树立了楷模。那就是“标准要高,期望值要低,保持一种淡泊的心态。”他淡泊名利,泰然人生,他的境界是我们做学生一生效仿和追求的目标。





霍春阳回忆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知名画家有意控制赠画的数量,以提高画作的市场价值。孙老师当时也作了不少画,但是他从来不在意这些,手很松,参加公益事业很慷慨,有求必应,“但求做事,不问前程”,真诚地对待教育、对待艺术。与学生合作作品,从不将自己的名字署在前面,也不让学生代笔。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不掠他人之美。把自己的名字放在署名的后面,你们今后也要这样做。”





霍春阳说,每次去见老师都有一种忐忑,老师的要求、厚望自己做到了吗?还有什么书没有看?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怎样向老师汇报学业……总之,只有拿出我们的成绩,才是对待老师最好的回报。





95岁高龄的孙先生对前来看望的学生有一个要求就是“带画不带礼”。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去探望时,孙先生问他,最近有什么作品,带什么画来了?冯骥才回答,“我是真想带画来向先生请教,但是又真的不忍心烦扰先生。”





孙其峰的内侄,也是他的学生杨正,曾在他的身边学习和照顾生活七年。杨正说,这七年里,老人家没有在吃和穿的方面提出过任何要求,生活非常简朴。




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放下碗筷就拿起画笔,不拿画笔就用铅笔,手边的小纸片、烟盒纸、包装纸都是他的画稿纸。 “老人家自己常说,‘我不难受时画画,难受时也画画。’有人说,画画是老人家生命的一部分,实际上,画画是老人家生命的全部。”杨正无限感慨地说。





孙长康的学生杨凤桐,也是一位经常在孙老先生身边照料老人生活的青年画家。他曾给记者看过一张毫不起眼的奶品包装纸,在纸的空白处有孙先生用铅笔勾画的图稿,寥寥几笔,几只生动活泼的小鸟跃然纸上,形态迥异,栩栩如生。




在文章将要收笔时,记者见到了孙其峰这位神奇的老人





在阳光明亮的疗养室,一位满头银发的耄耋老人端坐在沙发上,身着枣红色的毛衣和棕色的坎肩,清瘦的面庞,戴着一副浅色的花镜,气色很好,只是略带几分长途跋涉后的疲惫。此时,他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慈祥长者,一位膝下儿孙环绕的邻家老爷爷,完全没有想象传奇中的道骨仙风。记者问询他老人家的身体健康状况,他表述得很简单。但一向他请教何为中国写意画时,他两眼骤然放光,开始详尽讲述中画和西画的特点,主观和客观的比重,写实和写虚的差别。“写意就是用笔来抒发吾思吾想,吾心吾意……”






 “人品如画品”,在孙老先生的身上,记者终于深深体会了这句话深邃的内涵。孙其峰对艺术和育人倾注了毕生心血和全部生命,他是为艺术和教育而存在的。他将勤奋朴实、宽以待人的根基,倾心育人、无私奉献的情怀,淡泊名利、笑对人生的境界熔铸到艺术之中。





他的人格就是他的绘画灵魂,他的知识和修养构筑了他的绘画格调。他的绘画品位是高尚的,是寻常人无法企及的。历代优秀的中国写意画家,尽管风格各不相同,但其成就的取得无不立足于作品格调的高雅;而作品格调的追求,又是以意境为第一要素的,要与内心世界融为一体,成为表达内心情感的语言,达到忘我交融的境界。






正是有孙其峰这样的教育家和艺术家的存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繁衍不息,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永远熠熠生辉。由衷地祝福孙其峰先生,健康长寿!



  ◆  

更多作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艺坛高峰——记著名美术教育家、书画大家孙其峰先生
【散文海外版】顾月华:大师身影
老师孙其峰
集五个终身成就奖于一身,孙其峰是谁?(下)
空灵明澈|被人物画名掩盖的花鸟画名
83张娟无声之诗:中国山水画家张娟浅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