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芥子园画谱之山脉的走势和皴法(上、下)
  1. 山脉的走势和皴法(上)

主要内容:山脉的走势和皴法(上)

画山的要点

观者先看气象后辨清浊,定实主之朝揖,列群峰之威仪,多则乱,少则慢。不多不少要分远近,王维--《山水论》。


山脉脉络走势,也就是说,画山的时候,要把山的势和山脉走势和景象要主宾分明。要理顺,这样才能在山水中画出你想要表达的意向和对象。

五代.董源《龙宿郊民图》

五代.董源《龙宿郊民图》

山水画对山的定位

传统中国画,是一种散点透视方法。


散点透视

也就是移动视点,根据需要,移动立足点进行观察,将各个不同点观察的物象,组织进自己的画中。


山水画透视要诀

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远水无波,高与云齐。——王维《山水论》



三远法:高远法、深远法、平远法


第一种、高远法


自山下,仰望山巅,仰视高山。如,范宽的《西山行旅图》。是自近而远,自下而上的一种方法。

范宽《溪山行旅图》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范宽发展了荆浩的北方山水画派,并能独辟蹊径,因而宋人将其与关仝、李成并列,誉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此画画巨峰巍然耸立,山涧中瀑布飞泻而下,山峦雄峻浑厚,树木繁茂葱郁,岩石的皴纹也历历可辨,显示出一种“全景山水”,“大山大水”的磅礴气势。山脚下雾气迷朦、怪石兀立、老枝虬劲、溪流潺潺,山路上有旅人赶着驮队经过,人畜虽画得小如蜉蚁,却真实生动,使人仿佛能听到驴蹄得得之声。范宽在用笔上多采用“雨点皴”,再施以“抢笔”,在刻画北方山水的风骨方面可谓得天独厚。此画气韵生动,运墨深厚,运笔雄强,意境悠远,实在是山水画旷古绝作。


比如,在山脉的走势上,它有主次。主山脉的形状,因势往上走,画山水最忌讳的就是平出头。就是两边分叉。一定要给他有这种间距的区别。疏朗和紧密的关系。这样才能体现山的美和阴阳面。使山更有立体感,更有形状。以此类推,结构严谨,走势分明。使山脉的走向,感觉非常凌厉和畅快。这种山形的形状慢慢就显现出来了。给人感觉非常高古。这个就叫高远法。


高远法一般以“巅”为特色。何为“巅”?一般讲,圆润而尖拔的山顶为“巅”。还有很多,比如说,凸出的石头为岩。还有两山相间为川。

提示:

凡画山水,平爽顶尖者,峭峻相连者,悬石者,形圆者峦路通者

提示:

两山夹道者名为壑也,两山夹水名为涧也,似岭而高者名为陵也,极目而平者名为坂也。王维--《山水论》。因此,在画山的时候,首先要理解这种山脉的走势和山川的变化。因此,要加强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


第二种:深远法


深远法:自山前,而窥山后,由前面,往深远望去。以近为远,以此类推。叫深远法"深远"则是"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由前面往里画出深奥之感觉叫深远。意思就是借给观众一双千里眼,看得到万水千山,丘丘壑壑都浓缩在画面的尺寸之间。至于视平线则多处于画作的上端,类似于现在说的"鸟瞰"。画中进深大,造成一种具有深远空间的意境。《芥子园画传》解释加强云气有深远感,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也有所论述,水欲远足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种处理方法在表现云横秦岭、气断巫峡时可以使用。有经验的山水画家,都觉得三远之中深远最难于体现。元代王蒙的《具区林屋图》,使用了四面环山,把幽深之溪谷层层透措,屋宇柿比送次,画出了难度较大的纵深之感。


元代.王蒙《具区林屋图》


元代文人登上画坛后,绘画逐渐成为个人“寄兴游心”的笔墨游戏,水墨自然成了第一选择,但画面上仍时有色彩出现。此时,色彩已不是青绿重彩,更多的是淡彩,即“浅绛”。“元四家”都有一些“浅绛”设色的画传世,大多以赭石为主调,再加入一点花青或汁绿。然而王蒙的设色山水画,则比较特别,如这幅《具区林屋图》,运用了许多藤黄、朱磦、朱砂等艳丽的颜色。


此图的右上角有王蒙以隶书题的“具区林屋”四个字,中间署“叔明为日章画”。“具区”是古时太湖的旧称,此图描写了江苏太湖林屋洞之秋景。画家割取太湖一角,作丛山叠嶂、霜林屋宇。层叠的山石、繁密的树林、错落的村舍和粼粼水波填满了整幅画面。这种饱满的构图方式在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是极为罕见的。画面看上去似乎非常拥塞,但画家巧妙地经营了山石的脉络,使之相互呼应、揖让,山路贯穿其间,水面占据了较大的空间,因此,画面依然散发出宋代“全景山水”固有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气息。


全图勾、皴密集,墨色浓郁,山石敷以淡赭色,树干、茅屋罩了深赭色,这已是“浅绛”设色的特点,但又在双勾的枫叶中填入朱磦、朱砂等色,更在朱磦中加入藤黄,使枫叶更加鲜艳明亮。这是非常大胆的用色,体现了王蒙对用色独具的匠心。

五代.董源《龙宿郊民图》


五代.董源《龙宿郊民图》元代的《画鉴》里记载:“董源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 疏林远树, 平远幽深, 山石作披麻皴;一样着色, 皴文甚少, 用色浓古, 人物多用红青衣, 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种皆佳作也。”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董源善画, 龙工秋岚远景, 多写江南真山, 不为奇峭之笔”, 又称“其用笔甚草草, 近视之几不类物象, 远观则景物粲然……”《龙宿郊民图》画的是秋日江南丹碧掩映, 华辇之下, 歌舞升平, 尽管笔法是与李思训多少有关的青绿设色, 然而山顶作“矾头”, 山坡用“披麻皴”, 已发展了李派的体貌。



同样是一种山脉和山络,用芥子园的方法演示“深远法”。注意在山的结构中,一定要学会疏密。山的脉势。山脉,何为山脉?就是山川连绵不断的岭,与岭相接的这种走势。


所谓山脉?

因像脉状

而称之为山脉

构成山脉主体的

山岭称为主脉

从主脉延伸出去的


山岭称为支脉

山脉是沿一定

方向延伸

包括若干条山岭

和山谷组成的山体


山,分隔由近而远,表现上,远近笔墨有所不同。以此类推,用淡墨皴擦出它的山形和山势。使它的远近拉出一定的距离。有进深的感觉!然后,用淡墨轻轻推出远方的远山。使其有深窘之感。以云隔断,有远近之分。也就是山前山后有距离,是看得见的距离。总体给人以苍茫、浩瀚的感觉。高远法也是一种仰视,对山巅的仰视。深远法是一种俯视,山与山有距离感,有纵深感。


 第三种:平远法


自近山而望远山,平视近远的山水。如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平远法:平远法,是由前山往后山,直直往里推。


比如,山势的走向,使人感觉近山的距离,一点点往后推,平远法在元代以后,很多画家喜欢用。远山的推远,使人感觉到咫尺之间展万里之遥的意境。
这三种方法都来源于生活。也都是古人的总结。所以说,把芥子园画谱中把山水山脉的走势,因此,在这三种散点透视的构图中总结出高远法,深远法和平远法。


三远法是表现山水境界中的高宽深,三度空间的方法。这也是中国画家喜欢表现的一种方法。


高远、深远、平远演示


作为初学着,在绘画上首先掌握山势的走向。所谓先定山势,你才能审气象。

比如说,你需要创作一张山水画或者写生一张山水画,你首先要把主宾定下来,也就是你的主要山脉,你主要的构图,你首先要把它确定下来。因此,山脉的走势和山形的变化对这张作品来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写江南得一些名山大川,比如,黄山,三清山等等和它的地理地貌有着特定的关系。如果到自然中观察学习的时候,运用你的基本功,运用你所学到的皴法和山脉的走向和理解,你就会很好的表达出你对大自然的写生能力。

山脉的画法


从主峰画起,然后依次画近远大小等客体山。以主峰为中心,使群山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气脉相通。

高远法


你首先确立主山,而这个主山脉是你想表现的对象。根据你所遇到的自然景象,选择不同的皴法来表达。


在山形的结构上,一定要有疏朗的关系和参差不齐的这种结构。紧的地方要特别紧,使人感觉非常疏朗和严密。当然,用什么样的皴法根据你所遇到的各种形状和地理环境来决定。完全可以把各种皴法运用到一张画上,但是,不能凌乱。把这些紧密的地方一定要给它收紧。使它的阳面始终保持,而在它的阴面可以轻轻的添加。这也是前面反复讲解过的,也就是在阳面不能平涂,一定要有小的空隙。使它透气!阴面画丰富以增加厚度,阳面大胆留白。



在笔墨的运用上后面要专门讲解,如何用笔墨。

因为在芥子园画谱上,所看到的都是一色墨,所以,你很难确定它的浓淡,它的远近。但是,我们可以学到的就是它的结构,它非常严谨的结构和各种皴法。应该努力学习和掌握。

在主山脉上一定要把握好,不能凌乱,不能平涂。注重中侧锋并用,皴擦阴暗面,它的效果会事半功倍。浓淡结合,用淡墨把阴面表现出来。它的立体感立刻显现出来。在每幅作品的构图上一定要立求完美和丰富。这样才能表现出你想表达的对象和山势山脉。在笔墨上要有变化!

所谓高远法就是自上而下的仰视。所以,一定要给人一种高耸入云的这种境界和气势。注意,皴擦可以用逆锋和侧锋给皴擦出来。(备注:下接第十讲,举例类推

王飞飞作品:春夏秋冬


​ 

2.山脉的走势和皴法(下)

主要内容:山石的皴法(下)


上接第七讲:折带皴

在结构上要显出参差不齐,紧的地方收的非常紧,而疏朗的地方非常开阔(指阴阳部分),线条的流畅和疏密可以使画面的石头和石质更加丰润,对后人影响非常大。然后,打上 苔点。倪云林打苔点非常干净,在一些主要地方用中锋轻轻按下,苔点犹如节奏,非常分明的表明了写万里的这种意境。然后再用淡墨把它的阴面有序的掭染上去,使它的质感和立面更加明朗。在清代有个四僧画家之一弘仁,也就是延续了他的这种方法。

在传统技法里面,还有很多这种生活中的观察和理解。


大斧劈皴和小斧劈皴


斧劈皴是山水画皴法之一,运笔时笔线遒劲,多顿挫曲直,有如刀砍斧劈,故称斧劈皴。

运用时,以中锋勾勒山石轮廓,而以侧锋横刮之笔画出纹理,再用淡墨渲染。

笔线细劲的称小斧劈皴,笔线粗阔得称大斧劈皴。

这种皴法适宜表现质地坚硬菱角分明的岩石。

在宋代以后的画家,一般都采用这种方法,到了元代以后,由于文人画的兴起,所以,改变了一些方法,这种严谨的结构对后人影响甚大。所以,每位画家都应该把宋代山水画的创作方法牢牢的掌握。


线条用中锋,富有节奏感和弹性,然后,在它的侧面皴擦,形成斧劈。这种画法在中国画家里面,运用非常多。这个阴面,给它完整的表现出来。注意阴阳面的对比。山水画家除了高山峻岭以外,近处的结构处理细节要注意表达。学习山水画要注重基础练习和掌握山石的内在结构。而这种简单的结构,会给你今后的创作和发展带来很大的空间。


注意阴面结构的塑造,在大的结构以后,然后用淡墨给它渲染出立体感很内立面。使这块石头更加生动、厚实。


用侧锋淡墨轻轻梳理,在结构严谨的地方,可以颜色深一点,使它的立体感更加凸显。


阳面如果面积过大,根据需要可以再增加一些结构细节或厚度和打破这种瓶颈,用侧锋给它梳理出石头得纹理结构。不够自然的地方,人为的解剖,并画出相应的纹理与结构。


注意整体石头的势和整个阴阳面的对比。目前,这种皴法在南北方都有所运用,方法好学,画此法的画家也不少。


披麻皴


是山水画的皴法之一,其状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在运用此法时,先用淡墨画轮廓。阴暗处用淡墨渲染,感觉不足的部分,待墨干后可以再染。董源多用短披麻皴,巨然喜用长披麻皴。


披麻皴,是由巨然,董源那个时代的画家延伸。因为南方的地理地貌,所以形成一种披麻皴。披麻皴也代表现代绘画的一种主要的表现方法。

披麻皴,以长线条,小结构为准。注意线和线之间要疏朗紧密有致,不能平行,如果两根线平拉,那就显得非常刻板。所以,在拉线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一种美感,就是疏朗有别。


山脉结构的山形,其皴法线条是错落有致的往两边派生出来。用淡墨给明暗做出区别好让它更加丰富。注意掌握披麻皴的结构线和排列特点。

线条要疏密有间,切记平涂。然后再它的主体上打苔点。有的时候,趁笔墨未干的时候,用你的苔点,这样它的苔点可以跟它的线条完整的揉合在一起。有的时候,一定要等笔墨干了以后再重新上,因此在苔点的运用上也要灵活。

没干的时候打苔点,苔点和线可以相互融合,也很自然。一旦干了以后,就很难融进去。所以,在打苔点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分寸。


打苔点要有序进行,一般在阳面,你所认为需要的地方。所谓石为骨,苔为衣,也就是说,当苔点完成后,其山石更加丰厚。更加圆润,也包括皴擦,同样如此。所以说,在山水画家创作的过程当中,每个山水画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表达创作的要求和意义。比如,斧劈皴可以完成后在加,效果如上。

披麻皴趁潮的时候打上去,显得比较融为一体。这种方法在写生的时候和在你表现山石的时候,根据你的需要运用。


拖泥带水皴


是一种边皴边染的方法,在运用斧劈皴画山石时,先用较浓湿笔勾勒出轮廓以后,然后趁轮廓线未干时再以较湿的浓墨或淡墨加皴,趁其未干时,又以淡墨染之。能够达到自然连接成一片,浑然一体的效果。所以拖泥带水皴,也就是在它浓淡相间的情况下采取的必要措施。


例如近代画家傅抱石等一批画家就灵活理智的运用了这种拖泥带水皴。形成了非常好的一种表现方法。

拖泥带水皴在用笔和用水方面要掌握的非常好,所以说,你一定要有非常好的技巧和娴熟的技法。你才能运用,如果掌握不好,画面就显得非常呆板,掭笔的时候,用饱满的水分,用笔尖和笔中间加上浓重的墨。然后掭的时候柔转一下,画的时候,要倾力而下,左右皴擦。使笔尖扎开形成气势,所以,当你不熟悉,无法掌握的时候,最好不要用此皴法。一旦画不好,就是满纸淹墨。无法辨认,没有结构。这种就是简单的拖泥带水皴技法。


然后趁它未干的时候,用笔尖,浓墨使笔揉转一下扎开,然后打上苔点,给它有郁郁葱葱的感觉,这种方法现在很多画家运用,但是运用好的少,一般这种方法不容易掌握。所以,作为我们,还是传统一些固定皴法比较好。


王飞飞作品:春夏秋冬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种皴法和介于斧劈皴和披麻皴之间,是北宗山水画最早的皴法
大师陆俨少教你:如何画山、树、云、石、水?
黄公望的《写山水诀》
画家孙宪:与山水画爱好者谈画(之二)
勾、皴、擦、染和点---习中国山水画
山水画基本画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