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水色与藻类的关系

1、 水色的内涵


水色是自然光中不同光质穿透水体达到悬浮物质表面后反射的颜色,分真色(True color)和外表色(Apparent color)。其中以浮游生物对水色的影响最大,一般意义的水色主要是浮游生物的颜色,又称之为藻色,俗称“绿藻水”。


不同光质的光穿透能力不同,在可见光的连续光谱中,其波长由大到小依次为:红一橙一黄一绿一蓝一靛一紫。其频率则是由小到大,穿透能力亦由小到大I4 J。通常波长较长的红、橙、黄光在几米深处就很容易被水体吸收掉;波长较短的绿、蓝光等能透入水体深处,这些光被水体的悬浮物质漫反射回到人眼中,构成肉眼可见的水色。




2、水色与藻类的关系


藻类是水体中的一类主要悬浮物质,不同藻类除了叶绿素外还含有各自的特征色素,色素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和漫反射不同而使藻体看起来具有不同的颜色:蓝藻除了叶绿素外,还含有藻蓝素和藻红素,对蓝绿光的吸收少,故为蓝绿色;绿藻含叶绿素较多,亦含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对绿光只少量吸收,大部分以漫反射形式反射出去,看起来呈绿色。


大多数红藻虽含叶绿素、藻蓝素等,但以藻红素的含量占优势,对红光只能少量吸收,藻体通常呈红色,如紫菜、石花菜。褐藻除含叶绿素外,还含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因而呈现褐色。


不仅如此,不同藻类由于对自然光的选择性吸收因而在水体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对红光吸收较少,对绿、蓝、黄光吸收较多的部分红藻,生活于红光难以到达,而绿、蓝、黄光能到达的较深海水中(有的种可生活在深达100 m处);绿藻对绿光吸收较少、对红光和蓝紫光吸收较多,而生活于包括红光在内各种光均能到达的浅水中。这种不同藻类的分层分布,有利于充分利用阳光和空间,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机制;同时不同藻类种类和数量的空间分层分布使水体具有各种各样的水色。


一般情况下藻类类群是水色的表征,不同水色下的藻类群落结构不同;而藻类生活在一定的营养中,水体营养状况是水色的重要影响因子J。硅藻在氮磷比为10:1时快速繁殖I6,易成为优势种,形成茶褐色水色;绿藻在氮磷比为3~7:1时繁殖最快,易成为优势种,形成绿色水;


而其它单胞藻和大型藻类在氮磷比1:1时会快速生长形成一些不良水色。水体的营养水平影响藻类的生长繁殖,进而影响水体浮游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导致水环境中优势种群的差异,从而影响水色。此外所有影响藻类生长繁殖的因子对水色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作用,如温度、光照、pH、盐度、水体底质和溶解氧等 J。


以下介绍几种典型水色及其优势藻类:


(1)水体淡绿色或清澈见底,透明度在50 cm以上,清澈见底,水中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都很少,有时出现使鱼类难以消化的藻类,俗称“瘦水”;这样的水体适合观赏、娱乐和作为饮用水水源,但不适宜养殖生产,养殖上一般增加施肥投饵来改善其水质。


(2)水体茶褐色或绿豆色,水中溶氧丰富,透明度在25 cm~40 cm之间,俗称“嫩水”。水体浮游植物种类较多,以硅藻门、绿藻门藻类为主,易被鱼类摄取,而且,硅藻是许多水生动物及其幼体的优质饵料,硅藻大量繁殖时,水色呈黄褐色,该种水色是养殖的上好水色。


需要注意的是硅藻对水体变化的适应能力弱,当水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硅藻就会大量死亡,水色也随之变化。且这种水色对于养殖和观赏娱乐场所都是较好的水质表征。


(3)绿藻繁殖较多时水色呈鲜绿色,绿藻可以大量吸收氮肥,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绿藻对水环境的变化适应性较强,以绿藻为主的水体是较稳定的,是养殖者所期望的水色。但浮游生物过量繁殖,水色太绿(如黄绿色、蓝绿色、墨绿色、灰色或混黄色,浑浊),导致透明度下降(在20~25 cm之间)。


黄绿水中藻类主要以绿藻门藻类为主,如小球藻、新月藻、多芒藻等藻类;黑绿水出现在天气较热时的水体下风处,其藻类数量较多,以裸藻门的藻类(如双鞭藻、棘刺囊裸藻等)为主;水体优势种群是不易被鱼类摄食利用的藻类,对养殖不利,说明水色已老,这种水俗称“老水”;需要及时换水、加注新水或者用氯制剂全池泼洒来控制池水中绿藻的数量。


(4)水体在阳光照射下呈红棕色,褐色甚至黑色,具有腥臭味,且藻类在水中分布不均匀,出现的蓝绿色或绿色的云层及块状、丝状现象,即为“水华”;这是水质恶化的象征,俗称“坏水”;含有大量甲藻门、蓝藻门的藻类,如裸甲藻、多甲藻、微囊藻等。甲藻大量繁殖时水色呈酱油色,水体透明度减小,溶解氧含量降低,是水质变坏的标志。如不马上换水,容易引起泛塘事故,造成鱼类死亡。


(5)灰白色水,藻类大多被浮游动物当作饵料摄食,水体中浮游动物(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数量较多,当浮游动物的繁殖达到较高密度时会与鱼类竞争氧气,引起鱼类浮头,同时还影响鱼类的正常摄食与生长,应该想办法清除。金藻、硅藻、隐藻和甲藻的细胞呈褐色或褐绿色,水色几乎是褐色、褐绿色或褐青色;


3 水色与养殖的关系


渔业上水质优劣的标准是“肥、活、嫩、爽”,这四个字各有其确定的与藻类相关的生物学内容:


(1) “肥” 指水色浓,藻类数量高;其定量指标是透明度25 cm~35 cm和浮游植物20 mg·L~~50mg·L一。


(2) “活”指水色和透明度经常有变化;包括日变化和周期性变化,日变化就是所谓的“早青晚绿”、“早红晚绿”以及“半塘红半塘绿”等;周期性变化指这种水色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和重复性。


“活”意味着藻类种群处在不断被利用和不断增长,处于繁殖旺盛期;也就是说池中物质循环处于良性状态。观察表明,典型的“活水”是膝口藻水华,这种鞭毛藻类的游动较快,有显著的趋光性。


白天常随光强的变化而产生垂直或水平游动,清晨在上下水层中分布均匀,日出后逐渐向表层集中,中午前后大部分停留在表层,下午又逐渐下沉分散,9点和13点时的透明度可相差好几厘米。当这种藻类群聚于水体的某一边时,就出现所谓“半塘红半塘绿”的情况;“活水”是养殖的适宜水体。


(3) “嫩”指水色鲜嫩不衰,容易消化的浮游植物多,大部分藻体细胞来老化,水肥而不老;所谓老水主要有两个特征:1水色发黄或发褐色;2水色发白。水色发白或发褐色的情况是藻类细胞衰老死亡的宏观表现,所谓的老茶水(黄褐色)和黄蜡水(枯黄带绿)属于此类。


水色隐约发白,主要是微型蓝藻滋生导致的,这种水的特点是pH很高(9~10以上)和透明度很低(通 氐于25~20 cm),白天随着浊白程度的加强,碱度迅速下降;水色发白是二氧化碳缺乏而使碳酸氢盐不断形成碳酸盐的结果。与此同


时,pH的升高有利于微型蓝藻的增殖增长。


(4) “爽”指水质清爽,水色不太浓,透明度不低于20 cm,藻类含量一般在100 mg· 以内。透明度很低的原因可能是浮游生物量极高,或蓝藻占优势(集中表层),或是泥沙和其它悬浮物过多。过大的生物量常常是天然饵料未被充分利用,水中物质循环不畅所致。


综上所述,良好水色的生物学指标包括:透明度不低于20 ccm,藻类浓度20~100 mg·L一;硅藻、隐藻等较多,蓝藻较少;藻类种群处于生长期;浮游生物以外的其它悬浮物不多。当然由于地域环境的差异,不同地方的水色应该有不同的判断标准,不可一概而论。


总结:不论是养殖生产还是环境保护,水色都是水体理化性状的一个综合表征。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研究不同水色中藻类群落的发生发展,都有助于每个养殖户正确认识和处理水污染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带你全面了解水色与藻类的关系
水质水色与藻类的关系及调控措施
■■听说弄懂池塘水色变化的水产人,都赚钱了!
养鱼水色与水产养殖
只要经常巡塘,不用问专家,养殖户自己也能慢慢看懂水色!
水色决定生死!白浑水、红水、铜锈水、泥皮水、发光水如何调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