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的智慧四,什么是无为的有为?(2)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很多人在读到《道德经》这段的时候,总认为老子的观点是很落后的,但有这样想法的人恰恰是很狭隘的。

为什么这么说?

如果老子的《道德经》仅仅是这么一句话或一段话,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老子的思想是落后的、片面的、不符合实际的。

但事实上,这句话或者这段话只是《道德经》里面的一部分,既然是一部分,就不能脱离前面的论述,不能脱离后面的论述,不能脱离整体的论述。

因为,它是整体的一部分。

也只有把它放在整体里面,才能很好的理解透彻。

老子在讲述这个观点的时候,是有特定的环境的,老子当时身处在春秋时代(还曾是周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那时,还是以周天子为核心的一个天下,也就是说,那还是一个完整的一体的能量体系。

所以,老子的圣人之治的前提,是身处在一个一统的能量体系中,它的内部尽管是动荡变化的,但它总的状态,依然是有序的阶段。

能量运行的规律,是从无形到有形,再从有形到无形,是从无序到有序,再从有序到无序的周而复始。

老子不仅讲述了有序状态下的运动变化规律,也讲述了无序状态下的运动变化规律。所以,我们不能看到有序的部分,就把它当成是全部,这是非常狭隘的。

在一个既有的组织内,统治者不人为推崇贤能,也就没有了贤能的概念产生,民众就不知道什么是贤,什么是不贤,更不会有因推崇贤能而带来的权势和地位落差。

在一个既有的组织内,统治者不人为推崇难以得到的东西,那么,那些难以得到的东西就不会因此而价值连城,就比如统治者不推崇宝石、珠宝这些东西,那么,宝石、珠宝这些东西就没有任何过高的实用价值,而民众也不会因此争相盗取。

人的贪欲是在与他人的比较落差中产生的,如果没有那些引起比较落差的东西显现,人们就不会产生脱离实际需求的贪欲。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所以,老子才说,“圣人”级别的治理,是使体系内的民众在生存方面衣食无忧,有着健康的身体,而内心充满虚静,没有突破既有体系的志向(因为对生存状态的知足)。

如何理解这一点?

实际上,人对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有一个临界点的,尤其是基层的民众,“圣人”级别的治理,就是顺应这个自然的规律,满足人的趋于临界点的物质水平,那么此时这个组织内部的运行,就会无限接近和谐的有序状态。

就比如,我们以一个国家的组织形态去观察,在这个世界上,越是人均收入靠前的国家(如拿前10名来看),他们的内部环境,就越是处于有序、协调、安静的人类最高级别。他们内部的人民,并没有什么脱离既有秩序的志向,他们知足恬淡的过着各自的小日子。

但如果你去做调查,可能他们其中的很多人,连中国的首都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

这样的现实逻辑,可以推理到任何一个高级平衡的有序体系,还比如世界靠前的大公司、大企业,富裕的大城市,或是富裕的小镇,甚至是富裕的家庭,几乎都适用于这样的逻辑。

这也是老子说的,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在一个高度有序协调的体系内,民众的无知是对外的无知,他们没有比较的认知,因为没有那个需求。也因为没有比较的认知,就没有了基于比较而来的贪欲。

人人只有对内的认知,安于自己的现状,安于工作、家庭、休闲,这样的秩序下,即便是有自作聪明的智者,他们也无法撼动这个既有的运行体系。

就如同西欧或北欧那些超级富裕的国家,哪怕是出了很愚蠢的领导人,整个国家的秩序依然不受影响,民众的生活也依然如故。

所以老子才说,为无为,则无不治

怎么理解?

“无为”的能量自然运行的规律去治理一个地方,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

当然,如果我们了解了老子学说的整个体系,就能更深刻的理解这个相对时空内的相对运行规律。

如果能量世界从有序进入到了无序的状态,那么,在从无序向有序变化的运动中,则会是另外的自然运行规律,那是一种碰撞、吸附,重新归于有序、一统的过程,而在那个过程中诞生了基于老子思想的法家,代表人物如商鞅、韩非子。

所以说,道家思想的源泉,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已成功解密,略举5例说明
道德经第3章解读
【读懂圣贤】----《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老子《道德经》是东方古代哲学思想的经典,请结合时代扼要评说其极积与消极的作用?
《道德经》新讲
经典直解:老子五千言(1—9)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