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逐字逐句透彻解读中国文学巅峰代表作之一:苏轼《赤壁赋》(上)

前言:《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作者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中的古文解读方式,是我在创作《英语语法构建和传统文化研究》一书的过程中,逐渐探索和总结出来的一套解读规范,这套规范日后肯定会成为我们解读所有中国古代典籍的标准,因为它非常科学、客观和精准,从语言的层面来讲,这套解读规范把每一个字和每一句话都精准无误地解读出来,实词的词性和语义,虚词的词类和语用,都分析、判断和厘定地非常清晰,能让我们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如同水晶般透明;从文章赏析的解读来讲,它能让我们领略到文字背后作者的思想情感,能让我们获得作者般的第一视角,仿佛是我们当时写出来的这篇文章,一边读着文章,就能把作者当年的所思所想在自己的思维中经历一遍。

今天发布的是苏轼《赤壁赋》上篇的解读,明天发布下篇的解读,后续还会继续更新和发布其他经典古文的解读。这种古文解读虽然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但是,我会尽量一天更新一篇。欢迎大家转发、评论、点赞,如果喜欢这种古文解读,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关注,后续有更新可以第一时间看到,一起享受一场场古色古香的诗词品味盛宴。

揭示语言的密码,解读语言的奥秘,凡经天工開語所解,必不为凡品。

赤壁赋

苏轼 〔宋代〕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第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第一句译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壬戌年之秋,七月的月圆之夜,苏轼我与几位客人在赤壁山之下,泛舟漂流。

1、壬戌(rén xū):元丰五年,岁次壬戌。根据干支纪年法,该年为壬戌年。

2、既:助动词,表示完成。

3、望:仰望、抬头看。

4、既望: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月相标称,早在西周时期,古人将每个月之月相变化,顺次称为: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方死霸。这是以月的圆、缺、晦、明来标记日期的一种命名方式。至于具体指的哪几天,并不明确,也有可能这些称谓原本就没有固定相对应的日期,大致可以推断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初吉,指的应是每月初一,以及后面月相非常小的几天。

(2)既生霸(魄),月既生而未大明,指的应是新月到满月之间的几天时间,也就是上弦月阶段。

(3)既望,指的应是每月十五前后几天,也就是月相比较圆满的几天。

(4)既死霸(魄):指的应是正在失去月相的一段时间,也就是下玄月阶段。

(5)方死霸(魄):指的应是月亮完全看不见的一段时间。

至于这里的既望,已经是北宋时期,据说指的是农历的十六这一天,但是,不管具体指的是哪一天,必定是十五前后,月亮非常圆的某一个月夜。

5、泛:漂浮,动词。“泛”字一方面可能是写实,一方面也是他对现实的一种反抗和挑战,因为他在黄州是处于被看管的状态,不得随意离开黄州,而泛舟则可能会不经意地离开一会,有一种时刻有可能处于违法边缘的感觉。

6、舟:小船,名词。为什么是“泛舟”,而不是用大一点的船呢?应该纯粹就是因为穷,此时的苏轼,经济状况堪忧,没钱去租大船。而且,他穷,他的朋友也一样穷。

7、于:在,介词。

8、赤壁:山名,即,现今湖北武昌西赤矶山,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军在此处大破曹操军队。

第二句译文: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夜晚江面上清凉的小风缓缓地吹来非常凉快,水面上的波浪也没有兴起。有小风而无浪,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游玩状态。

1、清:清凉的,形容词。

2、徐:缓缓地、慢慢地,副词。

3、波:波浪,名词。

4、兴:兴起、起来,动词。

第三句译文: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举起酒杯与客人们相互敬酒,喝完酒,大家开始吟诵《诗经·月出》,还有人开始唱起了这首诗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1、属(zhǔ):连续、连接,动词,此处指的是苏轼与客人们相互敬酒。

2、诵:诵读、吟诵,动词。

3、明月之诗:据说指的是《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

4、歌:歌唱,动词。

5、窈窕之章:《月出》的第一章。《陈风·月出》诗首章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第四句译文: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过了一小会,月亮就从东山之上升起来了,并久久地徘徊着,没有升到半天空。

1、少:一小会、短时间,副词。

2、焉:句尾语气词。

3、出:显露、出现,动词。

4、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动词近义词连用。

5、斗牛:星宿名,即,斗宿、牛宿。苏轼看到的星宿图应该和下图一样,这种天上的天象图和地上的地图不一样,应该把它举起头顶来看,这样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就都对应上了。在这里,苏轼肯定是弄错了,以为斗牛就跟下图一样,把天空中靠近正中的位置误认为是斗牛的位置,就如同下图中的明月的位置差不多。其实,他想说的应该是“翼轸”之间,也就是从月出来月到中天这段较为漫长的时间,抬头看看,月亮还在半天空,再抬头看看,还没到中天,所以,才会说徘徊于斗牛之间,如果把这个时间说的更具体一点,应该就是晚上七八点到九十点这个时间段。

第五句译文: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湿湿的雾气充满江面,明月映照在水面上的光泽在远处仿佛与天际线连接在了一起。

1、白露:此处苏轼为何说白露,而不是白雾呢?应该是因为七月十五前后,白天气温依然较高,夜晚温度已经较低,而江面的水温不会快速下降,而是依然较高,所以,此时江面上就会升腾起雾气,可能是因为这种雾气的湿度比较大,所以,苏轼才会称之为白露。

2、横:充满,动词。

第六句译文: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放任这艘小船去它所能去的地方,让我们乘着这艘小船,徜徉在这无边无际、一派迷蒙的江面上。苏轼在这里,以及下一句的“不知其所止”,依然是在挑战加在自己身上的看管令,因为一个人不被允许离开某地,就如同我们现在的居家隔离一样,心里就会特别膈应这件事,总想找机会表达自己对这件事的不满。

1、纵:放任、放纵,动词。

2、一苇:像一片苇叶那么小的船,比喻极小的船。出自《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3、之:到、往,动词。

4、如:去、往,动词。

5、所如:所去的地方、所到的地方。

6、凌:乘着、驾驭,动词。

7、万顷:百亩为一顷,万顷就是百万亩,此处用来指代辽阔无际的江面。

8、之:…的…,表示前后两个名词之间是所属关系,相当于英语中的名词属格。

9、茫:迷蒙不明的、模糊不清的,形容词。

10、然:…的样子,“形容词+然”构成名词。

11、茫然:迷蒙不清的样子。

12、这个句子中的两个“之”字,在之前所有的注释中都被忽略,或者说是被回避了,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去解释这两个“之”字在这里所起的是什么作用,这种不清楚文章语句中关键的虚词的语法功能,并刻意回避的态度,使得我们品读古文的时候,总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好像都读懂了,又好像没有读懂,知道哪里读懂了,又不知道哪里没有读懂,总有一种心里没底的感觉。

第七句译文: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一望无际的是那白雾缥缈的无边江面,现在乘舟漂流的我们,如同是在凌空而行,又如同是在驾驭着清风漂浮在半空中,都不知道我们将会漂到什么地方去。

1、浩:广远的、盛大的、无边无际的,形容词。

2、浩浩:形容词叠字使用,加深单个形容词的语义和气势。

3、乎:用于叠字形容词的词尾,让叠字形容词独立使用。

4、浩浩乎:辽阔而无边无际的,形容词结构,形容的是白雾缥缈的广阔的江面。

5、如:如同、好像,介词。

6、冯:通“凭”,凭借、依靠,动词。

7、虚:空寂、虚无,名词。

8、御:驾驭,动词。

9、冯虚御风:描述的是在白雾缥缈的江面上,乘舟随意漂流的那种宛如置身仙境中的感觉。

10、止:停止,动词。

11、所止:所停止的地方,所到达的地方。

第八句译文: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坐在小舟中,在雾气蒸腾的辽阔江面上飘飘荡荡的,如同离开世间独自存在于此,又如同化生出了双羽,升天为仙。

1、飘:飘扬的、飘荡的,形容词。

2、飘飘乎:上句中的“浩浩乎”描述的是看到的江面,这句中的“飘飘乎”描述的是苏轼此时自身的感觉。

3、遗:遗弃、舍弃,动词。

4、世:人世、世间,名词。

5、独:独自,副词。

6、立:存在,动词。

7、羽:鱼类或昆虫的翅膀,名词。

8、化:变化,动词。

9、羽化:翅膀变化出来,本义指的是昆虫的若虫(稚虫)或蛹,经最后一次蜕皮羽化为成虫,也就是原来的蛹蜕去蛹壳唱出翅膀(羽化)为成虫。古代的人们感觉这是非常神奇的事情,从陆生昆虫神奇地变为了会飞翔的昆虫,是从一种生命状态向另一种生命状态的转变,类似于凡胎肉体的人变为会飞天的神仙一样。所以,中国道教把人变为神仙的过程称之为“羽化”,把得道成仙称之为“羽化登仙”。

10、登:上升,动词。

11、仙:神仙,名词。

12、登仙:因为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神仙是生活在天上的,所以,成仙也被称为登仙,上升到天上做神仙。

第二段: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第一句译文: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因为上文所描述的绝佳的状态)所以,大家饮酒都非常高兴,兴致很高,然后用手指叩击着船舷开始唱起歌来。

1、于是:所以,逻辑副词。

2、乐:快乐的、欢乐的,形容词。

3、甚:非常,程度副词。乐甚,即,甚乐。副词“甚”修饰形容词的时候,既可以位于形容词的前面,也可以位于形容词的后面,语义上基本没有差异,只是强调的对象略有差异,“甚乐”的语义更加倾向于“乐”,强调的是快乐;“乐甚”的语义更加倾向于“甚”,强调的是非常。

4、扣:“叩”,叩击、敲击,动词。

5、舷:船舷,名词。

6、而:并列连词。

7、歌:歌唱、唱歌,动词,而且是不及物动词。

8、之:虚词,没有实义,用于不及物动词之后,凑足字数,起到一种形式宾语的作用,让句子读上去更加朗朗上口。

9、一定要注意到,这里的“扣舷”和“歌之”两个动词的主语都是苏轼,如果不注意这一点,你就无法把这些文字具象化,无法在头脑中形成具体的画面,也无法把自己代入文中,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当时的此情和此景。

第二句译文: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歌唱说:桂木制作的船桨啊兰木制成的船桨,拍击着这空明的江面,逆着这流光一样的江流而上。

1、桂:桂木,即木樨树,一种名贵的树木,名词,此处用作形容词,修饰后面的棹。

2、棹(zhào):长的船桨,名词。

3、兮:并列连词,此处并列的是两个名词。

4、兰:木兰树,名词。

5、桨:短小的船桨,名词。

6、击:敲击、敲打,动词。指的是船桨落水之时犹如击水一般。

7、空明:这本是两个形容词,形容词月光照在空泛的水面上,一片明晃晃的样子,此处合在一起用作了名词,用水面上的这两个特征,来代指水面。这是苏轼在船上所看到的近景。

8、兮:并列连词,此处并列的是两个动宾结构。

9、溯:逆水流而上,动词。

10、流光:流淌的光泽,这是形容月光照在江面上,望向远处,看整个江面所看到的样子。这是苏轼在船上抬头远望时所看到的景象,是远景。

第三句译文: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我此时的心怀是如此的辽阔,抬望首,遥望那天各一方的美人。

1、渺:邈远的、辽阔的,形容词。

2、兮:句末语气词,用于拉长句子的语气和语义。

3、予:同“余”,我,第一人称代词。

4、怀:胸怀、心意,名词。

5、渺渺兮予怀: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的句子顺序是,予怀渺渺兮,我的心意是辽阔开朗的。

6、望:远望、遥望,动词。

7、美人:当时苏轼的妻子王闰之就陪他在黄州,所以,指的肯定不是他妻子,倒是有可能指的是他已经过世的首任妻子,至于究竟指的是谁,可能只有苏轼自己才知道了。

8、兮:句末语气词,用于拉长句子的语气和语义。

9、方:地区、地方,名词。

10、天一方:天各一方,天地间的另一个地方,可能是比喻距离非常遥远,也可能是说天人永隔。

11、望美人兮天一方:这个句子也是倒装句,正常的顺序应该是:天一方望美人兮,此处的“天一方”看上去是名词性词组,其实是副词性词组,相当于省略了介词的介词词组,“于天一方”,于天一方望美人兮,在天一方遥望美人。

第四句译文: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人,合着我唱的歌的拍子而和曲一首。

1、洞箫:指的就是箫,因为上面有空洞,所以,称之为洞箫。

2、倚:依照、合着、伴着,动词。

3、和(hè):应和、跟着唱,动词。

4、之:虚词,没有实义,用于不及物动词之后,凑足字数,起到一种形式宾语的作用,让句子读上去更加顺口。

第五句译文: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他吹的洞箫声呜呜的,如同在怨恨别人,又如同是在依恋别人,如同是在哭泣,又如同是在倾诉,一曲结束,余音袅袅,如同丝缕一般连绵不绝。

1、呜呜:拟声词,模拟洞箫之声。

2、然:此处的意思不是…的样子,而是…的声音,用于形容词之后,构成名词性结构。

3、如:如同、仿佛,介词。

4、怨:怨恨、仇怨,动词。

5、慕:依恋、向往,动词。

6、泣:无声或低声地哭,动词。

7、诉:诉说、倾诉,动词。

8、余:剩下的、余下的,形容词。

9、袅:形容声音婉转悠扬,形容词。袅袅:形容词叠字使用。

10、绝:断绝、停止,动词。

11、缕:麻线,名词。

第六句译文: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能让幽深的深谷中潜藏的蛟龙安奈不住而腾空起舞,也能使孤舟中的寡妇闻声而哭泣。

舞:跳舞、舞蹈,动词,此处是使动用法,使…跳舞。

幽:幽深的、深邃的,形容词。

壑:深谷、深沟,名词。

之:…的…。

潜:潜藏的,形容词。

蛟:古代传说中能发水的一种龙,名词。

泣:使…哭泣,动词。

嫠(lí):上古时期,寡可指寡妇和寡夫,而嫠只指寡妇,名词。

#头条创作挑战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重点句翻译30句
古诗文朗诵《前赤壁赋》-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最新部编版必修上册《赤壁赋》1
《古文观止》精讲(76)《前赤壁赋》
赤壁赋
赵孟頫《前赤壁赋》(935字)单字高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