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淮海战役总前委为什么直到战役第二阶段前夕才正式成立?

1948年11月16日,中央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五位委员分别为刘伯承(中野)、陈毅(华野)、邓小平(中野)、粟裕(华野)、谭震林(华野),常委为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总前委书记为邓小平。

淮海战役总前委负责统筹战役前线的一切工作,是解放军淮海前线的总指挥部。但奇怪的是,淮海战役总前委不是在战役开始前成立的,而是在淮海战役即将进入第二阶段前夕才成立。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淮海战役是一场双方战前都没有计划到的战略决战。按照最初的淮海战役计划,解放军只准备歼灭两淮到海州的国民党驻军与黄百韬兵团,位于徐州附近的邱李兵团和位于确山的黄维兵团都不是歼敌目标。

因此淮海战役计划基本由华野进行,中野则负责战略掩护和配合。既然淮海战役计划以华野为主、中野掩护,也就没必要建立统筹指挥两支野战军的总指挥部(总前委)了。两大野战军互相配合就可以了。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解放军的淮海战役计划与国民党的“徐蚌会战”计划之间产生了奇妙的连锁反应。1948年11月11日,华野主力将黄百韬兵团包围在碾庄,蒋介石惊怒之下调集周边所有主力救援碾庄。

于是邱李兵团(后为杜聿明集团)和黄维兵团全都变成了必须歼灭的敌人,而这个歼敌任务单靠华野是几乎无法完成的,中野也必须全面投入淮海战役。华野为主、中野掩护就变成了华野、中野联合作战。

华野为主、中野掩护转变为华野、中野联合作战是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的节点。既要联合作战,那就必须成立统筹一切工作的战役总前委。所以淮海战役总前委成立于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前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淮海战役到底是谁指挥的?是总前委中的陈、邓、刘,还是粟裕?
谁才是淮海战役的真正指挥者?是陈邓统一指挥,还是粟裕掌控全局
淮海战役到底是谁指挥的?
1948年,粟裕紧紧握住刘伯承的手:司令员,我们十来年没见面了
淮海战役实际指挥者,是粟裕还是“刘陈邓”?误解源自陈赓的电台
很多人对淮海战役之双堆集作战的认识误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