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陶渊明杯”中国文学艺术大赛| 卞士生:黄河安澜(散文)

黄河安澜(散文)

文/卞士生

携破风的巨浪自青海高原而下,咆哮万里。一路长风高浪飞洒,蜿蜒过山脉和盆地,奔涌在平原和丘陵。这条河,就是中国的第二长河,世界第六长河——黄河。她流经青、川、甘、宁、内蒙、晋、陕、豫、鲁九省,于山东东营汇入渤海,全程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
黄河“几字弯”,是黄河流经宁、陕、蒙、晋、陇等5个省(自治区)接壤地带时,受地形、山脉等影响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的“几”字形。区域内分布着库布其、乌兰布和、毛乌素等沙漠沙地,是影响京津和东部地区沙尘暴的重要沙源区和路径区,也是黄河中下游泥沙的主要来源地。
根据河道水文特性,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分别在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与河南洛阳旧孟津。一条大河,流域姿态各异,上游淌流在高原之上,中原穿行于山陕峡谷间,下游水出龙门,经孟津进入平原,沿途积累的能量一倾而下,浊水横流。其间的壶口瀑布,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清初著名诗人宋琬《渡黄河》中的诗句“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对此描述得十分精彩。
黄河的源头是星宿海,那里河流清澈,湖泽毗连。但就在它弯弯曲曲向东流过刺目的黄土高原之后,河水变得浑浊起来。据史家考证,这条河是在东汉时期开始变浊变黄的。此前的史记或诗文里,黄河只是被单称为“河”或“大河”。只是这条河擅长移山填海,崇尚征服运动,华北大平原、黄河三角洲都是它从黄土高原上挟裹而来的泥沙在一个很大的浅海湾上造就的。
曾几何时,肆虐的洪峰水洗津沽,沙没江淮,“一石水,六斗沙”是它有别于世界其他大江大河的重要特征。1950-2015年三门峡年输沙量平均值为9.73亿吨,而最大年输沙量1933年曾高达39.1亿吨,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尽管万里黄河在河南境内流过不足总长的十分之一,但是它对河南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河南人对黄河恩怨共生、爱恨交加,爱起来敬若母亲昵称摇篮,恨起来则谈“黄”色变,被叫作“华夏之忧患”,视为害河一般。从先秦到建国初的2500年来,黄河带着它那浑黄浑黄的颜色决溢过1590多次,大的改道26遭,其中有三分之二发生在位于中游下段和下游上段的河南,以致洪水泛滥地区民不聊生。
流传在陕县一带的一首黄河民谣唱道:“道光二十三,黄河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带万锦滩。”而在清乾隆十九年的《归德府志》中也有一段痛苦的记载:“黄河为商丘大害,土弱地势卑,民贫无恒产。百年之间,轻者三溢,重者两溢,溢者房舍、鸡犬淹没一空,又无高阜山陵可以暂救民命,坟墓冲击,变迁摇动,虽神禹复生,莫能施其智于一邑也……”这便是黄河水害的缩影和写照。
查阅早先黄河流域的几座古城的有关史料,几乎都少不了扯到黄河,诸如“跳到黄河洗不清”“不到黄河心不死”的说词,不是经常都能听到吗?但任谁也无法把它与邙山脚下、黄河岸边那尊“黄河母亲”塑像的眉清目秀联系在在一起。劫后余生的人们年年都要瞅着黄河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谁也不敢无视它如空中悬河一般的存在,谁都怕它桀骜不驯的脾气,一旦发作起来,不知又要去哪方土地肆虐。对老百姓来说,这“害河”跟兵匪乱世、天崩地坼没有多大区别。
毎年向下游倾泄巨量的泥沙,使不堪重负的河床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逐渐向上抬高。说来难以置信,中下游的黄河滩比开封高出10多米!明弘治十五年,黄河决口,归德府城(今商丘市睢阳区)被淹,官廨民舍荡然无存。发水前,城门的大门栓要人站着举手才能摸到,水过后,大门栓淤得同泥沙一样平。明崇祯十五年,开封城被淹,全城有34万人葬身鱼腹,仅3万人幸免。大水前,铁塔在土丘上立着,水退退后,土丘和铁塔的一层都被埋在了泥沙中。历史上,商丘古城和开封古城被泥沙埋住不止一次两次,随便一挖,便能找到好几个朝代的城墙,这种“城上城”“城摞城”的现象,或许就是黄淮平原上的特产。
除了洪水泥沙之害,早年的黄河还时有凌汛决口发生。史载:1875年至1938年的63年间,黄河就有27年发生凌汛决口,平均毎五年就要决口两次。更甚者,进人20世纪90年代,黄河又连年出现断流,平均都在百天以上,1997年更长达222天,大大降低了黄河的输沙能力,水流速度减缓,河床抬升的速度却在逐年加快,地上悬河的长度也在逐年拉长。人们担心:有一天,黄河会不会变成季节河?
历史上的黄河流域是这个样子吗?当然不是。秦汉前,黄河两岸森林茂密,绿草如茵,看不到风沙肄虐、大漠漫延。大西北也并非沟壑纵横、荒芜贫瘠。山西的保德、偏关、朔县曾是唐王朝的马营,繁育过膘肥体壮的战马。偏关县志上说,春秋时偏关“古木参天,水草丰茂,骐骥牧之成云”。河曲县志上说,唐时河曲一带“草木繁荣,环山襄陵”。
至于说到黄淮大平原,诚如河南作家金辉在《百年黄河》中所讲:“中唐以前,黄淮大平原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这里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农业发达,为全国主要粮食基地。王朝虽建都于中游,但政府赋税财源则取之于下游广大平原地区。中唐以后,黄河河患日甚,唐末五代及北宋河患主要发生在河北、鲁北地区,金元以后河患移至豫东、鲁西南,明清时又祸及豫东和淮北平原……黄河泛滥之后,留下的却是寸草不生的黄沙……”。
但就是这条大河,在中国历史上出尽风头,它那无所顾忌且愚顽的秉性,引得无数英雄豪杰竞折腰。看元明清之前的两汉与唐宋,差不多都把它们的都城建在或迁至黄河流域。一时间,谁掌握了中原大地的命运,谁就是中国的天子,这几乎成了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而那一代雄主、建立百年霸业的强者,一个个大有挟黄河而自重的意思,似乎站在这里发号施令,底气要比其他地方来得足些。
毛泽东曾对中国的河流说过不同的话。对海河,他说:“一定要根治海河”;对淮河,他说:“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唯独对黄河,他没有如此断语,只是说“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1952年10月,毛泽东专程来到山东、河南境内黄河决口泛滥最多、危害最大的河段视察。在黄河决口改道的兰考铜瓦厢,他站在东坝头,看着脚下的黄河从西奔腾而来直冲大坝,又骤然折向东北。他说:“大坝作用不小,可要修牢。”在开封柳园口黄河大堤,毛泽东看着比开封城还要高的“悬河”对陪同的河南省和黄河水利委员会的负责人说:“真是悬河!”在黄河南岸车站,毛泽东下车登上邙山,坐在黄河岸边的山坡上久久地眺望着滚滚黄河。他把黄河看得很重,曾经说过,“我们不能蔑视黄河”。
这次视察后,毛泽东又有三次与黄河接触,分别是1953年2月,1954年冬,1955年6月,听取了黄委会对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意见,还顺便带走了一套资料和治理图。一个月后,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
尽管上述规划很多地方并没有完全实现,但国家还是勒紧腰带保证了对黄河治理的投入。对黄河水害的治理首先是兴建了三门峡水库,之后,青铜峡、刘家峡、龙羊峡、李家峡、小浪底和引黄济青(青岛)、引黄入晋等大型水利工程又相继兴建或投运。
小浪底水利枢纽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属国家“八五”重点项目,工程于1997年截流,2001年底竣工。小浪底位于河南济源西南30公里的黄河干流上,上距三门峡水库130公里,下距郑州花园口115公里,是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
小浪底大坝、进水塔群等大型水工建筑是中华民族治黄史上的壮举。大坝截流后,晋豫黄河峡谷与库区的西霞湖、大坝湿地公园张岭半岛度假区、黄河三峡等20多个风景点及雄伟的水库大坝交相辉映,形成湖光山色、千岛星布、“高峡出平湖”的自然景观,使得小浪底水库同时成为由山水自然风光和水利工程组成的大型旅游区。
小浪底被游客誉为“小千岛湖”。水库内大量的半岛、孤岛、险峰,使自然景观近有曲折蜿蜒的河湾,远有烟色浩淼的湖面。从码头登舟,击水搏浪,出入高峡平湖,观赏沿岸山水风光,尽情领略母亲河的风采,以景观上的美、幽、奇、胜、典满足人们高尚的享受和回归自然的追求,在风格上既有田园风情的古朴典雅,又有现代时尚的豪华气魄。
黄河三峡是小浪底与王屋山所孕育的精华,位于水库大坝上游20公里处,总面积40平方公里,是小浪底风景区的精华所在。八里胡同位于黄河中下游最窄处,两岸断壁如削,中间河水奔涌,三条峡谷各具风采:孤山峡鬼斧神工,千仞壁立;龙凤峡盘龙走蛇,曲折迂回;大峪峡开阔舒展,气象万千。特别是九蹬莲花栈,九蹬九级,次第升高,望之若莲花盛开,似出水芙蓉,号称“鲧山禹斧”。而且还有隋唐古栈道、陈谢大军黄河渡等多处丰富的文化胜迹,自然人文景点多达60余处,是我国北方少有的山水景观,完全可以和长江三峡媲美。
郑州的花园口,是从1938年6月9日那天起被写进历史书的。在此之前,花园口也就是郑州以北的河边上一个普通的渡口。“八一三”事变后,南京、徐州相继失守,津浦铁路被日军打通,而位于津浦、平汉铁路之间的豫、皖、苏平原无险可据,难以抵御日军的进攻。1938年6月1日,蒋介石在武汉珞珈山召开最高军事会议,决定“以水制敌”,阻挡日军西犯,并指定由第一战区司令官程潜负责实施在郑州以东的赵口掘黄河大堤放水。同时,统帅部下令豫东前线各部迅速向平汉铁路沿线及其以西地区“转进”。
但是,赵口掘堤掘了两次都失败了,最后还是新编陆军第八师师长蒋在珍主动请缨把决口选在了自己防区内的花园口。当时,日军已从濮县突破黄河天堑,之后又相继占领了菏泽、兰封、马牧集、柘城、尉氏、朱仙镇、太康和开封。日本鬼子的炮弹打到了赵口,郑州危在旦夕。千钧一发之际,士兵们拉过来两门平射炮,一连打了67发炮弹,挡水墙顷刻坍塌,黄河水从决口处奔涌而出,水头高有丈余。滔滔洪水包围了突入豫东地区的日军,很多来不及逃脱的被洪水淹没。从日军撤回徐州后召开的一个联合追悼会上报出的名单看,日军哀悼的“战死者”共有7452人。
黄河决口后,泛滥的洪水虽延缓了日军的进攻,但并没有从根本上阻挡住日军的侵略步伐,而黎民百姓却为此遭了大罪。洪水一路咆哮奔东南,致使豫、皖、苏三省44县成了水乡泽国。受灾人口上千万,390多万人流离失所,89万多人死于非命。而当浊流落下,地面上又堆起尺余厚的泥沙。大量的泥沙混合着盐碱吞噬了田园村落,淤塞了河道湖泊,枯萎了除遮天蔽日的蝗虫以外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只留下光秃秃的坟冢和充满忧伤的歌谣。当年的《中央日报》称:“洪水猛溢,尸漂四野,赤地千里,饿殍载道……”自打那儿以后,中国现代汉语中又多了一个象征贫穷落后的地理名词:黄泛区。
1964年,花园口农民在黄河水冲出的千亩淤地上试种水稻成功,改写了郑州无水稻的历史。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郑州大街小巷早早就出现了花园口的农民兄弟进城用大米换白面的生意,比电视小品中郭达、杨蕾的《换大米》早了十多年。到80年代初,引黄淤灌种稻逐渐推广到了豫鲁黄河两岸,而花园口的大米则又以其无污染、颗粒晶莹如玉的品牌优势叫响了国际市场,再一次让花园口名声大振。
黄河滩区居民迁建是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长远发展的根本之策。抓住国家扶贫政策的机遇,河南省“十三五”期间在郑州、开封、新乡、濮阳4个省辖市的10个县(区)实施了安置工程,让30万群众搬出了“穷窝子”、走出“新路子”、过上了宜居宜业的“好日子”。继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又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通过滩区迁建,大力推进了沿黄市县的土地流转,加快了当地产业发展,促进了转移就业,加强了沿黄流域生态体系建设。同时,迁建群众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远离了黄河水患,实现了从农村生活到城镇化生活的迅速转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
文明肇始,从“河”而来。中原地区,保留着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最关键的历史链条与文化谱系。分布于黄河沿线的郑州、开封、洛阳三座古都,书写了中国古代文明恢宏灿烂的篇章。赓续历史文脉,三地纷纷深挖各自特色,打造沉浸式文化地标。走近郑州商都文化中心,借助AR、VR和MR等数字技术,游客们得以穿越“商都”,站上“牛车”,体验一把在商代街道上行进的乐趣;在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远望古风古韵的天堂明堂景区,一秒梦回盛唐;开封清明上河园实景演绎传世名画,华灯初上时,东京梦华盛景再现。古都气象与现代生活共振,重焕生机。
作为母亲河,黄河孕育了中华大地古老的文明,拥抱着华夏五千年灿烂的历史。在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斩荆棘、辟草莱,劳动生息,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
大河村遗址,位于郑州市东北郊柳林镇大河村西南1000米的漫坡岗上,是以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为主,兼有二里头文化和商代遗存的古聚落遗址。1964年发现,1972年至1987年,前后共发掘21次。出土陶、石、骨、蚌等各类器物4000多件,其中较多的是钵、碗、鼎、壶之类的生活用具。
遗址的发现,让我们了解到中原地区氏族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比如房子,出土的各类房基有47座。经过碳14测定,房基属于仰韶文化晚期的建筑,为国内同时期房基所仅有。出土最多的90余件鼎器,是大河村先民们普遍使用的炊具。出土的彩陶,花纹画的是太阳纹、日晖纹、月亮纹、星座纹等,说明中原地区的祖先们在5000多年前就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天象知识,比商代甲骨文中有关天象的记载早了上千年。著名考古学家许顺湛说:“对仰韶文化及大河村遗址的研究不断证实,黄帝时代不再是传说时代,而应是历史时代,这个时代正是中国文明的源头。
在离三门峡黄河岸边不远的地方,有个函谷关,那里的一座庙里供奉着太上老君。在对待天地自然方面,老子的学说里有很多闪光点。在他眼里,天下本无事,何必自扰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该是多么纯朴多么美好的一种境界啊!他已经悟出了道的真谛:“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今天,即使我们不能像老子说的那样“无为而治”,但是,能否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呢?
“治黄百难,唯沙为首”。黄河“几字弯”的生态建设实践对于我国防沙治沙具有标志性意义。多年来,在流域水土保持和水库拦沙共同作用下,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年均水沙量已由1919-1999年的391亿立方米和13.4亿吨,减为2000-2021年的262亿立方米和2.4亿吨。
从大禹治水传说至今,中国治黄史已有4000多年。眼下黄河两岸堤高坝紧,只是很难改变它淤积泥沙的本性。2023年8月,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正式打响。将重点解决沙患、水患、盐渍化、农田防护林、草原超载过牧、河湖湿地保护等六大生态问题,打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高地。而针对其中的水患问题,则是加强黄河岸线流沙入黄控制,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推进系统治理,确保母亲河长久安澜!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如今,位于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里的炎黄二帝塑像(高106米),面向黄河,背靠邙山,展示着炎黄二帝与山河同在、与日月齐辉的恢弘气势,表达了“黄土、黄河、黄帝”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体现了“依山造像,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特别是景区广场上设立的“九鼎”,象征着九州统一,江山永固,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简介:
卞士生,河南省卫辉市人,现居郑州市。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鹤壁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发行有《乌金情愫》一书。散文《河南人的精神》曾荣获《大河报》征文一等奖;散文《长江之歌》荣获第一届“长江文学”新时代诗歌散文小说全国征文大赛二等奖;散文《古树情思》荣获第七届“江南杯”《中国最美游记》文学大赛三等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河,真是太美了!12
组图:昨日众多捞鱼人围守黄河花园口
亲近黄河【漳河文韵】
完善黄万里理论之(6)----河床演变规律
深度 丨 黄河防洪 忧思不忘
黄河历史上的九次大决堤和改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