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
嵩山:无处安放的精神世界
文|冀南
 

在安旗所编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中统计,李白所存的一千多篇诗文里,有一百多篇与神仙道教有关,释家题材的则有五十余篇。李白曾正式接受道箓(由某道教尊者“授道箓”给某人,就标志他正式成为“在编”的道教徒),是个真正的在册道士,也酷爱以谪仙人自居。他幼年成长在神仙文化茂盛的蜀地,早早种下学道的种子,纵观其经历,讲述自己学道过程的文辞屡见不鲜:“五岁通六甲(六甲是道教术数)”,“十五游神仙,仙游未尝歇”,“云卧三十年,好闲复爱仙”。

与陶渊明那种寻仙中的悠然自得不同,李白在追求“道境”的同时,会拼命想象人倏忽变化成仙、一刹那进入仙界的美妙天地,“仙人”形象成为他超世精神的象征,使人分不清他到底是虔诚的神仙道教信仰者,还是借用神仙题材表现自己的意念和情绪,此种境界亦如他诗歌中的海阔天空。

自古寻仙与游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李白说自己“五月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像收集名片一样登览各大名山,留下不少才情卓绝的名作。峨眉山、敬亭山、龙门香山、庐山、天姥、五松山、泰山、栖霞山、终南山、太白峰、巴陵山、黄山和巫山都留下过他的足迹和文采,而嵩山,对于李白的意义又与别处不同。

河南登封嵩阳书院大唐碑,为《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刻立于唐天宝三年(744年)。碑高9.02米,宽2.04米,厚1.05米,重80吨,由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徐浩八分隶书。文意记载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治病而炼丹九转的事,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李白幼年在家中读书就涉猎大量道家学说,也曾在蜀中寻仙访道。25岁的李白学成出蜀,顺江东下,抵达江陵,遇到了年近八旬,来自洛阳嵩山的名道司马承祯。司马承祯夸赞他“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把他列为天下所结交的“仙宗十友”中的第十位。李白心中大喜,后来写下《大鹏遇希有鸟赋》作为回应,诗中以大鹏自比,以希有“鸟比司”马承祯,大鹏最终随希有鸟展翅高飞,两只鸟同时在广阔的天空驰骋,任凭那些能力有限,没见识的小鸟对他们发出稚嫩的嘲笑。自负如李白,吹捧别人,从来不忘记带上自己。

司马承祯的名气确实很大,在天台山修道时曾被武则天、唐睿宗屡次召见,玄宗也非常看重他,先后两次传召入京。李白与他告别后,顺江南游和东游,司马承祯则到东都洛阳给皇帝献治国长寿之道去了,此后受诏在王屋山建阳台观居住,十年后,司马承祯就在这座道观去世。司马承祯向李白传授道家学说只有很短的时间,对青年李白坚定学道的心志却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李白似乎从此被高人框定了人设,人生轨迹一直在靠近“仙风道骨”的境界。

开元二十二年(734),32岁的李白选择到司马承祯最初修道的地方——嵩山学道,他与道士元丹丘同住同游,亲密无间。元丹丘字霞子,子号丹丘子,叶县人,是茅山派第七代嵩山传人,著名道士紫阳真人的弟子,紫阳真人则师承司马承祯,三人之间有明确的传承关系。元丹丘一直在嵩山隐居传道,声名远播,东西二京都有他的信徒。早在居住安陆时期,李白与元丹丘就已相识,可以称得上是从“弱龄”到暮年的朋友,李白称之为“异姓兄弟”。

李白第一次到嵩山问道,写下一首韵律轻快的《元丹丘歌》:“元丹丘,爱神仙。朝饮颍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长周旋。长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横河跨海与天通,我知尔游心无穷。”这首诗把元丹丘描绘成一个能骑龙升天遨游的神仙,采用的是形式活泼的歌谣体,更像一首民间打油诗,言语间颇有调侃玩笑的意味。可见二人关系之亲密和李白性格之风趣。

李白来到元丹丘位于嵩山的修炼居所,对这里一见倾心,由衷感叹:这不就是我日夜向往的生活吗!当即写了一首《题元丹丘山居》:“故人栖东山,自爱丘壑美。青春卧空林,白日犹不起。松风清襟袖,石潭洗心耳。羡君无纷喧,高枕碧霞里。”这首诗是歌颂居所,更是对嵩山美景和修道生活的向往。多年以后,身在庐山隐居的李白依然怀念这里的人和事,写诗追忆自己年轻学道时元丹丘给予他的极大帮助,记述自己离开嵩山后,游山川,登庐山的漫游经历。他羡慕元丹丘一心修道,不理凡尘的高贵品格,希望能携同为道家爱好者的妻子和女儿一起到嵩山学道。

李白在嵩山修道时,选择的地点是三十六峰之一的玉女峰。他与元丹丘时常携手在各峰之间游历,有时形影不离,共叙道法,有时又独自寻仙访道,走遍了嵩山上传说中有高道修炼的每个地方。这期间,他一直倾慕一位姓焦的女炼师,并写下一首《赠嵩山焦炼师》。传说这位焦姓女子生于齐梁,年貌五六十岁,已经经历了几生几世,游行若飞,倏忽千里,一直在嵩山隐匿。李白得知这个传说后,不辞劳苦踏遍了嵩山各个角落,只想一睹神迹,虽然最终也未如愿,但仍心怀崇敬。

李白对嵩山的向往由来已久,他知道这里出过不少名道,如晋代的鲍靓、葛洪,北魏的寇谦之。《感遇四首》其中之一里,李白表达了对传说中周代出自嵩山的仙人王子晋的赞颂和向往,诗的末尾处表现出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

根据《神仙传》的记载,汉武帝曾上嵩山,登大愚石室,建造了一座道宫,让董仲舒、东方朔等人,斋戒思神,到了夜里,忽然有一位身长两丈,耳垂到肩的仙人出现。仙人说,听说此处生长菖蒲,食之可长生不老,特地来采菖蒲,随即消失。据说此后汉武帝服食菖蒲长达三年,但是这东西太难吃,汉武帝吃完时常犯恶心,也没看出什么效果,就没再继续。李白觉得在嵩山上是存在神仙的,只有诚心信奉之人,也就是自己这样的人,服用仙人之物才可以成仙。

菖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有毒性,大量口服可使人产生幻觉。李白作为一个入册的道士,也有服食菖蒲的经历,他的诗中写过:“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

李白在嵩山得到元丹丘无微不至的关照。元丹丘还传授他最高级的道家绝学,至于他究竟学到了些什么,《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学作》可以看作是一个小结。这是李白在嵩山学道期间最重要的一首诗,记叙了他对释道两家功法的理解,写了自己修炼功法的体会和修道水平,并非常不谦虚地说:“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另外,和一个道士在佛寺里谈玄论道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再加上李白自号“青莲居士”,可见在他心目中,佛道是有着某种互通性的。

学道三年多,35岁的李白决定告别元丹丘,向其老师胡紫阳问道。李白与元参军(元演)在胡紫阳处,学到了高妙的道家功法。他在《题随州胡紫阳先生壁》中,赞颂了胡紫阳名扬天下,功法深厚,希望对方能授自己的金丹,共登太清仙境。

开元二十九年(741)元丹丘奉旨入长安,向玄宗传授道法,他向门内友人持盈法师介绍了李白的才华和对道学的研究。持盈法师,就是身份尊贵的玉真公主,这位公主法师向自己的兄长玄宗皇帝大力推举李白,玄宗当即下诏召见李白。后来元丹丘提出要到华山隐居,李白拍手相送。

嵩山中岳庙是道教全真道的圣地,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遗产点之一,位于登封市东太室山南麓

接近权力中心的隐逸

中国的隐逸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于上古三代,经过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唐代日臻成熟。唐人崇尚隐逸,主要是因为帝王出于政治的需要而对隐士大加推崇,出台优惠的政策请山林隐士入朝。《旧唐书·隐逸传》所载白履忠、田游岩、卢鸿等大批隐士都受到过帝王的优渥。

唐高宗、武后、睿宗、玄宗等多次征召隐士,表示求贤若渴,使得士人们视隐逸为步入政治舞台的一条重要途径,致使许多士子隐居深山幽林,韬光养晦,完善人格,培养名声,等待荐举。有很多学者认为,李白被征召,或许更多是由于他在道学上的成就,而不是因其才华,这么说来三年的山中修道,也成了他走入仕途的良好踏板。

唐代皇帝为提高身价,自诩为老子后代,以道教为尊,道观数量迅猛增长,最多时约为“4000至5700所”,如果保守估计每馆7名道士,约有道士 28000至39900余名,“在道教发展较快的时期,如高宗、玄宗、武宗时大概还要多一些。”这些道观分布在全国的名山大川,求仙问道,成为时人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司马承祯、元丹丘等高道,使茅山、嵩山等地成为当时典型的道士求仙、文人庶民游旅的圣地。道教讲现世的长生不老,道士孙太冲曾在嵩阳观炼丹药,向唐玄宗献仙丹。唐代太宗、宪宗、穆宗、武宗、宣宗都直接或间接因服食丹药中毒而死,前代君王已酿成惨剧,后代也前仆后继,足见王者对长生的极度渴望。

因为皇家对道教的笃信和追捧,隐居深山,求仙访道,也多了一层复杂的意味。嵩山是道教圣地之一,居五岳中之中岳,中岳神是道教中的尊神,中岳庙是中国古老的著名道观。嵩山是历代帝王封禅告成之地。据《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的统计,唐代隐居嵩山的人数,在诸多名山中居榜首。在隐士文化中,隐逸即是远遁江湖,与政治权力中心的距离非常遥远,但是嵩山隐士比较特殊。唐代自高宗起就在嵩山造奉天宫,武则天在洛阳称帝,花了很大精力营建东都。嵩山与东都洛阳近在咫尺,可以说是毗邻政治核心区域,官员致仕、罢官归隐多喜前往嵩山,很多官员名士在嵩山有别墅,例如“我家有别业,寄在嵩之阳”的官二代崔宗之。

唐代嵩山的隐匿文化带有高度的政治化和功利性,但是与长安边上的终南山相比,嵩山避居还是更为含蓄。读书人避居嵩山,也许不是真的为求清静,而是想尝试走一下“终南捷径”。李涉、李渤兄弟早年“乐佳山水”,隐居庐山香炉峰下,过了一段清静日子,后来向往仕途,遂徙隐嵩山,不久李渤就出山为官,李涉也进了陈许幕府。年轻时的王维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一度隐居淇上,后来重鼓勇气,迁徙至嵩山,并向张九龄献诗,得以再度出仕。

李白能受到玄宗注意,进而被召见,也是嵩山道教的朋友帮忙——受到元丹丘和持盈法师(玉真公主)的推介,李白被传召的理由其中之一就是“素蓄道义”。可以说,二入长安之前,李白学道的目的也许并不单纯。

唐代武则天除罪金简,长36.5厘米,宽8厘米,厚不足0.1厘米,重233.5克,黄金纯度在96%以上,现藏河南博物院。武则天嵩山祭拜时遣道士胡超向诸神投送金简,上刻祈祷词,以消除自身罪孽

“将进酒,杯莫停”

安旗教授认为,纵观李白全集,一入长安之后的作品牢骚较少,二入长安之后,则多发牢骚,为的是宽慰自己的内心,大众熟悉的长诗《将进酒》就属于后者。这首诗是天宝十一年(752)李白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8年之后(也有说7年之后)所作,地点是在嵩山元丹丘处。作此诗时李白正在与两位好友(岑勋和元丹丘)宴饮,酒兴正酣,故而有了“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的生动描写。李白用几个短词,简单排比,就使宾主之间推杯换盏的热络气氛跃然纸上,手法成熟,如神来之笔。

《将进酒》采用乐府古题创作,被认为是诗人同题材作品中,风格最成熟,思想最深邃的一首。“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些金句流传千年,依然熠熠生辉。整首诗散发着藐视权贵,看轻圣贤,散尽财富的侠客气质,诗中的李白看不出任何借酒浇愁的颓态,而是真正的豪迈狂饮,快意人生。

《将进酒》,现代,林凡,工笔国画。这首诗是天宝十一年(752)李白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8 年之后所作,地点是在嵩山元丹丘处。作此诗时李白正在与两位好友(岑勋和元丹丘)宴饮,酒兴正酣,故而有了“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的生动描写

长安失败归来,李白很快有了新的人生方向,又一次一头扎进道学的海洋。后人猜测,他这次学道的目的,是为自己受伤的脆弱情感寻得一方归处。在葛景春看来,“和唐代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李白不仅沉浸在道家哲学的理性思辨,而且还时常陷入道教非理性的宗教狂热”。他游历到齐州(今山东济南历城)紫极宫,请道士高如贵授道篆,成了一位真正的道士。也算圆了其多年向道学道的仙道梦。他在《访安陵遇盖换为余造其真篆临别留赠》中,直言自己已经摒弃了对功名富贵的追逐,希望回归道门的平静心态。李白这次学道,不单是做做样子的,而是真的潜心研究道法,隐匿修行。在长诗《草创大还赠柳官迪》中,他详述了自己所创《大还》内丹的渊源、方法、名称和功能,可谓学有所成。他的诗中还经常出现采药、炼丹的词汇,和“喘息餐妙气”“餐紫霞”“餐惠风”“吸景”“炼气”这样修炼气功的内丹功夫关键词。

学者葛景春说,道教在唐代有着深厚强烈的社会心理需求。“世界上没有一种宗教像道教这样热爱生命,热爱自由,紧紧拥抱人生,这样顺人情欲,讨人欢心。”“你想做官吗?好,我这里有终南捷径,不费些许之力,便可置身青云;你想长寿吗?好,我这里有丹鼎修炼之术,少则延年益寿,多则长生不老;你想自由吗?好,我这里有神仙洞府,飞升之术,上可遨游九天,下可游览名山大川;你想享受吗?也成,我这里有点金术、房中术、可以任你做富贵纵乐之梦……”似乎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给你准备好了,只要各取所需就好。然而时间推迟到李白江南流放之后再来看看,此时的李白彻底灰心丧气,不仅在政治上绝望,宗教信仰上也遭遇暴击,此前热衷的求仙问道已很少出现在诗歌当中了。大约是因为再牛的精神鸦片,也无法拯救他千疮百孔的灵魂了。

(参考资料:《壶中别有日月天——李白与道教》《唐代地理岳渎诗研究》《唐代生态审美研究》《李白学道洛阳嵩山考》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寻仙问道的李白
李白是杜甫偶像,李白的偶像是这个人,看看李白写给他的诗
曹胜高|李白《将进酒》中的酒友与隐友
《行路难》时且《将进酒》
“道士”李白
李白为什么爱道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