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城:徜徉于山水,不称意、多烦忧
文 |邱田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寒冬,动地而来的渔阳鼙鼓惊碎了骊山温汤之畔的霓裳羽衣,唐王朝乃至整个中国的历史似乎都因此发生了转折——这已是太多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历史桥段。当整个长安陷入巨大的惊骇乃至混乱时,诗仙李白正计划再次北上并游历于陈留一带的梁园,安禄山铁骑却突然出现于黄河之北,所过郡县大多望风而降,黄河以南已是风声鹤唳。此时的李白,被裹挟于京洛大道上昼夜西奔的人群中,一路经过洛阳、华山等地,最终决定从关中南奔宣城。他再次遥望了似乎已在眼前的长安城便匆匆南下,从此开启了他以长江为轴线的人生之旅。

风雨欲来

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的春天,李白人生中最后一次长安之旅,他又一次来到这个让他魂牵梦萦的伟大都城,可惜却再也没有机会“天门九重谒圣人”,更不能“著书独在金銮殿”了。这一次诗人看到的长安城依然美丽,但却隐含着危机,呈现出一种奇异的末日繁华之象。在《咸阳二三月》中李白看到了“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的美丽景色,但是在美景中出现的却是“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诗中的“轻薄儿”指的是汉武帝时得宠于公主的董偃,指其出身贫贱,一朝得宠就变得骄纵无比,目中无人。后世认为李白在诗中借机讽刺的正是当朝的宰相杨国忠。杨以其妹得幸于玄宗,在李林甫死后独揽朝政大权,处处流露出一副小人得志便猖狂的嘴脸。坊间相传杨国忠与姐姐虢国夫人有不伦的私情,“于宣阳坊中构连甲第,昼夜往来”。杨本人也明白自己“吾本寒家,一旦缘椒房至此”,无真才实学只是托妹妹的福得来的权位自然得不到尊重,也留不下好的声名,因此还不如好好地纵情享乐。

李白的《咸阳二三月》与杜甫的《丽人行》几乎是写于同一时期的同类型作品,后者正是讽刺杨国忠宴游曲江之事,可见当时之人对于杨家的奢靡无度及京城的政治腐败早有认识。凭借诗人的敏感,已经预感到风雨欲来的李白离开了长安,开始了他在皖南地区前后长达三年的盘桓,而尤其以宣城为活动中心。安史之乱爆发后的南奔途中,宣城也是李白最主要的目的地。

安徽宣城市北郊敬亭山的太白独坐楼,为2015年所建。敬亭山自南齐谢脁《游敬亭山》和唐朝李白《独坐敬亭山》诗篇传颂后,声名鹊起

一生低首谢宣城

宣城古称宛陵,又称宣州,自古便是风流蕴藉之地,不知抚慰了多少文人墨客失落的心灵,提供了多少诗篇中的壮美词句。李白在天宝十二载到天宝十四载,即公元753年至755年中多次盘桓往来宣城,在这里度过了安史之乱前最后的悠闲时光。宣城位于今天安徽省的东南部,其南倚黄山,东部接临浙江的杭州与湖州,东北又接临江苏的溧阳与宜兴,地理位置算是江南的一处交通枢纽。而且宣城本地的风景绝佳,山光水色吸引了无数的文人骚客,从秦朝置县开始,到晋太康中置宣城郡,这里始终是不能被忽视的江南大邑。李白诗歌中耳熟能详的谢朓楼、敬亭山、桃花潭均是此间风景。然而宣城之所以能如此赢得李白的青睐,让其一再流连不忍离去,除了秀丽的风光之外,大概还是因为一个人的缘故。此人便是有小谢之称的著名南朝诗人谢朓。

大概世间举凡天才总有其怪异之处。与被后世视为儒家理念在诗界楷模的杜甫不同,李白的想法深受道家思想的浸淫,往往天马行空,不受拘束,我们既拜服于他瑰丽的想象,又惊诧于他不拘礼法的狂妄之语。例如对士人尊崇的孔夫子,李白的态度也很两极。一会儿表示尊崇地说“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一会儿又鄙薄地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高兴的时候称孔子为“大圣”,自己是“小儒”,转过脸又嗤笑地讽刺“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垂帷复何益?”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说,李太白大概是有着双重人格罢?

然而这世间唯有一人能够让谪仙人真正地拜服,竟从未对他有过任何微词,一生都充满崇敬之情,以至于清朝的王士祯在诗中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谢宣城即是谢朓,为南朝高门巨族出身的文学家,《南齐书》说他“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因其在建武年间任宣城太守而得名谢宣城。同宗的谢灵运被后世称为“大谢”,谢朓则被称为“小谢”,两人均以山水诗闻名于世。李白既神往于南北朝文士的文采风流,更钟情于小谢的清丽诗歌,因此对于宣城这个谢朓徘徊仕宦之地也就寄予了一种特殊之情。

谢朓楼位于宣州城中心的陵阳山巅,相传是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名谢公楼,唐时改名叠嶂楼。其实谢朓当年建造的楼阁与李白登临的谢朓楼已经不是同一座楼阁了。南朝建武494年至496年谢朓任太守期间,在宣城建造了取名为“高斋”的楼阁,《高斋视事》《高斋闲望》等诗词均是谢朓在此楼起居时所做的。而谢朓离开宣城后此处就被废弃了。李白笔下的谢朓北楼乃是后世之人为了缅怀谢朓而在旧址重新建造的。新楼在当时的郡治之北因而又被称作“谢朓北楼”,同时因登临北楼可眺望远处的敬亭山,故而又被称作“北望楼”。

《独坐敬亭山》诗意图,现代,陆俨少。“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种静的意境和诗人早期狂放不羁的豪放诗风似乎已经有了一定的区别

“相看两不厌”的“只有敬亭山”

李白在宣城盘桓时曾不止一次登临谢朓楼,留下了好几首诗歌歌颂此地风光,表达对谢朓的歆慕。在《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一诗中李白赞许此处“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宣城本就处于山环水绕之中,傍晚时分明净的江城仿佛就在画图之中,凭高眺望既能够饱览陵阳山冈峦盘曲的美景,也能够远眺在岚光山影里的敬亭山。“双水”指的是句溪与宛溪的溪水萦回在城东北聚合,绕城而合流,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李白登临此楼是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他从金陵返回宣城之后,时间大概在中秋左右,他眼中的宣城秋色是“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炊烟衬着橘柚的深碧色,夹杂在梧桐的微黄之中,呈现出一派秋光渐老的苍茫寒色。然而在美景之中“临风怀谢公”的李白所感慨的并不止于一般的怀古之情,在安史之乱前夕,他心中的郁愤与愁绪皆不是湖光山色所能洗刷的,也并非临水登阁就能够吹散的。

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李白直书郁结,写出了“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的千古名句,说出了多少人世间失意者的心声。在“昨日之日”和“今日之日”之间是许多个烦闷忧愁的日子,昨日的时光难以挽留,而今日的忧愁也难以排遣。虽然发出了“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豪言,但李白内心深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谢朓楼前的流水难以抽刀砍断,正如诗人心中的愁绪不是用美酒便可以消除的。这似乎也正代表了李白当时的处境,54岁的他已经步入了暮年,但心中的壮志却始终未能实现。纵然是“明朝散发弄扁舟”,也依然会“人生在世不称意”。

在宣城的日子李白并没有忘记长安,也未曾真正地放下他对君王、对江山社稷的关切与忧虑。在后世的许多评论中总把李白看作是只知道“醇酒妇人”的享乐派,说其格调不若杜甫的雄浑悲壮,缺乏深刻的人文关怀,这似乎是对李白的一种误读。在宣城与江南之间往还,徜徉于山水之间仿佛是很符合李白谪仙人称号的逍遥日子,但在他内心深处那种“不称意”“多烦忧”一直挥之不去。在《观胡人吹笛》中李白说“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逍遥江湖的日子看似潇洒,但李白看到“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想到的还是秦声,是出塞,记挂的仍是“欲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只是此时的明皇还沉浸在盛世的美梦中,不知道祸事将近,也听不到忠贞士人的呼号与警告。

在深广的忧愤之后诗人感受到的是深深的孤寂。在这个世界里仿佛没有人能够理解他,而他也不愿再去向任何人诉说,只想一个人静静地自处。他一个人在宣城、金陵、扬州等江南多地盘桓。在一个秋日他独自登上了敬亭山,看到的是“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飞鸟都高飞远去,仿佛世间万物都在排斥他,厌弃他,能够“相看两不厌”的“只有敬亭山”了。这种静的意境和诗人早期狂放不羁的豪放诗风似乎已经有了一定的区别,随着年龄增长和际遇改变,李白诗词中深愤忧广的成分逐渐增加,自然空灵的诗句也慢慢增多了。这一点和他所赞誉的小谢之“清发”是如出一辙的。

黄山风光。在李白所生活的时代,黄山还远没有后世这样闻名,李白是否到过黄山至今没有定论,李白《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鹤峰旧居》 如果歌咏的确是黄山,那便是黄山诗的开山之作了

也许写了黄山诗的开山之作

李白在皖南地区游历时还有一件公案至今没有定论,那便是李白是否到过黄山。世人皆知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他到过终南山、庐山、天门山、峨眉山等诸多名山大川,在宣城时也常登临敬亭山,但他是否攀登过宣城附近歙县的黄山则并无明确的文献记载。今日的黄山已成为全国闻名的旅游热点,而在李白所生活的时代黄山还远没有后世这样闻名。换言之,唐代天宝年间黄山是否已经开发,是否适宜游历攀爬都还是未知数。而在李白的诗集中存有不止一首描写黄山的诗歌。《赠黄山胡公求白鹇》中描述了一种美丽的观赏鸟“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李白求胡公相赠,“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鹤峰旧居》对黄山的壮丽景色进行了细致的勾勒:“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诗中形容直立的丹崖像石柱一样伫立其间,顶部圆平的像含苞欲放的荷花,而顶部开敷的像盛放的荷花。且不论李白是否真的登上了黄山,至少此诗中描述的黄山与今日太平县南的黄山在高度、面积、形状、颜色各方面都较为相符。

事实上在唐代之前游历黄山见于文献的只有汉代会稽太守陈业,他本是浙江上虞人,在汉代战乱时曾隐居黄山。毕竟古代水陆交通极为不便,偏居安徽南部的黄山自是游人稀少,不为世人所知。李白诗如果歌咏的确是黄山,那便是黄山诗的开山之作了。同时代的新安人吴巩也曾作《白云溪》歌咏黄山云际峰底下的溪景,也算是黄山较早的游客了。中晚唐之后,歌咏黄山的诗歌渐渐增多,可知那时黄山已闻名于世,迎来了不少的文人墨客。例如大中十一年(857)于德晦著有《欺郡有黄山楼,北瞰黄山,山势中拆若巨门状,因题一绝》,诗云:“筹峰翠色自天流,直下青冥豁素秋。闲倚朱栏频北望,只宜名作巨门楼。”而在后期文人们游览黄山时还会顺带泡泡汤泉,以期达到疗养的目的。诗人贾岛就曾两次游历黄山,著有五言诗《纪汤泉》。可见黄山在晚唐已经在文人中享有一定的名山声誉了。

率言之,安史之乱爆发前后的李白,宣城与皖南始终是其念兹在兹的心灵归宿。大约80年后,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两度在宣城为官入幕,他笔下的宣城仍然充满着与李白相似的情调,“六朝文物”与“千里云山”依然历历俱在。但与后生杜牧能以相对闲适的态度纪念“潇洒江湖十过秋”的宣城风物不同,李白的宣城记忆却与多事之秋相连。避兵南下、重回宣城途中的李白写道:“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洛川为易水,嵩岳是燕山。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河南灵宝的函谷关仿佛成了国门西部的玉门关,洛川成了易水,嵩山似乎一夜之间变成了燕山,诗人列举函谷、玉关、洛川、易水、嵩岳、燕山以对举,意在说明中原一夜之间有如边境,城市里忽然驻满了塞外的胡人,满耳听到的都是异族的语言。在这种国势危殆的情况下,表面平静的宣城与皖南也不是久居之地。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公元756年中李白曾以宣城为中心进行短暂的周边旅行,北到当涂、东至吴中、越中,但几番徘徊之后,李白最终选择西上庐山,试图以隐居生活暂别世间离乱与苦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程安林:诗仙李白在黟县的诗词佳话〡《诗文时报》第08期初选作品
李白最厚脸皮的一首诗,赖着别人送东西给他,最后一句亮了
村民诚心求诗,李白提笔大吼三声,文不加点写下首诗,令人捧腹
诗仙李白,死都要和他在一起!|跟着唐诗去旅行NO.41《独坐敬亭山》
宣城 一座诗城
一生好入名山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