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医巫分家考古证据
老官山汉墓医简
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考古队,对位于成都金牛区天回镇、成都地铁三号线建设工地的一处西汉时期墓地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
该墓葬内发现920支医学竹简,部分医书极有可能是失传了的中医扁鹊学派经典书籍。
下辖地区
成都市金牛区
地理位置
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土门社区卫生站东侧
5汉墓位于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土门社区卫生站东侧(当地俗称“老官山”)。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其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共清理西汉时期土坑木椁墓4座,出土漆木器、陶器、铜器和铁器等620余件文物。
老官山出土的医简,介于早期的马王堆医书和中国首部医学典籍《内经》之间,而且9部医书都和人体医学有关,既涉及病机,又有证候治疗以及针灸、脉象等,涉及到医学各方面,学术价值极高。
竹简资料
编辑
“老官山”汉墓出土遗物共计620余件(不含简牍),其中漆器240余件,陶器130余件,木器140余件,铜器(含钱币)100件。此外,M1出土了木牍50枚,根据内容初步分为官府文书和巫术两大类,其中官府文书涉及内容为研究西汉时期赋税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M3出土医简920支,分两处存放,编号M3-121共736支(含残简),根据竹简长度、摆放位置、叠压次序和简文内容,可分为9部医书;编号M3-137共184支(含残简),内容为《医马书》。同时,M3还出土了完整的人体经穴髹漆人像。
出土的九部医书中的部分医书,确认为扁鹊学派失传医书。另外,还有“心”、“肺”等线刻小字的人体经络髹漆人像。据悉,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920余支竹简和50枚木牍(共约两万字),作为西汉时期简牍在四川地区还是首次发现。 [1]
竹简详述
编辑
竹简
其中1号的墓葬中出土的50支木牍,根据内容初步分为官府文书和巫术两大类。3号墓葬中出土的920支竹简,则是本次考古发现的最大亮点之一。初步分析,竹简内容为9部医书,而这9部医书已不刊行,且已知的史料上均无记载。据考古人员介绍,医简分两处存放,根据竹简长度、摆放位置、叠压次序和简文内容,可分为9部医书,其中除《五色脉诊》一部之外,皆无书名,经初步整理暂定名为《敝昔医论》、《脉死侯》、《六十病方》、《尺简》、《病源》、《经脉书》、《诸病症侯》、《脉数》等。此外,还有184支(含残简)组成的内容为《医马书》。
经络漆人
此次出土的人体经穴髹漆人像发现于3号墓。该漆人像高约14厘米,五官、肢体刻画准确,人像身体上用白色或红色描绘的经络线条和穴点清晰可见,并在不同部位还阴刻“心”“肺”“肾”“盆”等小字。
该经穴髹漆人与大量医学典籍一同出土,说明这些遗物并非随葬明器,而可能是墓主生前行医、教学中使用过的,应是我国发现的迄今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对解开中华医学经脉针灸理论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这也证明在西汉早期中国的中医针灸学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理论体系。
竹简内容
编辑
负责此次简牍识读工作的荆州文保中心研究员武家璧、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历史文献研究员和中浚等专家对这批简牍内容进行了初步解读:从出土的竹简内容来看,涉及到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科、五官科、伤科等,还有重点医治马匹的兽医书。武家璧特别指出,此次出土的《敝昔医论》《五色脉诊》等医书,应该就是扁鹊学派的经典。和中浚则表示,从出土的经穴髹漆人像以及部分药方中发现,这批医简在医学史上的价值,远高于马王堆医书。[2]
出土的9部人体医书各有自己的论述特点:比如《敝昔医论》讲五色脉,论述五色脉与脏腑和疾病的关系、《脉死侯》讲脉象与疾病以及死亡的关系、《六十病方》有药方60条,所涉病名包括了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科、五官科、伤科等疾病,《病源》则涉及病理学,《诸病症候》共268支简上涉及的药方和医病理论数量相当大,包括了经脉和病症部分……
专家解读
编辑
医简价值远远高于马王堆医书
此前,马王堆、张家山汉墓也曾出土过医学文献。但成都天回镇出土的医简,在医学史上数量最大、最集中、和医学关系最密切。马王堆医书的内容有很多原始、巫术的成分,医方也是以单方为主,经验的成分比较大。成都天回镇医简的药方也比马王堆医书更加成熟。这批医简在医学史上的价值,远远高于马王堆医书。
古时病方
迄今为止,在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2万多字的医学竹简著作中,大部分巫医不分,药方多以单方为主,在现代中医中,很多已经不再使用。而在老官山汉墓中,天回医简中除了经方外,还有多味药剂的复合方,说明中医已经走向独立发展的轨道。“从数量来看,也有2万多字的样子。”
蜀椒入药治痛风
“八治风:石脂七分,蜀椒五分,方风、细辛各四分,厚柎五分,陈朱臾一分,圭十分,姜六分,皆冶合”——《六十病方》
竹简中记录,以蜀椒作为药引,带有明显的四川本土特征。“蜀椒是可以入药的,可以治疗痛风,现在有些中药药方中还在沿用。”中医名医馆医生张勇说,古人的智慧不容小觑。
黄牛尿治黄疸
“治黄瘅,取黄牛尿,外敷。” ——《六十病方》
文中的黄瘅即黄疸,黄牛尿治黄疸靠谱吗?“这是民间偏方,当时可能通过医生的临床使用,是有效果的,但是现在看来是没有科学依据,现在没有这种治疗方法了。”和中浚说,“在马王堆汉墓医学竹简中,这种以原始药引为主的药方比较常见。”——医历史文献研究员和中浚
很多药方沿用至今
在这些竹简中,还发现了3个药方,内容基本相同,略有增减。药方中以“柷实”为主药物,“鸟喙半一物”是药引子。按照每天的量,逐渐递减。药方的格式是:药名、用量、服药方法。
从药方的构成和疗程上来说,“基本体现了‘君臣佐使’的基本结构以及中医‘辩证施治’的治疗原理,是中医药基本成熟和独立发展的很好说明。”和中浚说,这次发现的医书中,很多药方直到现在中医也在使用。而这种疗程药方,在马王堆汉墓中,也是没有发现的。 [3]
意义价值
编辑
证实成都有独立扁鹊医学派系
和中浚介绍说,天回医简《六十病方》与马王堆《五十二病方》同类,在《六十病方》里,“蜀椒”这味川中药的名字频频出现,川防风、厚朴等都是很有四川特色的药材。和中浚讲道,在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里,药单上也有着蜀椒、川防风等川中药的存在。此次医简里几味川中药的出现,就进一步印证了早在西汉初年,川中药就已经普遍入药治病了但病名和疗方不同,表明成都存在一个独立传播的医学派系,也进一步证实东汉时期广汉(微博)的涪翁、程高、郭玉等以脉诊为特色的医学派都是扁鹊学派的继承人。一号墓里的经脉漆人,可将医简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与经脉人对照,更加立体、形象,解决医学史上的实践问题。
证实 西汉早期医术巫术已分家
马王堆医书虽然早于天回镇医简,但巫医不分。此次医简中除了文书,还有专门记录巫术类木牍。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刻有巫术的木牍,与墓葬中出土的专门医学论著的竹简是分开的。在日前举行的专家论证会上,专家们认为,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医简中,基本没有巫术,这也证明西汉早中期“医”“巫”已分家,标志着中医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扁鹊学派的探源
扁鹊是医方祖师,且以诊脉闻名。“敝昔”在古代就是“扁鹊”的通假字,因此极可能就是指脉诊法的创始人扁鹊。医简中的《五色脉诊》详细记载了通过脉相观察病痛的方法,如“心气为赤色,肺气为白色、肝气为青色,胃气为黄色,肾气为黑色,故用五脏气色……”通过对脉相的观察、诊断即可找准病症,这正是扁鹊学派脉学理论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扁鹊在医学史上是一个有争论的人物,甚至有说法认为他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因为扁鹊本人留传下来的文献几乎没有。如果这批医简能够进一步证明是扁鹊的医学理论,意义相当重大。
参考资料
1.  成都老官山汉墓发现医简 确认为扁鹊学派失传医书  .中新网[引用日期2014-05-11]
2.  老官山医简价值超过马王堆医书  .光明网[引用日期2014-05-11]
3.  成都天回镇出土约千件医简 为扁鹊学派失传医书  .六九艺术网[引用日期2014-05-1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官山医简价值超过马王堆医书
成都天回镇出土上千件医简 医学价值远超马王堆(图)
用酒服药煮药?这出自经典古药方 2016年10月04日
马王堆汉墓出土一失传两千多年的医书,却为何被专家认为是迷信?
【自语堂编藏】汉代《马王堆汉墓简》竹简
马王堆汉墓遣册养生方竹简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