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城思|一堂精彩的讲座不需要座无虚席

 王力先生

起初,我听到这个分享,我为王力先生感到不值。我看过先生的传记,即便在业内著作等身,对待每一堂课,他依然认真准备,不敢懈怠。他冒着大雨来到教室,尽了为人师的本分,可是,当他推开门一刹,冷冷清清,他会否感到失落?

不过,我在细细琢磨后,又觉得,其实,这也挺好。我们暂且抛开学生上课的责任问题,假设,王力先生这堂课,就只有三个学生,那么,情况就很糟糕吗?我们似乎陷入一个误区——听课人多,等于课程质量高;听课人少,就该为这门课和他的讲师惋惜。可事实上,这种阴差阳错,导致的听课人数寥寥无几,不但留下了真正热爱这门课程的学生,反而使得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更加高效,老师对于学生的辅导更加得心应手。

据我的老师回忆,那天晚上留下的学生,后来也确实成为了王力先生的得意门生。事实上,很多冷门专业都不乏这样的情况,比如:北京大学古生物学专业的薛逸凡,一个人的毕业照,够冷清吧?可他的导师,这些年来不也耐心教过来了。学术研究本就是坐冷板凳,习惯冷清,其实没什么。

但很多学校似乎无法接受选课的冷清,有的老师,在无形的压力的催逼下,也不由攀比起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自己主讲的课程的上座率。

更直接的呈现是讲座。远道而来的名人专家,打开大门,发现室内早已座无虚席,领导向前微笑握手,观众在下面自顾自玩着手机。学校安排的讲座,“座有虚席”反而显得主讲人脸上无光。可是,那些“座无虚席”的背后,到底有多少水分?我们当过学生的,尤其是在学生会待过的,不言自明。

 

不久前,我完成一学年的工作,正式退出了院学生会。院学生会这一年,除了组织比赛、开会、收快递、搬东西、做表格,最用得着我们“干事”的,就是讲座充人头。以至于,每次微信一有新的讲座通知,我的第一个念头是,又有干事要被拉去当观众了。学生会的成员“为学生服务”,自然要在当观众的事上多出些力,但学生会毕竟人手有限,所以讲座一来,每个班的班群也会收到出观众的通知。大抵采用宿舍轮换,这堂讲座A宿舍派人,下堂讲座到B宿舍,再下一堂,C宿舍,循环往复。于是乎,讲座座无虚席。

我不清楚“座无虚席”是学校/学院的意思,还是远道而来的名人的授意,亦或是它已然成为一种习惯,大家习以为常。我只知道,为了使讲座的照片塞满人头,营造这般热闹的景象,不少学生的日常时间被迫稀释,如何躲避讲座成为我们私下的议题。

也许,在如清华北大这样的高等学府,学生们尚且不用担心此等问题。毕竟,校方有足够的资源请到足够的大牛,保证各个专业讲座嘉宾的水平和知名度,令学生自愿聆听。但是,在更多没有足够资源的大学里,希冀通过嘉宾知名度维持讲座上座率,依然是个美好的奢望。

当我们翻阅西南联大的回忆录,我们都向往学界泰斗开课,教室人满为患,每个人眼中都闪烁着求知光芒的情景。但我们回到现实,茫茫中国,西南联大只有一所,学界泰斗也不是俯拾皆是的情况下,当我们退而求其次,真的就需要以迫使学生为代价来维系这面子上的荣光吗?

作为一名学生,私心里,我敬佩一种讲座来宾,即:即便“座有虚席”,他也能不受影响,展开内容。如果,在讲座之前,他能和校方沟通,不用强制安排观众,那我不惮以为,他是品格上一等一的好讲师。可是,当我们转念一想,警醒“出观众”现象需要讲师自己开口时,我们的心头,是不是又有一丝隐隐的悲凉呢?

我一直认为,一堂精彩的讲座,不需要座无虚席;一节课质量的高下,也不以学生数量为考量。我想,当我们亲爱的老师、嘉宾讲完最后一句,当一堂讲座、一节选课告一段落,只要他认真准备,尽到自己的责任,哪怕台下鼓掌的,只有寥寥几人,又有何妨呢?

我们的大学,真的不需要座无虚席。



周郎顾曲 自留地

一个北漂的记忆与希望

一个青年人隐约的袒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师穿成这样,青春期的学生会怎么想?转帖
中学班级日常管理评价细则
在大学,有一种辛酸叫做学生干部。
大学里,你的三个重要选择
老师替代学生思考问题就是在卖弄自己
大学新生入校有哪些注意事项公关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