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探寻遵化笔架山碧云寺

编者按:遵化西留村乡笔架山村为行政村学汉坨所属的自然村,位于学汉坨村西南0.5公里处,笔架山东端山脚下,笔架山村于中华民国年间始建,因西靠笔架山(山峦起伏如笔架而得名)村名即由山名而来。

1、笔架山名字由来

遵化笔架山坐落在燕山山脉南麓,距遵化市城区6公里,因三个山峰高高耸立形似笔架而得名。据《遵化通志》记载:笔架山,州南十二里,三峰如笔架形。该山垂垂林雾,峭壁怪异,盘山路崎岖陡直,似遵化城南的一道精美绝伦的绿色屏障,据光绪二十五年《笔架山娘娘宫记》碑文载,在山顶中间的三座主峰上建有碧霞元君宫,玉皇殿,地藏殿,在山南脚还建有感应殿,戏台等,处于山峰的三殿,因周围无障碍物,远在遵化城观之,只见云雾缭绕,既可知其雄伟壮观,金碧辉煌,似飞燕展翅,方圆百里既可闻暮鼓晨钟,入耳惊心。因此,上千年来一直男女云集,香火旺盛,从古至今也留下久传不衰的传说故事,有建娘娘庙说,求雨灵验还愿说,桥比山高等。

2、建娘娘庙的传说

笔架山之南5里许,有一条不小的河流——黎河,河水由东往西穿过,在笔架山与黎河之间有一古老村落叫山里各庄(古时叫山黎河庄),此村依山傍水,土地肥沃,可说是人杰地灵,林幽树茂,鸭戏鱼肥。故远在一千多年的唐朝时就有人类居住,逐渐形成往来商贾云集,文化发达的村庄,也出现了许多劫富济贫的好汉,可说是官府见之无可奈何,百姓拍手称快。


这村有一个叫王金斗的人,他几岁就颇得家父真传,后又遍访名师,博采众家之长,终于练就了一身的本领,他体健如牛却身轻如燕,轻功十分了得,他练就飞毛腿的功夫,一天一夜能走三四百里。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他偷东西劫富济贫,专拣百里以外的地方去偷去抢。偷抢来的东西都用来接挤穷人,因此在百姓中落得个好名声。这年夏天,他想北京皇上那肯定有许多金银财宝,决定上北京城走一趟,一天傍晚他架起轻功,午夜时分就到了皇城根,翻墙入室,进紫禁城如入无人之境,怎奈皇宫房屋太多,又兼对之不熟悉,竟进入皇上的金銮大殿,借助月光的朦胧,只见珠宝玉器闪闪发光,金斗将拿动的细软之物悉装入袋中,三更天背着满满的金银珠宝,避开大内侍卫,按原路返回。


却说大内侍卫巡逻金銮殿,只觉一股风掠过,抬头一望,一个黑影闪过,消失在东方的茫茫夜色中,马上意识到可能失盗。忙禀报皇上,进入金銮殿内,只见一片狼藉,物品丢失不少,件件都是皇上的心爱之物,个个都价值连城,这还了得,忙派出大内高手快马追赶,那时候,没有宽阔的大道,人口稀少,因是夜晚行走更少,大内高手看见草上的露珠有刮掉的痕迹,知道盗贼刚刚走过,策马追赶,因金斗背着重重的珠宝,又靠双腿行走,到遵化地面时就被侍卫寻到了踪影。

眼看就被侍卫追上了,王金斗来到笔架山东面的山峰脚下,那时候笔架山南因人烟稀少,到处是一人多高的野草,就把珠宝藏在蒿草下,自己躲进山脚的小庙内(既现重修的感应殿),给佛爷磕头,并许诺说:若不把我拿去,我就重修笔架山庙,在山顶建碧霞元君宫等,默许后就躲在感应殿佛爷的后面。


不一会儿,就见有几个人进来,前后左右全部找遍了也没发现王金斗,侍卫们面面相觑,明明看见进来的,怎么不见了呢?一定是躲在佛爷后面了,咱们搜。突然一阵狂风刮过,庙门大开,他们只见亮光闪过,似人影向东飞去。“追,贼往东跑了”,大内侍卫边喊边策马向东追去。其实此时的王金斗还躲在佛爷后面,也许是佛爷显灵,一阵狂风吹皱晨曦的银光,追捕者疑为人逃遁的缘故,使王金斗躲过一劫。


风声过后,王金斗用盗来的资财修桥补路,治山引水,广结善缘,兴办义学,尤不忘修笔架山庙之事,他请人设计,要在笔架山中间的三峰上修建碧霞元君宫、玉皇殿、地藏殿等。因山势陡峭,无上山之路可走,他们先依东峰南脚依山势向上修出一条仅供一人行走的盘山小道通往东山顶,又从东山顶向西面主峰方向修到山腰,再从主峰半山腰沿着盘山小道修到笔架山主峰,因山路太陡峭曲折,从山脚到山顶年轻人空走也需1小时,还得累的气喘吁吁。修山顶三大殿,若肩挑人扛的话,那就更费力了。往山上运料怎么办呢?村民们自有办法,因山羊有攀岩的本领,他们将砖瓦装到驮子里放到山羊身上,由人赶着山羊陆续运到山顶,木材则雇用关外(长城以北的山区)的小毛驴和马匹驮运,高大的木材和几千斤重的石碑等材料则由几十人前拉后推一步步移到山顶,并请来了能工巧匠精雕细刻,几易寒暑,高大的殿宇立于山巅,点缀遵化风光。并请来了高僧任主持,千百年来致使此时城南十八里的笔架山最为有名,香火也最旺盛(现居台湾的百岁老人,原我市城内人徐文珊语),尤其是农历四月十八碧霞娘娘生日庙会期间,娘娘庙可谓人山人海,上百里的人都来进香朝拜娘娘、看热闹,据说笔架山的娘娘和景忠山的娘娘是亲姐俩,是宝坻县人,笔架山的娘娘是三姑娘,因此宝坻县的会是必来的,加上附近的会光过会的就有几十拨,各地的会主要有狮子、龙灯、少林棍、高跷、小车会等,还有搭戏楼唱戏的,非常热闹。

3、求雨灵验还愿的传说

清朝光绪年间,有一年春季大旱,冬天就没下场大雪,春天来临了,更是滴雨不见,地裂成大口子,路上由于干旱尘土飞扬,山不见青,树不见绿,黎河的水也是少得可怜,几成断流。那时候,没有现代的水利机械,人们只能靠天吃饭。偶有劳力担水种上些庄稼,也打蔫几近干枯,人们饮水更加困难,那时候水井都是人工挖,比较浅。因此,各村大部分水井都已见底,偶有不干的井也是人们排队打水,真是“水贵如油”呀!烈日炎炎当头照,烤的农夫真心焦。

俗话说:大旱不过五月十八,可是今年到了五月十几还没有下雨的迹象,连云彩都少见,看来今年又要颗粒无收了,怎么办?那时候人们大多比较迷信,想到只好向龙王求雨,请求普降甘霖,笔架山的庙很灵验,何不到笔架山去求?于是各村由德高望重的长辈发起,联合周边各村“求雨”,人们先在笔架山东山脚下感应殿前广场搭盖席棚,从晚上开始早早就响起钹铙鼓乐,人们闻讯动身去庙前集合,先由长辈戴上柳条编制的帽子,赤脚到庙中烧香叩头,敬请龙王开恩布施甘霖,之后,全体村民在统一指挥下,脱鞋摘帽跪在神台前诚心叩拜,神台上点着忽明忽暗的酥油灯,由专人诵读“祈求甘霖词”。其词既庄重又恳切,念者感情真挚,所有在场者听了,触景伤情,不少人会   然泪下,这样一直热闹到深夜。


铺坛之后两三天内还要接龙,人们到山前的黎河边等龙居之地去接,接龙的路上所有求雨者都要虔诚之至,规矩守礼,不得喧哗取笑,虽头顶烈日,晒得人们大汗淋漓,口干舌燥也没有一个人喊热。脚板踏上蒺藜,也强忍着走路,逢见水井、坑塘、河流便跪下磕头。这样一直来到黎河边,人们在河边找到蛇鳖之类捕捉当作龙请来,放在水罐里再蒙严扎紧蚊帐布,请到神台上供奉朝拜。

人们为了表示心诚,各村人等轮流朝拜。此时恰逢县令去各地微服私访,随着锣鼓喧天的声音坐轿来到笔架山下,下轿加入到祈雨的队伍,只见县令脱靴摘帽,毕恭毕敬,一步一叩首(磕头)地来到神台前,放上贡品(猪头)点上一炷香,祈求到:龙王在上,我大清遵化地面,天至五月,滴雨不降,麦子见干,五谷未种,民以食为天,黎民百姓心急如焚,乞求娘娘显神威,江河湖海油然作云,沛然赐雨,如能普降甘霖保佑我县五谷丰登,我情愿在此唱三天大戏。祈祷完县令就坐轿回县衙了,刚走到白方寺(笔架山北面)村北,此时已近中午,天气燥热,万里无云,轿夫就见从长城北面的关外方向飘过来一块云彩,刹那就下起瓢泼似的大雨,大约过了两个多时辰,到了傍晚才停,祈雨的人们竟没有来得及避雨,浇的落汤鸡似的,都站在雨中欢呼雀跃,享尽甘霖带来的快乐!


看到如此灵验,县令第二天就吩咐人搭台唱戏,选在那里唱呢?为了人们看戏方便,妻子建议在遵化城东南小猪市场的开阔地唱,台子搭好后第一天唱戏,妻子就范病了,只见她大哭大闹不止,且不吃不喝,胡言乱语,经大夫把脉,也不得良方。只得请大仙诊治,大仙说:系神仙附体,得了噫病。此时县令方想起:自己在笔架山许愿唱戏,而今因看戏方便在城东南脚小猪市场唱戏还愿,心不诚,神仙不满意给敲了警钟。一折戏后,县令赶紧安排人拆台搬到笔架山下去唱,戏种主要有当地的高腔和河北梆子等大戏,唱了三天后,妻子的病竟不治自愈。此事在笔架山一带广为流传,人们都说:笔架山很灵。但许愿还得还愿,且在原地还愿。

4、笔架山庙会及戏楼

四月十八笔架山庙会在遵化部分地区是个大节日。笔架山山顶上过去有个娘娘庙。传说四月十八是娘娘的生日。这天由附近各村群众集资请当地有名的高腔(戏种)和河北梆子四月十七到二十公演四天大戏,竞相献艺。梆子戏艺人海棠红、海棠花、韩金福、刘香玉,本县八户庄苏起梆子班,京戏戏班都曾在此为各地赶庙会的群众表演。有花会的村镇,这天也要到笔架山为娘娘表演狮子、龙灯、武术等节目。传说笔架山这位娘娘(赵公明二妹琼霄君道场)是宝坻县人,和景忠山的娘娘(赵公明大妹云霄君道场)是亲姐俩,所以每年宝坻县要来一档会——十八罗汉,来朝拜娘娘。庙会上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大车小辆,有来做买卖的,有来烧香拜娘娘的,但大部分人是为了看戏看花会的。农村富户有雇工的,都要放假2至4天,四月十八这天盘盘碗碗酒肉管够。

笔架山戏楼,座落在县城南笔架山。始建于明代初期,重修于清康熙年间,与笔架山上娘娘庙同时修建。戏楼五脊六层合瓦盖顶,双檐四柱,梁架有苏式彩绘,戏楼双檐间横匾上书“蜃楼奇观”,双檐下有匾:“神庭和平”。全楼为砖木结构,面北座南,北右侧有一座二层砖木结构的观戏楼,专供统治阶级上层人们看戏时享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当地各村会首主持重修一次,戏楼更为壮观。笔架山戏楼盛名很远,是遵化县庙会、戏曲活动中心。可惜完好的古戏楼于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以破四旧为名而拆毁,今已经不见遗址。

5、笔架山古石碑

笔架山位于遵化城南6公里处,山为三峰,形如笔架,故名。金以后,因遵化城内西南隅西大寺地方建造文庙,此山被做为文庙的前朝山。自唐代起,笔架山上建碧霞元君、玉皇及地藏王殿,此后历代皆有修缮。山上至今存有两统清代重修庙宇的石碑,对于研究笔架山的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后记:笔架山的传说表达了人们在生产力极不发达时的一种愿望和祈盼。岁月如梭,斗转星移,二十一世纪初,笔架山人们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响应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京东旅游名城”的号召,打响了“笔架山围山转工程”,笔架山人们正挥动巨椽之笔在笔架前书写新的篇章,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座集旅游、观光、祈福为一体的笔架山自然风景区展现在遵化人面前,他更能保佑人们风调雨顺,为繁荣我市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等城市做出贡献!

作者:王亭贯、郑玉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遵化笔架山庙会
汉沽与碧霞元君
遵化铁厂的古老传说系列四:哪位神仙的脚印?
大石桥市迷镇山娘娘庙
石景山人说石景山
杭州半山娘娘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