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注养老服务提升┃“优质 均衡”双引擎驱动上海市长宁区“幸福养老”

  长宁区,这里拥有上海最集中的涉外高标准商务办公综合区、老上海的花园别墅区和普通的居民住宅区。截至2017年底,长宁区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到20.51万人,占总人口的35.3%,老龄化程度超过上海平均水平。


  长宁的养老服务水平同样要以“国际精品”意识,打造老年人“幸福养老”的福地,这是长宁区委、区政府挑战 “银发浪潮”的勇气和决心。为此,区民政局开展了地毯式调查,以客观翔实的数据资料为制定养老事业发展相关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今年以来,长宁区以“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契机,以“优质+均衡”为目标,制订2018-2020年三年行动发展计划,发布多个与养老相关的指标体系和工作规划。计划3年内新增养老床位1100余张,新增护理床位1964张,累计建成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37家、长者照护之家12家。


  “幸福养老”的实践在“优质+均衡”的双引擎驱动下正在长宁全面开展,它推动着养老服务设施的优化布局和小型化、嵌入式养老设施建设,激发起社会力量参与养老的积极性,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养老服务可知、可选、可及。


  在寸土寸金、空间资源极为稀缺的长宁区,如何以有限的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平衡、充分的服务?


  走进北渔路,沿街数百米墙上是数十幅“新24孝”彩绘作品,参考了丰子恺的画风,寥寥数笔尽是人间情味,呈现出“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经常为父母拍照”等版面主题。北新泾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申宁苑”就坐落于此。这是一栋独立的三层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


  上午10点,一楼的日间照料“乐宁坊”里老人们正在做着游戏,而隔壁的餐厅“鲜宁坊”已经飘出了饭菜香,5名工作人员正忙着将饭菜装盒。承担为老助餐和日间照料服务运营的是夕悦老年颐养中心,负责人盛勤琴介绍:“16个日托托位供不应求,我们率先实施了分时段照护和全天候照护模式,让更多老人享受专业服务。为老助餐每份餐费11元,菜谱都是专业营养师配置的,一周内每天不重样。这里每天为298位老人提供助餐服务 ,除80多位来此堂食其余都是行动不便需要送餐上门的。因场地有限,每天要赶在老人来用餐前完成装车。”


  二楼是康复训练的“康宁坊”,设有休闲茶吧、多媒体活动室。三楼是长者照护“和宁坊”,设有16张床位,专为老人手术后家里无人照料及遭遇其他困难时提供临时照料,一般不超过3个月。承担长者照护服务运营的福寿康居家康复护理机构工作人员说,16张床位显然供不应求,必须经过第三方专业评估,评估等级要达到四级才能入住,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顶楼则为“空中康乐花园”,有兴趣的老人可以在这里种上自己喜爱的蔬菜。


  区民政局局长章维说:“建设‘申宁苑’是区里的一项为老实事工程,它没有‘围墙’,真正将服务延伸到了社区。目前这样的为老服务中心全区已建立5家,到年底要达到10家,实现长宁区九街一镇各有一家。”长宁区以设施建设为支撑,如今全区共有养老机构44家,床位6150张,户籍老年人床位拥有率达3%,位列中心城区首位。全区所有公办养老机构和60%的民办养老机构均开展了日托、助餐、助浴、助医等延伸服务,更有部分养老机构将开展护理员上门服务,既解决了老人日间基本生活问题,也丰富了老人精神生活。


  面对人口深度老龄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长宁区打破行业壁垒,政府、社会共同推动幸福养老。该区成立了以区长任组长,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和分管养老及卫生的两位副区长任副组长,27个委办局、街道镇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完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10大类30项工作任务,有序推进试点“进度条”。


  于是,“一中心、多网点、全覆盖”的社区为老服务网络于今年初在长宁区开始布局。按照 40平方米/千人和打造15分钟为老服务圈的要求,每个街镇建设一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和至少一家长者照护之家,每4到5个居委会建设一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每个居委会建设一家标准化老年活动室,由此绘制“街镇综合服务圈—社区托养服务圈—居民区活动圈—邻里互助圈—居家生活圈”五圈合一的15分钟为老服务圈。


  长宁区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997万元,为了科学安排试点资金,专门制定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将2997万元资金分解到93个具体项目,分配至各街镇或区民政局。在资金投向上,坚持试点资金以打造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软环境和软实力为主、硬件设施建设为辅的原则,将近80%的资金用于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品牌化、标准化、信息化等软件提升项目。2018年市、区两级财政投入4亿元用于支持长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市、区配套资金是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13.3倍,试点资金的杠杆作用得以充分体现。同时,区里还委托了第三方加强绩效跟踪与评估,确保资金使用规范、高效。


  资金有了,场地仍然是个“瓶颈”。“协调区内国企,盘活闲置资源”,长宁区政府找到了突破中心城区养老空间限制的另一新路径。在政府的协调下,今年从区属国企新长宁集团盘活了闲置资源30处,用于建设各类社区托养设施。


  来到“新长宁慧生活”居家养老体验馆,这里是“物业+养老”模式的一个线下创新,是新长宁集团下属物业公司设立的嵌入社区小微机构。原本是物业公司一间100平方米的空置房,如今改造成了温馨的居家养老体验馆:绿色的座椅、原木色的桌子……常来体验馆的殷老太说:“有一次我在附近医院看病,突然眼花腿软回不了家,当时我女儿正在上班赶不回来,情急中我想起了‘慧生活’,立即拨通了电话,他们很快赶来把我安全接回了家。”


  “慧生活”还链接了线上APP服务平台,经养老业务培训后的保安、保洁、保绿、保修服务人员,接到需求信息便会上门为社区特殊困难老年群体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以及紧急援助、家政服务、各类维修、叫车出行等20余项标准化服务。“慧生活”体验馆统一装修,统一标识,大都开设在公用空间紧张的老旧小区,很受老年人欢迎。


  长宁区甚至把居民住宅楼里的空间也充分利用了起来,如果这栋楼有宽敞的大堂,那么也会辟出一块空间布置成老年人活动的微型设施,同样也深受老年人青睐。


  除了缓解场地的困境,长宁区在打破部门壁垒上也进行了探索。对一些高龄老人尤其是失智失能老人来说,在家里养老,专业护理是一大难题。长宁区江苏路街道的颐家护理站,2015年就将居家养老服务站、颐家护理站、社区卫生服务站三个功能载体融合起来,成为上海市首家“三站合一”的社区医养服务试点。在区民政局、区卫计委的合作支持下,颐家护理站打通了民政和卫生服务机构的跨界限制。家住江苏路某小区的郑美凤今年已93岁高龄,体弱多病的她接受专业的医养服务机构颐家护理站上门服务已经3年,老人和家属都非常满意。


  在200平方米的颐家护理站内,有专科医生诊室、家庭医生工作室、中医康复理疗室等,还有护理站专职团队,提供基础护理、医疗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治疗、生活照料等服务,可定期为老人提供上门护理服务。颐家养老服务中心还分别为程度不同的失能失智老人提供不同层次的护理康复,同时还可提供居家上门服务。如此“三站合一”的社区“医养结合”、实现医保联网结算的“一站式”服务模式,满足了老年人医康养护的需求,仅今年上半年,累计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康护服务6800多人次,服务满意度达98%。


  到年底前,长宁区将实现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在所有街镇全覆盖,建成日间照料中心15家,助餐点54家,“惠老家园”体验馆16家,老年活动室190家,睦邻点323家。


  长宁区还针对养老服务人才稀缺的短板,重点建设养老服务人才实训基地。目前长宁区已建立1个养老实训基地和4家养老护理培训机构,预计2018年至2020年将培训养老从业人员3000人次,逐步形成一支规模适度、年龄结构合理、综合素质优良、尊老敬业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


  同时,长宁区鼓励扶持新建养老机构以委托管理等方式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培育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养老服务市场环境。


  针对广大老年人对养老政策不熟悉、养老资源不了解等信息不对称问题,长宁区开展了“社区养老顾问”试点,编印《长宁区“幸福养老”地图》,发布《长宁区幸福养老便民手册》和《养老顾问手册》,推出“养老服务包”,依托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建立区级养老顾问团队,链接养老资源、参谋养老方式,为老年人提供政策和养老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申请、紧急救援等服务,打通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除了为养老需求“开处方”,长宁区正在进一步打造“养老淘宝”。章维描绘了“幸福养老”的美好愿景:“未来我们只要打开网站或者微信,点击‘养老顾问’,就可以对自己能享受的公共养老政策一目了然,也可以像点餐那样选择自己想要的养老服务,不出家门,尽享信息化养老服务。”


  在大数据发展步入快车道的时代背景下,一切皆有可能。


  近年来,长宁区积极推进“智慧高地”建设,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民生领域得到了规模化应用,百姓生活中越来越多地融入智慧元素。


  2017年底,长宁区入选全国首批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区,辖区3个街道荣获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区政府将智慧养老纳入“十三五”信息化顶层设计,投入600万元建设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向老年人提供主动关爱、便民服务、“一键通”及“24小时”紧急援助等服务,还建立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全过程监管系统,实现了服务过程可视化、数据化、报告化。


  在此基础上,长宁区还在上海率先将敬老卡打造成为具备养老服务结算卡、服务记账卡、市场优惠卡等功能的“一卡通”综合为老服务卡,同时建立了全区统一的养老服务呼叫中心,并推进智能健康养老产品应用,为5000户高龄独居老人配备智能“安康宝”套餐,让老人生活方便又安全。


  作为全国首个“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长宁区还通过政策扶持,吸引了华燕房盟、晨讯科技、新长宁慧生活、颐家、夕悦、福寿康、友康等一批“互联网养老企业”入驻,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集聚效应显现,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快速发展。


  今年,长宁区再次携手华为联通共建“虹桥智谷”,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这必将为长宁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和应用插上腾飞的翅膀!

来源:中国社会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合理分配养老资源,长宁用大数据说话
喜讯!长宁又获国家表彰!在人民大会堂领奖啦~
省心、舒心、放心、安心地养老,长宁老人在家门口就能实现
【长宁区】长护险定点服务机构——社区居家照护篇,持续更新中……
长宁启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
今天,这群人对长宁的“乐慧生活”连连称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