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转载]门头沟区的寺庙(二)
    看惯了西方的恢弘建筑,回头看形成鲜明的对比,崇华寺拆了建,建了拆,也是一部历史。
门头沟区的寺庙(二)


 宝峰寺

       宝峰寺位于西斋堂村西北约1公里的山坡处,乃白铁山灵岳寺的下院。今常说建于明代,清代重修。而据《全辽文》载,辽代通理大师恒策(1049—1098)七岁前“肄居宝峰寺崇谨为师”,圆寂后,“其德业俱载宝峰本增《遗行碑》中”。由此可知,宝峰寺在辽清宁元年前便已建成,至今已逾千年。宝峰寺为佛教建筑,在佛教中以佛、法、僧为“三宝”,又在诸神净土为七宝世界。故而宝峰者,即汇聚三宝及净土的神圣之峰,佛门圣地。
    

门头沟区文保碑
  
       宝峰寺坐北朝南,穿堂门一间,磨砖对缝,合瓦元宝顶,绘苏式彩面,面阔3.80米,进深4.20米,正殿三间,硬山箍头脊,板瓦筒瓦合瓦,木望板、飞椽,内有金柱,檐檀及坊间油漆彩画,绘翔凤、草龙,为和玺彩绘。正殿前有月台,与院内同为方砖铺地。两厢配殿各三间,皮条脊、板瓦合瓦顶,门窗皆为直棂窗。
 

 
       正殿前原有清同治年间《重修宝峰寺碑》,叙述重修宝峰寺之事宜。该碑长1.40米,宽0.63米,厚0.50米。寺内还曾立有《宛平县告示碑》,清代立。碑石灰石质,圆首,额双勾楷书“万古流芳”,高1.35米,宽0.63米,厚0.18米。同治二年(1863年)七月二十日立石。碑文11行,满行45字。记述宛平县正堂审理西斋堂村教民(天主教)聂德书欲侵吞宝峰寺庙产,与村众史会元等争讼之事。寺东还曾修缮三间房,作为宛平县官吏下乡时的办事公所。
  

  

 

 

 

 

 

       宝峰寺择地清幽,背山望水,加之院内一株碗口粗的古丁香树飘香四溢,尤显该处之圣境闲逸,使人置其地而流连忘返。
  

 

 

  

 

  

   
       院西侧有一小跨院,内原为经幢式塔一座,底须弥座,六棱塔身,莲花瓣形塔刹,题刻:“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古历七月初三日戌时经生,顺义县三宝戒弟子沈贯然慧澈居士之墓……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古历三月二十日立塔纪念。”余侧刻有经文,此幢塔全高1.85 米,径宽0.35 米。现已断为数载。
  

沈贯然慧澈居士之墓塔残件
     

现仅残存一段,三面刻字。




东杨坨村朝阳庵

       《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朝阳庵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代重修。寺坐北朝南,分为前后两殿。前殿为山门殿(乾隆年间改为关帝庙)。后殿为正殿释迦牟尼佛殿,殿中央供奉着释迦牟尼及二位菩萨神像。东西两侧排列着十八金身罗汉和四大天王。前边地下站立着哼哈二将和托搭李天王神像。大柁上缠盘着两条大金龙。东西两厢各有配殿三间,其中东耳殿中有一尊大铜佛像,重有千斤。前殿石望板灰筒瓦顶,硬山调大脊,带吻兽。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后殿踏步四级,灰筒瓦顶,硬山调大脊,垂脊带望兽。庙内曾植有4棵古柏树,高约20米,树龄300多年,把寺庙两层遮盖的严严实实。很早以前,庵内驻尼僧五六人。前院靠南有农田两亩,栽有数十颗桃树。庙的四周有围墙,南门外有座黄色琉璃瓦装饰的大门楼。大门东侧5尺处,竖有一根3丈多高的木制旗杠,每逢正月十五,升上七星旗,迎风招展,格外引人瞩目。庙内设一看庙人。庙有耕地20多亩,出租给农户,收取租粮。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这里曾作为东杨坨行政村、乡政府、生产大队的办公地点。寺内原有的一尊大铜佛像,1958年被区文化单位拉走,下落不明。现仅存前殿和后殿房屋。
      

门头沟区文保碑
  
       《京西进香古道》:朝阳庵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代重修。坐北朝南,分为前后两殿。前殿为山门殿,后改成了关帝庙,后面正殿供奉释迦牟尼佛,东西两厢各有配殿三间。前殿石望板灰筒瓦顶,硬山调大脊,垂脊带吻兽,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后殿踏步四级,灰筒瓦顶,硬山调大脊,垂脊带吻兽。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关帝庙是由朝阳庵前殿改建而成的,殿前楹柱上曾写有一幅对联,上联“云长英名光天下”,下联“关帝正气度人间”,横批“亘古一人”。殿内供奉着关天长、关平、周仓。
 

庵内靠墙立新碑记庵介绍及修缮情况。
 

今尚存前后两殿及山墙,已修新。
  

 

 

  





城子村崇化寺

       崇化寺创建于辽代,元代至正四年重修,名清水禅寺,旧为黄龙禅师说法道场。崇化寺原名“清水禅寺”,明代宣德年间,内宫司设监太监吴亮来到此地,见风景清幽,但寺院建筑已毁废,呈荒芜景象,便约集一些信徒,重修庙宇,再塑金身,以为年老归养之所。工程始于宣德九年(1434年),建成于正统二年(1437年),明英宗朱祁镇赐名“崇化禅寺”。寺庙规模宏大,建筑壮观。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伽蓝殿、祖师殿、大雄宝殿。天王殿前有一座长28米、宽6.5米、深6米的大型长方形水池,原为放生池。成化八年(1443年),敕赐《大藏经》一部,为珍藏这部镇寺之宝,又新建藏经楼。成化十六年,明宪宗下敕谕,明令保护崇化寺,后毁于地震。
  

 

 

 

 

 

 

 

 

 

    

寺前有两座拱形石桥,为青石结构。这是东侧石桥。
 



西侧石桥
   

    
       在寺东北侧溪谷处,有一由巨石垒砌的跨涧券洞,券洞下为过溪水洞,券洞上平台原有一精美石塔,由于塔下走水故人称“过水塔”。现石塔已无存,而下部过水石洞却保存完好。石洞为汉白玉石料构成,上部平台面阔五米,长六点五米。座高二点五米,券洞为东西走向,洞高一点五米,洞进深为六点五米。这座“过水塔”从构造石刻上看,据考证为元代建筑。可能过去有节水闸门之类,是僧人们为蓄溪水为库,又引入寺内长方水池用水。七百年来,经流溪瀑雨冲刷,如今仍坚固异常,是北京地区唯一过水塔。
  

过水塔
 
       在寺院围墙南侧之外,据记载建有10座宝塔,其形制各不相同,塔中藏有舍利和咒语。据有关专家介绍,这10座宝塔的名称,分别为:舍利宝塔、吉祥多门塔、菩提塔、大神通塔、尊胜塔、僧伽寂静和合塔、莲花集积塔、降天塔、受身塔和一座无名塔,有的专家认为,这座无名塔名为“回回塔”。东边那座古桥即是进山门的小桥,下面应是另一座寺庙中轴线,下图台阶应是一座殿宇月台,宝塔分列两侧。经过五六百年的风风雨雨,出土塔基九座。塔座有圆形、有方形的,九座塔身全毁。这些宝刹均已无存,只剩下残缺不全的塔基,及数量较多的雕刻着精美的浮雕石构件了。
 

塔院遗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门头沟区的寺庙(八)
门头沟区的寺庙(十八)
东城区玉河庵
昌平延寿镇的文物古迹(二)
湖北枣阳:钱岗陕山会馆
昌平区的寺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