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浑金朴茂玉环王

浑金朴茂玉环王

方鹏霏

清代古玩界有一句流行语:“千金易得,古玉难求”。古玉是不可再生的高端艺术品,尤其是重中之重的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秦汉高古玉器,繁采扬华,万色隐鲜,和平仁厚,天地同意。无疑是收藏者和投资者保值升值的最佳选项。

此红山文化玉环为孤品,目前未出土笫二件这么大的玉环,直径9.8厘米,高3.3厘米,应为玉环'王'。白玉质,五千多年的地下浸润变成土褐色,局部有红丝沁和黑色沁以及秋葵浸沁。制作周正,光素无纹,浑圆朴茂,正所谓'大巧不工'。《尔雅.释器》载:'肉好若一谓之环'。环在当时是祭祀礼器,巫师兼部落首领在'滩'祭祀活动中将其戴上,能通天、通地、通神、通人,起到传递天、地、神、人之间信息的作用。

此红山文化玉环造型古朴,优美匀称,瑞致神秘,设计制作颇具匠心,可谓红山文化玉器精品重宝。人常说:'玉有五色沁,胜得十万金'。是指一块古玉若能有五种以上的沁色,则最为贵重,更为稀有。 此玉环细细揣摩,确有赤、褐、白、黑及秋葵五色浸沁。看上去仿佛是位温雅娴静的女子,清丽而不艳姹,低调而不争宠,孤傲而不失群,从不争宠却人人宠,从不艳姹却品自高,具有高雅的禅性、神性、韵性;似闺阁中深润内秀的书香女子,饱读诗书,心静如水,文雅内秀;又像一位朴实素净的大家闺秀,春水般的眼里大写着水墨画韵,姿容娴雅,窈窕婀娜,淑气芳秋,散发着一份淡淡的馨香,流露着一簇秀致的气韵。

红山, “红色的山峰”,位于内蒙古赤峰市英金河畔。传说: 此红山原名“九女山”,远古时,有九个仙女犯了天规,西王母大怒,九仙女惊慌失措,一仙女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胭脂洒在了英金河畔,因而出现了九个红色的山峰。蒙元时代,蒙古人称乌兰哈达,汉语译为“红色的山峰”,故称“红山”。20世纪初,中国军阀混战,当地喀喇沁蒙古王公聘请了一位叫鸟居龙藏的日本学者来讲学,在附近的地面上发现了一些陶片。引起了法国学者的关注,1919年,法国人桑志华来到热河省林西县考察,结果无获而归。还有一位名叫德日进的法国人,在红山一带发现了一些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器。1930年冬,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永(生于澳门),从美国留学归国,开始研究考古学,收集了一些鸟居龙藏的资料后,参加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组,到林西、沙拉海、锅撑子山一带,又发现了一些陶片。1933年,日本占领了热河承德,成立了日本考古工作团,其动机是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一位叫滨田的东京大学校长,想在热河蒙族地区找出不属于中国的历史凭据,结果在30多处遗址中仅发现了一些红山陶器残片和几件青铜器,均属于中国历史文物,让日寇枉费了心机。解放后任新中国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的梁思永和考古学者伊达,对这些遗址和陶片通过深人研究和多方论证,定名为“红山文化”。

此红山文化玉环王出土于赤峰市,以朴实自然、大巧无工、古朴豪放的造型领先,将玉器温润莹洁、沉稳柔和、优雅惠致特性同流畅优美的线条有机融合在一起,达到了意匠天成、工夺造化、深邃幽远、富赡传神的艺术效果,成为当时上层社会喜爱佩戴的高雅艺术品。其工艺水平代表了一种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风貌,反映了红山文化的宗教信仰、丧葬礼俗、上层风尚等一系列重要信息,展示了先民对自然的探索,对美的追求,对神的虔诚,对大自然的崇拜,为中国玉器发展史的灿烂辉煌留下了实物标本。此玉环受地下5000多年周围环境的作用以及出土后的长期盘玩,变成五色浸沁,更增添了其莹莹润润的美感。华丽富贵,浑然天成,灵活生动,色彩丰富,应为当时遒长兼巫师心爱之物。

红山文化至今已出土200余件玉器,动物造型比较多,可见以动物为图腾崇拜是构成红山文化的显著特征。红山文化玉器不仅是礼器,而且是神器,是以玉祭天、祀地、典神的灵物!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人心目中:玉成了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美石,而是被赋予了深厚的神学基因。环是抽象的龙形,龙是水神,以环祭典水神,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丰衣足食,可见玉环寄托着农耕文化的红山人良好愿望。

红山文化玉器是位于辽宁西部、内蒙东部的远古玉器,是目前己知最早的中国玉文化礼器,主要分布在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大凌河及西辽河上游地区,以辽河支流西拉沐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范围达20万平方公里,延续时间达两千多年之久。红山文化玉器初期为母系氏族全盛时期,晚期逐步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 经济以农业为主,兼事渔猎。《山海经》中记叙的“海外西经”、“大荒西经”,即是红山文化前期的先民祀神敬天的祭祀活动之地,其与黄帝部落图腾崇拜有内在的关联。

红山文化玉器指距今6500至5000年之间的北方文化特征器物,内涵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前红山文化时期、红山文化早期、红山文化中期、红山文化晚期、后红山文化时期。但是作为民间收藏的红山文化玉器,因为缺少准确的出土地点及墓层关系,如何较为准确的确定其年代及文化属性,还有待于更多的考古发掘品类比研究,而这种类比研究目前还是采用类型学的方法,对红山文化玉器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定性,从而归纳出红山文化各时期的玉器类型、用料及工艺特征。

红山文化玉器的分类有龙形器(C型龙、猪首龙)、丫型器、勾云型器、箍型器、三孔器、两联三联玉璧、管珠、人物(含人面)、各类动物型佩饰等,还有一些是在实用装饰器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为“玉礼器”。动物型佩一般以写实为主,注重对自然界各种动物瞬间神态的定格,比较传神、生动、真实且栩栩如生。人物玉雕分两种: 一种为写实性人物玉雕,是对已逝部落首领或巫师形象的再现刻画、描写、定格,主要记载着进行祭祀、护佑、活动事件; 另一类人物玉雕件,造型夸张,浪漫韵致,艺术性强,人物形象也不再是现实生活中的形象,而是被赋予了各种神话体裁的抽象造型,其中以牛首人身形象为多,包括一些较为罕见的复合体玉雕件;目前还发现一件人面形玉面饰,是巫师兼首领的生前形象,属红山文化玉雕人面饰孤品,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学术价值。

动物“牛”在红山文化先民的农耕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牛饰件出土较多,反映了远古时期红山文化农耕文明的超前和发达。各种抽象的复合联体玉雕件反映了红山先民对自然界的顶礼崇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对自然界不可抗拒力的无奈。目前学术界对红山玉器的分类为:动物类、装饰类、仿工具类、特殊类四种。但也有专家学者提出: 红山文化的表象形式分类不利于对红山文化玉器功能及其深刻内涵的研究,也不利于在横向空间交汇影响的比对研究; 如“仿工具类”,仅仅作此简单划分很难深究仿工具玉器的真正文化内涵。另外,后期玉礼器(如钺后成斧)是由原始实用工具演变而来; “特殊类”的划分也过于笼统,不利于对红山文化历史发展及红山文化所影响的其它文化进行横向的比较研究。总之,对于红山文化玉器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何时统一,还有待大量出土玉器实物的佐证以及地层摆放位置等考古资料的充实。

如今,中国艺术品市场空前火爆,已跃入世界艺术品经营十分活跃的国家之一。艺术和财富紧密结合,艺术品市场空前繁荣。在经济发达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艺术品收藏和投资近年来日趁超前,很多企业家已经成为职业收藏家,许多成为过亿元、数十亿、教百亿元的艺术品收藏家,有的企业家还拥有自已的博物馆、拍卖行。面对投资收藏的旺盛需求,国内银行业亦开始针对艺术品市场的高端客户群体推出'艺术品投资'理财项目,以艺术品为切入点挺进收藏市场,成为重要的风向标。一旦资本行业动用金融投资启动激活古玩收藏行业,收藏界“春风又绿江南岸”为时不晚。古玉的稀缺性和高精尖品将创出天价,为古玉投资收藏者营造出较好的社会环境。

玉环,圆形而中间带孔的玉器,形状与镯类似,其孔径大于边缘,也有与边缘相等的。与玉环近似的还有玉璧、玉瑗。玉环《尔雅·释器》曰:“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郭璞注:“肉,边;好,孔”。邢禹疏:“肉,边也,好,孔也,边大倍于孔者名璧,孔大而边小者名瑗,边、孔适等若一者名环”。把古代三种玉器的形制讲得十分清楚透彻。“肉”,指周围的边,“好”,指当中的孔,即三者的名称由中心的圆孔大小来决定。大孔者为瑗,小孔者为璧,孔径与玉质部分边沿相等者为环。

该红山文化玉环质地温润,造型大方,秀美精巧,雕琢有致,愈显简练、凝重、渾厚、朴拙、温润,华滋,别具风格,巧妙运用圆雕和流线技巧,工艺高古,朴茂浑金, 别有韵味, 给人以神圣庄重之感,具有简洁肃穆的艺术风格,极具收藏和投资价值。清代陈原心在《玉纪》中对玉器的沁色进行了详细介绍,他说:'诸色受沁之源难以深考,总名之曰十三彩'。其实玉沁何止十三色! 一般来说,我国的北方土壤多呈碱性,玉器沁色多为黄色褐沁和秋葵沁; 南方土壤湿润呈酸性,玉器上的沁色则多为鸡骨白色沁。但随着考古工作的发展,发掘出土玉器沁色南北方也不尽相同。高古玉鉴定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收藏者与造假者始终是一对正道和邪道的对手。除国家考古出土的馆藏高古玉外,市场上很难见到真品,造成许多人根本没有机会看到和上手真品。而高古玉的鉴定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行之有效的科学鉴定标准体系。其高价位的诱惑更给制假者创造了巨大的利润空间,使制假者投入资金、精力、时间做出各种各样的高仿古玉,甚至有些人用伪玉出书等,别有用心者使出各种各样花招使得自己的伪货假货赝品变成“真品”。某些专家为了赚取蝇头小利而失德,开伪证书。诸多症结形成了高古玉的瓶颈,混淆了视线,扰乱了市场秩序,不要说一般初学者,就是个别收藏老手有时也打眼被造假者蒙骗。

玉环古时一般用作佩饰,《宋史·舆服志三》:“衮冕之制……小授三,结玉环三”。又:“后妃之服,小授三,间施玉环三”。《晋书·周访传》曰:“访大怒,敦手譬释,并遗玉环玉碗,以申厚意”。玉环在古代还有密语和暗示作用。因“环”与“还”同音,古人就把其作为一种密语信物来运用。古代逐臣待命于边境偏远地区,赐环则还,赐玦则绝,即得到天子送来的玉环,就知道自己又被重新召回,官复原职。

古玩艺术品中,光素无纹饰的玉环(镯)是最难断代的古玉器,因为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历朝累代均制作有光素无纹玉环(镯),而且式样没有多大变化,开料、工艺、打磨等大同小异,入土浸沁新石器时代到汉代差别也不是很大,故要把一件高古光素无纹玉镯(环)具体断代到某朝代是比较困难的,如果要十分准确,就须根据地域特征、出土地点、墓坑时代、同墓出土其它器物等综合信息归类才能得出最正确的结论。如方条形玉环(镯),专家学者原来把它一直归类于商代玉镯(环),自从杭州余杭区瓶窑镇南山出土良渚文化方条形玉环(镯)后,考古人员和专家学者才惊叹:新石器时代先民己经能够制作出如此规整和如此工艺高超的玉环!故对此类方条形玉环(镯)才归结到新石器时代。该红山文化玉环 光素无纹,优美匀称,线条流畅,造型大气,古朴豪放,是红山文化玉礼器中的上佳精品、妙品、神品,至宝难遇。世人挚爱古玉,因为古玉含蓄内敛,特别是古代佩玉,巧妙地用作装饰,可以体现人的品味、品位、趣味、意识形态等,产生内秀温文之效果,具有艺术之美。佩戴古玉之人,清丽柔婉,深润中庸,内敛含蓄,温润低调而不事张扬。

玉环从新石器时代一直流行于明清,至今亦风行不衰。新石器时代玉环的基本造型有数种圆状,多用白玉、黄玉、青玉制作,整体圆浑光洁,内外平直,有的玉环上还对钻有小圆孔,孔壁斜直,中心稍厚,边缘较薄,通体磨光,制作精致。战国玉环种类很多,有丝束环、云纹环、谷纹环、三龙环、重环纹及玛瑙环。西汉时玉环多用于组佩玉器的中部,直径较小,表面饰典型的汉代纹饰,如勾云纹、四灵纹、螭龙纹等。东汉西晋时的玉环略有变异,表面素净无纹,只在圆形外侧对称雕出两长方形凸起。唐代玉环圆形,体较厚,琢成内外六瓣莲花形、束腰形等。宋代有扁圆形玉环,具有新石器时代遗韵。明、清两代玉环多雕团龙纹、蟠螭纹及竹节纹等,龙身多饰鱼鳞纹,旁衬卷云纹。《韩非子·说林下》:“吾好佩,此人遗我玉环”。唐·张籍 《蛮中》诗:“玉环穿耳谁家女,自抱琵琶迎海神”。金·元好问 《以玉连环为吕仲贤寿》诗:“玉环何意两相连,环取无穷玉取坚”。

2021年4月15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器全集(红山文化) 一
高古玉的熟润与光气是什么样?
馆藏大系 | 故宫博物院玉器之高古玉篇
珍藏在故宫博物院的新石器时代玉器
古玉欣赏 |
天津博物馆“聚赏珍玉——中国古代玉器陈列”之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