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代玉器4:器型的继承和新变

汉玉以其巧夺天工、精美绝伦而饮誉于世,继承春秋战囯器型特点,造型纹饰生动、优美,被应用于礼仪、祭祀、丧葬、装饰和生活用品中。玉器的功能不断扩大,礼仪性的玉器受到削弱,除璧、圭外,都废弃不用;丧葬用玉进一步完善,完成了丧葬用玉的制度化;装饰用玉有所调整,组成佩饰的各种佩玉在种类上趋于简化;压胜玉器流行,辟邪祈福的意识加强;而且拓展了新的日用玉器,实用玉器得到强化,如大量观赏陈设玉和玉质器皿,成为汉代特有的现象。可以说,两汉时期,玉器的品类更加完备,同时还出现了如玉印、铺首、玉剑具、刚卯、辟邪、翁仲、玉舞人、鸡心佩等新型器物。这些变化反映了汉代社会、风俗和思想的变化。

玉器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器物,它在器型变化上不及其他器物那样显著,一种器型往往要延续很长一段时间。有相当一部分玉器变化规律是不明显的。但随着治玉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的宗教、审美观念的变化,一些玉器在不同时期的器形也有所不同,仍有变化规律可寻。汉代玉器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的调整,既有所扬弃,也有所创新,玉器品类产生了一些小的变化。如汉代礼玉器和先秦时期不同,只有玉璧仍然使用,玉圭则在西汉中期后逐渐消失,玉琥和玉璜已是佩玉,玉璋和玉琮早已不再制作和使用。新出现鸡心佩、出廓璧等,多有浮雕或立体鸟兽形象,玉舞人、玉翁仲等配饰多为白玉。汉代玉圭出土不多,做工都一般,长方形,顶部有一尖角,棱角方硬,无纹饰,表面有玻璃光,玉圭出土于男性贵族墓。汉代玉璜是装饰品,而且大多是玉组佩上的部件,少数用作礼器。既然是装饰品,故玉璜的宽窄、弧形都不相同。很多的玉璧出廓,谷璧、蒲璧的外边有加添螭龙、螭虎、卧蝉、雷云纹等装饰,而且比较成功。玉璧除了出廓的特点外,还出现了吉祥语,如“宜子孙”。

汉代各个阶段玉器器型有所变化,西汉前期的玉器较为繁杂,而且式样变化也比较多,由玉璧、玉璜、玉环、玉带钩、玉剑饰等等;到了汉代中期,玉器的器型开始逐步简化,同时出现了玉人、玉猪和玉衣等—些具有特色的玉器。到了西汉,玉器组合趋于稳定,与中期基本相同,型式趋于简化,东汉时期进一步简化。从墓葬出土的玉器种类和数量上来看,基本组合及型式基本稳定,没有大的变化,而大型玉器增多,如玉座屏、玉案、玉枕等。可以说,器型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演变,这反映出治玉水平的提高,也体现出汉代玉器追求大气磅礴的审美取向。汉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玉器有玉衣、玉辟邪、龙形玉璧、玉剑饰、玉玺、玉人、玉仙人奔马、玉熊等,其中和田玉被广泛地用于佩玉、礼玉、葬玉、压胜、陈设玉等方面。其中汉代出现的新器物,如葬玉、玉印、辟邪、刚卯、翁仲、玉舞人、铺首、玉剑具、高足杯、鸡心佩等,成为汉代玉器的典型代表,影响深远。根据器形和用途的不同,两汉玉器按照其使用功能,基本上可以分为五类:礼仪用玉、丧葬用玉、佩饰用玉、辟邪用玉、生活用玉及赏玩玉器等。

汉代玉器的种类和用途

汉代玉器类型

主要器型

装饰

用玉

建筑装饰用玉

玉璧、玉铺首

器物装饰用玉

玉剑饰(剑首、剑镡、剑镖、剑璏、剑珌)

人体装饰用玉

玉笄、玉簪、玉胜、玉耳饰(玉玦、玉耳珰)、玉手镯、玉环、玉璧、玉璜、玉珩、玉冲牙(玉觿)、玉佩、组玉佩、韘形佩、牌形玉饰、玉舞人、玉串饰

葬丧

用玉

九窍玉

玉眼罩、玉鼻塞、玉耳塞、玉肛塞、玉隐塞、玉口琀等)

殓尸玉

玉璧(以玉璧铺在墓主人胸前背后为主要形式的玉殓葬)

玉衣

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玉衣片

玉握

玉猪、玉鱼

其他

玉枕、玉冥钱、漆棺玉片

礼器用玉

玉圭、玉璧、玉璜、玉琥

玉玺、玉牒、玉车马

玉兵器(玉戈、玉钺、玉矛头、玉刀、玉剑)

生活用玉

玉印、玉洗、玉砚滴、玉灯、玉带钩、玉带头、玉襟钩、玉枕、玉纺轮、玉容器(玉杯、玉耳杯、玉卮、玉樽、玉盒、玉角形杯等)

陈设用玉

玉熊、玉龙、玉马、玉鹰、玉羊、玉猪、玉卧牛、玉羽人、玉神兽等

辟邪用玉

玉刚卯、玉严卯、司南佩、玉翁仲、玉辟邪、玉獬豸

一、礼玉

礼制活动中的用玉称为“礼玉”,是玉文化的主要载体,主要用于祭祀和朝聘。西周时期,礼玉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一般人不可佩戴、使用。尽管历经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周礼”已“礼崩乐坏”,但汉代仍继承了一部分《周礼》的用玉制度,如以玉敬神的礼制,以玉示礼、以玉器进行祭祀的习俗,但其实礼玉制度在当时已逐渐废弛,礼仪用玉的种类更加简化。到了西汉时期,玉礼器的重要性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六种玉礼器中,只有圭和璧仍然用于礼仪活动外,其中玉璧最盛行,西汉玉璧数量多,形式多,用途也广,当时祭祀礼仪莫不用玉璧。其次是玉璜和玉圭,而玉琥、玉璋和玉琮已很少看到。其余均不再用作礼器,有的已见不到了。

1、玉璧和玉圭

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礼制衰落,玉璧开始大量被用来作佩饰玉和殓葬用玉,还有作为礼仪场合手执的信物。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期皇室贵族在祭祀活动中,使用最多的是玉璧和玉圭。如皇帝祭祀宗庙、诸祠时使用玉圭。祭天时用玉璧。在祭黄河、汉水等大川也用玉璧、玉圭。可见璧、圭在西汉王朝的政治生活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西汉时期皇室贵族在祭祀活动中,使用最多的是玉璧和玉圭。如皇帝祭祀宗庙、诸祠时使用玉圭,祭天时用玉璧,在祭黄河、汉水等大川也用玉璧、玉圭,可见璧、圭在西汉王朝的政治生活中仍然占据重要的地位。这在考古发掘中也得到了证实。西汉玉璧数量多,用途广,祭祀礼仪莫不用玉璧。可以说,西汉真正的礼玉只有玉璧,除作礼仪用外,也用作丧葬。玉璧在汉墓中出土很多,仅南越王墓就出土各种玉璧56件,仅主棺室就有47件,说明墓主对玉璧的喜爱。

西汉玉璧虽然沿袭战国的造型,但在各方面又有所变化,如璧的形体增大,一般佩带的玉璧一般直径小于10厘米,而作为礼器用的玉璧直径要更大一些,一般直径在15-25厘米。玉璧上装饰的谷纹、蒲纹、乳丁纹排列整齐,颗粒大而稀疏。汉代玉璧是中国古玉璧中工艺成就最高的,有谷纹璧、螭纹璧、鸟纹蒲璧、龙纹蒲璧、出廓璧五种基本类型,前四种主要是因纹饰而异,而出廓璧是在玉璧之外多出一部分镂雕装饰,这种形式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汉代出廓璧的特点是:表面都饰以谷纹,谷粒小而疏;出廓部分仅在玉璧的一侧,且伸出较长,有的长度超过璧的直径;镂空是装饰玉璧的一种手法,一般采用镂雕勾连纹和螭纹、龙纹,或双螭纹、龙纹、凤纹为饰。可以说,汉代玉璧无论在纹饰、造型还是风格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尤其是工艺上采用浮雕、透雕、阴刻等,以及在圆形璧外出廓透雕等新雕琢法,增强了玉璧的装饰效果和立体感。东汉时期玉璧璧体加厚,有的出廓部分以镂雕篆书文字为饰,出现“长乐”、“宜子孙”等字样。东汉以后直到隋、唐,玉璧开始变得少见。墓葬出土玉璧数量很多,为同期出土玉器之首。

图1:玉璧,西汉中期,直径21.3cm,孔径2.4cm,厚0.6cm,河北省博物馆藏

图2:玉圭,西汉中期,长20.8cm,宽7cm,厚1.2cm,河北省博物馆藏

2、玉璜和玉琮

《说文》称“半璧为璜”,璜在“六器”中被作为礼器,资料表明,各个时代的玉璜形制变化非常大,只有少数是规整的半璧形。西周时期,玉璜仍普遍作为典型的礼器使用,到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玉璜等也走下神坛,逐渐成为人们的佩饰和随葬品。西汉时期,玉璜处于由兴盛发展至衰微的转折时期,以后玉璜逐渐减少,并成为纯粹的装饰品。汉代可以看作玉璜发展历程中的高峰,此时期的玉璜普遍用料考究,纹饰精美,形制上由于多作为装饰品使用,也显得活泼多样。西汉楚王国龙凤纹玉璜是狮子山楚王墓葬出土的,在所有出土的汉代玉璜中也是极其有代表性的一件。这一时期,玉琮的功能已经发生改变,不再是神圣的礼仪用玉,而是改为生活用玉。玉璋和玉琥已很少看到。

图3:双龙连体玉璜,通长4cm,宽1.8cm,厚0.3cm,西安市文物考古所藏

3、玉兵器、车马、玉牒、玉玺

玉兵器。用玉雕琢而成的玉兵器,如玉戈、玉钺、玉刀、玉矛,都属于礼制用玉。西汉时期的玉兵器多为玉戈和玉钺,大多出土于诸侯王的墓葬中,以象征墓主人的权力。徐州狮子山楚王墓曾出土一件玉戈,戈内两面分别浮雕龙、凤纹,纹饰精致优美。河南商丘永城僖山梁王墓也出土玉戈和玉钺各一件,装饰极为精美,玉戈、玉钺明显没有使用的痕迹,显然不是实用的武器。

图4:玉兽面纹钺,西汉,长10.9cm,宽8.7cm

玉车马。玉车马是目前所见的高古玉器中最为珍贵的品种之一,《汉官仪》记载道:“光武封禅,乘玉荤以升山。”这是关于汉代玉车的明确史料。宋代龙大渊的《古玉图谱》中也有玉车的记载。玉车马为组玉套件,由车、马两大部分组成,部件包括车辕、长条板状车身、车厢、车轮、轴、马、驭者和乘车人。各部件相对独立,组合后即成为完整的一套玉车马,车轮可以转动,车厢板有镂空或浮雕装饰。人物比例与马非常协调,人物高度约为两头半到三头,五官清晰,身体上以阴线刻划服饰,代步车马的人物着衣袍,战车马的人物着头盔和铠甲,人和马刻画准确。

4、玉牒、玉玺

玉牒。除了以上谈到的玉礼器,此外,玉牒、玉玺也属于礼仪用玉。在玉版上刻字用于祭祀的玉器,称为玉牒,是汉代新出现的祭玉名称。按照文献记载,汉代使用玉牒始于汉武帝时期,但尚未见到实物,而西安汉长安桂宫四号建筑遗址发现了王莽时期的玉牒,是王莽时期的遗物,为祈求政权稳固,拟封禅泰山而制作,也是迄今所见汉代唯一的玉牒,阴刻篆体,朱书,现存29字。

图5:玉牒,王莽时期,残长13.8cm,宽9.4cm,新莽时期,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藏

玉玺。秦代以前,没有所谓的“印”,无论官、私印都称为“玺”;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规定只有皇帝的印才能称为“玺”,臣民的只称“印”。并且从汉代开始,还对帝王、百官的印玺造型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分别以虎、龟、驼等印钮来区别:“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钮,皇后玉玺,螭虎钮;诸侯王印,龟钮;皇太子、垂相、大将军,龟钮;御史大夫、匈奴单于,紊驼钮;御史两千石,龟钮;千石、六百石、四百石至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鼻钮。”

汉代玉印比较流行,印钮形式多样,以动物造型最为精美,如龙、螭虎等。如1968年咸阳市北原韩家湾狼家沟出土的皇后之玺,采用羊脂白玉制成,玉质坚硬致密,质感滋润莹秀,纯净无瑕。玺体为正方形,钮为高浮雕匍匐回首的螭虎,螭虎腹下有一穿孔可系。螭虎形象凶猛,体态矫健,四肢有力,双目圆睁,眼球圆而突出,隆鼻方唇,张口露齿。玺面镌刻“皇后之玺”四字,字体结构严谨大方,笔画粗细均匀,深度一致。此件玉玺玉质之精美,顶部用线雕、高浮雕和圆雕相结合的手法,雕琢出螭虎形象,螭虎身体盘卧,头部略仰,造型生动,雕琢技法之娴熟。虎踞螭盘的造型,显示出皇家的威严和大气。

图6:皇后之玺玉印,西汉前期,高2cm,宽2.8cm,陕西省博物馆藏

二、葬玉

葬玉是指专门用于丧葬保护尸体的玉器。[1]受厚葬之风影响,汉代的葬玉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两汉时期大量使用葬玉,如玉衣、玉握、玉殆、玉塞等,以玉器殓尸的制度,成为社会政治文化和礼仪文化的重要内容,汉代的丧葬玉器就是这种等级制度的物质载体。汉代葬玉不仅品种突然增多,且数量可观,且以件头硕大而著称于世。人们用九窍玉塞和玉衣陪葬,目的是保护尸骨不腐,虽有浓厚的迷信和宗教色彩,但真实反映了汉代的价值观。丧葬玉器在汉代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发展出完备的葬玉制度,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如玉衣成为丧葬用玉的代表,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视死如视生,厚葬之风是汉代人灵魂不死观念的体现。玉器在丧葬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在丧葬中的玉器除了一部分为死者生前所用之物外.还有一部分是专门用于丧葬的。葬玉制度在汉代发展到了顶峰阶段,“葬玉”器不仅品种突然增多,且数量可观,空前绝后,且以件头硕大而著称于世。

1、玉衣

玉衣是是指包裹全身从头到脚每一个部位的衣罩,由头罩、上衣、裤筒、手套、裤筒和鞋六部分组成,每部分都由许多小玉片编成,根据等级的高低,用金、银、铜丝编缀而成,所以玉衣有金缕、银缕和铜缕之分,不同的材料表示死者身分的高下。玉衣是西汉文景时期新出现的葬玉品种,专为罩尸之用,当时只有最高级的官吏和皇亲国戚才有资格,一般都是由朝廷特赐的。在汉代文献中称为“玉匣”、“玉押”。

从我国目前已经出土的二十多套玉衣的规格,玉衣多出土于贵族、诸侯王墓。如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出土的两件玉衣最为精美,刘胜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重1100克,窦绾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重700克,所费的人力和物力十分惊人。江苏徐州楚王陵金缕玉衣则是现今出土最早、做工最好、最有价值的国宝。从出土的情况看,西汉初期,玉衣制度并没有严格的限制,但仍有等级之分。关于玉衣的制作地点,一般认为由东园匠负责制造,属于宫廷作坊;而玉衣一般由朝廷统一颁赐,赏给皇族的王公贵族。而且诸侯国国力强盛,工艺生产技术也很高,因此既有可能是接受御赐的金镂玉衣,也有可能自己制造。如果从广州南越王赵眜墓、徐州北洞山所出的玉衣片来看,当时的诸侯国应该有自己的玉器加工作坊。

图7:金缕玉衣,西汉中期,通长172cm,河北省满城刘胜墓出土

如果把西汉和东汉出土的玉衣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明显的差异。西汉使用玉衣的大多为诸侯王墓,共出土有13套玉衣(不包括玉衣套),而东汉诸侯王一级的墓出土只有10套。西汉后期,用玉衣敛葬开始大量出现,玉衣的使用范围扩大,级别不够但有经济实力的人,死后亦穿高级玉衣。如西汉的侯墓出土玉衣9套,而东汉的侯墓出土玉衣有17套之多。这说明由于中央统治势力的下降,尤其到了东汉,已不再局限于诸侯,贵族甚至平民都使用玉衣,东汉还出土有石质的玉衣。这种社会等级混乱对儒家用玉等级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就质地而言,西汉玉衣片的玉质一般较好,而东汉的玉质较差,如扬州“妾莫书”木椁墓出土以琉璃加工的玉衣,属于等级较低的。

2、玉塞

九窍玉塞就是作为填塞或遮盖耳、目、口、鼻、肛门和生殖器等身上九窍用的,又称“九窍玉”,常出土于以玉衣作为殓服的墓葬中。古人认为堵住“九窍”,可防止人体内精气外逸,并可以防止其它鬼魂进入死者的躯体,使死者的灵魂得以永驻,在地下永享安宁。其中,眼塞为圆角长方形;鼻塞略作圆柱形;耳塞略作八角棱形;口塞[2]如新月形,内侧中端有三角形凸起;肛门塞为椎台形,两端粗细不同;生殖器男性为一短琮形,一端封闭,女性为一短尖首圭形。自先秦以来,即有以玉器制作葬丧覆面的习俗,发展至汉代,逐渐为九窍玉所取代,其时人们认为精气皆是由人身上的孔窍散佚,因此若以玉器堵塞,则可达到保存精气的效果。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就零星出土过耳塞、鼻塞和肛门塞。目前所见成套的“九窍玉”,出土于级别较高的墓葬中,如河北省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成套“九窍玉”,就是比较完整的一套共九件,由于是丧葬玉,因此玉质一般皆非上乘。另外由九窍塞的形制,可以判断墓主人的性别。

图8:玉凤纹覆面(12件套),西汉

3、玉琀

也称“琀玉”,是死者含在口中的葬玉。玉琀一般作蝉形,置于死者口中,在当时的主要贵族中多有发现。早在殷商时期,死者口中就含有玉蝉、玉鱼、珠、贝等;西周墓葬中也有玉蝉、玉贝乃至小玉块等琀玉;汉墓中发现的琀玉则多为玉蝉。之所以用玉蝉作琀玉,主要原因其一是蝉在幼虫阶段,必须蛰伏在地下数年,对汉代的人而言,成蛹破土,羽化成蝉的神秘过程,如同成仙再生。即如死者之灵魂,脱离死去之尸体,又开始其新生命,于是蝉遂为代表复活的符号。在此观念下,将玉蝉作为口琀,也是希冀墓主人可藉此达臻化境,羽化登仙。就目前的考古发现而言,玉蝉最主要的功能是作为九窍塞之一。既然功能为置放在死者口中的葬丧用玉,因此多选择较差的玉料,颜色大都呈现青碧色,与较差玉质相配套的是,玉蝉作工也较为省略,多以砣具简略地琢磨出长直的线条,藉此描绘蝉的身躯各部。此种题材除了可作为象征来世再生的口琀之外,也常作为日常组佩的组件之一。

图9:各式各样的汉代玉蝉

4、玉握

死者握在手中的玉器叫玉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葬玉组成部分的手握玉并没有固定的形制,进入西汉以后,随着葬玉的逐步完善,在西汉中期以前多作璜形,多系用玉璧改制而成,到西汉中期以后,其形制逐渐由玉璜发展为“玉豚”,即玉猪。猪是供祭祀用的主要牲畜,《礼记》云:“羔豚而祭,百官皆足。”[3]所以让死者手里握着玉豚,是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活得富足。玉猪常常成对出现,形状为蹲伏在地的一头猪,雕刻的刀法较为写意,仅以几条简单的阴刻线条,即“汉八刀”的手法。东汉时期的玉猪,头、尾各有一小孔,应该是便于穿系组带,而将玉猪固定于手中。

图10:玉猪握,长12.5cm,宽2.4cm,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藏

玉猪的制作目的是作为墓主人手握之用,故为一对。玉猪作工简单,以砣具约略琢磨出眼、耳、足等部位的轮廓,并非设计者偏好写意风格,而是葬丧玉无需精细制作。由此可知,玉猪应是制式化的作品,而且在以陪葬为目的的考量下,以节省成本为原则,多选用为较差的青碧玉料,作工也多粗简,整体表现出简约的风格特征。当时大量的玉猪皆表现出相同的风格。

由此可知,在探讨艺术风格时,首要之务是明确作品的使用功能。西汉早期,葬玉大多出土于楚国贵族墓中,偶有玉猪出土。西汉中期以后,玉猪逐渐流行,属于典型的“汉八刀”技法。西汉末期至东汉,仍以玉猪为握,质地有玉、石等,仍采用“汉八刀”,但却缺少西汉时的神韵。

此外,汉代的丧葬用玉还包括玉圭、玉璧、玉璋等,如葬以玉衣的死者,其胸背往往铺垫许多玉璧,这些玉璧也应属于丧葬用玉。如碧玉夔龙纹谷纹玉璧是西汉时期较为流行的丧葬用玉,根据尺寸和质地推测,应为敛尸玉璧。曹魏黄初三年(222年),文帝曹丕鉴于“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下令禁止使用玉衣。至此,丧葬用玉彻底衰落,仅有趋向写实而又简括的玉猪、玉蝉在有限的范围内通行。

图11:碧玉龙纹谷纹璧,西汉早期,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三、装饰用玉

随着儒家思想取得了正统地位,以玉比德的思想大行其道,极大地促进了装饰用玉的发展,所以在汉代,装饰用玉器是所有玉器中,造型和纹饰最为多样、品类最为丰富的门类。装饰玉在西汉的变化十分明显,西汉前期组合型的佩玉较多,有的一组佩玉数量很多,从考古出土的情况看也是这样;组佩又名“杂佩”“佩玉”,专指由多件玉器串联组成的悬于身上的佩饰玉。到了西汉中期,组合的形式趋于简化,成组的组玉佩基本不流行,更多的是小型单件玉佩,这体现了西汉社会的务实态度。因为组玉佩既铺张,又佩戴不便,而小型玉佩省工省料,行动也更加方便。至东汉时,佩玉的品种所剩无几。值得注意的是,在汉朝统治区内,虽禁止成组串佩,但作纪念和避讳等用的单个形玉佩,如玉舞人、玉翁仲、玉刚卯、玉严卯、玉翁仲、玉司南佩等数量相当可观,并成为当时佩玉的主流。可以说,汉代玉佩具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艺术风格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图12:多节龙凤纹玉佩,战国早期,长48cm,宽8.3cm,厚0.5cm,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从考古出土的情况看,西汉前期多为组玉佩,而且佩玉的组合数量较多。如仅西汉南越王赵眜墓中就发现数件套,出土的玉璜较多,共33件,其中23件属于组佩的组成部分。而西汉中期以后,玉组佩基本不流行,组玉佩逐渐减少,组合的形式也趋于简化,玉璜在组佩中逐渐消失。西汉玉组佩包括以下几种常见的器型:玉环、玉璜、玉珩、玉觿、玉韘、玉舞人等。如下图三组玉组佩中的最后一组,整套组佩计有玉人、玉勒、玉珩、玉觿以及椭圆形玉管等九种,组玉佩对称排列的使用方式,是春秋晚期以来的传统。玉人衣着上所使用的网格纹,自春秋以来即很常见;两玉人中间的玉勒所填饰的丁字云纹,则是战国晚期之后才出现的纹饰单元;玉珩和玉管上的纹饰则为战国中期以后盛极一时的谷纹;最下方的龙形以及凤形玉觿,其凹弧面和多视点的艺术手法,是战国晚期方出现的艺术时尚,并在西汉早期渐臻成熟。

图13:组玉佩,西汉前期,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出土

装饰玉以西汉盛行的玉觽与韘形佩最为精美,汉代兴起的韘形玉佩已逐渐失去实用功能,向装饰化方向发展,是汉代由镂雕工艺别出心裁、创新发展的最具特点的佩饰玉之一。东汉时兴起的富有压胜辟邪意义的玉翁仲、司南佩也是汉代玉佩饰的代表。除了装饰在人身上的配饰,两汉还流行在佩剑上以玉进行装饰,两汉还流行玉剑饰[4],即在佩剑上以玉进行装饰,主要装饰部件有玉剑首、玉剑璏、玉剑珌、玉剑格四种。西汉时期的玉剑饰不仅造型优美,而且纹饰多种多样,尤其是玉剑饰上的螭虎纹,是汉代最具特色的纹样之一。由于采用高浮雕的雕琢技艺,螭虎纹比任何时代都更生动,更具有活力,成为汉代玉文化中不可忽视的构成部分。两汉时期的生活用玉也比前代数量增加,展现了高超的琢玉技法,是难得的中国古代玉雕精品。

图14:韘形玉佩,西汉中期,长5.2cm,宽4cm,厚0.3cm,河北省博物馆藏

汉代的玉舞人也是具有特色的器型之一,十分流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因为汉代的乐舞相当流行,甚至皇帝的宠妃常常是能歌善舞,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下,出现玉舞人是很自然的。从出土实物看,大多为组佩玉中的一件,而且多数出土于女性的墓葬中。玉舞人多以平面透雕为主,造型多为S形,是从现实中提炼出来的。

图15:玉舞人佩,高5.5,宽3,新莽时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四、生活用玉

汉代作为日常用器的玉制品,与其他门类比起来,数量相对较少,汉代的日用玉器主要有玉酒具(耳杯、高足杯、角杯)、玉容器(玉卮、玉洗、玉砚滴、玉樽、玉盒等)、玉带钩、玉带头、玉襟钩、玉枕、玉簪、玉梳、玉印等,其中也不乏构思奇巧的精彩之作。尤其是玉带钩,也是汉代很有特色的一个门类。

图16:各种各样的玉带钩

五、陈设玉器

中国玉器艺术发展到汉代,达到了艺术造诣的顶峰,铁制工具的普遍使用,使得琢玉工艺有了极大的进步,因此在汉代的玉器中,出现了艺术价值较高的陈设艺术品。在汉代玉器中,没有实用功能,纯粹用作欣赏的玉器数量并不多,这类圆雕或高浮雕的陈设作品往往玉质极好,工艺精湛,造型写实且传神,体现了很高的艺术性。

圆雕类玉器,特别是人物和动物类器形,设计精巧,造型准确,神态生动,纹饰精美,线条流畅,能够充分代表传统玉文化的精神品位和审美意涵。人物类型玉器发展到两汉,进入了繁荣期,数量和造型都十分丰富,专门用作佩饰的玉人更为多见,器形较小。人物神态自然,身着服饰,衣服上多有精细的纹饰,尤其是手臂和胸前部位,以极细的阴线刻划,纹饰多为卷云纹和云雷纹等,是写实风格的代表。陈设玉器以动物造型的玉器为主,有著名的玉奔马、玉舞人,还有玉熊、玉鸟、玉兽、玉蛙、玉狮、玉龙、玉虎等。圆雕动物从两汉开始逐渐增多,尤其以西安汉元帝陵附近出土的西汉玉雕最具代表性,由珍贵的和田玉制成,其中像玉鹰、玉熊、玉辟邪和玉仙人奔马等作品,造型优美,雕琢精细,显示出汉代圆雕的高超技艺。

图17:汉元帝陵附近出土的玉豹

中国玉器艺术发展到汉代,达到了艺术造诣的顶峰,铁制工具的普遍使用,使得琢玉工艺有了极大的进步,因此在汉代的玉器中,出现了艺术价值较高的陈设艺术品。在汉代玉器中,没有实用功能,纯粹用作欣赏的玉器数量并不多,这类圆雕或高浮雕的陈设作品往往玉质极好,工艺精湛,造型写实且传神,体现了很高的艺术性。

圆雕类玉器,特别是人物和动物类器形,设计精巧,造型准确,神态生动,纹饰精美,线条流畅,能够充分代表传统玉文化的精神品位和审美意涵。人物类型玉器发展到两汉,进入了繁荣期,数量和造型都十分丰富,专门用作佩饰的玉人更为多见,器形较小。人物神态自然,身着服饰,衣服上多有精细的纹饰,尤其是手臂和胸前部位,以极细的阴线刻划,纹饰多为卷云纹和云雷纹等,是写实风格的代表。陈设玉器以动物造型的玉器为主,有著名的玉奔马、玉舞人,还有玉熊、玉鸟、玉兽、玉蛙、玉狮、玉龙、玉虎等。圆雕动物从两汉开始逐渐增多,尤其以西安汉元帝陵附近出土的西汉玉雕最具代表性,由珍贵的和田玉制成,其中像玉鹰、玉熊、玉辟邪和玉仙人奔马等作品,造型优美,雕琢精细,显示出汉代圆雕的高超技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代玉器的时代特征:(20)汉代玉器「二」
天地之灵 华贵雍容——晋国玉器艺术与赏析
【玉器】不起眼的石头,搁在今天价值连城,翻翻家里说不定你也有一块!
我国古代常见玉器的主要种类
历代古玉器总体风格特征
中国玉器鉴赏—汉代玉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