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全宝堂:从铜权中看历史


从铜权中看历史

全宝堂

夜未深,坐在自家阳台,点上一支烟、安享着一天奔波后宁静的惬意。窗外,一片夜幕下的蘩华都市灯景,凸显社会的繁荣。在我开始记事起到今天,身边的环境、社会、甚至我们的国家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是一名收藏爱好者,不说量秦度汉的游戏着中华历史,但至少每天都在迈着夏商周、秦汉唐、元明清的步伐。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一路走来到今天真心的不容易,历朝历代的兴与衰都与当朝的统治者密不可分。

说到统治者,自然而然地想到历朝历代的皇帝~最高统治者,九五至尊,掌管着一个国家的命运和整个社会的财富。所以皇帝的宝座是万人瞩目的,当然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坐上皇帝的宝座。不过皇帝不是神仙,也有终老的一天,宝座也就有让位的日子。中国历史上有“统领”是出现在原始社会,众所周知,尧舜禹三位老先生是禅让制而走上了“统领”的位子,也就是说能者上的意思。但自从大禹三让天下贤者无功而返(有个典故:许由巢父都不愿意出来管理国家)而让儿子启即位,至此“禅让制”终结,以分封建国为基本政治制度的“世袭制”正式确立,一直延用到公元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为止,有三千多年。到百度随便查一查历朝历代皇帝在位的纪年表,本朝的皇帝都是一家之人,这就是“世袭制”的结果。我们中国封建社会是宗法制社会,世袭制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族中的一种社会观念。在世袭制的传统中有“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的规定,在正常的情况下是不可以改变的。

熟悉收藏的人都知道,其实我们先人留下来的古物就是留下了历史,因为每一件古物都承载着它出身时那一段活生生的故事,也就是说这些古物就是历史文化的载体,让我们从它身上去发现什么或读懂什么。在这二十来年的收藏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个很少人关注的冷门~度量衡器物,因为这些器物跟其它文玩相比缺少一些艺术性,乍一看没其它器物漂亮。但它上面有文字,而文字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度、量、衡器物存世相对较多的就是衡器、也就是称坨,雅称权衡利弊的“权”,铜权、瓷权、石权等等。由于度量衡对社会的重要性,制作基本都是官府所控制,所以权上面大部分都留下了制作时间和地点,给我们后人的收藏研究留下了明确的历史和文化。

在我的度量衡器具中有三枚小小的明代前三位皇帝年号铜权,分别是洪武、建文、永乐皇帝。

第一枚铜权:洪武七年、吉安府造

第二枚铜权:建文元年、应天府造

第三枚铜权:永乐元年、应天府(造)

作为收藏,这三枚小小的铜权所具有的特征太正常不过了,分别代表了明朝前三位皇帝的年号,而且历史上记载的先后顺序是洪武~建文~永乐。聊到这里你会觉得没错啊,这有什么值得奇怪的,这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真实历史了。但是我想说的不是这些常识,通过这三枚铜权所掩藏的东西里面让我了解到了三个皇帝特别是后两位的皇位继承却大有文章,引出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太祖朱元璋:在位1368~1398,年号“洪武”

惠帝朱允炆:在位1398~1402,年号“建文”

明成祖朱棣:在位1402~1424,年号“永乐”

首先让我们来理清一下这三位皇帝的血缘关系:

从上图朱元璋儿子世系表中可看到,第二个皇帝建文帝是朱元璋的孙子(长子朱标的儿子),而第三个皇帝永乐是朱元璋的四儿子,也就是说第三个皇帝永乐是第二个皇帝建文的叔叔。那么按照世袭制的传统,应该第二个皇帝是叔叔永乐、第三个皇帝才轮到建文了,这不坏了传统乱了规矩吗?

朱元璋有二十四个儿子,大儿子朱标在辅佐老朱管理国家方面体现出了他的能力,各方面也遗传了老朱的基因,所以最受朱元璋的宠爱,理所当然的被立为皇太子,而其他儿子也没有也不敢有怨言,因为除了能力之外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其他的儿子都被分封到全国各战略要地,想通过他们来捍蔽保护皇室。朱元璋曾说的:“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这其中第四个儿子朱棣就被分封到了燕地、也就是现在的北京范围。众所周知,当时的明朝还没有大统一,北方还有“北元”蒙古人的残余势力需要收拾,而派四儿子朱棣驻守燕地是有原因的,因为朱棣骁勇善战、有头脑,能力与被立为皇太子的朱标不相上下之外,朱棣比朱标更彪悍凶残,有利于战事。因此,朱棣被分封到抵御北方入侵的燕地,而且封管的军队实力雄厚,在这过程中晋王(朱棡,朱元璋三儿子、朱棣之兄,被封晋王就藩太原)燕王多次出塞征战,打败蒙元残余势力的军队,尤被明太祖重视,军中大将皆受其节制。甚至特诏二王军中小事自断,大事才向朝廷报告。尤其是燕王朱棣,由于功绩卓著,朱元璋令其“节制沿边士马”,地位独尊,所以朱棣的羽翼不断的丰满、壮大。

世事难料,天有不测风云,我常说的“计划没有变化快”,就像2020初的疫情一样打破了全世界人们的计划,措手不及。谁也想不到朱元璋寄予厚望、多方培养的太子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视察陕西回来后,得风寒而病逝,享年三十七岁。朱元璋悲痛之余将对太子深深的思念化作对孙子朱允炆的爱,接受了学士刘三吾的建议,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以杜绝诸王对皇位的觊觎。这下可犯下大忌了,此举违背了皇位传承法则,对礼法的公然破坏。

本来是想立燕王朱棣为太子的,但文武百官担心凶残的燕王上位后对先皇的旧部不利而阻止。原本朱元璋立长子朱标为太子就已经引起诸王,特别是秦、晋、燕王的不满,他们之间早已开始了明争暗斗。史载晋王到朱元璋处告燕王“劳师冒险”,又日夜搜求燕王的“国中细故”,“专欲倾陷燕王”,燕王每入朝,太子“数以语见侵”等等,其间剑拔弩张之势十分明显。

朱标死的时候,儿子建文(朱允炆)已经15岁了。朱允炆就是朱标的翻版,他为人宽厚文雅,仁孝谦恭。朱标去世时,朱允炆因为伤心过度,变得消瘦不堪,朱元璋心疼地说:“尔诚纯孝,顾不念我乎。”这话说得催人泪下,可见朱元璋是喜欢朱允炆的。而朱元璋对朱标的爱,超过任何一个帝王对太子的爱,太子早亡,他将丧子之痛,转化为对孙子的爱,那是人之常情,况且朱元璋在孙子身上看到的是儿子的身影。但老朱把他封为皇太孙却有点逻辑混乱。按照逻辑老朱还有其他的皇子,怎么也传不到孙子朱允炆那儿去。但老朱却真实的把以后的皇位留给了孙子朱允炆。

而这个时候燕王朱棣羽翼已经丰满,不但有久征惯战的护卫军,权限上也早已超出了“列爵不临民”的规定了。为何朱元璋就不立朱棣为皇太子呢?除了当时的文武百官们阻止外还另有原因。首先朱元璋是个宗族观念非常强烈的人,而四儿子朱棣的母亲只是一个妃子,不是皇后娘娘的生的,身份不够高。而且朱棣生性暴躁凶残,有心机。朱标生前做太子时,朱棣就有不臣之心,有太祖的淫威朱棣在北方虽手握重兵,但一直装得很孝顺,对储君很恭顺。朱元璋和大臣们不希望朱棣以后当上了皇帝对其他兄弟互相残杀,祸乱皇族和国家。基于以上原因,四子燕王朱棣与皇太子无缘。期望中突然被晚辈侄儿抢先当了皇太孙,换做是我也不会善罢甘休!只因父皇朱元璋还在,不敢造次,只能暗度陈仓司机等待。

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有利即有弊。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分封太子以外的儿子为诸侯王,而他们日趋强大,迟早有一天会危及到皇权,所以身边有臣子建议削弱藩权,但朱元璋有顾忌到外域势力的入侵而没有采取,反而把提建议的臣子囚死。更甚者朱元璋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这就为后来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南下围攻金陵(都城南京)谓曰“靖难”留下了祸根。“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病故,皇太孙朱允炆(时21岁)即位为帝。临终前,朱元璋立下遗诏,“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明惠帝,改元为建文。而即位不久的朱允炆对这些手握重兵势力日趋强大的皇叔们忧心忡忡,遂与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商议削藩事宜。

由于朝廷削藩激化矛盾,藩王与朝廷开始决裂,此时实力最强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众藩之首。而朱允炆与朱棣之间的博弈亦逐渐激化。从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四年间朱棣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与建文帝叔侄俩不断的发生战争,最后于1402年6月朱棣带领燕军攻入京城南京,从侄子手中夺取政权。

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在位四年的建文帝下落不明。传说当时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或云建文帝由地道出亡,落发为僧,云游天下,说他于正统朝入居宫中,寿年而终;又有一说建文帝逃至东南亚,郑和下西洋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确考,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

而前不久我看到一篇文章说2008年的1月3日上午,在福建宁德市蕉城区金涵乡上金贝村登山道施工,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墓塔混搭的古墓,构形奇特,处处透射出古怪,说不尽的诡异。通过地方考古已证实这古幕的主人就是当年失踪的建文帝,云云…本人不敢多想,只能期待吧。

结束“靖难”后,朱棣如愿以偿的当上了皇帝,把建文帝在位期间的政策措施、甚至文档记录和实物全部毁掉,毫无保留,所以后人基本看不到有记载建文帝的东西。

即位不久朱棣考虑到北方的防务空虚,更重要的另一方面,由于南京的建文帝影响较大,在政治上作为朱棣大本营的北平更加适合作为帝都,故朱棣决定迁都北京。永乐元年(1403年)二月,朱棣改北平为北京,名顺天府(与元朝大都区别),随后迁徙各地富民于北京 。经过多年准备后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宫(即紫禁城、故宫)和北京城建成,下令开始迁都,直到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把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

至此,朱棣成为天下夺权成功第一人,1402~1424年在位。在位期间完善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使明朝发展到顶峰,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被后世称为永乐皇帝或永乐大帝。而被他赶下台的侄儿建文,在位4年忙于跟皇叔的纠缠,未经创业之艰,在位时间又短,始终被追杀还落个下落不明,于国家无重大作为。

唉,这祖孙仨也够折腾了,弄得我头昏脑胀。有一句话说:皇帝不急太监急,我看皇帝还是比太监急得更多,国家大事、皇权争夺、后宫琐事…明白这些历史后,我面对手中的这三个铜权不知所措,犯难了:它们的位置怎么摆,皇叔永乐放在第三还是第二?按照历史上在位的时间顺序就得放到第三,但他毕竟是建文帝的前辈皇叔,那些地位、权力已是过眼云烟,我还是按照辈份之分来安排吧。

对不起了建文帝,您靠边吉祥…


全宝堂(实名卢运全):从事中国古艺术鉴赏二十六年,现为中国青铜文化研究中心理事、湖南省文物鉴定中心青铜鉴定专家、湖南湘潭市博物馆青铜鉴定专家、湖南大学文物考古系客座教授,擅长中国青铜文化鉴赏与研究。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靖难之役后 大明朝的藩王都去哪儿了?
故宫秘闻 | 朱棣为何要在北京建故宫?
明朝的政治斗争 叔侄争斗的“靖难之役”
紫禁城600年:哪位皇帝修建的紫禁城?共有多少位皇帝在此居住?
1421年2月2日 明朝朱棣为何迁都北京? - 历史沙龙 - 红网论坛 - Powered...
明朝第一悬案 建文帝朱允炆生死之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