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璀璨的琉璃简史(5):隋唐五代时期琉璃——墙外的花儿还是香

中国琉璃,有着比古陶瓷更加璀璨夺目的历史。从诞生到宋朝的几千年时间里,琉璃一直受到皇权和王侯将相等贵族的青睐,和美玉一样,被奉为神灵之物,代表纯洁和洁净,具有君子风范,是古代文化的载体和象征。

大致从宋朝起,琉璃渐渐走入民间。后来也和陶瓷一样,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如今已经变得极其平凡而普通。

而玻璃制造,源于西域和欧洲,比中国早得多。海上和陆地丝绸之路的开启,玻璃制品和玻璃制作技术,随经济贸易文化交流进入中国,对中国古法琉璃,产生巨大冲击。

琉璃,其实就是玻璃的一种,只是工艺不同。在古代,由于认知有限,人们把琉璃和玻璃混为一谈······一部琉璃文化史,印衬古丝绸之路的辉煌,也展现对外开放的必要。

(五)

隋唐五代时期琉璃——墙外的花儿还是香

隋唐五代历时379年,由于有了前朝经济、文化的基础,加上贞观之治,这时期的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水平最高、国力最强盛、文化最发达的国家。既是亚洲中心,也是世界中心之一,在世界发展历史进程中,影响深远。

隋 琉璃盘 王士良墓出土(其实它应为前朝时期器皿)

先来看看一件隋初期王士良墓葬出土的精美琉璃器。王士良,字君明,生于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500年) ,卒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历仕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五朝的重臣,北周时赐爵广昌郡公,加授上大将军,在《周书》、《北史》中均有传记。1988年夏,从位于陕西咸阳渭城区北杜乡靳里村东的王士良墓中,出土了一件精美的琉璃盘,敞口圜底,高3厘米,口径10.8厘米,底径2.7厘米,盘壁厚0.2厘米,口沿外有弦纹二周,盘腹外壁有三排椭圆形内凹磨花。根据做工、形态分析,此琉璃盘应为南北朝时期进口的萨珊玻璃器皿。

隋 绿琉璃瓶 1986年陕西西安东郊长乐路隋舍利墓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

隋代时间很短,只有39年,但他的历史地位,就如秦朝对于汉朝一样,为后继王朝——大唐帝国的强盛创造了条件。尤其隋末南北大运河的开凿,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与中原黄河流域实现了融合,它的意义胜过当今的高铁,为随后的贞观之治、繁荣昌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隋 琉璃棋子 1985年西安市东郊隋寺院主持墓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隋朝的琉璃器也分三类:一是外国输入的玻璃器,二是传统的古法琉璃,三是自产的新型琉璃。

隋 无色透明凤首琉璃瓶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隋朝时间虽短但出土的琉璃器比较多,从工艺水平上比较,进口的玻璃器工艺水平精湛,技术高超,晶莹透明,而自产的琉璃器尽管与魏晋南北朝相比有较大提高,但还是比较粗糙,制作水平不如西方。

隋 琉璃带盖小罐 李静训墓出土 国家博物馆藏

1957年在西安梁家庄的隋文帝杨坚的9岁小外孙女李静训墓石棺中,出土了8件琉璃器和一些琉璃珠,其中带盖琉璃罐平口缩颈,通高4.3厘米、口径2.8厘米、腹径2.8厘米、壁厚0.3厘米,器口有磨平痕迹,绿色透明。这些琉璃器,其造型与西方的器物明显不同,而与中国当时的瓷器器形相似,应是当时自产的吹制琉璃器。

隋代琉璃直筒杯 河北定州静志寺佛塔地宫出土

隋代琉璃制作水平的提升,和一个叫何稠的人有关。据《隋书·何稠传》记载:“稠巧思过人,颇习旧事,稽前王之采章,成一代之文物。虽失之于华盛,亦有可传于后焉。”何稠,字桂林,益州郫(今四川成都郫县)人,北周至唐初著名工艺家,建筑家。从小聪明伶俐,善制工艺品,主要成就:设计制造行殿及六合城,为隋炀帝杨广制造工具——任意车。相传当时中国制作琉璃的手艺失传了很久,何稠遍识古物,以绿色的瓷器制作方式,制成品质与真琉璃无异的珍品,何稠因此封为外散骑侍郎。在至今发现的隋代自产琉璃器中,绝大部分为绿色,这与何稠的功劳有关。

隋代琉璃罂 河北定州静志寺佛塔地宫出土

从现存考古来看,隋代的自产琉璃都是小型、简单的器皿、珠子、戒子或棋子,数量也远少于进口高质量玻璃器。这与隋朝通过丝绸之路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有关,也与当时琉璃技术相对落后和贵族“崇洋媚外”、追求奢华的消费习惯有关。

隋代琉璃瓶

隋代琉璃器的器形虽小,但工艺却发生质的变化,前面说过我国古法琉璃实质是铅钡玻璃,在何稠的主导下,成分已经转变为高铅玻璃了。高铅玻璃料性大,便于加工薄壁的琉璃器,也更适用于吹制技术,这为唐代乃至后世的玻璃制造奠定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何稠应是“中国玻璃之父”。

隋 舍利琉璃瓶 河北定州静志寺佛塔地宫出土

唐代,琉璃继续延续了隋代的外国进口玻璃、古法琉璃、自产琉璃并存模式。尽管国产琉璃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即使到了晚唐,国产琉璃器还是无法与西方玻璃器争胜,现存出土的大多唐代精美琉璃器,也还都是西方舶来品。但数量远远超过隋朝。

唐 琉璃珠 198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苏步井乡窑子里村 唐墓出土 宁夏博物馆藏

唐代古法制作的琉璃主要有琉璃珠、琉璃璧、琉璃佩、琉璃摆件如兽头、琉璃配饰、琉璃器皿等。

唐 龙凤纹琉璃璧 1995年陕西省乾县南陵村唐僖宗靖陵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在大唐朝盛世,琉璃器的使用,也和前朝一样,仅限于贵族。从宫廷到社会上层贵族,日常用器一般是金银器皿、进口琉璃器皿,而当时已近得到较大发展的瓷器,除越窑“秘色瓷”外基本不被贵族接受。

唐 龙凤纹琉璃佩 1995年陕西省乾县南陵村唐僖宗靖陵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从唐朝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来看,共有超过50首唐诗与琉璃有关,从中可以看出,唐朝人把琉璃看成是晶莹、纯净、美好的象征而加以崇尚,对琉璃十分喜爱并把它视为美玉或珍宝。

唐 绿琉璃釉兽头

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咏琉璃》:“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玉。象筵看不见,堪将对玉人。”把琉璃描述成灿烂如玉,散发出诱人的风采。

唐 山水琉璃砚台

李白在《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里的一句“去岁左迁夜郎道,琉璃砚水长枯槁。”把自己被流放后远离美好生活、眼前一片凄凉的心态表露无遗。

唐 琉璃钗 1950年出土 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苏家小女名简简,芙蓉花腮柳叶眼...玲珑云髻生花样,飘飖风袖蔷薇香...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白居易在《简简吟》里,把女孩的贵族生活描述得淋漓尽致的同时,把琉璃既高贵又易碎的特性交代得清清楚楚。

唐 琉璃高足杯 1976年广西钦州市九龙乡1号墓出土 钦州市博物馆藏

王翰在《凉州词》里写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他说的夜光杯,应该是指琉璃杯。

唐 葫芦形浅绿色琉璃瓶

“翡翠鸟飞人不见,琉璃瓶贮水疑无。”李洞在《宿成都松溪院》里把琉璃和翡翠相提并论。

唐 琉璃细颈瓶 1970年河南洛阳南郊关林唐墓出土 洛阳博物馆藏

徐夤在《郡侯坐上观琉璃瓶中游鱼》中写道:“宝器一泓银汉水,锦鳞才动即先知。似涵明月波宁隔,欲上轻冰律未移。”他是描写众人观看琉璃瓶中游鱼的热闹景象,因为琉璃制品在唐代也并不多见,尤其在大庭广众之下,可以隔着瓶壁窥鱼的琉璃瓶,绝对是一件非常稀罕的宝贝了。

唐代 单把手瓜形琉璃瓶 台弯国立历史博物馆藏

现藏于台弯国立历史博物馆的唐代单把手瓜形琉璃瓶,细颈、侈口,瓶身修长呈瓠瓜形,瓶颈有一圈凸稜,把手自口沿平伸而出再垂直而下附于瓶腹上,全器呈蓝色带银灰的水银斑,造型刚柔相济、颇富奇巧。

唐 贴饼玻璃杯 1989新疆库车县森木塞姆石窟出土 波斯风格

琉璃因为具有晶莹透彻的特性,对应佛性之清净无尘,一直被佛徒僧众尊为佛家七宝之一。佛教在唐朝到达一个新的鼎盛时期,人们通过各种方式信佛、礼佛,例如把珍贵的琉璃器作为供品,放到寺院去供奉。1989年新疆库车森木塞姆石窟出土的一件唐代淡绿色高足杯玻璃杯,就是当时信众在寺院(石窟)供奉的宝物。从其形制及纹饰上看,应是波斯风格产品。

唐 舍利琉璃瓶 甘肃泾川大云寺佛塔地宫出土 甘肃博物馆藏

用琉璃瓶装佛舍利子也是重要的礼佛方式。甘肃泾川大云寺塔基建于延载元年(694年),开启时地宫舍利石函内置鎏金铜函,铜函内置银椁,银椁内置金棺,金棺内置小白色琉璃瓶,琉璃瓶装有“舍利”14粒,与石函铭文《泾州大云寺舍利石函铭》:“ 遂开砖室, 爰得石函。 中有琉璃瓶舍利十四粒。”的记载完全对应。这类舍利琉璃瓶在唐代比较多见。舍利本是佛灵骨或遗骨的梵语音译,北齐《魏书·释老志》载:“佛既谢世,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大小如粒,击之不坏,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验,胡言谓之'舍利'。”大凡佛的“牙齿发爪之属,顶盖目睛之流,衣钵瓶杖之具,坐处足蹈之迹。”唐不空所译《如意宝珠转轮秘密现身成佛金轮咒王经》云:“若无舍利,以金、银、琉璃、水晶、玛瑙、玻璃众宝等造作舍利。珠如上所用。行者无力者,即至大海边拾清净砂石即为舍利。亦用药草、竹木根节造为舍利。”甚至都可以把佛经视为舍利。

唐 淡黄色琉璃杯 1987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

佛教在唐代得到极大弘扬的另一个例子是法门寺。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因地宫倒塌而挖掘,从中发现了皇家礼佛用的琉璃器20件,其中只有茶具2件为国产琉璃器,其余18件均为外来玻璃器。

唐 盘口细首淡黄色琉璃瓶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

这件由唐僖宗供奉的盘口细首淡黄色琉璃瓶,瓶壁外缠贴玻璃丝条,瓶壁外贴以玻璃圆、星状等花饰的玻璃贴花,是公元5世纪东罗马制造的精品玻璃器,极其珍贵和稀有。

唐 菱形双环纹直筒琉璃杯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

这件由唐僖宗供奉的菱形双环琉璃杯,深腹直筒、直口尖唇,腹壁略外鼓,杯底微内凹,壁面装饰五组花纹.每组中菱纹为中心图案,菱纹外上下各饰三组双环纹,各组菱纹双环纹以两行竖联珠纹相隔。该杯采用了吹制和模制印花相结合的工艺,大致先将黏土或木头制成一个刻有纹饰的模具,然后将热熔的玻璃团放在这个模具中再进行吹制,最后使模具脱离,模具里的纹饰自然就印在了变冷变硬的玻璃器之上,工艺复杂精湛,属于中西亚进口品。

唐 四瓣花纹蓝琉璃盘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

法门寺地宫出土6件刻纹蓝玻璃盘,均保存完好,图案华丽规整,刻纹是以在玻璃成器之后,用比琉璃更为坚硬的尖细工具在琉璃表面浅刻花纹,再在重点图案上进行描金处理,使图案更加绚烂夺目,具有典型的伊斯兰特色,为中亚进口。这种工艺属于冷加工玻璃工艺。据地宫物账的记录,这批刻纹玻璃盘都是唐僖宗的供奉品,于咸通十五年(874年)正月藏人地宫。

唐 花卉纹蓝色琉璃盘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

下面这件由唐僖宗供奉的黄色罂粟纹琉璃盘也非常有代表性。盘高2.7、口径14.1、底径11.8厘米,敞口翻沿,圆唇直壁,底微内凸,玻璃为无色透明,稍泛黄绿色,盘内壁口沿处绘有12个黑色半圆弧纹,腹壁下部绘有两周黑色弦纹,底部绘有黑色石榴纹。盘内壁除了黑色花纹外,施满不透明黄色作为底色。这种彩釉玻璃一般采用二次烧制法,和唐三彩陶器以及明朝才出现的釉上彩瓷器工艺相似,先在制作好的器皿表面,用釉料绘上新的图案或色彩,再二次入窑低温加热,温度的控制非常关键,要保证使釉料熔化但又不能使器皿熔化。这件罂粟纹黄色琉璃盘,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釉彩玻璃器,非常珍贵稀有。

唐 罂粟纹黄色琉璃盘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

从器物造型和工艺分析,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20件琉璃器中,只有这一套两件琉璃茶盏、茶托是新法国产琉璃器(玻璃器)。茶盏为淡黄色,稍泛绿色,透明度好,口径12.7、通高5.2、腹深4厘米,重117克;茶托颜色与茶碗一样,平底深托,盘径13.7、足径4.5、通高3.8厘米,重138克,两者都为无模吹制成形。地宫出土《衣物帐》碑文中称这套玻璃茶盏托为“琉璃茶碗拓子一副”,也是唐僖宗的奉献物。这一对琉璃茶盏的出现让国内一片惊奇。中国的喝茶习惯是从唐朝开始的,唐朝人喝茶的方式和我们现在是不同的,主要是将茶叶末碾碎,倒入茶锅中煮一段时间,然后将茶汤分别盛入茶瓯中,喝茶时将茶水和茶渣一起喝下,所以茶瓯必须耐受开水的高温,茶瓯是一种瓷器,陆羽在《茶经》中,就曾对当时各地瓷窑所产的茶瓯,做了细致的比较和评论。而唐僖宗供奉法门寺舍利地宫的茶盏茶托,是用比黄金更为珍贵的国产琉璃(即玻璃)制作,这种常人无法企及的帝王级供养物品,能耐受开水的温度而不至于炸裂吗?抑或这对茶盏就是皇室专门定制的供奉珍宝?

唐 素面淡黄色带托琉璃茶碗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地宫出土

五代十国时期的琉璃器,继续沿袭了唐代的格局,国产技术略有提升,但仍然以进口西方、中西亚玻璃器皿为主。精美的琉璃器,依然是皇室、王公贵族及宗教寺院崇尚和享用的物品,与普通百姓无关。这一时期北方多战乱,南方稍安,吴越国王钱俶在大力发展青瓷器的同时,大力建造七宝阿育王塔,建塔无数,使佛教在吴越大盛。这些七宝阿育王塔都使用了琉璃。

五代南汉 玻璃瓶,绿色透明,来自西亚伊斯兰国家

从制作工艺上说,唐三彩外覆盖一层低温琉璃釉,与琉璃瓦当相似,也属于琉璃器。唐三彩的相关信息,我已经在《中国陶瓷文化略谈》(八)中讲述,这里不再涉及。

参考资料及图片来源:

  1. 李丽红著《琉璃古风》现代出版社 2014年10月出版
  2. 刘义庆著(南北朝)《世说新语》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
  3. 《百姓收藏图鉴金银器、琉璃器、珐琅器》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出版
  4. 杜昕著《北京琉璃烧制》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
  5. 柴泽俊著《山西琉璃》文物出版社1991年5月出版
  6. 符芝瑛著《今生相随——杨惠珊、张毅与琉璃工房》现代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
  7. 朱一点头《说说中国古代的玻璃》豆瓣日志
  8. 中国琉璃网 Liuliart.cn

程彦林 于北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琉光异彩(三) ︳隋唐到宋辽,西方对东方琉璃的影响
“透影隋白瓷”可能是在模仿“玻璃”| 肉庄私房话【第四季】NO.29
牧之解密 中國古代玻璃(五)
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八瓣团花描金蓝琉璃...
陕西扶风:法门寺
法门寺地宫中的珍宝盘点,尤其不能错过这三件圣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