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逛博物馆不再走马观花?学习古籍版本鉴定,来看这本大家小书

黄永年先生的《古籍版本学》,作为一部重要的版本学理论专著,无论是在结构设置、讲述方式、概念探究,还是在观点与研究成果的推陈出新上,都取得了出色的效果。

但是白璧微瑕,受著书者的性格影响,过度的判断自信,也使书中存在一些问题,乃至错讹。但总体来讲,这本著作还是值得认真学习和研讨的。

学习古籍版本鉴定,不可或缺的大家小书

《古籍版本学》在版本学理论研究领域中,极具重要地位,也是初学者学习古籍知识不可或缺的入门书籍。可以说这部书,不论是在版本学的学术史上,还是教材应用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该书作为《文献学基础知识丛书》之一,于2005年12月出版。2009年6月增订的第二版,较第一版更加的完善。更正了出版中的排印之误,增加了与本书内容相关的书影与笔画索引。

该书共分为“绪论”、“版本史与版本鉴别”、“版本目录”三章,其中版本史与版本的鉴定方法是全书的主体内容。全书采用“繁体横排”的编排方式,十分有助于训练我们掌握古籍的阅读习惯。

在“绪论”中,作者简单地阐述了版本学的研究对象、版本与善本、研究角度和用途;在讲述“版本史和版本鉴别”时,此书的结构极有条理,作者按照书册制度雕版印刷非雕版印刷的古籍为顺序展开;在讲“版本目录”时,黄永年先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介绍了研究方法,并列举了相应的参考书目,且对每一本参考书,都作了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这对帮助读者选择合适的书籍大有用处。

由于黄永年于2007年病逝,并未完成为该书作全面修订的计划,因此他的很多修订想法我们不得而知,可谓学术领域的一大憾事。因此我们在评价2009年修订本时,应当留有一定的空间,毕竟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也算是一部未竟之作

黄永年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献学家。他博学广识,多年从事古籍整理和古籍版本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了深厚而丰富的切身经验,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观点。因此他的《古籍版本学》,无论是在学科体系的建设上,还是在观点的立论与例证上,都有着突出的优点和过人之处:

01 该书将版本史与版本鉴定相结合,力图构建版本学的学科体系,体现了版本学的研究思路与最终目的,实为首创。

黄永年先生认为,鉴别版本“唯一的办法就是和版本本身的发展规律紧密结合,也就是把鉴别版本的方法和版本史相结合,这样的体系才够得上科学。”因此在全书的246页中,此部分的讲解占用了214页的绝对篇幅。作者在以编年顺序讲述历代版本的同时,紧接着介绍该版本类型的鉴定方法。这种具体而微的介绍,可以使我们把各版本类型的特点范围缩小,避免犯囫囵吞枣、一刀切的错误。

例如,如宋代刻书承接五代,当时的刻书事业还不太普及,版本在字体、版式、纸张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差异,而时代性变化则并不明显。鉴于此,黄永年以地域为主,根据两宋时期所形成的杭州、眉山、平水、建阳四大刻书中心为主线,将宋本归为“浙本”、“蜀本”、“平水本”、“建本”四大子系统。而将官刻、家刻、坊刻等分别纳入以上四大子系统之中,并归纳出其一般特征。

如,杭州刻本的字体是清一色的欧体,版式大多为白口,单黑鱼尾。书名、卷次在上鱼尾下方,常用简称,上方有时记本页字数,左右双边,无书耳、牌记。官刻、家刻一般多在版心下端记刻工姓名;宋蜀大字本字体骨架为颜体,又渗入了中唐书法家柳公权的成分,撇捺长而锐利;小字本则撇捺不太尖利而点划比较古拙,笔道也不甚匀称;金平水本的字体主要也是欧体,有的在欧体的基础上加点颜体的成分,较挺拔。南宋建本字体,都作颜体,官刻无书耳,坊刻避讳不严等等。

(宋刻本《昌黎先生集》)

但是对时间跨越度较大的明刻本来说,他又采用了历时性考察的办法。根据字体和版式等特征,紧紧把握住有明一代不同时期刻本的特色,也为明代本子的鉴定,贡献了众多方法。

明版古籍·淩稚隆刻本《汉书评林》

除此之外,作者对各版本类型的列举与讲述,较其他版本学著作要更为全面细致。例如对“辽本”、“金平水本”“过录本”“覆宋本”“饾版拱花”画谱”等小众版本,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而张致忠先生的《古书版本概论》,则连抄本、稿本、批校本这几个大的版本类型都不具备,在其增订的《古书版本鉴定》中也未见增入。

02 该书对版本学相关概念的探究与界定,是极为出色的,标志性的归属了诸多混淆不定的概念问题。

作者在“绪论”的第一章中,对“古籍的上下限”、“古籍版本的上限”、“版本的涵义”、“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等,都作出了严格的界定。他首次提出了“古籍有下限,古籍版本没有下限”的响亮口号,并探究出中国古籍的上限是: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时代,最早的古籍是“五经”。古籍版本的上限是:卷子写本以后,我国古籍转变为雕版印刷术的刻本书。在概念内涵的辨析中,最科学辩证、也最为人们所称道认可的,是他对“善本”涵义的论析。

善本书影

自从“善本”一词,在宋代文献中出现以后,就在历代中夹杂了不同的涵义与标准,直至现代各界还难以达成一致。黄永年先生列举了历代善本涵义的变化,与其出现的混乱的原因,并举例批驳了编印《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时所规定的“三性”“九条”的收录标准。还指出了之前的定义中,将古籍的文物性校勘精审两方面相互混杂,进而提出将善本划分:为“学术性善本”和“文物性善本”两大类,也包括两者兼备的古籍。这就将古籍本身作为书籍,在校勘方面应当精细的阅读价值,与其作为历史遗宝“物以稀为贵”的保存价值两个属性区分开来。这种分类,符合了古籍的双重身份,更具实用性。

善本书影

然而,《古籍版本学》也存在着术语大错特错之处,如将旋风装等同于经折装(后有详述),就是明显的李戴张冠。

03 黄永年先生力求推陈出新的治学态度,渗透全书。

在本书的前言中,作者就指出“我主张在高等院校讲堂上应该主要讲自己的研究心得和成果”“……都贯彻自己的观点,谈自己的东西”;在后记中再次强调:“好在书中的见解都是我自己的”。作者认为,学问特别是文科中的某些学问主要得靠自学。他也称,自己对古籍版本这门学问,也只能算是自学出身。鉴于以上两个原因,作者在行文中多了一些论证性的言论。

这种创新,在本书章节结构的布置上,就已经初见端倪。作者先入为主的显示出了自己编写个性,没有划分细致的大章节、小标题,甚至全书连四章都不到,第二章占了全书的87%。这种结构分布,不仅在教材类书籍中是罕见的,在个人专著也很少有。

资料的引用和举例证的时候,作者也特别忌讳用常见和反复引用过的证据。这也给我们展现了更多和更新的文献资料,对老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有力证据,也拓宽了读者的知识视野。

《东华录》书影

如在73页,作者在探究“北宋时期建阳有没有刻书业”这个问题时指出,当时肯定已有刻书业。《萍州可谈》《老学庵笔记》中记载北宋时,用福建麻纱本出《周易》试题的话柄就是常见的例证。作者并未对这一常见的例证详述,而是另举新证。用《清实录》的节本中,王先谦《东华录》里记载的对“勤有”二字印记和“勤有堂”的年代考证,余氏后人所呈族谱,称其先世北宋时就在建阳以刊书为业。这也是黄永年将其最新发现和研究成果的补入,同时也为我们呈现了如何考证问题、搜寻资料的整个过程。

再如208页,作者在讲“稿本”的鉴别时,用他对抄本《汪氏说钤》为清抄本的鉴定、巾箱小本《经锄堂书目》为倪模手稿的鉴定,以及对毛太纸红格抄本《一灯精舍诗集》、毛边纸红格抄本《南北朝存石录》等在鉴定时不同的着手点,进行了大篇幅的讲述。这种利用亲身的经历、经验为例讲述如何对稿本的鉴别,让学习者更真切的体会到版本鉴定的方法,是作者的大胆应用。

然而所有的创新,都是要依靠前辈的研究成果的,如果我们能看的更高更远,也因为我们已经不知不觉的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黄永年先生的多处推论和举例论证,也引用了叶德辉《书林清话》和赵万里《中国版刻图录》的研究成果。

04 书中注重以用实证来探究,以有无证据作为下结论的前提,不失为一种科学严谨的标准。

雕版印刷术产生的时间问题,一直是版本学界悬而未决的问题。雕版出现的时间,一直有两种影响较大的观点,即隋文帝开皇时唐太宗贞观时。隋说所依的证据早已被学者们否定无疑,而唐初说却一直处于被默认或搁置的状态。

如李致忠先生的《古书版本鉴定》,在讲述张秀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中提出“贞观说”时的态度是:

张先生的这个发现,以及中国雕版印刷术发明初的说法是有根据的,因此影响也是比较深广的。由此看来,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时代问题似乎是解决了,但以此作为印书之始似无不可,若作为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还值得研究。

李致忠先生在模棱两可中的态度中,停止了深究。

为否定张秀民先生“令梓行之”这个证据,黄永年查找找有关长孙皇后的记载。《旧唐书》《新唐书》的“皇后传”及《通鉴》贞观十六年的纪事,都只提到《女则》,并未出现太宗“令梓行之”或类似的话。对于张秀民先生为反诋胡适先生时,对此说而提出的新依据——《云仙散录》引《僧园逸录》中“玄奘以回峰纸印普贤像”,认为是贞观十九年玄奘取经回国后所为。黄永年先生指出《云仙散录》是公认的伪书,不足凭信。

《云仙散录》书影

除了用铁证对一些文献证据进行了否定外,黄永年先生又将近年来支持隋及初唐说的若干实物上的文字,找出了伪造破绽。进而认真搜集记述雕版印刷的早期文献,根据这些文献做出合理的推测。作者列举出《元氏长庆集》《旧唐书·文宗纪》《司空表圣文集》《云谿友议》、西川印子《唐韵》和同印子《玉篇》《唐语林》《爱日齐最钞》中的有关记载,从公元825到883年,即中唐穆宗到晚唐僖宗半个多世纪间的七条文献,真实可靠。黄永年据此推得,这段时间的文献是属于早期的雕版印刷,而雕版印刷的发明应该比这个时间更早一些,但推至唐初甚至是隋代就不合理了,这样得出的结论迄今为止是最为科学的。

黄永年先生说:“人们有时会有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总希望把一件东西的发明或者一个地方的发现往早推,推得越早好像越光彩。”

这种主观心理的作用,加上一些立不住脚的证据,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所以作者在书中的特别强调和注重举实证来说话。

05 作为一部指导性的教材,作者心怀受众,特别注意普及研究方法。

作者在很多篇节的前面,都会提示出这一节的讲授思路,如“怎样讲宋刻本”、“怎样讲元刻本”“怎样讲版本目录”等;同时作者也特别注意研究方法的传授,在“版本史与版本鉴定”和“版本目录”中分别都专门增设一章来讲“研究方法”

而更有指导意义的是该书开设了,类例分明的书目。从宏观上,作者将参考书分为版本史、版本鉴赏与版本目录两大类开示,版本史及版本鉴赏又分 7 小类,版本目录分 4 小类。每小类分别就作者认为有用的、高水平的列举若干部。

如版本史类,作者开列了叶德辉《书林清话》、孙毓修《中国雕版源流考》、张秀民《中国印刷史》等 11 部,7 类共举 40 余部;版本目录类,综合方面,开列了清代邵懿辰《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孙殿起《贩书偶记》等 8 部,4 类计 20 余部。每部都有详略不等的介绍,整体章法分明,颇足便蒙。

黄永年对同仁的版本研究状况似乎缺乏关注,据统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版本学研究的专著出了数部,论文达千篇之多,然而在黄著中均不见载述。

06 作者对版本学的研究领域中的不足与空白提出了建议与方向。

例如,在193页讲“抄本”时,黄永年先生说讲抄本要比讲刻本、活字本等要困难。除了因为抄本只有一部之外,还在于

“著名的宋元本都已收入书影、图录,明本,清本也先后出了《明代版本图录》《清代版本图录》,而抄本从未印过图录。”

只有上海图书馆编《善本书影》收印了抄本六种,又1985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周叔弢的《自庄严堪善本书目》收印了十一种,“虽不无小补,总难成大观,使初学者不易窥见抄本的面目。”

《明代版刻图录》

这类资料的缺乏和空白,是我国古籍在图录编纂上还需填补的。抄本图录的编印固然会面临很大的困难,但其会对版本学的学习者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会推动我国版本学研究领域的不断完善。


如美玉之有瑕,由于作者的个性特点与其他因素的影响,黄永年先生的《古籍版本学》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冒昧的分类指出:

01 在版本的鉴定方法中,过分的重外观判断而轻内容。

在“版本史和版本鉴别”的第一章的“研究方法”中,他认为字体是“版本各种现象中最精最重要的现象”,并总结出鉴别版本应当把字体、版式、纸张作为标尺,还有些特殊现象可作为辅助标尺,如“明后期刻本的内封面,明活字本的点画轻重、墨色的浓淡”等。在讲各版本类型的鉴定方法时,作者也同样是贯穿的这种思想。

古书避讳

例如在第68页到71页,作者讲述了宋这本鉴别的7种方法,其中只有“看刻书序跋和刻书题识”、“看避讳字”两种属于依靠内容鉴定,介绍也极为简单,而字体、板式、纸张、书册等方式占用了将近8/9的篇幅来详细讲述。

在第75页至79页,宋建本的鉴别方法也是如此,6种方法中也只有“题识”“避讳字”两类简要的内容鉴定。

其后103页讲“元建本”的鉴定同样如此,因为元代刻本不避讳,所以对内容鉴定这一方面更是被极大的忽略。由此可见这并不是偶然的偏重,而是作者整体思想中鲜明的主次观念。

实际上,我们都知道鉴定版本最可靠的还是内容。例如国家图书馆所藏,原定为作者稿本的《颜修来日记》,就是依靠细考日记的内容,对其中涉及的人、时、地、事进行多方面的考证,得以纠正其既不是颜修来的日记,更谈不上他的稿本。这是只依靠外观鉴定所做不到的,因此外观与内容二者不可偏废

02 作者过分的追求树立新观点,而出现了一些“锱铢必较”甚至是“鸡蛋里面挑骨头”的“异说”。

黄永年与李致忠在讲“活字印刷术”时,都原文引用了《梦溪笔谈》中毕昇造字的全部工序。但最后对于木活字的发明上,对原文却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李致忠先生认为:“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这句话说明在北宋毕昇制泥活字之前,或同时,亦造过木活字,而且用它来做过印刷实验,否则说不出它的缺点。这种说法是很恰当并符合常规道理的,然而黄永年先生却与之唱反调,认为这里只是说明了木理有疏密,不适合印刷的原因,“并没有说前人已经制作过木活字,毕昇认为不好使才改用泥制的意思”,显然是锱铢必较。

毕昇活字印刷术

在“旋风装”解读上,黄老更是“自出机杼”,认为:“……把卷子一正一反地折叠成长方形的折子,前后连起来包上一张书皮,把原先的一卷书改成了一册书。这样不仅要翻到哪里就可以翻到哪里,查找起来极其方便,即使从头到尾翻一遍也极其迅速,迅速得像旋风一样,于是给它起了个'旋风叶’的名称。”并指责他人“某些不相信旋风装是折叠式的,而硬说成是龙鳞式的人,有可能也是出于这种心理,总想把旋风页说的神秘一些”。

旋风装

然而关于“旋风装”,一般都认为就是“龙鳞装”,且有实物留存。《校雠广义·版本编》采用的即是这种观点。黄先生的观点主要是自己的一种推断,证据并不充足。

03 作者有些语言过于傲慢,甚至稍欠文雅。

在“古籍版本学的用途”中,黄永年先生认为:“古籍版本学是一门独立的不依附于别的专业的学问,而别的许多专业却常常要用到古籍版本学的知识。”这种对版本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的认定,是对“版本学”的过分自大 。

任何一门学问,都不能离开其他学科而独立存在,暂不论及其他大门类,只就“古典文献学”的相关学科来讲,版本学就不能做到独立。首先,版本学鉴定常常需要参考、借鉴目录的研究成果,同时要依靠书目来记录、保存;版本学也要依据校勘来鉴定版本,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语言文字学知识,也是版本鉴定所要具有的前提条件,版本学更离不开工具书与文献检索方面的辅助。

《书林清话》书影

同时书中,作者因自信而对他人著作和观点多有批评之语。例如第22页,作者指责“《中国书史》之类只涉及点版本史而不抓特征,读了除略知版本史的皮毛之外,对鉴别版本全无用处。有些讲鉴别的书,则热衷与罗列术语,弄的读者昏头昏脑,结果仍一无所得。”然而《中国书史》并非讲版本学专著,讲版本史符合其书本身的体例和特点,黄永年先生对其要求过高,批评过度。

“时新不等于赶浪头,不能来个新瓶装旧酒,把前人的经验和知识东拼西凑地搬弄一通,甚至把叶德辉的《书林清话》改头换面地照搬一通,这还不如让学生直接看原书好了,变戏法糊弄人干什么?何况,像《书林清话》之类能不能算是古籍版本学呢?我看是不能算的。”

这显然是对同行著作的不满,甚至是对《书林清话》也很不满意。

在第193页,“抄本就是抄本,不要说什么“手抄本”,因为书都是用手抄不会用脚抄。”这句话虽有道理,但总是失去了一位知识渊博的版本学大家的文字风雅。

04 作者讲究真凭实据,但仍然存在结论武断的现象。

如讲晚唐五代印刷品的鉴别方法时,作者列举了三条特点,并说“如果违背这几点,便是伪造无疑。”这样的结论很似经验之谈,不能代表客观的结果;再如,明初本的鉴别时,说字体都是赵体,其实,洪武六年《皇明祖训》的字体非赵体,亦非馆阁体。明初本“刻工姓名则因为是大黑口,都不记”也是一个非常武断的表述。

小结

总的来说,黄永年先生的这部著作,提出了很多新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成果,代表了我国古籍版本学研究的较高水平,也是一部颇具指导意义的教材用书。当然,由于作者自身的性格因素与条件所限,该书还存在许多需要商榷的问题,我辈亦应辩证看待。

参考文献

  1.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齐鲁书社,2007.
  3. 贾卫民.版本鉴别岂能仅凭“观风望气”——评黄永年《古籍版本学》.中国图书评论,2007.3
  4. 李致忠.古书版本鉴定.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5. 郝建强、赵玉.中国古籍版本学的个性之作-评黄永年著《古籍版本学》.文艺理论,2011.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析古籍版本(图)
不起眼的古籍价值都超千万了,你家有吗?
黄永年:古籍版本漫谈 收藏学堂
古籍版本鉴定技巧
古籍版本鉴定要点
古籍版本分类与鉴定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