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瓷器极简史(三)隋唐五代时期瓷器

中国瓷器极简史(三)隋唐五代时期瓷器

南北青瓷的融合与发展

隋唐时代,整个中国社会文化进入了高度发展时期,陶瓷生产也呈现出蓬蓬勃勃发展的新局面。隋代历时非常短暂,立国仅38年即亡。但它的历史地位,犹如秦对立于两汉,为后继王朝——唐建立统一大帝国创造了条件。同样,在陶瓷史上,隋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

基于隋代结束了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瓷器生产既继承了北方青瓷的传统风格,也吸收了南方青瓷的特点,故南北青瓷得以融合与发展,形成了隋代青瓷的一大特征。隋代瓷窑的分布也改变了南北朝时期瓷器生产的格局,使南北方瓷器发生了共同向前发展的局面。

有史籍记载的著名瓷窑

唐代是瓷器发展的盛世,大量瓷窑开始出现,此时唐代著名的青瓷有越州窑、定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和洪州窑等六大窑。

我国瓷器生产历史悠久,渊远流长,南北各地瓷窑既具地方特色,又有共同的时代风格。每一瓷窑都经历了产生、发展与衰落的过程。唐代瓷窑在隋代的基础上有了很快的发展,其中有些瓷窑还在延续烧造青瓷。

唐代青瓷窑,除了处于沿海地区的浙江越州窑、婺州窑有较大的发展外,湖南的岳州窑、安徽的寿州窑以及江西的洪州窑,都面临衰败的境地。唐代后期,烧制釉下彩瓷器的湖南长少窑,河南地区"花釉瓷"窑的兴起,尤其是河北邢窑白瓷的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南方青瓷的生产,为"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打下基础。

唐越窑青釉钵

唐黑釉执壶

唐寿州窑黄釉执壶

(三)"南青北白"的形成

早期白瓷发展到了隋代,如果把它作为烧成期的话,那么从唐代开始就应当进入了它的发展时期。隋代白瓷突破了传统青瓷的格调,为唐代白瓷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唐代白瓷较之隋代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改变了以青瓷为主导的发展方向,北方邢窑白瓷不仅在当时已成为风靡一时的"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名瓷,而且在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等广大地区,受到邢窑影响也陆续出现了烧制白瓷的瓷窑。这样看来,白瓷的生产在北方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标志着我国瓷器进入了青瓷与白瓷比翼齐飞的新阶段。唐代瓷器生产的成就,与邢窑的出现以及北方白瓷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隋代,白瓷虽已烧制成功,但青瓷仍居主导地位。到了唐代,由于邢窑白瓷生产的发展,才出现了白瓷与青瓷齐头并进的局面。这时候人们对于"类银"的白瓷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茶经》中"或以邢州处越州上"一语,即反映了这一点。湖南与浙江在唐代都是青瓷的重要产地,尤其是盛产越窑青瓷的浙江临安的唐墓中也出土了大量白瓷,这说明在北方白瓷生产发展起来以后,开始受到上层封建官僚的重视,他们向北方瓷窑订货,并把白瓷运到了南方。

在唐代,北方白瓷窑,除著名的邢窑与定窑外,还有一些白瓷窑也有很大的发展,如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山西的平定窑与浑源窑等,这样在北方就形成了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系统,在南方则有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系统,一青一白两大瓷窑系统并驾齐驱,于是就有"南青北白"之说。唐代这种"南青北白"的瓷器生产格局,一直延续到五代后期。后来由于江西景德镇开始烧制白瓷才打破了这个"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

唐白釉执壶

唐长沙窑执壶

唐长沙窑执壶

(四)唐代瓷器的工艺成就

历史的脚步缓缓前进,我国陶瓷业发展到了唐代,出现了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两大瓷窑第,并出现了品评瓷器高下的专著《茶经》,瓷器生产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时期赵窑青瓷的质量已大为提高。原料经过粉碎、淘炼,胎质细腻致密,不见分层现象,气孔也少,胎色呈灰、淡紫等色。成型技术也普遍提高,器形规整,碗、盘、执壶等胎面光滑,釉层匀净,坯体显著减轻,圈足纤细,足壁外撇,制作十分认真。釉料处理和施釉技术也较之前有很大改进,釉面均匀,开细纹片,没有剥釉现象,呈色黄或青中泛黄,滋润而不透明,隐露精光如冰似玉。

匣钵的使用是唐代瓷业装烧技术的一个重大贡献。越窑在中唐以前,多采取叠烧,用明火烧成。凡碗、盘等圆器,都逐层叠烧,以增加装烧量,所以器底很厚,碗、盘的内外底均留有支烧痕迹,釉面也不可避免有烟炱或砂粒粘附。中唐以后,由于匣钵的创用,使越窑瓷器成为一代名瓷,促进了五代越窑青瓷的新发展。

邢窑是北方最先烧成白瓷的名窑,并且是把白瓷提高到"白如雪"这样的高水平的重要瓷窑。然而邢窑"类银"、"类雪"的白瓷在邢窑瓷器的产量中仅占少数。这类白瓷采用优质原料,制作精细,造型规整,胎质坚硬,釉色洁白。

唐代除了生产青瓷与白瓷之外,还有"釉下彩"瓷与"花釉瓷"等品种,另外"三彩陶器"也是唐代制瓷工艺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是唐代瓷业绚烂炫目光芒中的一环。

一般认为"釉下彩"是唐代制瓷工艺的新成就之一。唐代越窑青瓷采用刻划花装饰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褐色釉下彩绘的装饰方法。然后越窑的釉下彩并没有因此发展起来,北方邢窑也仍然承袭旧法,采用刻划花装饰,惟独湖南的长沙窑发展了釉下彩。釉下彩的运用,为瓷器的装饰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釉下纹饰的大量出现,为后世釉下彩继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唐代陶瓷工艺又一大成就,就是"花釉瓷"的出现,所谓"花釉瓷",是指一种黑釉带乳白色或乳白中呈现针状蓝色斑的瓷器,器类主要有壶、罐、拍鼓等,故宫博物院藏唐代黑釉斑点纹拍鼓是它的代表作,称之为"唐钧"。建国以来在河南郑州、泌阳、郏县等地的唐代墓中有出土,因此推测它的窑址可能就在河南这些地区。

1977年,故宫博物院第三次派人到鲁山调查,终于在鲁山段店窑址中发现黑釉斑点纹腰鼓的残片多件。这些残片与故宫博物院所藏腰鼓完全相同。当然烧"花釉瓷"的窑址除了郏县黄道窑、鲁山段店窑外,禹县也是颇为重要的"花釉瓷"产地。

禹县是钧窑的故乡,宋代钧窑的产生与"花釉瓷"有着密切的关系。

唐代陶瓷的另一突出成就,就是俗称"唐三彩"的陶器迅速发展。在唐代以前的北朝时期,尽管出现过黄绿彩陶器而被有的人视为唐三彩的前身,然后它实际上还不是唐三彩,唐代的三彩釉陶是唐代陶瓷生产中的一支独放异彩的奇葩,是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它是唐代厚葬之风的产物。唐三彩虽是陶器,但与一般低温釉陶不同,它的胎体有白色粘土制成,用数种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其釉料主要有三种:用氧化铜烧成绿色,氧化铁烧成黄褐色,氧化钴烧成蓝色,并用铅作釉的熔剂,利用铅炼制过程中的流动烧成黄赭黄、翠绿、天蓝、褐红、茄紫各种色调。斑斓绚丽,使人一便能想象盛唐的风采。它的烧造工艺是两次烧成,先是在1100°C左右的高温下烧出素坯。然后在已素烧过的胎体上施釉,再经900°C低温烧成,只有这样复杂的工艺,才能烧制出让巨人惊叹的"唐三彩"来。

总的来说,唐代烧造的白瓷,胎釉白净,如银似雪,标志着白瓷开始走向真正成熟的道路,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分别代表了北方瓷业与南方瓷业的最高成就。实际上,北方诸窑也兼烧青瓷、黄瓷、黑瓷、花釉瓷,也有专烧黑瓷与花釉瓷的瓷窑。北方诸窑中,很多瓷窑的历史较短,没有陈规可以墨守,因而敢于做各种尝试和探索。

釉色不厌弃青、白、黄、黑、绿花,制胎可以两色重叠拉胚,形成纹理,不薄雅素,更喜富丽,这代表了一种新的自信和进取的时代风格。

(五)五代时期瓷器特征

从唐代瓷器的雍容深厚、发展到五代瓷器的优美秀致,不仅是窑工们审美观点的变化,也是工艺技术进步的表现。五代制瓷工艺的改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为了瓷器胎薄,对原料的要求更为精细,这样能使烧成后的胎质更加致密,玻璃化程度更高。五代时期的套件器物以及各类轻巧秀美器具的烧成,与制瓷原料加工技术进一步改进有关,相应的成形技术也有提高。五代的盘碗胎质都很薄,器皿口沿常作花瓣形,有五瓣、六瓣、八瓣不等;也有三瓣与四方形的。圈足,足壁有的较宽,有的较窄,窄者足高而外撇,宽者足直而矮。盏托常常压边成荷叶形,托则折腰,圈足高而外撇。执壶常起棱作瓜形,流较长而微弯。杯有完全伪造金银器杯烧制的;深腹杯呈海滨式,高喇叭圈足等,这些器物的成形难度都较大,表现出五代时期在成型技术上出现了新的突破,为北宋制瓷工艺奠定了基础。装烧技术的改进更具有开创性,五代越窑青瓷所谓"秘色",北方白瓷呈色稳定性的进一步提高 ,明显可以看出窑炉结构的改进,成功地控制窑炉还原气氛更是一个重要方面。使用匣钵装烧较唐代更为普遍,合瓷器的呈色均匀纯净。为了使器物的外观完整,提高它的实用价值,支钉不仅小,而且支在器物的不显眼之处。五代满釉瓷器烧造成功,是这种支烧工艺改进的结果。

五代时期的瓷器生产也是在唐代南北瓷窑的基础上进行的。南方浙江越窑以及北方河北定窑是主要的烧瓷基础。江西的景德针窑虽然这里已经崭露头角,但主要还是模仿烧制越窑青窑与定窑白瓷。

五代时定窑瓷器的釉色大致与晚唐相同,纯白或白中闪青者居多,器类有碗、盘、灯、碟、盒、罐、瓶、枕头和玩具等。每一品类的式样繁多,即如食器的碗有近10种之多。碗、瓶的胎质较之唐代轻薄,有的盘、碗口沿稍外撇,常作五花瓣口,外形亦是瓜棱形,圈足窄,制作精致。

五代定窑瓷器上已开始出现划花装饰,线条洗炼,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晚唐五代时期,定窑烧瓷所用的燃料是木柴,是烧还原焰最理想的燃料,这时期的定窑白瓷是在还原焰中烧成的,它的釉色纯白或白中泛青。

五代时代的越窑青瓷,质地细腻,制瓷原料加工精制,胎质浅灰色,胎壁薄,器形规整,器表光滑,口沿细薄,转折处分界鲜明,给人以轻巧的感觉。器物施釉薄而匀,明显与唐代越窑器不同。

越窑青瓷在晚唐五代时期即有"秘色瓷"之称。这类越窑青瓷在考古发掘中也出土不少。五代时期越窑瓷器仍以光素无纹饰为主,但有用刻花装饰的,繁缛的刻划花甚少:着力于造型的秀美,是五代越窑的主要特征。

景德镇五代时期瓷窑均烧制青瓷和白瓷。青瓷与唐五代越窑相似,质量好的可以乱真,即所谓"艾色"。白瓷胎致密,色调纯正,与邢窑白瓷接近,且透光度较好。

隋唐时期瓷器的飞速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财富,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上也写下了辉煌的一章。而五代时期的瓷业上承隋唐,下启北宋,也是瓷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对中国瓷器发展了解有多少,这里有你全部的答案!
瓷器基础知识 西北大学
瓷器专题
中国古代著名瓷窑
故宫陶瓷馆唐代陶瓷(二)白釉瓷
唐朝瓷窑并没有后来真正意义上的官窑、民窑区别,其主要的瓷窑000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