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定窑鉴别不止“竹丝刷痕”!6点看定,3点区分邢定

摘要:定窑在唐代、宋代属定州管辖,因此得名定窑。定窑创烧于唐代中期,在唐代后期受邢窑的影响烧制白瓷; 经过晚唐和五代的发展,在北宋时期达到鼎盛;免前期费,李:一三四拍品八零七七征集8527,了解发展到元代,虽有少量生产,但最终衰落在700余年的历史中。定窑是唐代邢窑之后的一大瓷窑体系,与官窑、哥窑、汝窑和钧窑并列成为宋代五大名窑,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代定窑特点


唐初定窑瓷器胎质较粗,胎色为青灰色,淘洗欠精者呈褐色,瓷胎均己烧结;白釉器物内璧施满釉,外施半釉,釉面光润,积釉处呈灰色。唐代中期,胎土经过仔细淘洗,胎质坚硬,胎色纯白,釉直接施于瓷胎上,无化妆上,釉色乳白,个别积釉处呈灰绿色或浅青白色,釉质细洁失透。


晚唐至五代时期胎土质地比前期更细,胎壁薄而轻巧,釉质细洁,呈乳白色,器物除底足等接触面外,均施满釉。

烧造法
唐代、五代的定窑采用三岔支烧技法,使用匣钵装 烧单件器物,器胚在窑炉中不受火焰和烟灰熏染,从而提高了瓷器的质量。宋代北方窑炉一般较小,高度仅1米,不能放太多单件匣钵,如何充分利用窑炉空间容量,提高产量,满足社会大量社会需求,成了当时制瓷工匠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宋代定窑特点


纵观定窑几百年的烧造历史,从晚唐五代到元代,每一个时期的器物都有年代特点,但真正形成定窑瓷器独特风格的是从北宋开始的。

定窑白釉印花折枝花卉纹碗

此碗形体较大,制作工整,印花生动,反映出宋代定窑印花白瓷的烧造水平。

特征

1:定窑的瓷胎特征是胎质十分坚密精细,胎薄而显轻,胎色白净而略显微黄。无论白定还是各种彩色釉定,均是如此。
2:定窑施釉较薄,釉薄处能见胎色,白定釉色多数为白中微闪黄色;黑定所上的黑色釉犹如黑漆一般,釉面特别光亮
3:紫定其实并非紫色,而是酱黑色釉,釉面施釉不太均匀,常出现深浅不一的现象

定窑酱釉花口盘

4:宋代中期以后,盘碗采用覆烧法,为防口部粘釉,因此将施满釉的盘碗在口沿处刮去一圈釉,露出胎骨,烧成后盘碗的口沿就有一圈露胎毛边的“芒口”。

5:“竹丝刷痕”。定窑的制胎工艺中,在胎半干之时,有用竹丝刷子旋修这一道工艺,定窑因为施釉较薄,烧成后,在釉薄处透过釉面就隐约可见竹丝修胎所留下的刷痕。

6:釉面常见“蜡泪痕”。这种“泪痕”是由于上釉不均匀,入烧时釉水垂流所致。垂流釉的下部似蜡泪状凸起,球面下部呈浅水绿色。这种“泪痕”只出现在盘碗的外部。

烧造法
定窑窑工把传统的单件匣钵仰置烧法改为 覆烧法,就是把盘碗之类器皿反过来烧,因此称为覆烧。定窑窑工把传统的单件匣钵仰置烧法改为 覆烧法,就是把盘碗之类器皿反过来烧,因此称为覆烧。



元代定窑

定窑在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由于连年兵灾,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定窑瓷业很快得到了恢复,有些产品的制作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从有龙凤纹饰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窑产品也是金代统治者喜爱的瓷器品种。到了元朝,定窑终于逐渐没落。


定窑与邢窑的关系


考古学发现唐后期和五代时期发掘出的定窑和邢窑的 同时期作品中,其型其质其神,从胎到釉到底足、口甚至器 形样式都相当的接近,此阶段的定窑可以看成为邢窑的一个分支和仿制。

它们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造型上:邢窑极少见有宽边和留孔现象。而定窑碗的口边际有多种变化,有的在成型时将口沿翻折过来再粘合,构成唇口的宽边,因此中心有空位,随着卷边的宽窄往往留有大小不同的圆孔。
2、在胎釉上:邢窑瓷施釉均匀,定窑施釉不均,往往凹凸水平有流釉现象,即通常说的“泪痕”。

邢窑白釉壶

3、在器壁上:邢窑器物表里壁加工精细,表面滑润,不见轮旋痕迹。而定窑的内壁精细光滑,外壁则往往留有显着的螺旋刀痕,抚摸时有凹凸突凹之感。

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

五代中后期随着邢窑的衰落,定窑逐渐兴起, 继承了邢窑的艺术特点传承发展,逐渐出现了在细和白两个 方面超越邢窑的精美瓷器。此时期的定窑不采用传统的施化 妆土,其产品随着工艺的改进胎和釉的质地均趋于精、白、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瓷鉴定要掌握哪些要领?
如何区别“邢定不分家”的现象?
类银类雪云魄起——邢窑鉴定分析(二)
唐及五代定窑白釉瓷器赏析
邢窑
唐五代早期定窑特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