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庭社会工作必备的理论! | 社工课

在开展家庭服务活动时,要运用怎样的理论来设计活动方案?家庭社会工作都有哪些常用的理论?

之前出了儿童、长者、残障、妇女四个领域必备的社工理论,今天小客整理家庭社会工作中常用的理论给大家分享一下~

一、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与世界上的事物往往都遵循一定的周期开始、发展、终结一样,家庭也按照一定的轨道形成、发展直至消亡,即家庭也有它的生命周期。

家庭生命周期(Family Life Cycle)(也可译为它的生命循环、家庭生活历程)是家庭依照一定的轨道形成、发展、分裂出新的家庭,直至母家庭消亡的全过程。在家庭生命周期过程中,母家庭孕育子家庭并消亡,家庭继续得以延续。家庭生命周期是乡村社会学者在20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发展出来的概念,用来描述家庭的结构、组成以及行为的改变。    

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根据不同的划分依据可以做不同的划分。研究家庭生命的周期的阶段,通常是以孩子做关键人物,以孩子的出生成长去观察一个家庭的改变。美国学者Duvall(1977)就以孩子为主线,对一个完整的中产阶级的美国家庭的生命周期提出一种八阶段论的说法这八阶段是:

(1)第一阶段是新婚未生育期(2)年;

(2)第二阶段是老大出生至老大两半,(2.5年);

(3)第三阶段是家中有学龄前的小孩,老大两岁半至六岁,属于“混乱期”(3.5年);

(4)第四阶段是家中有学龄中的小孩,老大六岁至十三岁(7年);

(5)第五阶段是家中有青少年阶段的小孩,老大十三岁至二十岁(7年);

(6)第六阶段是孩子陆续离开家庭,俗称“发射中心期”(8年);

(7)第七阶段是由家庭空巢期至退休,“中年危机期”(15年左右);

(8)第八阶段是由退休至夫妇两人都死亡(10至15年左右)。

这一有关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方式适用于独立生活的核心家庭。各阶段划分脉络清晰。    

彭怀真在《婚姻与家庭》中还提到家庭生命周期也可以和个人生命周期相结合考察,因为每个人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任务。对成人的生涯分期有划分为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衰退期、死亡期等,每期之间又各有过渡转型期。各个不同的发展问题,如下: 

18-26    步入成年世界:建立自主、符合社会规定的完成学业、立业、成家。

26-30    过渡期:成家、婚后混乱期、认定目标、思考前程、改变。 

30-42    安定期:在社会中逐渐爬升、建立地位和声望。

42-50    中年过渡期:评估、反省、改变或肯定目标。 

50-60    安定期:迈向事业巅峰、更年期。 

60-65   逐步退休 

65-死亡   退休老年期 

此外,家庭生命周期也可以根据妇女和儿童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来划分阶段,彭怀真将之划分成七个阶段:

(1)新婚家庭,相关的妇女与儿童问题是:婚姻调适、性骚扰、就业妇女单身条款的压力;

(2)有幼年子女的家庭,相关问题是:儿童照顾疏忽、妇女受虐、就业妇女托儿压力;

(3)有学龄子女的家庭,相关问题是:儿童虐待、妇女就业、子女反抗;

(4)有青春期子女的家庭,相关问题是:性虐待、妇女二度就业;

(5)有年轻成年子女的家庭,相关问题是:性别歧视、妇女健康;

(6)子女成长独立后的家庭,相关问题是:贫穷女性化、妇女更年期;

(7)老年人家庭,相关问题是:贫穷女性化,寡居心理调适。    

我国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因国情的不同及家庭生活模式的特殊性而具有它自己的特点。中国的母家庭与子家庭往往界限不清,因为经济、住房等原因,子家庭建立后依然不得不寄居在母家庭之中。而在生育子女或父母年老体衰之时,子家庭又要迁回母家庭以求得相互间的支持与帮助。两者很难截然分开。有的子女结婚后依然与父母同住,这只是意味着原本的母家庭从核心家庭结构转变为主干或联合型家庭结构,子家庭的生命周期寓于母家庭之中,呈现出子家庭和母家庭交互发展的过程。    

王思斌把我国的家庭生命周期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

  • 新婚期(2年左右),从结婚到生育第一个孩子;
  • 育儿期(5到6年),从生第一个孩子到最后一个孩子上小学;
  • 教育期(15年左右),从孩子上小学到孩子独立;
  • 向老期(20年左右),子女相继离家;
  • 孤老期(10到15年),夫妻中只剩一人直至该家庭生命终结。  

家庭生命周期的概念提供了一个了解家庭发展脉络的线索,对实务工作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生命周期的阶段之间的转折与过渡是最容易产生家庭关系变化、紧张和家庭成员焦虑的主要时期,它也是决定家庭成员成长与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一个家庭发展阶段的脉络,可以使社会工作者更加了解一个家庭一般的行为形态,以及这个家庭面对危机时可能出现的反映,这种转折点正为家庭社会工作者提供了关注和介入家庭的时机。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家庭形态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可能会有某些家庭并不具备上述的周期模式,比如丁克家庭、单亲家庭、独身家庭等。不过,相信这些家庭也有它们的发展周期和每个周期要面对的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二、 家庭系统理论


吴就君在《家庭如何塑造人》中指出,家庭是一个自然社会体系,是可以界定为一组具有关系联结的互动单位,而且每个单位取决于其他单位的状态或受其牵制,每个单位之间互相影响,而构成一个整体或体系,这个整体大于各个互动单位的总和,体系是有组织的,而且极力维护着某种平衡(Homeostasis)。

Don Jackson*(1965)则首先提出家庭是一个规则管理体系,成员之间是有组织的,重复的方式彼此来往。在初期家中的成员会互相交换信息(口语,非口语)我是如何做,你又是如何做,经由多项尝试错误,会逐渐界定彼此合作关系的本质,规定彼此的权利义务。 

以上说法指出了家庭是按照一定的互动规则而运作的系统。这个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而整个家庭系统本身又是一个大于各子系统互动之总和的大系统,它们彼此之间也存在互动与相互依赖的关系。家庭成员之间在互动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不成文的规则,而这些规则规范了家庭成员的权利义务关系,形成了家庭的秩序。家庭系统具有平衡机制,即当家庭受到突发事件影响而面临威胁时,家庭会自行调动各种资源来使家庭回复平衡。    

了解家庭系统理论需要把握以下7个核心概念和6个核心要素:

(一)7个核心概念

1.系统是按照高低层级组成的,每一较高层次的系统都包含较低层次的系统,并提供低层次系统生存的环境。

2.家庭规则。家庭是一个规则管理的系统,每个人都要学习什么是被允许的,什么是被期待的。也就是Jackson(1965)所提出的通过讯息的交换,经过多次的尝试而界定的权利义和彼此关系。家庭规则决定了人类行为的模式,提供互动模式,并成为家庭形成其各自传统的基础,这些规则是建构和维持家庭成员关系的公式,在健全的家庭中,规则可帮助家庭形成次序和稳定,同时允许家中成员在变动的环境中改变。

3.家庭恒定作用。恒定作用表示不管外在环境如何改变,个体总是会维持一个稳定平衡的状态。Jackson指出就家庭而言,平衡意指一个体系围绕中心趋势而维持动态均衡的倾向,只要家庭面临威胁时,就会运作来回复它的均衡,但因此家庭的平衡机能也会将行为限制在狭窄的范围内。彭怀真指出,在家庭中,恒定作用指的是:发生在家庭中,协助内在平衡的持续和动力过程。只要家庭面临威胁时,就会运作以恢复它的平衡。通常在某种范围内,系统本身会维持平衡,但当改变来的太突然,或超过了系统所能忍受的极限时,就会产生具有对抗性的反应。专业人员的辅导治疗就是要帮助这些家庭走向更有弹性和开放,否则成员将会深陷其中而无能为力。

4.回馈。指过去行为的结果再和次进入大系统,产生控制系统运作的一种情况。回馈可分为正向和负向,前者是指那些增加改变的力量,后者则是指减少改变的力量,正向回馈力量越大,恒定作用越小,系统越趋于不稳定。

5.讯息。Bateson(1972)对讯息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a difference that makes a difference”,当新讯息的接收者改变其对环境的知觉,并修正其行为时,这些差异反过来会影响原本的环境。家庭中、家庭间和外在世界的讯息交换,有助于减少不稳定性,避免系统失序。

6.副系统。是指在一整体的系统中,具有执行特殊的功能或过程的部分。主要有五方面:生活价值、关系组合、权利运作、生活规则及家庭、气氛。家庭中最持久的负系统是夫妻、父母和手足之间的。每个家庭成员同时属于几个副系统,彼此之间具有互补性的关系。

7.领域(界限)。指将系统、次级系统或个人与外界环境分离的一道隐而不见的界限。与领域有关最重要的观念是渗透性,据此可把系统分为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家庭系统多数是开放系统,少数家庭倾向是封闭系统。越是开放的家庭系统,可以更多地容许信息的自由进出,能够在适应外界的同时发展和愿意改变自己,而封闭的系统不允许信息的进出,则会面对适应不良,功能失调等问题。  

(二)6个核心要素

1.家庭作为个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家庭不是家庭成员的简单相加,而具有作为一个整体的运行规则。

2.家庭系统努力维持改变与稳定之间的平衡。家庭系统既处于不断改变中,又处于稳定的寻求中,需要维持两者的平衡。

3.家庭系统中每一名成员的改变都会影响所有其他家庭成员。家庭系统是一个整体,成员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名成员改变都会影响其他成员。

4.家庭成员的行为遵循相互影响的循环因果原则。家庭系统遵循的是一种循环影响的原则,即A影响B, B同时也在影响A。

5.每个家庭系统既包含很多次系统,又归属于更大的社会系统。系统与系统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家庭也二一样,它是更大的系统的组成部分,如社区就是由很多家庭组成,而家庭本身又包含更小的次系统,如夫妻、亲子等。

6.家庭系统依据已经建立的规则运行。一旦家庭系统建立了运行规则,就会按照已经建立起来的规则运行。

显然,家庭系统理论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理解整个家庭适行规则的服务相架,让时会工作者避免陷人用单个家庭成员的理解替代整个家庭理解的图意。


三、 家庭沟通理论


沟通是彼此传递信息与分享信息的过程。沟通有利于家庭成员化解家庭冲突和紧张,促进家庭成员角色的实施和家庭功能的正常运转。随着社会生活内容的丰富,各家庭成员在家庭中所担当的角色也不仅仅是单一的,比如对一个男性而言,他可能是丈夫、父亲、儿子等至少三种角色。社会生活的紧张和角色承担者对角色把握的能力,影响着家庭成员的角色认同、角色扮演和角色实现,而沟通有助于家庭成员的角色认同、角色扮演和角色实现。

比如夫妻沟通对于提高婚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夫妻沟通可以减少和消除夫妻冲突或紧张的根源。通过沟通,可以解释原因,感受彼此的心意,了解对方的看法来纠正自己的看法。夫妻沟通还可以寻求冲突或紧张的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从而把冲突的消极功能降到最低程度。沟通有助于夫妻冷静而理智地分析冲突的根源,共同协商解决方案。

通过沟通,还可以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维护、加深夫妻感情,使夫妻的认知取得和谐一致。有效的夫妻沟通是提高婚姻质量的根本途径,是加深夫妻了解、增强夫妻感情的重要机制。沟通方式除了语言,还可以用表情、动作、声调,甚至文字交流、符号暗示等都是信息发送的方式,因为他们都在表达信息传递者的意思。

不同场合与不同身份的人交往时,沟通的方式会有所不同。但是在家庭的沟通中,应当注意不要随心所欲,不计后果,把家庭当作自己所有的不良情绪和不当行为倾诉站,这会使家庭无法承载如此巨大的负面压力而出现冲突和危机。美国家族治疗大师Satir列举了五种常见的沟通形态:破坏人际间真实坦诚相处的讨好型、责备型、电脑型、打岔型与可以建立起真诚良好人际关系的一致型。一致型的沟通有利于家庭成员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和促进家庭的稳定和谐。   

优质书籍推荐,想要请请戳↓↓↓



四、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是由美国著名的家庭治疗师弗吉尼亚·萨提亚总结提出来的。这理论假设主要包括对人的理解、对困难的理解和对家庭的理解,它相信:人是拥有快乐生活的各种能力和资源的,导致人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其错误的应对方式,对每个人来说家庭都是非常重要的。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要求社会工作者在治疗过程中不是关注家庭成员的病症表现,而是注重考察家庭成员的困难应对方式,通过改善家庭成员的沟通方式和家庭规则,提高家庭成员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


这个图是萨提亚派沟通模型总图。后面解释那五种沟通模式,都从这个图生发而来。但是前四种都各有缺陷,只有在第五种那里,自我、他人、情境三者才得统一,三者元素都有表达和展现,哪个都没有被压抑或无视。

1.讨好型

占人群 50%。讨好别人,只有他人和环境,没有自己。试图远离对自己产生压力的人或减轻自己因某些人所带来的压力。

言语:“都是我的错”、“我不值得”、“你喜欢怎么样?”“没事没事”。

情感:祈求:'我很渺小','我很无助' ,恳求的表情与声音,软弱的身体姿势。

行为:举动:过分的和善,道歉,请求宽恕、谅解,哀求与乞怜,让步。

内心感受:'我一无是处' '我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心理反应:神经质、抑郁、自杀倾向。

躯体反应:消化道不适、胃疾、恶心呕吐。糖尿病,偏头痛,便秘等。

2.指责型

占人群30%。攻击别人,只有自己和环境,没有他人。试图表明不是自己的过错,让自己远离压力的威胁。

言语:“都是你的错”、“你到底在搞什么?”、“你从来都没做对过”、“要是你….那就…”、“我完全没有错”。

情感:指责,'在这里我是权威。

行为:攻击:独裁、批评、吹毛求疵。

身体姿势:很有权力的样子,僵直。

内心感受:隔绝:'我很孤单和失败'。

心理反应:报复、捉弄、欺侮。

躯体反应:肌肉紧张、背部酸痛。循环系统障碍、高血压、关节炎、便秘、气喘等等。

3.超理智型

人数较少,15% 。压抑感觉,逃避感受。只有情境,没有自己和他人。

逃避现实的任何感受,也回避因压力所产生的困扰和痛苦。

语言:总是客观的、引述规条和抽象的想法,使用冗长的解释、复杂的术语,避开个人的或情绪上的话题,很少涉及与人有关的感受,常说:“人一定是要讲逻辑的”,“一切都应该是有科学依据的”,“人需要冷静”。

情绪:顽固、疏离,'不论代价,人一定要保持冷静、沉着、决不慌乱。

行为:威权十足:顽固、不愿变更、举止合理化、操作固执刻板。

身体姿势:僵硬,表情很优越(若有表情的话)。

内心感受:'我感到空虚与隔绝。''我不能露出任何感觉。'

心理反应:强迫心理,社会性病态、社交退缩、固步自封。

躯体反应:内分泌疾病,癌症、血液病、心脏病、胸背痛。

4.打岔型

更少,占人群 0.5%。避重就轻,习惯闪躲。自己、环境和他人都没有。经常改变话题来分散注意力,不能专注在一件事上,避开个人的或情绪上的话题、讲笑话、打断话题、辞不达意、不愿意真正去面对。

让别人在与自己的交往时分散注意力,也减轻自己对压力的关注,想让压力因素与自己保持距离。

言语:漫无主题:毫无道理,抓不到重点,随心所欲,随口表示,东拉西扯:'我自己也搞不清'。

情绪:波动混乱,满不在乎,'我心不在焉。'身体姿势特征是不停地在动。

行为:转移注意力:不恰当的举动、多动、忙碌、插嘴、打扰。

内心感受:'没有人当真在意。' '这里根本没有我说话的地方。'

心理反应:不适当、不合情理、心态混乱。

躯体反应:神经系统症状、胃疾、眩晕、恶心、糖尿病、偏头痛、便秘。

5.一致型

一致型 4.5%。重视自我、他人和情境,具有高自尊,内在和谐。语言上带有感受、思维,可以表达自己的期待、愿望、不喜欢,是开放的,愿意聆听别人,相互分享,尊重自己、他人,也能顾及到环境。

认可压力的存在,正视自己处于压力之中,承担起自己在压力中的责任,为有效地应对压力而作出努力。

言语:尊重现实、尊重自己、尊重别人。

情绪:稳定、乐观、开朗、自信。

行为:接纳压力和困难、应对投入、顾全大局、乐于助人。

内心感受:虽有时惶恐,但仍充满勇气和信心,有坚强的毅力,当时和事后心灵充满了坦然和安稳。

心理反应:合情合理、、心平气和、泰然处之。

躯体反应:全身放松、精神抖擞、健康、充满活力。

现以具体的家庭关系为情境,并列五种沟通模式,以期读者获得更感性的认知。

前面四种沟通模式,不论表现形式如何,内在的自我价值是都偏低的。只有一致型的沟通模式,才是真正高自我价值,是欣赏他人,也悦纳自己的表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0社工考试重难点解析:家庭理论
系统理论对家庭治疗的认识
晨读|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系统治疗讲稿丨生命周期
结构家庭治疗技术(一)
介绍一种全新的心理治疗学——家庭治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