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现在开始,从头构建一个新的创意系统




Tiago Forte,国际公认的演讲者,媒体评论员,同时也是效率专家。他利用他在用户体验设计和技术初创公司的背景,来让自己的工作愿景更具创新性和可持续性。在他眼中,印象笔记(Evernote)是一个思维工具。你可以使用印象笔记创建自己的数字系统,帮你系统地梳理过去的想法,灵感和见解。如果创造力源自我们与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不经意的联系,那么印象笔记完全可以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帮你记住一切,以免遗忘要事,同时让你创意满满。以下是更多关于他使用印象笔记来设计创意工作流的详细内容。

大脑的认知能力极强,但记忆的能力却差强人意。从前大脑可以胜过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太阳能计算器已经远超大脑。

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大脑的主要思维模式并非像计算机一样,能快速操纵抽象符号,而是通过身体直接与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由此,我们可以将一些认知处理转移到周边所处的环境中,以便我们的大脑更有效地存储信息。

这是记忆大师的一种训练方式,称为“记忆宫殿”。通过把需要记住的信息与特定位置(“在厨房橱柜中”或“记忆抽屉”)相关联,来强化大脑依赖位置的记忆能力。

试想:不去反复记忆,就想记住一串电话号码,往往是个挑战。但你却可以轻松分别出屋里各种物件的位置。

这个概念被称为“共识主动性”(Stigmergy),代表了我们大脑在节约能源方面的一大创举。

我曾经认为印象笔记的主要功用在于存储“重要信息”。但是,在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后,我认识到,印象笔记可不仅仅是具有存储功能的工具。

创意的要诀-创意自尊

创意作品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我称之为“创意自尊”(creative self-esteem)。

不妨问问自己:当你有一个想法的时候,会怎么做?

你会一股脑记下来,但却束之高阁不再回顾?或者干脆什么也不做,觉得“它可能并不是个好主意”?这是一个低创意自尊的人的两个极端特征 – 他们不会很重视自己的想法。

数字管理系统的真正潜力是用来捕捉灵感和系统地梳理过去的想法、灵感、见解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而创造力和创新的核心便在于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不经意的联系。像印象笔记这样的产品,你用对了的话,完全可以作为一种认知工具,不仅能帮你记住一切,更能让你在面对创意挑战时如鱼得水。

你需要先从捕捉灵感开始。你的大脑如果感知到你已开始记录和重视你的想法,将会作出实质性的回应,就会萌生出更多的奇思妙想。这一循环一旦启动,最终你也将收获一个“完美”的创意系统。

我也一次又一次地认识到,成功人士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他们具备系统地捕捉灵感以及梳理想法的能力,这会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创意自尊。

管理系统最佳的使用方法是:创建快速,自我强化的学习和反馈循环,来更好地达到目标。

印象笔记和大脑:设计创意工作流

现在我们准备从头开始构建一个新的系统。

首先我们要弄清使用印象笔记可以做什么?

正如印象笔记的宗旨:做你的第二大脑

大脑最擅长的是思考。 印象笔记的价值不是因为它是一个记忆工具,而是因为它是一个思维工具。

但是如果用印象笔记执行较低级的任务,比如“记东西”,便不会增加很多价值。那它在辅助高级别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时,又能带来什么帮助呢?

答案:营造一个提升创造力的认知环境

要描述这个环境的面貌,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创意是什么以及如何营造。

而关键问题便在于:高质量的创意所需要的条件究竟是什么?我们如何使用印象笔记来创建这些条件?

我可以想到五个。

1.创造关联

创意实则源自事物之间的关联,特别是看似无关的事物。

Eddie Opara 在《大西洋》一书中写道,富有创造力的人更擅长发现关系,建立关联和联系。”

印象笔记打破格式隔阂,能够保存多种媒体格式的文档。

斯科特·巴里·考夫曼(Scott Barry Kauffman)在《哈佛商业评论》中写道:“创作力的另一个来源是对非寻常关联的高敏感度。”


2.创造思维视图

认知研究表明,我们的基本思维模式不是抽象的推理和规划,而是“通过感知和行为,与环境相互作用”。

事实上,与环境中的物理对象相比,我们更容易与脑海中的抽象概念相互作用。

通过以各种格式(文本、草图、照片、视频、文档、图表、网页和超链接)来外部化你的想法,你大可借助“视图”来打造分布式认知系统,因为视图可以移动、编辑、重新排列和组合。

你不要指望“人工智能”来替你思考(即便是最先进的个人助理App也做不到这一点)。你只需为地球上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你的大脑,提供视觉和空间锚点。

3.长期孕育想法

下面要提的,是在连接想法和取得突破时最不被看好的的方法之一–“慢烧”。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强迫自己在48小时内将想法付诸实践,我们称之为“快速原型设计冲刺”(rapid prototyping sprint)。我们为自己耗时极短而感到自豪,好像一个新的想法是一蹴而就,眨眼可得。

但其实我们的思维并不是如此。我不想再跟大家啰嗦一遍那些关于大脑在一夜之间,或者在你做家务、洗澡,或是在杂货店购物的片刻便解决问题的趣闻轶事。好吧,其实我想讲一个:奥古斯特·凯库勒在梦中发现了苯的结构。


结论本身是一个“慢烧”的产物。它要用到25个直接资料和许多间接资料,资料搜集时间超过一年,但要是一切到位,只需要18个小时来编写和编辑。

想想你要是从零开始,得花多长时间才能找齐、读完、再然后总结归纳这么多资料啊。

即使我们投入时间,我们往往也创建不了可以在其他项目重复使用的笔记。我们不知道我们知道些什么,因为我们虽然花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去吸收消化这些信息,它们仍然是不连贯的、断断续续的,极为分散。洞见总是藏匿于一摞摞文件夹和文档以及云端的黑盒子里。

印象笔记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设施,让“慢烧”成为可能。它具有普适性,能集中永久地保存信息。它给了那些你“最喜爱的问题”一次又一次重见天日的机会。

4.为独特的阐述和观点提供原材料

轰轰作响的机器替代了人工,我觉得有一个趋势没有获得它应有的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并非越来越多的技术含量低和常规的工作被机器接手,而是需要一定技术、高级培训、甚至人来对接的工作越来越多的被取代了。


正如卡尔·纽波特表示,“知识工作者将太多的时间用于浅层次工作 – 几乎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接收少量培训便可完成的任务。”

我们的工作越类似于计算机算法,就越容易被计算机算法所代替。

对此,纽波特给出了最直接的解决方案,“我们需要把更多时间花在’深度工作’(deep work)上-需要高认知能力,发挥我们教育成果,并产生机器无法完成且有价值结果的行动”。

想想销售人员通过研究和展示以前的结果来达成一宗交易,或是研究者使用数据来支撑他们对实验的验证,再或者项目经理援引几个关键先例来支持某一个决策。所有这些观点都可以从一个之前创建的信息库中获益。

而这恰恰是印象笔记的意义所在,每一个要佐证的观点都需要资料库的支撑。

而说到资料库,包括案例、插图、故事、统计数据、图表照片,思维导图,谈话笔记、报价和读书笔记等等 – 这些都是应该记录的东西。

你需要处理的原材料越多,你的来源越多样化,你的论点就越站得住脚。

5.创造共振的机会

看了上面的第四点,你可能会问“那么,积累大量的研究资料与创造力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质量远比数量更重要。其次,印象笔记的设计在质的方面也给了用户很多暗示,比如上传限制,单条笔记的大小限制和有限的3级层次结构(笔记,笔记本,笔记本组)。

你应该认真挑选你要捕捉的灵感和记录的信息。把印象笔记当作是记录你过去所学到的宝贵经验的“智库” – 它应该是有的放矢的,而不是面面俱到。

但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对于要保存的内容太挑剔。经验告诉我们,为保存内容制定明确的甄选标准并不明智。因为只是想想就很累。

相反,将共振作为你的标准。 我们从神经科学研究中得知,当某些东西“与我们共振”时,情绪是会理清而非干扰理性思维。

事实上,我会经常发现,在我保存的信息当中,那些最具应用价值的信息往往一开始是最不清晰的。只是我的直觉告诉我,我看到或听到的东西有些很特别,要等一段时间之后逻辑才会变得清晰起来。


以上。:)






读后感,可以留言。:)

  



hey??长按关注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凤凰社|如何在印象笔记中打造有创造力的工作流?(上)
训练自己“形象思维”,5招就能搞定!
每日学习,一张A4纸,帮你解决思考力问题
关于知识管理
写作者要改变大脑思维习惯,多给大脑留白的空间
7 招打破传统思维,让灵感源源不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