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艾灸调理70种常见身体不舒服,部分有图

1 肠胃不好,灸足三里,神阙,关元。

2 扁桃体炎用灸下颌下的扁桃体点和大椎穴。

        

3 大便不规律:灸近10天肚脐和脐周足三里,按摩百会穴,感觉大肠蠕动增强,每天都有排气,也没有胃肠胀气现象了,便后清爽了再巩固治疗,每周2-3次。

 

4 反流性胃炎可以用化脓灸的方式在中脘穴、足三里还有丰隆处艾灸。


       

     

5 胆囊长了息肉:可以艾灸关元、期门、日月、阳陵泉.

       

   

6 艾灸可以治疗咽炎,方法是在大椎穴点刺放血后,拔罐,然后在艾灸。大椎和天突.(有慢性咽炎的,会导致晚上睡觉打呼。用艾灸盒绑在大椎穴或颈夹脊穴,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7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可以艾灸治疗,用四孔或六孔艾灸盒在腹部的胃经大面积艾灸,还有用单眼灸盒在足三里和梁丘艾灸.

8 糜烂性胃炎可以艾灸治疗,用四眼艾灸盒在腹部的胃经大面积艾灸,还有用单眼灸盒在足三里和梁丘艾灸可以艾灸治疗.


     

9 高血压可以艾灸大椎和百会.


       

10 便秘:灸神阙、关元、足三里.(见上面的图可以找到)

11 早泄灸关元、中极、八髎穴。

       

12 霉菌性阴道炎:灸关元,中极,子宫归来,三阴交。

   

     

13 宫颈糜烂艾灸治疗此病有很好的疗效,取穴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三阴交可以艾灸治疗,是个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的疾病

     

    

14 子宫肌瘤可以艾灸治疗,是个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的疾病。可以灸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三阴jiao.(见上面有图)

15 肾虚应该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八髎穴.(见上面有图)

16 十二指肠溃疡,以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和胃俞、脾俞、肝俞这些辅助穴位为主。

      

      

17 肩周炎,可以艾灸或直接灸更好,还可以灸后按摩。可以在天柱、肩井、肩髎、中府、曲池、外关和局部压痛点。

  

   


     

   

18 腰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艾灸和通窜部位艾灸。

19 功能性子宫出血:灸关元、子宫、三阴jiao和隐白.

20 宫颈炎:灸关元、带脉,加上五味消毒饮“蒲公英15g,金银花10g,野菊花10g,紫花地丁10g,天奎子10g”,不久即可全愈。(见上面有图)

21 肝郁、口苦、焦虑症,先从百会、大椎和中脘足三里开始,逐步体会效果。(见上面有图)

22 预防经常感冒,艾灸最有效果。可以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即可,用温和灸的方式或隔姜灸的方法。(见上面有图)

23 提高免疫力的穴位是中脘、关元、足三里。(见上面有图)

24 肝气不足,脾胃虚,肾阳虚。艾炙中脘、脾俞、肝俞、足三里。(见上面有图)

25 过敏性鼻炎:灸迎香、印堂、肺俞、合谷、大椎。


     


    

(注:以上穴位请参照国家医疗标准图)

祝您健康、快乐、愉悦!
别忙,还没结束呢,各位继续往下看。 
 慢性结肠炎是一组疾病的总称,是指由已知病因或未知原因造成的以炎性改变及功能紊乱为主的结肠疾病。它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大类。特异性即细菌性、阿米马性、结核性肠炎等;非特异性即溃疡性、过敏性、继发性肠功能紊乱性肠炎特异。各类结肠炎虽有差异,但基本病理为结肠黏膜充血、水肿、脆性增加、易出血。本病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短则数月长则数十年。

 慢性结肠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为多见。属于祖国医学“泄泻”、“便血”等范畴。

本病主要病变在于脾胃与大肠,而与肝肾关系密切。而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外因与湿邪关系最大,内因则与脾虚关系最为重要。

【辩证】 以腹泻为主症。湿热下注者腹痛而泻,泻下如注,血便臭秽,肛门灼热疼痛。肝旺脾虚者见腹泻、便秘交替发作时作时止,多因恼怒而发作或加重。脾胃虚弱型者下利日久,便冷稀薄,遇寒冷或食入生凉之物发作,腹部隐痛、脾肾阳虚见黎明泄泻,肠鸣脐痛,泻后痛减,大便稀薄,形寒肢冷

【主穴】 中脘、天枢、气海、上巨虚、阿是穴

【配穴】 湿热下注加阴陵泉、曲池;肝旺脾虚加太冲;脾胃虚弱脾俞。

 【灸器】中药艾条

【灸法】每次3~5穴,每日灸1次,每穴10-20分钟,每10天为1个疗程。

【其他灸法】 取穴于膀胱经的昆仑穴(脚踝关节处)和肾经的燃谷穴(脚部),采取雀啄灸法,两穴四个部位各灸10-20分钟,10天为一个疗程,隔一周再灸。若配合灸足三里和天枢两穴,其效果更好。此症适应于:以阴虚为主,怕冷、四肢凉,迂凉则泻泄者以及习惯性腹泻者。清利湿热,温肾补脾抑肝。

【附注】 患本病后,饮食以柔软、易消化、富于营养,可补充足够热量为原则,避免冷饮、水果、多纤维和刺激性食物。卧床休息,避免精神紧张,做到心情舒畅,对治疗疾病很有帮助。

治疗脾肾虚寒的艾灸疗法: 

艾灸法: 天枢(双)、关元、足三里(双)等穴位进行艾灸。

每穴5~10分钟,隔日一次或三日一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经过治疗,大便成形应停用。

灸前须知

一、用灸,审病症,取穴道,量准寸分,以墨点其穴,候灸。

二、灸法,中药艾条直接灸
三、艾灸注意事项:

1、宜密室、温和无风。孕妇不宜用。
2、慎风节食、保精养神。

3、宜审轻重。上体及当骨处,灸宜少。下体及肉浓处,灸多无害。

三、应灸七十症

1.中风
中风者,卒然中倒,人事无知,口眼 斜是也。方书有中经、中络、中脏、中腑之分。医之乏效者,必须用灸。或未经疗治者,急灸无妨。当其国中之时,先灸百会,或灸尺泽。如口噤者,灸风池。左瘫右痪者,灸风市。如两额暴痛,口眼歪斜,牙关紧闭,失音不语,灸客主人。如因痰而中者,灸环跳穴可也。
    百会穴(从鼻直上入发际五令,旋毛陷中,可容指处。《医宗金鉴》云∶直上耳尖顶陷中是也。)
    尺泽穴(肘中动脉处,即肘弯内横纹当中,屈肘纹见,《金鉴》云∶屈肘横纹筋骨罅中。) 
    风市穴(端立,垂手于股外,中指尖到处。)
    客主人(两耳前骨工宛中间,开口即穴处。) 
    环跳穴(在髀枢中,侧卧,屈上足、伸下足取之。大腿曰股,股上曰髀,楗骨之下、大腿之上、两骨合缝之所曰髀枢,当环跳穴处。)
    风池穴(在耳后陷中,按之引耳内。)

    2.尸厥
   《金鉴》云∶尸厥者,类中风之称也。谓其形厥而气不厥,口鼻无气,状类死尸,而脉自动也。延医不及,急宜灸大敦穴。倘有四肢厥冷,宜灸内庭,又灸行间,不可误也。
    大敦穴(足大指端,去爪韭菜许毛中《金鉴》云∶外侧聚毛中。)
    内庭穴(足大指内,次指本节前歧骨外间陷中。)
    行间(足大指次指歧骨缝间动脉应手陷中。)

   3.偏风
    偏风者,或左肢不遂,或右肢不遂。在左者为瘫,血虚也。右者为痪,气虚也。左瘫右痪者,气血两虚也。总宜先灸百会,次灸合谷。如一偏疼痛,手臂不仁,拘挛难伸,灸手之里,兼灸腕骨。倘痛甚不能提物,灸肩。两手挛痛,臂细无力,灸曲池。半身不遂,灸环跳。按穴灸之,自然却病。 
    合谷(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即虎口,两叉骨缝中。)
    手三里(曲池下二寸锐骨端,按之肉起。) 
    腕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即小指直上处。) 
    肩井(肩端两骨间。) 
    曲池(屈手按胸,肘弯横纹尖尽处)

   4.眩晕
    眩,目花也。晕,头昏也。其病之因有五∶一曰无痰不眩,一曰无火不晕,一曰木动生风,一曰水不涵木,一曰土虚木摇是也。医者莫分,药多罔效,灸神庭穴,自获安全。若未中机,再灸肝俞必验。 
    神庭(从鼻上直入发际五分,即眉心上三寸五分。) 
    肝俞(八节下,各开二寸。)

    5.痿症
    经曰∶肺热叶焦发为痿 ,痿 者,足软而不能步也。其症有五,不可不明。盖痿 属肺,脉痿属心,筋痿属肝,肉痿属脾,骨痿属肾也。总当先灸足三里,甚则灸三阴。灸法得宜,较汤散为胜也。
    足三里(膝下三寸, 外廉,以手掌按膝头中指到处,股外旁也。膝盖骨下三寸,在骨外廉两筋肉分宛宛中,平坐垂足,取之在背,《金鉴》作大筋肉。)
     三阴(足内踝上三寸,大骨下陷中。)

   6.痹症
    痹者,即俗称为风气也,症由风寒湿之气杂合为病。益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湿胜为着痹,往往蔓延不愈。倘三气痹痛,灸环跳,兼灸脾俞、肾俞。足痹不仁,灸腰俞。如手臂作痛,不能提举,灸尺泽。两腿麻木,不能步履,灸风市。按图而灸,庶乎肢体自若耳。 
    脾俞(十脊骨下,各开二寸。)
    肾俞(十三脊下,各开二寸,亦有一寸半。《金鉴》云∶与脐平。) 
    腰俞(尾尻骨节上 间。)

   7.劳伤
    五劳者,烦冗劳心,谋虑劳肝,过思劳脾,过忧劳肺,色欲劳损。七伤者,久视伤血,久行伤筋,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立伤骨,房劳思虑伤心肾也。至于骨蒸劳热,药石乏效者,先灸大椎,并灸胆俞。久嗽劳热者,灸肺俞。久虚不食者,灸上脘。真气虚弱者,灸气海。男子血损者,灸天枢。女子阴虚,灸足三里。凡有一切虚损劳瘵,及至形神大惫,惟灸膏肓穴,可冀挽回,否则无救矣。 
   大椎(三节颈项下,第一脊骨上间。) 
   胆俞(第九脊下,各开二寸。《金鉴》云∶各俞皆去脊中二寸,故不从寸半之说。)
   肺俞(三椎骨下,两旁各开一寸五分。《金鉴》云∶以手搭肩,左取右,右取左,当中指末处。) 
   上脘(脐上五寸。) 
   气海(脐下一寸五分。) 
   天枢(脐两旁,各开二寸许陷中。) 
    膏肓(四椎骨下,两旁各开三寸五分,《金鉴》云∶正坐曲脊,从髀骨上角,摸索至髀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 按其中一间空处,是其穴也。)

    8.咳嗽
    先贤论咳嗽,以有声为咳,有痰为嗽,有声有痰为咳嗽。其初起多因于风寒,延久多成于虚损。若咳甚欲吐,灸身柱。因痰而嗽,灸足三里。气促咳逆,觉从左升,易于动怒者,灸肝俞。咳嗽见血者,灸肺俞,或灸行间。吐脓者,灸期门。日久成劳者,灸膏肓弗误。[久嗽肺虚,而成肺痿。痿者萎也,犹枝叶之萎落也。时吐涎沫,声音不扬,或嗽]
身柱(大椎穴下三节骨下间,按其中。)
    期门(两乳下,第二肋骨端。)

   9.喘症
    喘病之因有四∶有因寒邪入肺而喘者,有因病阻肺气而喘者,有因水停心下而喘者,有因肾不纳气而喘者。统宜先灸天突,次灸中脘,甚则兼灸肺俞。所有哮喘不得卧者,须灸灵台。行动遂喘急者,须灸气海。得能按穴灸之,去沉犹拔刺耳。
    天突(结喉下二寸陷中。) 
    中脘(脐上四寸。) 
    灵台(六节骨下中。) 
    10.血症
    书谓∶吐血成升斗者属胃血也,其余咯血属心,呕血属肝,咳血属肺,唾血属肾。凡有一概血症,总当先灸胆俞。
    血痰灸其上脘。咯血喉中有声,灸其天突。如五劳七伤,诸虚百损而患血者,灸其膏肓,弗可缓也。据(管见),暴患之血症,实火为多,不宜辄灸;灸患之血症,虚火不少,用灸无妨,切须辨之。

    11.汗症
    汗有自盗之分,不可以不知也。盖自汗为阳虚,不因劳动而自出也。盗汗为阴虚,睡而汗出,醒而收也。灸其尺泽,可以奏勋。设未效者,膈俞灸之,必然全愈。
    膈俞(七脊下,各开二寸,正坐取之。) 
    12.肺痿丝,形容枯槁。斯症属虚者多,非肺痈属实之可比。当先灸其肺俞,兼灸膏肓可也。 
    13.肺痈
    久咳不已,胸中隐隐而疼,吐痰腥臭,或吐血脓,是为肺痈。痈者,壅也。良由风寒内郁,郁久成火,火刑金脏而成。法当灸其天突,兼服清肺之方,庶几有效。
    14.惊悸怔忡
    《正传》曰∶惊悸者,忽然若有惊,惕惕然心中不宁,其动也有时;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不静,其作也无时。医家虽有辨别,总灸上脘穴为宜。
    15.健忘
    忘前失后,曰健忘也。良由精神短少、神志不交所致,亦有因思虑过度者,或因所愿不遂者,或因痰溷心者包。病因虽异,皆当灸百会一穴而记忆自强矣。
    16.阳痿
    阳痿者,阳物痿软而不举也。年老之人,则常有之。若少壮之人,是为真火衰惫,法当灸其气海。
    17.阴痿
    阳物收缩,卵阴入腹,皆为阴症也。法宜先灸气海,再灸大椎。
    18.臌胀
    倪氏论臌,有气、血、虫、水、单是也,论胀,有寒、热、虚、实、湿、食、瘀、积、肝、肾是也。方家必分五臌若何?十胀若何?余谓∶臌胀在上,灸于上脘,在中;灸于中脘;在下,灸于下脘,或灸气海。至若胀及两胁者,灸于期门。胀及背腰者,灸于胃俞。胀至两腿者,灸足三里。胀至两足者,灸行间可也。

下脘(脐上二寸。)

胃俞(十一节下,各开二寸。)

    19.肿满

先圣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盖脾主水谷,虚而失运,水谷停留,故成肿满也。后贤分而为四∶一曰水肿,皮薄色嫩,按之成凹也,一曰气肿,皮浓色苍,按之即起也;一曰风肿,走注肿疼,皮肤麻木也;一曰瘀肿,肿而红亮,有血缕痕也。以上诸肿,宜灸内庭。如罔验者,行间、大敦皆可灸之。

   20.瘕

症有七,蚊、蛇、鳖、虱、肉、米,发也。瘕有八,青、黄、燥、血、脂、狐、蛇、鳖也。其实症者,征也,有块可征。瘕者,假也,假物成形。总之不外乎气血交滞。倘因气滞而成者,灸气海。因血凝而致者,灸天枢可耳。

   21.癖

癖者,弦也,有若弓弦,腹有一条扛起,现于肌肉之外。癖者,僻也,隐僻于膂脊肠胃之后。皆宜灸下脘,或灸足三里。

   22.疝气

疝有七,寒、水、气、血、筋、狐、 是也。时俗统称为小肠气。张子和谓疝气虽有七种,总不离乎肝病也。七疝之症,先宜灸气海,继宜灸中极,或灸三阴。若阴囊偏肿者,灸大敦有效。

中极(脐下四寸。)

   23.伏梁

伏梁者,心积也,起于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则令人烦心。当灸上脘,或灸中脘可安。

   24.奔豚

奔豚者,肾积也,发于少腹,上至于心,如豚奔走状,上下无时,久则喘逆,骨痿少气。先灸气海,兼灸中极为是。

   25.香港脚

香港脚者,两脚浮肿而重,湿香港脚也。不红不肿而痛,干香港脚也。不拘干湿,皆宜灸风市灸。倘或红肿,行步艰难,灸大敦穴可愈。

   26.腹鸣

腹鸣者,腹中鸣响也。其因痰饮者,灸上脘。因胃寒而肠鸣者,灸胃俞穴,或灸足三里。

  27.噎膈

噎膈之因有五∶有气滞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积者。虽分五种,总属七情之变。凡药不能效者,上宜灸天突,中宜灸中脘,下灸足三里为要。

   28.反胃

反胃者,饮食能入,入而反出,故曰反胃。良由脾胃阳虚,营运失职,不能熟腐水谷,变化精微,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即王太仆云∶食入反出,是无火也。法当灸中脘、下脘,兼灸膈俞。若未效者,再灸脾俞、胃俞,甚则灸足三里。

   29.霍乱

霍乱症,猝然心腹作痛,上吐下泻,谓之湿霍乱也。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谓之干霍乱也。急灸期门可愈。

   30.头痛

头痛者,有外感、内伤之分。如痛无休息者为外感,时痛时止者属内伤。若因头风而痛,宜灸百会,并灸神庭,合谷、胆俞皆可灸之。若头痛如破,或因内伤,宜灸命门自痊。

   31.心腹痛

真心痛者不可治。今云心痛者,皆胸中胃脘痛也。若胸腹痛者灸上脘,痛而不已灸行间,并灸膈俞。脐下冷痛,灸气海、关元。少腹寒痛,灸中极。夹脐而痛,上冲心痛,灸天枢。

   32.背痛

太阳之脉行身之背,忽被风湿所侵,则背膂强痛,宜灸身柱则瘳。

  33.胁痛

胁痛在左,肝经受邪;在右,肝邪入肺。宜灸临泣可愈。

临泣(从两目中直上,入发际五分陷中。)

   34.腰痛

腰痛有四,当分灸之。如因房劳过度,则肾虚,灸肾俞穴。偶然欲跌则闪挫,灸气海穴。负重损伤,不能转侧,灸环跳穴。湿气下注,不能俯仰,灸腰俞穴。倘连腹而引痛者,灸命门穴则安。

   35.耳聋耳鸣

《绳墨》曰∶肾气充盛则耳聪,肾气虚败则耳聋,肾气不足则耳鸣,肾气结热则耳聋。经谓耳为肾窍,肾虚耳聋宜灸肾俞,耳鸣宜灸风池。初患者先灸百会为是。

  36.目疾

眼科治目有五轮之分∶两属心,曰血轮;乌珠属肝,曰风轮;两胞属脾,曰肉轮;白精属肺,曰气轮;瞳神属肾,曰水轮。其实肝开窍于目,总病实在乎肝。目初病者,先灸百会、上星、神庭三穴。日久内障起翳者,当灸临注。目睛而不了者,必须灸肾俞也。

上星(从发际直上一寸,或眉心上四寸。)

  37.咽喉

咽乃饮食之道,喉乃呼吸之区,不容纤邪所容,否则遂成喉症矣。咽喉疼痛者,当灸内庭。喉疮、喉风者,当灸天突为亟。

  38.齿痛

齿乃骨之余,肾主病也。然则因阳明火炽而痛者,有因风、因虫而痛者,亦有因虚而痛者,方药莫能奏捷,必当用灸。倘颊肿牙痛灸风池,红肿牙痛灸手三里,齿龋须灸内庭也。

  39.鼻血

鼻血者,因于肺肝有火也。肺窍在鼻,肝脏藏血,二经有火内炽则血沸腾,乘肺窍而出者也。急宜灸合谷穴一壮。

  40.脑漏

胆移热于脑,脑漏黄浊之水,由鼻而出,甚则腥秽。亦有鼻塞不闻香臭者。均宜灸上星穴可也。

  41.脱颏

颏者,口之下唇至末之处,俗名下巴也。有因气虚而脱者,有因呵欠而脱者,皆可灸风池穴。

  42.遗精

书谓有梦精出为梦遗,无梦自遗为精滑。大凡梦遗者,由于相火之强。精滑者,由于心肾之损。拟方当分虚实,灸法统宜于关元、中极及之阴交。设未瘥者,再灸肾俞可耳。

  43.浊症

丹溪曰∶浊症之因有二,肥人多湿热,瘦人多肾虚。总之肾虚之质,下焦空豁则湿热阻于精窍,而成赤白浊也。当灸关元,兼灸行间自痊。

  44.淋痛

滴沥涩痛谓之淋,急满不通谓之闭。五淋之别,虽有气、砂、血、膏、劳之异,然皆肾虚而膀胱生热也。若小便赤涩,灸其下脘。小便痛沥,灸其关元。五淋之症,皆宜灸其中极。

  45.溺血

经谓胞移热于膀胱则溺血,是症未有不本于热者。当灸关元数忙。

  46.遗溺

遗溺者,由于中气虚衰,不能摄固所致。老年下元不足,孩提脬气未固多有之。总当灸其三阴。若小便频数者灸大敦,小儿遗尿者灸气海。

  47.便血

便血之症,有肠风,有脏毒。如下鲜血,大便燥结,名曰肠风。血色黯浊,大便溏泻,名曰脏毒。脏毒者灸肾俞,肠风者灸会阳。

会阳(尾尻骨两旁,各开二寸,尻骨节上两旁,各开寸半亦可。)

  48.脱肛

肺与大肠相为表里,故肺热则肛藏,肺虚则肛脱。或因肠风痔漏,或因久痢久泻,或因产妇用力太早,或因小儿叫啼伤气。总须上灸百会,下灸会阳。

  49.痔疮

古人论痔,有牝、牡、虫、血之分。其实皆大肠积热所致。当灸会阳几壮,庶冀而安。

  50.泄泻

泄泻有五,乃脾虚、肾虚、湿寒、湿热、食积也。脾虚则食少便频,肾虚则五更作泻,湿寒则便溏溺白,湿热则下利肠垢,食泻则吞酸嗳腐。在医家当分而治,在灸家先取天枢,其次会阳之穴。

  51.痢疾

古人以赤痢为湿热,伤于血分;白痢为湿寒,伤于气分。凡初患赤白痢积者,法当灸其天枢,兼之中脘。如日久不愈,脾肾两伤者,当灸脾俞,兼之会阳也。

  52.伤寒

伤寒者,由冬令伤于寒邪,法当辛散。其误治也,变为结胸,宜灸期门。若妇人经水适来,邪热入于血室,昼则明了,夜则谵语,亦灸期门之穴。若饮水过多腹胀者,灸其中脘。余热解不尽者,当灸曲池可也。

  53.热病

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至夏为热病。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当用辛凉之剂。设未效者,当灸上脘。若烦闷者,须灸行间。

  54.疟疾

疟疾之病,由夏令先受暑邪,至秋时发为疟疾。秋风欲入,伏暑欲出,表里交争,寒热成矣。连日发者则浅,隔日发者则深,隔两日发者则更深矣。诸般疟疾,法当先灸大椎。痰盛之体,灸其尺泽。日久不已,灸其内庭。按穴灸之,则疟自遁。

  55.黄胆

黄胆有五,曰阳黄、阴黄、酒疸、谷疸及女劳疸。其病本皆不离乎湿也。应灸之穴有四,即上脘、肝俞、胆俞、脾俞是也。

  56.癫病

经谓重阴者癫,癫则多喜,若痴若呆,或笑或泣,缘于所谋不遂而致也。当灸身柱一穴。

  57.痫症

痫症者,忽倒无知,神昏牙闭,角弓反张,抽搐流涎。古人分为五痫,有马鸣、羊嘶、牛吼、犬吠、猪啼等语,究属痰涎蓄于经络也。灸家不须细别,当其初发之时,先灸百会,兼灸上脘。每发每灸,日渐自瘥。

  58.癞病

癞病,疠风也,俗称为大麻风。良由湿胜则生风,风胜则生虫,所以皮肤脱落,肌肉浮紫,满躯作痒,状若虫行。宜灸曲池可愈。

  59.疹病

肌发红点,有若蚊咬者为热疹,细粒透显者为风疹,不透出者为隐疹。隐疹宜灸曲池,风疹、热疹宜乎合谷、环跳。

  60.痰疾

痰属湿,津液所化也。流则为津,行则为液,聚则为痰,上则为涎。其实百病兼痰为多也,灸其上脘,痰自化矣。

  61.饮食

胃司纳受,脾主消导,一纳一消,营运不息。设脾胃衰弱,则失消纳之权。若饮食不思,灸其上脘。饮食少减,灸其中脘。饮食不化,灸其下脘,或灸天枢。食不下、欲干呕者,宜灸胆俞穴也。

  62.调经

月经者,一月一至也。超前退后,谓云不调。女子经水不调者,当灸气海,兼灸中极。妇人月水枯闭者,当灸腰俞可愈。

  63.血崩

血崩之症,良由肝脾两伤。盖肝不能藏,脾不能统,所以经血忽崩。宜灸气海、大敦二穴。

  64.带下

古人治带,有五色之论,而分五脏之疗。又以赤属血、白属气之说。其实带下之病,本在乎带脉,以带脉横于腰间,如束带然,故名也。法当灸关元数壮。

  65.不孕

女子不孕之故,由伤其冲任也。若三因之邪伤其冲任之脉,则有月经不调、漏崩带下。或因宿血积于胞中,或因胞寒、胞热,或因体盛痰多,脂膜壅塞胞中,皆不能成孕也。当灸中极为要。

  66.胎漏

怀胎数月,而经水偶下者,谓之胎漏也。由于劳力损伤,或由冲脉有热,或由气怒伤肝,皆能致之也。宜灸关元自止。

  67.产后

产后之 ,莫能尽述,应灸之症,姑略详之。恶露不行,宜灸中极。恶露不止,宜灸气海,或灸关元。关元、中极只离一寸,一欲其行,一欲其止,分寸不准,灾害并至矣。

  68.胞衣不下

胞衣停滞者,或因气力疲败,或因恶露所阻,皆令不下也。服诸药罔效者,当灸中极立下。

  69.惊风

惊风者,有急慢之分焉。急惊者,忽然搐搦,身体壮热,面红唇赤,牙闭痰迷,兼之二便不通,宜灸身柱、曲池。慢惊者,缓缓搐搦,身体温和,面色淡黄,或睡露睛,兼之大便青色,宜灸腕骨、尺泽。若闭目、摇头、额汗、昏睡、面青、肢厥、频吐清水,此慢脾风,不可救也。

腕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即小指直上处。)

  70.疳劳
小儿疳劳之症,面黄形瘦,肚大露筋,尿如米泔,午后潮热。皆因肥甘无节,停滞中州,传化迟滞,肠胃内伤,则生积热,热盛生疳。宜灸下脘、胃俞,自然告痊。

以上七十症,按穴灸之,自无差忒。若遇跌打损伤、瘀血疼痛、痰核 串、无名肿毒,皆于患处灸之,使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即愈。

正面穴道证治

百会穴:凡中风、头风,风癫、角弓反张、忘前失后、气绝、脱肛、目泪、耳聋,提升阳气。
上星穴:凡脑冷、鼻塞、脑漏、汗不出、目睛痛。 
神庭穴:凡头疼、目眩、出泪、流涕。
天突穴:凡喉疮、喉风、哮喘、气噎、肺痈、咯血、喉中有声。 
上脘穴:凡心腹疼痛,惊悸,痰疾、伏梁、气蛊状如覆盆、风痫等征。 
中脘穴:凡反胃、吐食、心下胀满状如伏梁、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寒癖。 
下脘穴:凡腹胀坚硬、 癖气块、小便赤涩、身体羸瘦。 
气海穴:凡男子阳事久惫、妇人经水不调及滞气成块状若覆盆。 
关元穴:凡男子遗精白浊、脐下冷痛、小便痛涩,妇人赤白带下、经水不调。 
中极穴:凡男子奔豚抢心、遗沥失精、五淋、七疝、小便赤涩,妇人经水不调、不受胎孕。
临泣穴:足少阳。凡目痛内障、赤白翳、腋肿、胁下痛。 
客主人(一名上关)穴:凡两额暴痛、口眼歪斜、牙关紧闭、失音不语。
期门穴:凡伤寒结胁、咳嗽吐脓、腹膨、霍乱、吐泻,妇人热入血室、产后饮食不调。
天枢穴:凡夹脐痛冲少腹、赤白痢疾、泄泻、饮食不化,男子血损,妇人血块。
肩井穴:手阳明。凡手臂酸痛、不能提物。
曲池穴:凡偏风不遂、两手拘挛、臂细无力、肘内寒冷而痛。
手三里穴:凡手臂不仁、肘挛疼痛、颊颔红肿、齿痛、瘰 。
风市穴:凡两腿麻木、左瘫右痪、一切香港脚。 
内庭穴:凡水肿、厥逆、咽喉痛、久疟不食、恶闻人声、口歪、齿龋。
行间穴:凡白浊、尿难、腹胀、心疼、咳逆、吐血、烦闷、短气、手足浮肿、四肢厥冷。
大敦穴:凡小肠疝气、小便频数、阳上入腹、阴痛偏大、脐腹肿胀而痛、尸厥如死、香港脚红肿、妇人血崩。

背面穴道证治

大椎穴:凡劳疾遍身发热、诸疟。
身柱穴:凡脊膂强痛、咳吐、螈 、发热。
命门穴:凡腰腹引痛、头疼如破、里急、螈 。
肺俞穴:凡传尸骨蒸、肺痿、吐血、咳嗽、气喘。 
风池穴:凡耳聋虚鸣、脱颔、口噤、颊痛、牙疼并肿。 
膏肓穴:凡劳伤虚损、肺痿、咯血、咳嗽吐痰、寒热、四肢无力。 
脾俞穴:凡诸般黄胆、四肢不收、痹痛、膈疼、泄痢、翻胃、积聚、疾疟。
肾俞穴:凡腰痛如折、便血、出精、阴痛、身热、耳聋 、膝挛、足寒。
环跳穴:凡中风、中痰、半身不遂、腰胯强直、股痛引肋、不得转身。

艾条的选取
穴位都知道了,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选个好艾条了!
 在传统的三年陈艾里加入穿山甲、红花、怀牛膝等20味中药材,渗透力更强,让灸条更有效!
手工制作,品质保证!我们自用,尚有部分富余,提供给喜爱和需要艾条的朋友。

 现有直径2厘米和3厘米两种(长度都是20厘米)

 

灸法:

将中药艾条的一端点燃后,在穴位上熏灸或灼烫。艾灸时,点燃的一端距离皮肤约3厘米,一般每穴灸10分钟左右,灸至皮肤温热发红,有温热感,而又不致产生灼痛和烧伤皮肤为宜,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也可以配和各种艾灸器使用。

禁忌:

1、大醉 大怒 大惊 大恐 过劳 过饱 情形下禁灸;

2、皮肤过敏者不宜灸。

注意事项:

施灸时,认真操作,防止灼伤皮肤;孕妇施灸遵医嘱。

贮藏方法:密闭、防潮

艾灸调理痛经--
 痛经病因有虚、实、寒、瘀、滞所致,发病机理是一个“瘀”字。《素问*调经论》云:“气血者,喜温而恶寒,温则消而之。”
神厥穴为少腹经脉所聚之处,接近胞宫,使用艾灸热熏,辛温芳香之气容易直入少腹胞中及胞脉气血壅滞之所。使胞脉舒缓,气机畅达,活血通瘀,经血流畅--化则痛止。
功能保健:温经散寒驱风,行气活络,活血止痛,升阳举陷,补虚固脱。用于风、寒、湿痹痛,痿证,虚寒咳喘,泄泻,胃脘冷痛,遗精,阳痿等。以及各种灸法的适应病症

艾条的使用方法

 1、穴位艾灸       将一根条一端点燃后,在穴位上熏灸或灼灸。艾灸时,点燃的一端距离皮肤约10-30mm,一般每穴灸10分钟左右,灸至皮肤温热发红,有温热感,而又不致产生灼痛或烧伤皮肤为宜,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也可以配合各种艾灸器使用。如灸足三里、气海穴等。

2、局部艾熏       可以用3-6根艾条,用胶带捆成一排,距离皮肤10-30mm,上下来回艾熏。当然现在也可以用我们特制的直径3厘米的中药艾条,热力足,可以抵上3根细的艾条!
如痛经:用3-5根中药艾条,来回熏小腹至肚脐,一周2次,一次30-40分钟,能温通带脉、促进小腹的血液循环。
如肩周炎:可用3-5根艾条从颈风池穴到肩部肩峰穴、肩井穴等穴位灸5分钟左右。在艾熏时,一定要保持室内的温度,不能受凉。
 如腹部受凉,腹泻等,可以用几根 艾条熏小腹至肚脐的位置,可以去寒。
如小孩子遗尿,同时伴有手脚冰凉,面色苍白,舌质淡,舌苔白等症状,可以用1-2根清艾条熏肚脐及周围,熏5-10分钟,然后再到背后熏脊柱及肾,可以补气,补肾,去肾寒。
如有口臭,舌质是暗紫或者舌苔发黑说明脾胃寒气非常严重并伴有经络淤堵,可以用3-5根清艾条熏小腹到肚脐周围每天20分钟,隔天一次,坚持一周,口臭就会消失。

 3、全身艾熏     

(1)全身熏艾条前要喝生姜红枣茶。用3片生姜,10粒红枣(去核),10粒桂圆(去核)加水煮15分钟,倒入粉碎机打成糊状喝下。        

 熏完之后要多吃牛肉、海虾补足能量。
(2)将生姜切成很薄的薄片,上锅蒸热、蒸软后待用。
(3)夏季用3~5根中药艾条(冬天用4~6根),到文具商店买一个大夹子,夹住艾条,或用胶带将艾条捆成一排,点燃。
(4)将蒸好的姜片贴在后背上。点燃的成排艾条,保持离姜片半寸到一寸的距离,上下慢慢移动。通常熏30~40分钟。当感到疼痛时可试着离远一些。在初熏时,有的人会感到很明显的烫、痛,那是因为经络不通,大量的热不能很快散掉。如果背后的经络是畅通的,即便整排艾条离后背很近也不会感到痛,只会有温暖舒适的感觉。熏完后拿掉姜片,只要是姜片下的皮肤上是湿的,而且生姜片也是湿的,就说明身体内的寒湿重。而身体内寒湿少的人,在用大量的清艾条熏烤几十分钟后,生姜片应该是干脆的,皮肤上也是干爽的。
(5)在小腹及肚脐的周围都贴上姜片,上下熏20~30分钟。
(6)在双小腿的外侧、内侧,从脚踝至膝部上下、来回各熏30~50下。

自我保健艾灸方法

1、延年益寿保健灸  

穴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气海(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处)、关元(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
分组:第一组,关元、气海、左侧足三里;第二组,关元、气海、右侧足三里。
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分别对准第一组穴位,每穴悬灸10分钟,以各穴位皮肤潮红色为度。第二天用同样的方法悬灸第二组穴位。如此交替悬灸,连续三个月为一个疗程。休息一周,再继续第二个疗程。使用时注意力要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说明:关元、气海、足三里是人体强壮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调整和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增强人的抗病能力。特别是女士,艾灸此三个穴位后,神清气爽,容光焕发,全身特别是小腹部十分舒畅(此种感觉一般要连续灸半个月后才明显)。

2、艾灸治冻疮  

穴位: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之中点处)、足三里穴。
方法:在冻疮局部先揉按5分钟。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对准已发或将发冻疮处,各悬灸3~5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色为度。若冻疮在上肢或耳朵,必须加灸合谷穴3~5分钟;若冻疮在下肢,必须加灸足三里穴3~5分钟。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用本法连续艾灸3天,冻疮不再复发。

3、艾灸治胃痛  

穴位: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足三里穴。
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在中脘穴、一侧足三里穴上各悬灸10分钟,以穴位上皮肤潮红色为度。胃痛可立即缓解。使用时要注意力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说明: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痉挛趋于弛缓,胃蠕动强者趋于减弱;又能使胃蠕动弱者立即增强,胃不蠕动者开始蠕动。因此,除胃溃疡出血、穿孔等重症,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疗外,其他不论什么原因所致的胃痛,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及胃神经官能症等,若以胃脘疼痛为主者,用本法艾灸,均能立时止痛。

4、艾灸美容     

艾灸的美容与一般的化妆品美容,手术美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本质上的,另一个是表面上的。化妆品可以掩饰你的不足,手术可以改造你的结构,可以满足你暂时的虚荣心,但这些都无法给你真正的健康。因为健康而使你青春常驻,容光焕发,思维敏捷,反应灵敏,那又是另一种不同层次上的美。通过吃药,打针或者锻炼,你或许也可以或多或少地达到你期望的效果。但没有灸疗好,艾灸是驱散疲劳,恢复元气,补充体能,平衡阴阳的最有效的手段。 有很多女人脸上不光滑洁净,这往往是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实际上还是阳能不足,而不是像一般所说的上火。
 有这么几种女性:
a、脸上痘痘长得成片的女性,往往有严重的带下病,“清热解毒”往往没有任何效果,因为她们的这种热往往是虚热,而不是实热,补充阳能尚且不逮,何况雪上加霜。所以艾灸是最佳的选择。
b、脸上长有黄褐斑的女性,往往肝肾亏虚,体质严重偏于酸性,用艾灸治疗,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c、虚胖的女性,并不是营养过剩,但营养过剩不过是西医上的一个概念,中医里面没有这样的说法,如果哪个中医也这样瞎嚷嚷,那肯定个半吊子。即使是肥胖的小孩子,也往往并不是营养过剩,而是阳能不足,往往是因为在怀孕期间,父母还有不少的性生活,导致孩子先天不足,肝肾机能失衡,脾脏运化无力。虚胖女性则往往有崩漏暗疾,失血过多。太过肥胖往往是因为脾肾阳虚,太过瘦弱,则往往是肝肾不足。
d、乳头过早地颜色变暗淡,或者乳头凹陷的女性,往往严重肝肾亏虚,冲脉,任脉虚寒,有的甚至还有咳嗽的毛病。
这些问题艾灸都有很好的效果。    

注意事项:

1,大醉  大怒  大惊  大恐  过劳 过饱情形下不宜问灸。

2,皮肤过敏者,对中药过敏者禁用哦。

3,请亲们注意操作方法哦,以免烫伤,孕妇施灸遵医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秘一味药5天治愈肾囊肿!一定要好好收藏啊!
经验效穴
24节气中各个节气的艾灸取穴
倪海厦针灸教程以及临床经验
冬季补肾,让女性永远告别手脚冰凉
艾灸养生,防治疾病,实用的艾灸处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