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钱币鉴定浅见

 建国将近70年,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可古钱币鉴定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眼学”鉴定水平。这种鉴定方法给鉴定者留有充分的想象、发挥、甚至是蒙骗的空间,所谓“专家”乐此不疲,根本不想出现更科学的鉴定方法。至于民间的钱币鉴定,由于条件所限,也不可能采用更科学的方法。但近几年北方出现的大量钱币新品种给古钱鉴定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也令鉴定者频频“打眼”。传统“眼学”鉴定如何才能与这一新事物相适应?下面仅就笔者的收藏实践,谈谈对古钱币鉴定问题的体会。

一、古钱币鉴定的基本内容

一提钱币鉴定,许多泉友往往会认为就是鉴定真假。其实完全意义的钱币鉴定不只是仅凭形制、材质、书法、铸造工艺特征、锈蚀情况等等来判断钱币的真假,而且应该包括根据文字含义,纹饰的象征意义、整体风格特征等信息来判断钱币的性质、铸造时间、铸主等更多内容。也只有把这些相关内容融汇在一起,综合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才会更具现实意义。据此不但可以判断钱币的真假,而且可以判断钱币的文物价值和收藏价值。仅凭“一点否定论”判断钱币的真假是低水平的鉴定。因为从一堆钱币中拣选出真钱容易,钱谱没有的不要、字郭有异的不要、材质不符的不要、锈色不正的不要、模糊不清的不要,一般有几年收藏经历的泉友,收进的可以都是真钱。可是能保证被你拣选过的钱币中再没有更值得收藏的钱品了吗?北方新面世钱币恰恰就是在这方面向泉友提出了挑战。识钱谱所不载、收众人所不取才是难事;而看得清钱币的性质、分得清钱币的种类则更难。所以,从更宽泛的视角审视钱币,收集更多信息和依据进行归纳分析,是提高钱币鉴定水平的客观需要。

二、积累学识、深入实践是古钱币鉴定的必要条件

更宽泛的钱币鉴定内容对鉴定者的学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定者不但需要具有较为广博的钱币学和货币史知识,而且需要具有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许多随机的场合中,鉴定钱币没有查考资料的条件,要求鉴定者必须在短时间内动用自身的知识储备,对钱币的要点形成自己的看法。我感到学会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非常重要。钱币鉴定的过程,其实就是以鉴定者所掌握的知识与钱币自身所携带的信息交互印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鉴定者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分析和判断是得出正确结论的保证。

对于古钱币鉴定,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条件,不断学习、反复实践,鉴定水平才会稳步提高。同时实践又是了解实际情况,开拓视野的良机。宏观的认知,有助于微观的判断。前几年有感于某些“专家”鉴定古董,我写过一首打油诗:“懵懂懵懂真懵懂,不懂不能说不懂,民藏皆假可以真,就看藏家懂不懂?”专家和其他群体一样,混杂一些滥竽充数者、见利忘义者都不奇怪。但大锅饭、铁饭碗体制下豢养的专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习惯于高踞象牙塔里看过时的老黄历。他们宁肯穷尽毕生精力爬向塔尖,也不肯走出塔门深入基层一步。实际上到北方的地摊上走一走逛一逛,和收藏者、商贩打打交道,对新面世古钱币的大体情况是很好了解的。不知著何以见微?以其昏昏,何以使人昭昭?

三、尊重科学史实互证是古钱币鉴定的基本方法

在封建社会,铸钱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科技领域都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有关铸钱的记述在历代正史中都不可或缺,更散见于稗官野史、杂文笔记之中。但历朝铸币都是一个庞大的组合,不可能每一具体钱币都能在史籍中找到根据。五代以后年号钱渐成铸币的主要形式,改元铸钱形成定制。年号钱为其铸主提供了直接的文字依据,因而以物证史、史实互证成了鉴定钱币的重要方法。

以往我们收藏的钱币,多为历代发行的民间流通钱币。可是在近年北方新面世钱币中,却出现了多种传承于历代官府的秘档钱币。比如:和流通钱币一模一样的铅质钱币,比流通钱币更规整、更厚重的精铸钱币,边缘和地张铸阴刻花纹的大钱等等。这些钱币覆盖唐五代以来的历朝历代,数量虽少品类繁多。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系列钱币绝非一句“现代仿制”所能包容得了的,明显形成于一个持续运行的系统工程。这些钱币究为何物?如能从史籍中寻得蛛丝马迹当然是最好的诠释。《宋史·食货志》载:“大观元年,京复相,遂降钱式及锡母于铸钱之路,铸钱院专用鼓铸,若产铜地始听兼铸小平钱。”其中“降钱式及锡母”即为朝廷下发“钱式”和“锡母”之意。顾名思义,“钱式”即为动议铸钱之初的钱币样式。证之实物,我认为那些厚重的精铸钱币就是“钱式”。其特征是与正式行用的流通钱币存在明显差别,或是大小薄厚不一,或是文字有异,或是加铸了特殊的背纹,显见是铸钱设计论证阶段产生的尚未定型的钱币。而与行用钱一模一样的铅质钱币就是古籍中多次提到的“锡母”。因为铅在古代亦称“黒锡”,铅有成本低、比重大、熔点低、易修整、易于反复熔炼使用等优点,利用其作为翻砂铸钱的母钱要优于其他金属。以上仅就钱币鉴定中的史实互证举此两例,囿于篇幅,关于“钱式”和“锡母”的认定问题这里不详加讨论。

为方便审议,钱式一般统一规格,多为35毫米左右和46毫米左右两种,和对应行用钱并非一般大小。这枚治平通宝钱式直径35毫米左右,广穿。为与行用钱相区别,“平”字少铸两点。行用钱中亦见治平通宝广穿小平钱,但书法与此有异。说明钱式上的钱文书法尚未确定。

这枚大观通宝钱式直径亦为35毫米左右,钱背铸特殊标记。行用钱是没有这种背纹的。

嘉熙通宝背穿上“十”穿下“西一”铁钱实物直径39毫米左右,穿上“十”为折十大钱之意。但这枚钱币绝非铁母,因为其直径只有35毫米左右。进一步证明钱式与对应行用钱大小是不一致的。

西夏乾祐宝钱钱式,直径35毫米左右。钱式背面多铸有这种弯月标记,在行用钱上是见不到的

辽代寿昌八年钱式,直径在46毫米左右。寿昌年号实际只有七年,可见钱式皆为提前许久就已形成。此钱文字也与辽代行用钱风格不符,说明钱式只是确定基本形制,之后还要请人正式书写钱文。

宋代九叠篆书皇宋通宝折五型铅质母钱和同版同模子钱

辽代天赞通宝折三型铅质母钱和同版同模子钱

金代篆书泰和重宝折三型铅质母钱和同版同模子钱

尊重科学,是钱币鉴定必须遵循的原则。应该看到,旧中国流传下来的古泉学确有不尽科学、不够精到之处。如果不加辨别,只会任其继续蒙蔽双眼。比如,“母钱要比子钱大一圈”是一直以来的传统认识,据此泉友纷纷将比行用钱大的钱币看作母钱,不管这钱币有多大多厚。这一圈究竟是多大?现在我们已不难查到锡青铜的铸造收缩率只有1.2%,也就是说25毫米的小平钱母钱和子钱的直径只差0.3毫米,厚度差更是微乎其微。这种差距如果不用量具肉眼是很难分辨的。如果用铅做翻砂母钱,铅和青铜两种不同金属入土千年的锈蚀膨胀率也是不同的,两者的差距只会进一步缩小。可见即使是以传统的“眼学”鉴定钱币,也必须拓宽科学的视角。

四、铸造风格、时代特征是古钱币鉴定的重要依据

战国时期,各国铸币形制不一,刀币、布币、蚁鼻钱差别很大。秦汉以来,半两、五铢钱亦大不相同。唐朝一统天下,所铸“开元通宝”钱可谓最统一的货币。但即使是同一政权,前期、中期、晚期铸币的风格也有差别。同一历史时期,不同政权、割据势力、起义政权等等铸币也都各具特色。经过五代十国时期的交互碰撞,年号钱走上了历史的舞台,此后一直沿用了一千余年。期间宋、元、明、清铸币也都各具不同风格。辽、金两朝虽然前后衔接,但铸币风格迥异。这是因为女真人由奴才变成了主子,大金国必须推翻旧制标新立异。同时俘获的宋代铸钱机构及工匠也对金代铸币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历史货币都不及我国丰富多彩,我国历史货币完全可以开辟一个新的学科——比较钱币学。通过对钱币铸造风格、时代特征、地域特征的比较,判断钱币的铸造时间、地点和铸主,进而研究与钱币相关的问题。这也是钱币鉴定的又一重要内容。

面对浩繁的历代铸币,许多泉友不具备根据铸币风格和时代特征断代的能力。特别是对待年号钱,往往采取了根据历史年表简单对号入座的办法,从而导致了错误的结论。比如,近年北方出现一系列历代小平年号钱,上起东汉永寿、建安,下至明代天顺,期间南北朝天赐、保定,隋朝开皇,唐朝武德、天授、乾符、天佑,五代乾化、贞明、明德、开运,宋代建隆、乾德、端拱、天禧、嘉祐、德祐,元末韩林儿龙凤等年号都赫然在列,还有一些失载的年号也跻身其中。这些年号钱有隶书、楷书两种书体,许多都是通宝、元宝成对,个别也有重宝钱。普遍钱文书法粗俗、铸工低劣,虽然跨越数朝,铸币风格特征却是百钱一面。从锈蚀情况看,这些钱币绝非现代赝品。因而个别得之者如获至宝,以为填补了年号钱的空缺。实际上我们如果了解以上朝代的铸币风格特征,很容易就会将这些钱币打入另册。仅从书法而论,汉代隶书刚刚趋于成熟,钱文仍然多为篆书,是不可能出现楷书钱币的;唐代钱文书法多为规整的隶书,亦无出现楷书钱币的可能性。

与其类似,近年北方还出现一系列金代年号钱,有小平和折三两种。小平钱多为篆书钱币,可见有的通宝元宝两铸;折三钱楷篆两体,通宝、元宝、重宝三铸。仅笔者所集,已见有十多个年号的钱币。金代钱币向以精美著称,而这些钱币轮郭深峻不及,背多移范轮郭宽窄不一,已经相形见绌。元、通、重宝一般大小,更令人疑惑不解。从金初“收国”钱开始一直到金末“正大”钱都是一般书法,好似同一人一气呵成,这种情况更无可能。所以这些钱币明显也不是当朝所铸。

以上钱币如非当朝所铸,又可确认不是假钱,其究属什么性质的钱币呢?我国古代有祭祀历代帝王的习俗,笔者认为这些钱币就是后朝铸制的祭祀历代君主的钱币。前文谈到钱币有证史的作用,明察明鉴这类钱币的意义就在于避免误证。比如金代卫绍王完颜永济受其兄金章宗完颜景临终托付,保护两位皇嫂的遗腹子长大继承皇位。他当时必定是又想篡位又怕暴露行迹。所以改元“大安”时确有可能根本未铸钱币。上述钱币中已见“大安通宝”、“大安元宝”两种篆书小平钱,如果认定其为当朝所铸,大安年间未铸钱的历史就得改写了。同样道理,如果认定楷书“永寿通宝”、“永寿元宝”、“建安通宝”皆为东汉当朝所铸,我国铸制年号钱的历史就要提前到汉代,楷书也要出现在汉代人的笔下了。这种误证岂不是造成了极大地混乱?当然,祭祀历代帝王的钱币也有其自身的文物价值。

以上是个人对于古钱币鉴定的一些浅见。也许有人会说:你列举的钱币本身就是假钱,还谈什么钱币鉴定?这正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双方差距如此之大,也只好报以沉默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泰和通宝真假鉴定,钱币市场价值趋势
南京博物院_文物鉴赏_中国钱币之最 历史见证文物奇葩
【转载】探索和认知东北地区新面世古钱币
古代错版钱是怎么产生的?
古钱币五十珍之第二十三珍——保大元宝
罕见完好《大元通宝》蒙文铅质折十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