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明节,和孩子谈谈“死亡教育”
 
(图片来源于网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是一年清明时节,细雨绵绵,哀思不绝。

 

扫墓,即为“墓祭”,是指到墓地祭祀祖先以表孝道,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以前年少时期,每逢清明,父亲都要带上我们兄弟几个去扫墓,追思墓中埋葬的太爷爷、太奶奶。

 

我们全家人肃然默立墓碑前,焚香敬酒,缅怀先人。生者寻根,叶落归根,清明祭祖,彰显的是一种血脉的传承和责任。

 

站在墓前祭拜祖先,才会清楚自己从何而来,将往何处。在潜移默化中,也才更能领会“百善孝为先”的道理。

 

有人说:我们和死亡之间隔着父母,父母在时会为我们遮风挡雨,当父母离开人世,我们就不得不直面死亡了。

 

以前年少不懂事,不怎么理解其中含义。后来年纪渐长,接触了很多生离死别,也才对这句话有了沉重和思考。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我们和父母缘分就只有今生今世,而且是一场不可避免的告别。

 

我们要珍惜和父母这一世的缘分,父母给了我们无尽的关怀和爱护,当父母年老之后,陪伴父母,从来都是不能等的事。

 

生老病死是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人生无法避免死亡。最大的创伤莫过于亲人的离世,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这个残酷的事实。

 

面对生命的骤然逝去,我们除了心痛惋惜,更多的是无可奈何。在死亡面前,我们凡人显得那么渺小无力。

 

不仅我们会对死亡面临恐惧,当我们的孩子年纪渐长之时也不得不面对它,我们该如何让他们了解“死亡”。

 

我们在理智上知道亲人去世是“死亡”,但是感情上却始终无法接受,依然希望亲人的灵魂继续存在另外的世界上。

 

想要改变“死亡”,我们是无能为力,但铭记亲人就是最好的对抗方式。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被人遗忘才是真正的消失。

 

只要我们将逝去的亲人铭记于心,他们也就没有真正的离开,和他们有关的回忆会永远留在我们心里,他们的信念也会由我们来传承。

 

我告诉孩子,生老病死都是我们要经历的事情,我们并不能够无视它们。学会直面它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努力做到向死而生。

 

生命是短暂的,人生的意义在于责任和传承,珍惜有限的时间,承担起我们该尽的责任,向至亲传递关爱之情。

 

“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如果孩子能够从我们身上学会对敬畏生命,也就能够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能够治疗心灵创伤的不仅是时间,亲人之间的关爱之情也会温暖彼此。无论我们身处何处,那份爱的记忆都会永远陪伴对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引用】亲人之间 不该欠的帐?
做最好的父母
清明祭奠故人
越去缅怀我们过世的祖先、父母、亲人的德行,就越容易焕发出人性的光芒和生命的活力--《孝经》(连载07...
有一种累,叫人到中年:父母渐渐老去,孩子还未成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