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偷家族》的教育随想

本文字数约

3400字

阅读时间约

3分钟

从《如父如子》到《海街日记》,从《步履不停》到《比海更深》,淡淡的,暖暖的,有点忧伤,有点起伏,却不会改变对生活的热爱,画面、台词、音乐、节奏都舒缓地流淌在观者的心里。这就是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电影。

我成了是枝的影迷。追随他的脚步,不疾不徐,有如走路的速度,走得波澜不惊,走得温暖踏实,一直走到心也出其不意地静下来……

一直以来,这位被誉为当代日本最接近大师的导演,在中国的知名度,还停留在豆瓣影评中的“小众文艺男神”的定位。但随着2018年的夏天,顶着戛纳金棕榈奖的光环,《小偷家族》成为了这个暑假里的文化热点。太多影评充盈在媒体界面上,讨论着感动,倾诉着怜悯,呼唤着良善,渴望着温情。如此,我本无必要再赘述一篇半是剧透、半是矫揉的蹩脚影评。然而,身为一名教师,从教育的视角来看这部影片,却别有几番独特的感悟。书之如下,不枉一个影迷的致敬。

1

任何学习,都是自我的学习

说来有些不好意思。作为是枝的影迷,我之前都只是在家中观看他的电影,如今是国内院线第一次公映他的作品,我自然要到影院去欣赏。

一个周末的下午三点,诺大的放映厅里竟也坐得满满当当。随着画面一帧帧滑过银幕,半个小时后,耳边竟传来了窸窸窣窣的鼾声。又过了半个小时,陆陆续续有些年轻人提前离场。“唉,是枝的艺术,不是什么人都能欣赏得来的。略带些文化优越感,我在心中轻轻地慨叹。

然而,昏暗的环境、僵硬的坐姿、窒闷的空气,再加上影片中大段琐碎的日常对白,平铺直叙的长距镜头,让我无法找到以往在家中欣赏是枝电影的美好感觉。不知不觉中,我也眼皮下垂、脑袋耷拉、眼皮下垂……

这样的尴尬我还不止一次,上一次是看台湾电影大师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于是,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到电影院里就得去看那些剧情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的“视听盛宴”。而如果想欣赏一部文学性浓郁的文艺电影,则可窝在家中,打开电脑,捧一杯香茗,品一块蛋糕。不必要正襟危坐,不要求一气呵成,看一会儿,累了,再看一会,不太懂,停下来想一会儿。待一部影片看完,哭也好,笑也好,想找个朋友交流也好,想独自写下一点感悟也好,这不正是欣赏电影的美好吗?

《小偷家族》正是这样一部不靠特效,也没有明显的矛盾和冲突的影片,有的只是淡淡的,像白开水一样的味道。像夏日里妈妈亲手烧的,要慢慢冷下来才能喝的凉白开。喝着喝着,于会心处,才尝到那一点点甜味儿。

欣赏电影是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同样,读书也是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精神活动。爱因斯坦说“只有个人才能思考”,也只有个人才能静悄悄地读书,独立地思考,真正领略学习的乐趣。凡我认识的学习型教师,他们冷静清醒,内心充盈,总会利用闲暇时间阅读思索,充实自我。他们有独立见解,面对繁忙的工作压力,总能从容应对。这样的教师爱读会读,有智慧,有趣味,也有教育的激情。他们就这样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学生自会用心观察,深受濡染,才能对“学习”有真切的感知,明白唯有读书,方能改变人的气质。

我阅读,我快乐。任何学习,都是自我的学习。

2

批判精神,永远照亮教育的方向

观影前,一则新闻引起我的好奇。自从《小偷家族》获得国际大奖后,各国媒体一片盛赞:“虽然这是一部温暖动人的家族物语,却拥有强而有力的议题。本片凸显不论先进国家经济如何发达,现今依然有许多人在社会底层挣扎。

而在日本国内,影片却接连引发诸如“是枝裕和在抹黑国民形象,是在卖国”的争议。有人在网上留言:“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像《小偷家族》电影里这样的家庭,在日本现实中或许可能存在,但这样的印象被传播,说实话很让人讨厌。去参加戛纳电影节这件事,甚至让人感觉是在反日。日本是即使有人把装满钱的钱包落在出租车上,都能找回来的国家。

的确,《小偷家族》中反映的日本社会现实有灰暗,也有人性温暖。对此,导演说:“我把近十年思考过的问题,都拍进了这部电影。”对于是枝裕和而言,早已把家庭、亲情等美好主题驾驭纯熟,不需要刻意,就能够拨动起观众心中最柔软的心弦。然而对于《小偷家族》,导演勇敢地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他在寻求自我的突破——不求感动,只求“如鲠在喉”。“我希望观众并不要只说同情他们,观众看完的时候心里能有点难受,并且想到要去做点什么。这是我追求的东西。”——不可否认,导演,做到了。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太一样的是枝裕和,依然熟悉的慈眉善目间,流露出眉间紧锁的批判神色。是的,批判既是一种思维,也是一种精神。“批判性思维”不是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不是对众口一词横加阻拦的傲慢杂音,不是全场举手时横眉冷对的故作另类,不是标新立异偏要说“不”的标榜独行。“批判性思维”是穿过云雾看清事实的真相,是透过纷扰的噪声听见本质的清音,是绝不人云亦云的独立思考,是摆脱从众心理而相信并坚守真理的高尚人格。

从教育者的视角来看,“立德树人者”,必先自己具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考”。诚如王栋生老师多年来的大声疾呼:“要想我们的学生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自己先不能跪着教书。优秀的教师应当无一例外是思想者。培养独立思考、具备批判精神的人,是教育最根本的任务。”

厦门大学的邹振东教授作为导师代表,在2016年的毕业典礼上的讲话震撼了很多人的心。他说:“人,如何能做到不随波逐流?我的建议是永远带走和大学的脐带关系。这种脐带关系,最重要的是一种精神,那就是永远的批判精神——不迷信,不盲从,不崇拜任何东西。永远对现状不满足,永远想改造世界,也永远拥抱世界上的美好。当你和大学保持这样的脐带关系,到50岁后,还会激荡青春的豪情;就是到80岁,还会有一个不老的灵魂。

是啊,真正的教师应当追求这样的教育精神,让自己和学生,一起学会独立思考,都成为“大写的站立的人”。

3

情感,一段相伴的旅程

值得玩味的是,这部电影的日文名字是《顺手牵羊的家族》,中文译名是《小偷家族》。作为语文老师,我更喜欢这个中文名。不仅因为简洁,更因为它让我想起另一部情感电影《岁月神偷》。细细想来,在岁月面前,亲情、爱情、友情,哪样不是“偷”来的呢?

更值得玩味的是用了“家族”,而不是“家庭”。对于这个词,中文日文都保持了统一。有何深意?电影看完,终于明白,聚集在这破旧小屋里的一个完整“家庭”,其实并不是用“血缘”相连接,而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临时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羁绊并不比那些血缘至亲脆弱。“家族”和“家庭”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是一根苦瓜秧上延伸出的不同藤蔓,随着岁月的流转,不可避免地将渐行渐远。彼此连接的,唯有相互的依靠,彼此的温暖。

其实,每一个“家庭”,都必将发展成为“家族”。父母和孩子的联系,在生物的意义上是血缘,在宗教的意义上是灵魂的约会。在超越时空的那个世界里,这一个男人、这一个女人、这一个孩子原本都是灵魂,无所谓夫妻和亲子,却仿佛一直在相互寻找,相约来到这个时空的世界。在一个短暂的时间里组成了一个亲密的家,然后又将不可避免地彼此失散。每念及此,我心中便充满敬畏、感动和忧伤,倍感亲情的珍贵。

影片中,父亲和儿子最后的离别,不正如龙应台在《目送》中所说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如果说,父母与孩子之间是一次生命相约的聚会。那么,老师和学生之间更是一段相互陪伴的旅程。旅程是美丽的,但也是残忍的。旅程结束,不就是分散?正如顾城的诗中写到:

我总觉得,星星曾生长在一起,像一串绿葡萄,因为天体的转动,滚落到四方。

我总觉得,人类曾聚集在一起,像一碟小彩豆,困为陆地的破裂,迸溅到各方。

我总觉得,心灵曾依恋在一起,像一窝野蜜蜂,因为生活的风暴,飞散在远方。

既然分散早已命中注定,那么最可珍惜的便是这一段“陪伴的时光”。孩子们从各个家庭聚拢到学校来,也组成了一个“临时家族”。我们在照看孩子,也是在照看自己,我们经历了生命的又一次成长。和孩子一起学习,重新把童年经历,一次次体会发现奥秘的惊喜。在这段相互陪伴的旅程中,我们和孩子,成了彼此生命中的见证者,无法说清谁给予谁的更多。

影片看完,心中传来泰戈尔的诗歌:河流唱着歌很快地流去,冲破所有的堤防。但是山峰却留在那里,忆念着,满怀依依之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善与恶之间,血缘与亲情之间,还有太多的难以言说
三三有梗:没有血缘的他们,偷来一个家庭
强推!豆瓣评分8.8,这部日本电影被称为这个夏天最治愈系列,观影人数有望创新高!
是枝裕和的电影小说——《小偷家族》等你来领!
电影日记之《小偷家族》
催泪神作《小偷家族》:在这个好坏参半的世界,为什么要坚持良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