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漫谈心理危机中的防范与干预

我们如何理解自杀这件事?

L(即李娜,下文同):说到危机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自杀,那么,作为一名专业工作者,你怎么理解有的人会选择结束生命这件事呢?

H(即胡燕,下文同):心理危机的定义是,当个体评估困境和资源时,认为压力和痛苦超出了自己的应对能力时,就陷入了心理危机。而自杀可能是极少部分危机者会去做的选择。

对于许多来访者而言,痛苦让他们只看到自己的困境,看不到外部的东西,但是我们作为干预者,多听一听,多问一问,也许他的视野能够放大一点,可能有一部分来访者的自杀意念就会松动。对于干预者来说,只要来访者的自杀意愿有所松动,干预就成功了一半,然后他还愿意接着再来咨询,我们的工作就可以继续进行下去。

L:对于学生这个群体来说,自杀的诱发事件可能有哪些?

H:我一定要强调的是,自杀没有一个直接原因,自杀非常复杂,和很多因素有关系,和当事人遭遇的困难情境即压力事件有关系,和当事人的人格特质、认知特点、支持系统有关系,还有神经生物学的因素,比如内源性抑郁症。对于大学生而言,常见的诱发事件可能有失恋、人际冲突、学业压力、经济问题、就业困难等。但是,我依然想强调的是,绝对不能单纯地看待压力事件对自杀的影响,出现了一个压力事件,当事人如何理解它,有没有支持系统支持到他,他的心理弹性如何,等等,这些综合起来,当事人自己会做一个评估,只有当他自我评估,压力太大,自己没有资源能够应对,也没有支持系统可以帮到自己,这个时候他才会绝望到想要自杀。可是这种自我评估是主观的,是会变化的。

L:所以我们要不断强调,痛苦超出个体应对痛苦的资源时,自杀就会发生。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资源这部分,需要不断地评估。

H:对,评估他的资源,还要去理解他的痛苦因何而来。那个痛苦一定是一个主观的感受,每个人对诱发事件引起的感受是不同的,对你来说不算痛苦的事情,对他来说可能就是很大的痛苦,就像有些人失恋之后可以很快调整过来,有的人却痛不欲生,所以当事人那个主观的感受一定要被看到、被理解。

L:我们刚才说的是一种有外部事件刺激的情况,那你有没有遇到不明原因的危机个案?

H:非常少,我遇到的危机个案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原因,这个原因不一定在当下。我们习惯于把自杀原因和诱发事件画等号。但是对有的来访者而言,在他有自杀想法的那段时间,他可能真的没有遭遇很明显的诱发事件。也许在很早很早以前,他就有一些潜在的心理创伤,最近被很小的事件激活了,或者长期以来他一直感受不到爱,或者突然有一天,他觉得这种无意义的生活不想再继续下去了。所以我讲的原因,是指每个危机个案背后都会有导致它症状的许多因素在综合起作用,那些因素都是我们做危机干预和心理咨询时需要去了解的。

L:北京大学的徐凯文老师提出了“空心病”的概念,他说越优秀的学生越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他们可能就是觉得没有什么意义,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H:“空心病”患者被定义为这样一部分人,他们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好,社交能力也不错,各方面的能力都很优秀,但是他们一直都特别看重别人对他们的评价,他们做这些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他们日复一日这样做的过程中,慢慢就享受不到追求成就的快感。

所以,徐凯文老师说,这部分人即便去医院,从症状上看很容易被诊断为抑郁症,就是情绪低落、快感缺失、无意义感、对生活失望,等等,但对他们用常规的抗抑郁的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我个人的理解是,一个人他一直都在去塑造别人眼中的自己,他没有为自己而活,他可能没办法开放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他对于自己和这个世界可能有许多不合理的信念,比如“我只有表现优秀,才会被人喜欢”。

这些年,我观察了很多学生,我总觉得有一些学生,他们不太容易抑郁或者说有自杀想法,比如说,他们很容易从生活当中的小事感受到快乐,他能够经常发现和感受到生活中的美,这种美可能是一些很微不足道的细节,比如春日的小鸟、夏夜的星空、秋天的桂花、冬天的白雪。其实小孩子很容易做到这些,我女儿今年六岁了,她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带给我很多我看不到的美景,比如幼儿园里的秋千,路边的一朵野花,那种发自内心的欣赏美的喜悦。我想每个孩子都一样,都有发现美的能力,但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我们的认知能力越来越强大,但我们感官体验的能力反而变弱了。

 自杀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

L:可以介绍一下华东交通大学的自杀危机预防体系吗?

H:我们华东交通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网格化心理教育模式,危机干预体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学校有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这个小组的纵向成员包括分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校长、学工处处长、各个学院的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心理咨询中心。此外,还有每个学院的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保健员,这是人员的构成部分,确保了“校—院—班—寝” 全面覆盖,有一套相对完善的危机预警与干预方案制度。具体工作大概分三个方面:首先是危机前预警,主要是排查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其次是危机干预;再有就是危机后干预。对于有高自杀风险的学生,我们会在发现的当时做一些专业性的处理,比如我们会和当事人一起讨论他有哪些资源和选择帮助他去应对危机,最终他能做出最有利最可行的选择。有一些学生可能严重到需要休学,一般在休学时他需要向心理咨询中心出示医院的诊断证明,在休学前我们也会给出相应的建议,比如在休学期间当事人和家长可以采取哪些有助于他的康复的措施。

L:具体又有哪些有效的措施呢?

H:我想我们做的许多尝试都是有效的,除了心理危机的三级动态预警之外,我个人认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尤其重要,我们学校大一新生会接受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另外每个学院都设立心素部,他们也会定期开展心理沙龙等活动进行心理科普。

对于心理高危学生,我们会动态追踪,直到他顺利毕业。还有,我们中心这个学期制作了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手册给学生和家长,我们希望学校和家庭能形成一个合力,帮助来访者更好地恢复心理健康。

L:什么样的情况会纳入心理危机档案库?

H:被医院确诊精神分裂症、中度以上的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的,有高自杀风险的,有过自杀未遂行为的。

L:这些学生如果继续在校学习的话需要提供哪方面的支持?

H:我们会结合医院的诊断来看,对于严重心理障碍者,如果来访者的求助意愿较强,配合度好,同时也在接受药物治疗,也长期在我们这里接受心理咨询,我们能够动态了解到他的情况,就可以比较放心地让他留在学校,父母不陪读也可以。但是,如果这部分学生本身非常抵抗学校心理咨询,药物依从性也不太好,我们可能就会建议父母陪读。

L:对于休学这个问题,如果学生、家长和学校老师的意见不一致,出现冲突的时候,一般怎么协调?

H:通常,我们会坦诚地和家长交流,比如,告诉家长,当事人症状的严重程度会对他的学习、社交和生活造成哪些影响,他在学校继续就读可能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存在什么样的风险,等等。如果家长还执意要求孩子在学校就读,我们就会建议家长陪读,如果家长不肯陪读,我们可能会和家长一起拟定一个安全计划,这个计划会写明:学生目前存在哪些心理症状,带来了哪些影响,学校可以给他提供哪些帮助,家长需要提供哪些帮助。

L:咨询师和危机中的来访者也会制定安全计划,这个和你之前说的安全计划有什么不一样的?

H:咨询师和来访者制定的安全计划更多的内容是涉及应对问题,就是当来访者在绝望的处境中感觉到极度痛苦时,这个安全计划可以提醒他,他有哪些资源可以使用。我们会一起讨论,然后列出来,比如:当你特别绝望,特别痛苦时,你能做什么?最容易的是从他自己能做的算起,比如说离开当下那个处境,出去散个步,吃点东西,做一些能让他快乐的事情,如听音乐或看电影,或打电话给好朋友;最后一条,包括给父母打电话,或者去最近的医院,给咨询师打电话,等等。把他在冷静的时候能想的事情都列出来,写在纸上,把它贴在最醒目的地方,让这些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在当事人的脑海里呈现,因为在危机的时候我们往往陷入认知狭窄,但是只要有一念之差,可能就不会走向极端。

L:在做危机干预工作的时候,很容易遇到超出咨询范围的学生,他可能需要就医,你是怎么处理的呢?

H:对于新手咨询师,碰到危机学生,一种情况是转介到资历更高、经验更丰富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那里;另一种情况是转介到医院,我们中心目前转介到的医院主要是江西省心理康复中心、南昌大学一附院、南昌大学二附院,这三所医院都是有心理专科门诊的医院,江西省心理康复中心还有住院部。当然,这样的转介,我们会与来访者探讨转介的原因和目的,避免让来访者产生“被抛弃”的感觉,也澄清他对就医的误解和担忧。

L:那些休学之后的学生重新回到学校,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有什么需要心理咨询师去帮他们应对的?

H:这个属于危机后干预,一般休学之后的学生来复学的时候,需要持有医院的康复鉴定,复学时,我们也会给他做一对一的访谈,评估他经过一年的休学之后,症状是否得到缓解或者消除,是否需要在学校继续接受长期心理咨询。

对于有实际困难的心理高危学生,我们也会通过辅导员给他提供一些切实的帮助来减少心理危机诱发事件的发生,比如调换宿舍、由班干部带动他参加社交、安排学习互助小组,必要的时候可能去跟任课老师交流,给予他一些功课上的辅导。如果有些学生的心理危机与家庭贫困有关,辅导员也会优先给到他相应的助学金资助或者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

L:这些学生复学时,医生开具的康复鉴定是必要条件吗?

H:如果学生因为心理问题休学,我们的初衷是希望他休学后去医院做一个长期的心理治疗,如果他不去做治疗,那可能他复学之后很快又会因为严重的心理症状面临休学。去正规的精神专科医院做心理治疗的话,我们能看到他的病历,医生会在病历上写明他的病情进展和好转情况,那么这个病历也可以作为复学的鉴定。

L:在具体的工作中,除了我们聊到的之外,你觉得还有哪些因素可以有效预防危机的发生?

H:我想是来访者的积极资源吧。他总会有一些留恋的东西,比如对父母的爱和挂念,还有一些未完成的理想和希望。有的时候,对于一个绝望之人,来自陌生人的一句温暖的问候,都很可能是阻止他自杀的牵绊。所以,我们每个人平常多去留意一些周围人的状态,不那么吝啬地给出一些真诚的问候、一些笑容,而这些可能都是有帮助的。

这一点我特别有感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来访者会经常告诉我他们在寝室里的卧谈会,但现在,随着手机的普及,室友关系没有过去那么亲密了,大家回到宿舍之后都会各自玩手机,而通过手机的沟通其实和直接面对面的沟通是很不一样的。在过去没有手机的时候,我们会去观察别人的表情,适时地给出一些关心的话语,而现在,手机把我们的眼睛和脸都遮住了,这样的冷漠可能会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这也是我们学校建立寝室心理保健员的目的,如果寝室心理保健员每周抽出几个时段,带着室友一起做个卧谈会,大家敞开心扉,随便聊聊天,这样的温情应该会在不经意之中留住一些心理危机者的脚步。

 对危机干预团队的专业支持

L:危机干预的团队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咨询师一样有督导体系的保护,其他的人,比如心理委员、寝室心理保健员,他们是怎么去应对相关的工作压力呢?

H:我们在挑选心理委员的时候,可能就会挑选那些自我调节能力、抗挫折能力都比较强的孩子,他们有一定的担当能力,有爱心、有耐心。他们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做一些初步的危机排查,属于危机预警的一部分,只需要及时发现和转介危机,所以相对来说压力可能没有那么大。还有后续的陪伴,比如心理高危学生短暂休假回校之后,心理委员或者寝室心理保健员可以给一些实际的陪伴和支持。我们也在设立朋辈心理辅导员,也希望这部分人可以支持到他们,类似于对他们进行朋辈督导。

L:我们对辅导员有哪些专业上支持呢?

H:就我们学校而言,有许多辅导员是考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他们本身就有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基础,也一直都没有间断过这方面的学习,江西省教育厅也会定期组织一些辅导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学工处也会定期派辅导员外出参加一些心理治疗相关的主题培训。去年开始,我们每周二上午组织了一个辅导员沙龙,心理中心老师会与辅导员进行案例研讨和同辈督导,还有一些专题学习。

L:危机干预的工作带给你自身哪些影响呢?

H:每年毕业季的时候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当我看到那些曾经在危机档案库里的学生,能够顺利地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内心是很欣慰的。当你看到曾经落入尘埃的生命重新绽放光彩,那种喜悦、那种成就感是无法比拟的。

我想,这些年危机干预的工作让我的心变得更自在,视野格局会更大,不再很容易为一些小事情而纠结或苦恼。

L:现有的工作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空间吗?

H:如果未来能和医院建立合作,精神专科医生定期到学校坐诊,可以提高危机干预的阳性准确率,而心理咨询师定期接受专业的督导,可以预防职业耗竭。

  文化特质及系统层面的支持 

L:台湾的学者王浩威曾说,华人的心理问题永远和家庭纠缠在一起,比如说在集体文化中很难去谈论界限,你觉得中国文化的特质对自杀问题有哪些影响?

H:我感受特别深的文化特质是“报喜不报忧”,很多学生不愿意和家里人说不好的事情,所以当他们遭遇困境的时候,他们不会去告诉父母。

此外,还有“争做人上人”。我们出生后,总是被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这对于心理弹性不太好的孩子会造成较大的压力,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至于边界问题,在独生子女身上有一些表现,比如不知道如何去照顾别人的感受,在宿舍里我行我素,大声说话,打游戏到很晚,等等。我们生活在一个集体环境里,表达自己需求的同时也要照顾别人的感受,尊重每个人的边界,这个部分是需要我们去学习的。当然跟边界有关的心理表现还有许多许多。

另外,还有病耻感的问题,有些孩子休学之后,父母会觉得因为心理问题休学是一件特别耻辱的事情,得掖着藏着,不能告诉任何人,这个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压力。另一方面,有些学生休学在家,父母可能会让孩子什么都不干,对他无限度的忍让、包容,这也不利于孩子的恢复。据说西方的学校高考完之后会有一年间隙年,这一年学生可以专门去做一些自己爱做的事情,比如说旅行、打工、做义工等,他们可以过一种特别想要尝试的生活,休学的学生如果换一种方式去体验一下生活,或许休学就不是坏事。

L:我们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自杀预防、干预要有效,要有政策、资金、媒体等系统层面的支持,去年在一些地方出现了自杀模仿事件,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H:发生了一起自杀事件后,我个人不建议围观者用手机拍视频,现在自媒体传播的速度太快了,他们会把这样的视频放到网上迅速扩散,这不仅是对逝者的不尊重,也是不科学的传播自杀的方式。我们提倡媒体对自杀事件的报道做到“八要八不要”,比如不要把自杀者具体的个人信息报道出来,不要用大幅的、血腥的照片,不要在比较醒目的位置报道,等等。

所以,科学的报道就是客观陈述自杀,解释自杀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存在哪些相关因素,更重要的篇幅放在描述当事人生前的心理状态、列举出相应的求助方式、指出所在地的正规心理援助机构等上,然后要鼓励及时救助类似问题的人,重点提醒大家珍爱生命。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

来源:《教师博览》(原创版)2020年2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4000 万学生与「卡顿」的心理干预系统
朋辈心理学
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案例
小学生心理疏导及心理疏导的常用方法
干货!对比《女心理师》,看看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到底怎么做
危机干预中心理救援的“十不要”,你知道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