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师课堂丨陈锋《湖心亭看雪》获2018年第六届“教育艺术杯”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初中组一等...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

陈锋

获2018年第六届“教育艺术杯”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初中组一等奖

(屏显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古文,课题是——

生(齐):湖心亭看雪。

师:哪位同学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

生:在湖心亭看雪。

生:到湖心亭去看雪景。

师:很好,谢谢你!老师再问一句,你知道湖心亭在哪里吗?

(生摇头。)

师:其他同学知道吗?

(生沉默。)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屏显。)

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西湖》[清]周起渭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师生齐读。)

师: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生:这两句诗是说,如果西湖是一轮明月,湖心亭就是月亮里的广寒宫。

师:非常好,现在你们知道湖心亭在哪里了吗?

生:在西湖里。

师:湖心亭的确是观赏西湖美景的最佳去处。三百八十多年前的一个雪夜,有位文学巨匠独往湖心亭去看西湖的雪景,他看到了怎样的一番美景呢?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同学们之前知道今天上什么课吗?

生(齐):不知道。

师:好,没关系!现在,请同学们试着读一遍课文。读不准的字音标注出来。

(生试读课文。)

师: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读一遍。

(一生朗读。)

师:刚拿到课文就能读得这样流畅,非常棒!老师还想看看其他同学的语文功底怎么样。来,同学们一起看大屏幕。

(屏显。)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与余舟一芥()有两人铺毡()

对坐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舟子喃喃()曰

师:同学们能读准字体加粗的字的读音吗?谁来试一试?

(生踊跃举手,师选择后排的一位学生读。生将“强”读成第二声。)

师:同学们有没有纠正的?

生:“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强”应该读第三声。

师:很好!“强”读第三声,是“尽力”的意思。还有其他不同意见吗?

生(杂):没有了。

师:那同学们一起来读大屏幕上的语句。

(全班齐读。)

师:读古文要注意断句,也就是停顿。同学们刚才读时,关注这两句的朗读节奏了吗?

(屏显。)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师:谁来试着读一读?

生:湖中/人鸟声/俱绝。

生: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师:同学们有没有不同意见?

(师环视教室,生默然。)

师:看来,大家都同意这样的停顿啦。老师补充一个文化常识,“酒炉”在明代一般指“酒肆”或“酒店”。同学们现在有没有发现?

生:老师,②句应该读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师:说说理由。

生:根据您刚才补充的内容,“酒炉”在明代一般指“酒肆”或“酒店”,那“酒炉”在②句中就不能放在一起理解。②句应该理解为“一个童子正在烧水温酒,炉子上的水已经烧得滚沸”。这样理解才更符合文章内容。

师:很好,我也赞同你的理解。其他同学呢?

(生点头。)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生齐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很棒。但是,同学们要想继续读好这篇文章,还得进一步了解课文大意。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课文大意。读课文时要勾画出不太理解的词句。

(生自主译读课文,师巡视点拨指导。)

师:同学们都译读完课文了。现在,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不明白的词句,不能解决的举手提出来。

(生交流解决,没有人举手。)

师:同学们有不明白的词句吗?

(生无人应答。)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结合课下注释,能够自行读懂课文了。那现在老师就考一考大家。

(屏显。)

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

惟()长堤一痕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师:课下注释中没有解释这些加点的词语,同学们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它们的意思吗?同学们可以说出一个或两个,如果你够厉害,也可以全部说出来。

(生踊跃举手。)

生:“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是“消失”的意思。

师:正确。你能再举一个“绝”是这个意思的语句吗?

生:《三峡》中“哀转久绝”中的“绝”。

师:非常棒。其他字呢?

生:“是日更定矣”中的“是”是“这”的意思;“惟长堤一痕”中的“惟”是“只”的意思;“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中的“而已”是“罢了”的意思。

师:哇!你太厉害了,一下子就准确地说出三个词语的意思!看来,你的积累很深厚啊!剩下的其他两个词语呢?

生:“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强”是“尽力”的意思,老师已经说过了。

师:哦!你真细心。我在纠正同学的读音时说过这个词的意思,他顺手就记在了书上,这真是一个好习惯。还剩最后一个。

(生默然。)

师:看来,最后一个大家都不知道。那就由老师来告诉大家吧。“与余舟一芥”中的“芥”,本义是“小草”,这里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请同学们批注在这个词的下面。

(生批注。)

师:看来,这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大家也积累得比较扎实。学习古文,还要积累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词语,课下注释中就有两个。

(屏显。)

更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成为“定更”。

三大白:白,古代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齐读。)

师:了解这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词语的意思,有助于我们了解传统文化。比如,现代汉语里有一个成语叫“夜半三更”。大家现在知道“三更”是在什么时间段了吗?

生:夜里十二点到凌晨两点。

师:还有“白”,“白”原指古代罚酒用的酒杯。大家知道的古代表示“酒杯”的词语还有哪些吗?

生:樽。

生:壶。

生:斗。

师:非常好!还有大家学过的月下独“酌”中的“酌”,还有我们今天依然在用的“盅”。看来,词语翻译已经难不倒大家了。那句子的翻译呢?全文最难翻译的是这一句。

(屏显。)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哪位同学试着用现代汉语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西湖上的影子,只有长堤上一道痕迹,湖心亭一点点,和我的小船……

(生停顿。)

师: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一下?

生:我觉得,翻译“一痕”“一点”这样的词语,挪到前面更好。

师:哦?那你来试试看。生:西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长的河堤,一点点大的湖心亭,和我的一芥小船,小船上是两三粒人影罢了。

师:你翻译得非常好。同时,你还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翻译方法——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文言文的语序进行翻译。但是,老师还有一个疑惑:我们今天怎么用“一芥”这个词?

生:我们今天用“一叶”表达“一芥”。

师:是。所以说,翻译古文时有的词语还得转换成现代汉语。还有,“一点点湖心亭”的意思好像不够清楚。哪位同学来试着翻译得更清楚一点?

生:一点湖心亭的影子。

师:很好,意思正确,但是前面已经有了“影子”,这里要换个什么词才能避免单调呢?

生:样子。

生:轮廓。

师:大家认为哪个词更好呢?

生(齐):轮廓。

师:是,我也赞同。由此可见,翻译文言文还得注意用词典雅。我们一起来看《教师教学用书》给出的参考译文。

(屏显。)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师:还有其他不懂的语句吗?

(生摇头。)

师:看来是没有了。现在,同学们再齐读一遍课文,边读边领悟文意。

(生齐读。)

师:读懂了课文大意,我们再看课题“湖心亭看雪”。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文意,将题目扩展成完整的一句话。

生:张岱湖心亭看雪。

师:很好,他补充了“人物”这一要素。

生:张岱晚上八点多到湖心亭去看雪。

师:很好,他又加了“时间”这一要素。那题目有没有告诉我们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呢?

生:告诉了,看雪。

师:很好。现在同学们跳读课文,快速找出张岱写雪景的句子。

(师板书“雪景”。)

生:“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摇头。)

师:看来大家意见很一致啊!这句写得太好了,好到什么程度呢?老师来告诉大家,这两句写绝了西湖的雪景,以至于后来再无人能超越。有同学可能疑惑了,这到底美在哪儿呢?我怎么没有感觉到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我们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两句。

(一生读。)

师:你读得很好,读音准确,节奏明确,但缺少了一点味道。来,同学们看大屏幕。

(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师:老师读画横线的字,同学们读其他字。

(师生分读。)

师:老师和大家读得有什么不一样?

生:老师的语速比较慢。

师:你的发现很好。老师是一边读一边想象句子中出现的事物,所以自然就读得慢了。现在,我们换过来读。

(生读画横线的字,师读其他字。)

师:很好,同学们读得也慢了。现在我们连起来读。

(师生齐读。)

师:很好。但老师觉得三个“与”字重复了,去掉后我们再读一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觉得可以去掉吗?

生:不可以。有“与”字感觉所有的景物都连在一起了,天与地都是白茫茫的。

师:太棒了,你能用语言描绘自己感悟到的意境,很了不起。确实是这样,三个“与”字将天与地连为了一体。细心的同学发现了吗?这两句话中,只有三个“与”吗?

生:还有一个“与余舟一芥”中的“与”。

师:是的,这句中的“与”字,不仅有上下相连,而且有远近相连、大小相连;不仅如此,与”字还把作者“与”入了这茫茫的天地之间。“与”字的使用,真可谓妙到了极致!

(生若有所悟。)

师:现在,我们来读第二句。

(屏显。女生读上句,男生读下句。)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画线字蓝色标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画线字红色标注)

师:女生读的是原文,男生读的是改文。同学们说一说,画线的词能否替换?为什么?

生:不能,原文的用词更符合情境。

师:哦?情境?能不能具体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境?

生: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

师:你的感觉有道理。原文中的几个词,将“湖上影子”写得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营造出了一种如梦如幻的意境。替换后的词则所写事物过于清晰,不仅不符合实际,而且意境全无。看来,大家都感悟到了西湖雪景的美了。可是,老师突然觉得这两句中用了这么多的“一”,很单调,破坏了西湖雪景的美感,同学们觉得呢?

(屏显。“一”用红色标示。)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生:不单调。我感觉前面的“一”是一个整体,后面的“一”则是分开的。

师:很好,确实如此,前一句中的“一”字,写出了天地之间的迷蒙苍茫;后一句中的“一”字,写出了堤、亭、舟的微小;前句极大,后句极小,在极大与极小的对比中,人如沧海一粟。这样,天与人就通过“一”合在了一起,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张岱“此句一出,无人超越”的原因。

(师板书“迷蒙苍茫”。)

师:现在,同学们再齐读一遍课文,感受一下这种“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吧。

(生齐读。)

师:太美了!老师也想体验一下。现在,我就试着用吟诵的方式读一遍。同学们体会一下有什么不一样。课后,如果有同学对吟诵感兴趣,可以找资料了解一下,这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啊!

(师吟诵,全班鼓掌。)

师:谢谢大家的掌声。其实,古人写文章时都是通过边写边吟的方式完成创作的。所以,吟诵最接近作者当时的创作情境。说到这儿,老师突然想起一个问题,我们遇到美景时一般都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去描述,比如朱自清的《春》中的这两句运用修辞手法了吗?

(屏显句子。)

生:没有。

师:这两句虽然没有运用修辞手法,所写景物却依然美得令人陶醉。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呢?

(生默然。)

师:老师来告诉大家,这种表现手法叫白描。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屏显。)

这种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不事雕琢,寥寥几笔就勾勒出绝妙的“湖山夜雪图”的写作手法,叫白描手法。

师:问题又来了,描写自然美景,同学们往往喜欢反复渲染,可作者为什么只用白描手法呢?

(生默然。)

师:老师来给大家补充一则材料。

(屏显。生齐读。)

无论山水,还是园林,张岱都崇尚清幽、淡远、自然、真朴。这种审美意趣和追求,反映在他的山水小品文中。(《文学教育》)

师:同学们有答案了吗?

生:因为张岱崇尚自然,所以他才用白描的手法进行纯天然描摹,而这也符合张岱的审美意趣。

师:你回答得非常好。别人看到美景是极尽渲染之词,张岱则是喜欢用淡远自然的心境看待美景。这正是他审美意趣异于常人的表现。

(师板书“淡远自然的审美意趣”。)

师: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由这种审美意趣,可以看出张岱内心有怎样的情怀呢?同学们再读一遍标题。

(生齐读标题。)

师:为什么标题不用“湖心亭赏雪”,而要用“湖心亭看雪”呢?解决这个问题前,同学们再跳读一遍课文,找一找看雪的人有哪些。

(师板书“看”。)

生:张岱、舟子、童子、亭子上的两个人。

生:由“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可以看出“舟上”不止张岱和舟子两个人,应该还有其他人。

师:你读得很细致。问题又来了,那在张岱眼里,真正看雪的人有哪些呢?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生讨论。)

师:在张岱眼里,舟子是真正的看雪者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文中有“独往湖心亭看雪”。虽然看到雪景的人不止张岱一个,但他还说是“独”,这说明在他眼中舟子等人不是真正的看雪者。

师:言之有理,那童子是看雪者吗?

生:也不是。他只是烧水温酒,做服务工作的人。

师:是,不管是童子还是舟子,都不是心甘情愿来看雪的。的确,谁愿意在大雪后的寒夜,半夜出门啊!躺在被窝里多舒服啊!由此可见,童子和舟子这些世俗之人,都不入张岱法眼。铺毡对坐的两人,张岱又是怎么看待的呢?大家讨论讨论。

(生讨论,师参与其中一组。)

师:我们请这组同学来回答。

生:张岱认为他们也不是真正的看雪者。首先,张岱是“拥毳衣炉火”带“一舟子”,由此可见他只带了必备物品,完全是冲着看雪去的;而铺毡对坐的两人却带了毡子、酒、炉子、童子,装备齐全,由此可见这两个人不是去“看雪”,而是去“赏雪”。其次,由“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一句可以看出,张岱是不愿意和他们喝酒的,只不过碍于面子才不得不应付一下。此外,从“白”也可以看出他不高兴,而且对后面两人的客套话也是答非所问。这也表明张岱不喜欢这两个人,对这两个人破坏了他的雅兴感到不满。

师:你答得非常精彩。其他同学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认为张岱遇到这两个人是高兴的,这由后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可以看出。这是张岱借舟子之口表明自己和亭上两人是一样的“痴”迷于眼前的雪景。

师:读书就是要有自己的见解,不受他人干扰,很好。请大家齐读课下注释①。

(生齐读课下注释①。)

师:我再给大家补充一则材料。

(屏显。)

必也寻三外野人(三外野人:南宋诗人郑思肖在宋亡后隐居吴下,自称三外野人),方晓我之衷曲。

(张岱《自为墓志铭》)

意思是:只得寻找三外野人郑思肖那样的隐士,才能知晓我难以吐露的情怀。

师:现在你的见解有变化了吗?

生:有了。张岱说,只有已故南宋诗人郑思肖才懂他,当世之人无人懂他。

师:这是张岱自己写的墓志铭。只有经历亡国之痛,且坚守内心操守的人,才能懂张岱。在张岱看来,世俗之人根本不懂他内心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虽然湖心亭看雪此事发生在明代,但此文却写于明亡之后。写作此文时,张岱的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呢?试着用四字词语说一说。

生:亡国之痛。

生:故国之思。

生:孤高自傲。

……

师:我们可以用“遗世独立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来概括。

(师板书“遗世独立”“孤高自赏”。)

师:在张岱看来,舟子是世俗之人,自然不懂深夜看雪这种文人雅趣;亭中两人虽有雅趣,却也只是去湖心亭赏雪,根本不懂他“看雪”的孤独。这就是独往湖心亭看雪的张岱——纵然对故国有万般眷恋,却无力扭转乾坤,唯有独隐山林,在日升月落、雨洒雪飘中追忆前朝往事,重温故国的繁华与美丽。这是一种何等的悲凉与孤独啊!

(师板书“独”。)

师:现在,我们再次齐读一遍课文,感受一下三百八十多年前张岱看到的天人合一的雪景,感受一下孤高自赏的张岱内心深处的亡国之痛!

(生齐读。)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课后作业请看大屏幕。

(屏显。)

1.熟读成诵。

2.试着从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的角度,比较本文和柳宗元《江雪》的异同。

附: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雪——迷蒙苍茫 淡远自然

看——遗世独立 孤高自赏

独——文人操守 人生境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课文研讨
「部编九语上册教案」12*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详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