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位农民1958年到汲县参加大炼钢铁的亲身经历!让人唏嘘~



炼钢工地上“放卫星”:

一位豫北农民的“大跃进”记忆

尹明勋,1944年出生,河南省滑县慈周寨乡尹庄村村民。农民,教师,佛教徒。作者一生在乡村生活,长期参与民间礼仪与风俗文化的研究与传播。退休之后,著文填词,著作有《明勋诗词集》《远去的村庄》等。

 本文选自作者《远去的村庄》,记录了其本人1958年到汲县参加大炼钢铁的一段亲身经历。


○炼钢路上啃窝窝头


        一九五八年,是“大跃进”的第一年。这一年的九月,我被录取到滑县师范初中部学习。刚入校,就接到上级通知,全党全民大炼钢铁,开学时间推迟。回家后,又接到上级通知,学生要到炼钢的最前线——汲县(编者注:汲县,地处豫北,已于1988年10月改为卫辉市),直接参加炼钢。

        汲县,现在叫做卫辉市,境内有山。其县城在我家乡的西北部,距我家约有一百二十多里路。如果绕道于滑县县城,那就有一百五十多里路。当时,我村有四个学生,滑县一中高一两人,滑县师范初一两人,四人就被安排到汲县参加炼钢。


“ 大炼钢”是指1957年11月至1958年12月间,为了达到毛泽东提出的“赶英超美”而由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项全民炼钢运动。


        我们四人接到通知后,到食堂领了干粮。每人每顿按两个大窝窝头计算,两天的路程就领了十二个大窝窝头,每个窝窝头一斤露头,四人四十八个窝窝头足有五十多斤,装在两个口袋里,沉甸甸的。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四人就上路了,先前往滑县县城取行李。当时我还不足十四周岁,带上衣服和沉甸甸的干粮,走啊,走啊,走到滑县师范,取了行李,又向西走了约十里地,到滑县一中,一天步行七十多里路程,到滑县一中后,已觉非常疲惫,但总算走到了吃饭住宿的地方。

        第二天一大早,起了床,在校园内找了几根桑木棍作扁担用,我们就挑起行李和干粮,匆匆上路了,离开滑县一中直往西南。行不到十里,大家就被压得走不动了,但又想到,今天要赶八十多里的路程,怎敢休息?于是就坚持走下去。

        值得庆幸的是,道口镇的一辆汽马车,前往汲县炼钢前线送米面红薯,也是同路而行,碰巧相遇。两个赶马车的把式,见我们四人行李太重,就让我们把行李和干粮放在汽马车上。我们四人空着手,跟在汽马车后面,一下子轻松多了。

        走啊,走啊。日过午了,突然刮起了西北风,天空中渐渐乌云密布。我们心里默祷,老天爷可别下雨呀!但事与愿违,傍晚果然下起雨来,哗啦哗啦,越下越紧,大地,天空,连成白茫茫的一片。我们六个人,还有两匹骡一匹马,只能冒雨前进。

        黄昏,终于到了汲县县城,我们衣服早已淋透,和三头牲口一起任由雨水冲刷。我们的两只脚,趟着水,去寻觅那遮风避雨的地方。

        好不容易来到一个城门下(当时我已迷失方向,大概是南门吧),两个把式撑起了木槽,给牲口卸了套,拌上草料,三头牲口大吃起来。我们六人,也啃起了窝窝头。

        雨整整下了一夜。凌晨五点,北门里路西的街道食堂炊事员起早做饭,我们六人才算找到了取暖的地方,炊事员见我们冻得可怜,先是叫我们把身体紧贴炉子取暖,又帮我们在炉火上烘烤湿衣。

        每每忆起这特殊的路途,啃干粮,挨雨淋,受风刺,耐水浸,竟然没有病倒,就又觉得好笑,又觉得骄傲,这可谓是人生千锤百炼的第一次。


○炼钢工地上“放卫星”


        天亮了,雨停了,我们告别了赶车的把式,出了城门,踏着泥泞的路途,走向炼钢工地。

        叮叮当当……工地上一片敲击声;唿嗒唿嗒……又是一片风箱声。铁砧上放上石头,人们用锤子砸石头,这叫做砸矿石。把砸好的矿石,与煤炭掺和在一起,放入像地锅台那么大的小炉子里,点上火,拉起风箱,就炼起了钢铁。

        我正看得出神,锣鼓喧天,加上阵阵号声,吸引我转移了视线。原来是滑县的戏班子,戏子们画着大花脸,穿着戏衣,到工地现场演出了。演出的内容是很多武将军,关羽、张飞、赵云、周瑜、秦琼、敬德、罗成等依次登场。他们又蹦又跳,打飞脚,翻大提,好不英勇,最后出场的是四个炼钢工人,武艺高强,与那些武将军一阵好杀好战,最后打败了武将军。显然,这是歌颂炼钢工人。

        开饭了。唢呐队不吃饭,在饭场的一端吹奏乐曲,好不热闹。人们蹲在铺好的席子两旁,等待着炊事员送上饭食。记得当天吃晚饭时,每人是一斤油条,用纸绳捆作一小捆,挨人发放。有一个汉子,食量大,吃完了一份,又换了个地方,又领了一份油条,被当场查获。后来他被指令拿起喇叭筒,自喊多吃多占,游遍整个饭场。

        天黑了,我们的食宿安排在席棚里。半夜睡醒,到棚外去解小手,工地上仍是灯火辉煌。叮叮当当的敲击声消失了,只剩下唿嗒唿嗒的风箱声。我问了问,才知道那是搭夜炼钢,每天每夜都是这样。当时还有一个非常时尚的词语,叫“放卫星”,彻夜工作,叫做“放大卫星”。炼钢工地都是“放大卫星”。


当时还有一个非常时尚的词语,叫“放卫星”,彻夜工作,叫做“放大卫星”。炼钢工地都是“放大卫星”。


        因为我们年龄太小,没有合适的活儿给我们安排,只好闲住两天。年龄大点的,包括和我们一起同去的两个高一同学,每天都要起早贪黑,到遥远的山谷里担矿石。

        第三天,北风呼啸,乌云密布。早饭后,下起雨来,雨越下越大。中午,席棚漏了水,滴湿了床被。我们本来没活干,除了吃饭,现在的任务就是找地方避雨。领导在汲县的县城里找了闲房,全管区约有三十来个不超过十六岁的学生,就在老师的带领下,转移到城里住了。

        连绵的阴雨一直下了七天,七天的避雨生活,如鸟入笼,很不自在。第八天,东方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我们这才再次背上行李,踏着泥泞的路返回工地。到工地之后,仍是嫌年纪小,没有我们干的活儿,住了一夜,就被遣送回家去了。十来天的炼钢生活结束了。

        现在回忆起来,我的收获是学会了打行李,背行李,学会了走路,走一百多里脚上不打泡,不觉劳累。但对于整个炼钢工作来说,只是增添了麻烦和累赘。至于小炉里炼出的钢铁管不管用,我不得而知。一阵炼钢风刮过后,我总觉得有点事倍功半,劳其民,伤其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很多法官还在炼钢
一期投资35亿,新建2座100吨量子电炉!顺乐钢铁建设工地如火如荼!
1958年.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大炼钢铁,大放卫星”1959年版华东农民美术作品
能放卫星吗?
电炉炼钢动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