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记者编辑的成长,都藏在领导日复一日的点评中
userphoto

2023.03.24 湖北

关注
   来源丨采访编辑圈公众号  作者丨刘景义




作者按

俗话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媒体的人才培养。山就是领导(主要指新闻业务部门的中层干部,也包括媒体主管新闻业务的领导),就是记者编辑。一般来,领导业务能力强,记者编辑业务能力就强。领导业务能力弱,记者编辑的业务能力也不会好哪去。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打铁必须自身硬!首先,领导自身应该是新闻业务高手,最好是单位或者部门的新闻业务Number one!要确立一个比较高的新闻业务目标,然后带领大家朝着这个目标奋进。广州市花都专题部当主任的时候确立了'仰望央视,比照省台,进入地市台第一方阵'的新闻业务目标,带领大家共同成长。十多年下来,我培养了一批新闻业务骨干,100%的同事晋升为中级及以上职称,团队的创作能力达到地市台的较高水平

新闻业务目标确立之后,领导该如何引导记者编辑提升新闻业务水平呢?一个关键的措施,就是要及时记者编辑采制的新闻、专题逐条地进行细致解剖、认真点评。经年累月,记者编辑就会根据领导的点评在自己的心目中形成一个判断片子优劣的标准。判断片子优劣标准形成之,就是记者编辑业务能力提升飞跃之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是一个积小胜为大胜的过程

下面是本人担任专题部主任期间写的11篇点评,现在刊发出来,供新闻业务部门的中层干部、媒体主管新闻业务的领导和广大记者编辑借鉴参考

——采访编辑圈主编、双高级编辑 刘景义



2007年1月11日

《追寻文人画之旅》点评


2007年1月11日《追寻文人画之旅》
(采访、撰稿、剪辑:xxx;摄像、制作:xxx;主持、配音:xxx)
(点评人:刘景义)

本片主题不明确,脉络有些模糊,故事性不强,这是片子的致命伤。另外本片还存在语句艰涩、画面重复等问题,并有多处人物吸烟的不雅镜头。这些问题希今后加以克服,特别是吸烟的镜头要避开。

但是瑕不掩玉,整个片子还是放射着耀眼的光芒。本片显得很大气,有大台风范,有阳春白雪的感觉,是比较职业化的电视作品,这集中表现在片子的构思、拍摄、剪辑、制作和配音等几个方面。

1.片子切入点的选择是“神来之笔”,从人们耳熟能详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入手,这样不但容易吸引观众、打动观众,而且也为整个片子基调作了很好的铺垫。但歌曲的选用稍长了些,略显拖沓。

2.画面的拍摄比较讲究,拍摄的角度、景别的选择、画面的构图显得比较老练。但画面不够丰富,有些捉襟见肘。画面的剪辑自然流畅,画面的象征意义得到了充分运用。画面的设计、拍摄、剪辑和特技的运用反映出浓厚的策划意识。

3.本片制作精良,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地市级电视台的制作水平。特技的运用恰到好处,贴切自然,极大地丰富了画面的内涵。音乐的选用也比较恰当。看罢片子仍觉陶醉其中,那“高山流水中的字画”和“书画中运动着的画笔”等精彩片断,总是在眼前浮现,似有余音绕梁之感。

4.片子的配音富含磁性,纯正浑厚,有穿透力,低沉中透出一种诱人的力量。特别是几首诗,读的非常有味道,让人听来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享受。个人认为,该配音已经接近省级电视台专题片的配音水平。

尽管如此,但本片的选题距离百姓甚远,与《关注》栏目的定位也不太相符,因此这样的选题今后要尽量少做。

附:《关注》节目质量评审打分表(略


2007年1月16日

医德照亮人生》点评


2007年1月16日《医德照亮人生
(采访、撰稿、剪辑:xxx;摄像、制作:xxx;主持、配音:xxx)
(点评人:刘景义)
该片从王医生为小孩看病开头,并采取现场真实记录的手法很好,片尾的音乐用得也不错。但是,从整体看片子还是老套,细细品来还是过去那种“新闻拉长”的专题。具体来说,该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叙述平淡,没有波澜,没有故事性。

2.该片主题是王医生德医双馨,但在讲“医”的时候却有点跑偏。

医的重点应当讲王医生如何攻克医学难题、造福人民,而不是花多少钱,吃几粒药,医什么病。重点应当是展现过程,而不是表现结果。

3.画面拍摄、剪辑等方面存在一些常识性问题

①画面组接存在“越轴”(跳轴、反轴)问题。片子有3处“越轴”现象,这是常识性错误。剪辑、摄像人员对此要高度重视,特别是剪辑人员。

②画面单调,摄像和编导的画面设计能力和画面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画面设计能力和画面意识是摄像和编导的基本功。

③缺少转场镜头(过渡性镜头),以前有些片子也存在这个问题。摄像、编导要密切配合,作为以讲故事为主的专题来说,没有转场镜头是不可思议的。

④被采访对象与记者之间的角度和景别问题。一般情况下,被采访对象不要面向观众(成90度角)讲话,要与记者形成交流的态势,被采访对象与记者之间的角度以45度角为最佳。如果不是特殊需要,被采访对象不要拍成中景,要拍近景甚至是特写镜头。

⑤人物交流时一定要拍好反打镜头,要考虑到后期“画面成组”的需要。

⑥要注意画面的稳定性,如果不是特殊需要或者是环境不允许,一定要用三脚架去拍。

4.关于被采访对象的字幕问题

①今后人物性专题,打字幕时只标明人物的身份和姓名,不说明其供职单位。如“医生王xx”,而不是“xx诊所医生王xx”。在没有广告效果的前提下,一般说来非人物性专题的被采访对象在出字幕时可以标明人物的身份、姓名和供职单位

②采访普通人(市民)时,一定打出被采访对象的姓名。从小处讲这是体现媒体对普通人(市民)的人文关怀,从大处讲这是在镜头面前人人平等。

附:《关注》节目质量评审打分表(略

2007年1月18

泥石场的“绿色回归”》点评


2007年1月18日《泥石场的“绿色回归”
(采访、撰稿、剪辑:xxx;摄像、制作:xxx;主持、配音:xxx)
(点评人:刘景义)
该片选题不错,抓住了人与自然这个大的主题。画面的设计、拍摄很精美,一组“复绿”前照片与 “复绿”后照片的对比运用得也非常到位。但该片仍然属于 “新闻拉长”式专题,具体情况如下。

1.没有故事性,只是从工作的角度平铺直叙了“复绿”的流程。其实应当用浓重的笔墨,鲜活的事例,去展示艰难的“复绿”过程,讲述艰难 “复绿”过程当中的感人故事。

2.该片叙事的角度是高高在上的政府,这与群众有很大的距离感,观众不容易接受。编导应当树立平民的意识,善于从百姓的角度去解读政府的工作。

3.没有切入点。一般说来,作为专题没有切入点是不能容忍的。编导要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地设计出一个新颖的切入点,好的切入点就好像一块吸引观众看的“磁石”。节目没有了磁石,怎么会一下子就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4.该片的解说词在行文上有浓重的公文色彩,应当把公文式的语言转变成新闻性的语言。要把宣传做成新闻,而不要把新闻做成宣传。

5.数字多。观众不喜欢抽象的数字,抽象的数字也达不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因此编导在做节目时要尽可能的少用数字,如果要用也要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打比方法、化零为整法等等。

6.关于音乐。一段时间以来,专题出现了一股铺音乐热,甚至有的编导片面的理解为专题就是“解说+同期采访+音乐+特技”,其主要表现就是在片子的最后铺一段靓丽的音乐。这样的理解是相当错误的,这是“新闻拉长”式专题的翻版,它没有看到专题的本质,专题的本质应当是如何利用电视的各种手段去讲述动人的故事。其实不是所有的专题都铺音乐,在铺音乐的问题上要坚持宜铺则铺、不宜则不铺的原则。编导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千万不要盲目跟风。

附:《关注》节目质量评审打分表(略)

2007年1月23

在城市边缘——拾荒者》点评


2007年1月23日《在城市边缘——拾荒者
(采访、撰稿、剪辑:xxx;摄像、制作:xxx;主持、配音:xxx)
(点评人:刘景义)
该片是关注社会底层的选材,非常好,这正是《关注》栏目宗旨之所在。这样的选题好看,会大大提高节目的收视率,也非常容易唤起人们的同情心。该片当晚刚刚播完,就有一位南航公司的观众邓晖打来电话,他说很喜欢《关注》栏目,《关注》栏目能反映社会底层生活的片子很好,它体现了媒体的同情心,希望今后发扬光大。

如今,电视已经到了 “内容为王”的时代,节目只要选准了内容(选题)就成功了一大半。即使表现手法稍差些,观众也会非常喜欢的。因此,《关注》栏目今后在选题上要有所调整和倾斜。要加大批评曝光类、揭示问题类、关注弱势群体类、讴歌人间真情类、突发事件类、探索发现类和百姓生活类选题的比例,一般说来这7种选题要占《关注》节目所有选题的60%—70%。

该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片子平淡,没有故事情节,没有波澜起伏。该片只是简单地记录了解红章一天的生活过程,而不是经过深入采访、精心选择的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事件。这样的记录片光拍一天时间,如果拍好了就得跟几天,这样才能挖掘到他独特的内心世界,才能捕捉到他生活中的精彩瞬间。拍摄人物纪录片不是简单的生活原态的表现,而是通过巧妙设计安排故事情节讲述动人的故事。要有情节、有细节,要有张有弛,要有人情味,要让观众看到希望,要让观众的心灵受到震撼。

2.画面拍摄不够到位。景别不丰富,转场镜头少,特写镜头少,细节镜头少,该推成特写的镜头没推成特写(如数钱镜头)。摄像的现场灵活反应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3.画面剪辑技巧不够熟练。人物出画入画的方式出现方向性错误,存在着越轴(跳轴、反轴)现象,同期采访画面的组接显得零碎而生硬、跳感强。

4.特技运用得不恰当。特技用得过多,过于花哨,令人眼花缭乱。特技要少用、少用、再少用,要用精彩的故事、精美的画面、独特的蒙太奇编辑技巧去吸引观众,用扎实的基本功去感染观众。特技只是辅助性手段,用多了、用溢了会使片子显得浅薄。一般说来,在特技的问题上要坚持少用、慎用、尽可能不用的原则。

5.其他问题

(1)该片用了两段的音乐,都不太恰当,没起到烘托的作用。

(2)该片有些地方没有背景音,这是电视专题也是电视新闻的通病。没有背景音,那还叫什么电视?电视专题不但要有背景音,而且还要达到“画面成组、声音成段”的基本要求。

(3)有“穿帮”镜头。拍摄人物可以提前介入,但不要露出摆拍的痕迹。

(4)称呼错位。在采访过程中,编导不要叫被采访对象的职务和辈份的等方面的称呼,因为编导是代表广大观众在采访,不仅仅是代表自己在采访。不要出现诸如“唐伯”、 “王主任”、“张老师” 等称呼。

(5)缺少人物照片(该片不拍也可以)。这是目前我们人物专题的通病,拍人物时要注意搜集和拍摄人物各个时代的照片,要想方设法丰富画面。

附:《关注》节目质量评审打分表(略

2007年1月30

流动电影的追梦人》点评


2007年1月30日《流动电影的追梦人
(采访、撰稿、剪辑:xxx;摄像、制作:xxx;主持、配音:xxx)
(点评人:刘景义)
农村电影放映员,应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选题,也非常适合运用电视手段去表现。可是编采人员费了很大的心思,却没有把节目做好,非常遗憾!该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没有讲故事。在黄伯38年的农村电影放映生涯中,肯定会有过一些动人的故事。可惜的是这些故事被忽略了,片子只是简单地纪录了一次黄伯到农村放映电影的过程而已。

2.主题不单一。该片本来讲述的是农村电影放映员黄伯在38年电影放映生涯中的感人事迹,可后来片子却硬和“送电影下乡活动”牵扯在一起,让人看了不知所云,是说农村电影放映员?还是说“送电影下乡活动”?费了半天劲,哪个都没有说明白。专题(也包括新闻)最忌讳多主题,其实“送电影下乡活动”完全再可以做一个专题呀。多主题是专题节目的“常见病”,以前其他编导的有些片子上也存在过,希望大家引起注意。

3.电视综合表现手段运用错位。字幕、音乐、音效、特技等电视综合表现手段的运用要“量体裁衣”,切不可“千篇一律”,用纪实手法拍摄的电视节目要慎用音乐、音效、特技,特别是音效和特技。否则就会弄巧成拙,画蛇添足,做出 “四不像”式的专题来。

4.条理不十分清晰。总体的感觉是思路有点乱,理不清头绪,比如重复的段落、节外生枝的段落等等。

5.采访不深入。编导对片子主题的理解不深,几位电影观众的选择和采访不成功。

附:《关注》节目质量评审打分表(略

2007年xx

冬天里的隐形杀手》点评


2007年x月x日《冬天里的隐形杀手
(采访、撰稿、剪辑:xxx;摄像、制作:xxx;主持、配音:xxx)
(点评人:刘景义)

本片属于百姓生活知识类选题,它的贴近性和针对性比较强,老百姓是欢迎的。为了把节目做得好看些,编导、摄像和制作人员动了大量的脑筋,选取了狮岭煤气中毒事故为切入点,恰到好处地引进了音乐和音效,灵活处理了字幕的背景和出入方式,精心设计和拍摄了大量精美镜头,从而增强了片子的可视性和感染力。看完本片,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制作专题的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电视节目的把握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该片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1.字幕偏多,缺少权威性同期采访。一个10分钟的片子出现了3段字幕(中毒原因、中毒类型和怎样预防中毒),字幕显得多了。整版整版的字幕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的,要尽可能的多找专家采访,专家具有权威性,其传播效果是字幕不可比拟的。整版字幕不能发挥电视的传播优势,它不过是报纸的电视版而已。我认为本片第一段和第二段字幕版的内容可以请有关专家去讲,把第三段做成字幕版就可以了。

2.关于字幕版。⑴如果文字很多,就不要把文字都放到一个版上,要根据文意分成几个字版;⑵文字的字号不要太小,要大些,以绝大多数观众能看清楚为标准;⑶字幕的 “过光”效果要以帮助观众阅读为目的,不要多行同时“过光”,要按配音的速度去单行“过光”,既不能早也不能晚。

3.调查性同期采访的位置安排不当,同期采访与解说词之间存在断层。如第一次调查性采访放在狮岭医生同期采访后比较好,当然要加上一句“煤气中毒事件的发生率这么高,后果又这么严重,那么煤气用户是不是对煤气中毒产生的原因和中毒的症状都清楚了解了呢?”的解说词了。又如第二次调查性采访,在它的前面加上一句“但是,人们对发生煤气中毒后如何处理方面的知识却知之甚少。”就更好了。
附:《关注》节目质量评审打分表(略


2007年6月5

《孝子宋耀平点评


2007年6月5日《孝子宋耀平
(采访、撰稿、剪辑:xxx;摄像、制作:xxx;主持、配音:xxx)
(点评人:刘景义)
百善孝为先,有关孝的话题永远是受老百姓喜欢的,也是我们电视媒体应该关注的。在“孝”字不断淡化的今天,选择这一典型更具有现实意义。

本片精心设计了宋耀平一家人给老人过生日的场面,应该说作者动了脑筋,费了心思,构思得也不错,值得肯定和表扬。

但是这同时却是该片的致命伤。把最新鲜、最重要、最吸引人的内容放到最前面,这是消息写作的“倒金字塔”结构,它适合于消息,但绝对不适合于专题。专题与消息恰恰相反,它不是把最新鲜、最重要、最吸引人的内容放到最前面,而是放到后面。专题是讲故事,讲故事就得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方式去进行。观众之所要耗费那么长的时间看故事,其实他们就是在等待那个未知的高潮和结局的出现。高潮和结局都告诉了观众,观众就没有了好奇心。没有好奇心,他们怎么会有耐心看下去?

附:《关注》节目质量评审打分表(略

2007年6月7

凋谢的青春点评


2007年6月7日《凋谢的青春》
(采访、撰稿、剪辑:xxx;摄像、制作:xxx;主持、配音:xxx)
(点评人:刘景义)
该片选题不错,吸毒戒毒符合国际性选题的标准,尤其是在世界禁毒日来临之际。采用情景再现的电视叙述手段讲故事,应该说这是有益的尝试。

该片存在三处问题:

1.记者问吸毒者阿玲:“当你被抓进来的时候,心情怎么样?”这个提问不合适,记者对被采访对象没有起码的尊重,记者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记者不是警察)。一般来说,媒体对被采访对象是要体现人文关怀的。

2.解说中说“她就是这个故事的女主人公”,这种说法不恰当。她是女主人公,那男主人公是谁?观众容易产生歧义。其实这个故事只有阿玲自己而已。解说写成“她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不就得了。

3.情景再现的手法运用得有点过。

附:《关注》节目质量评审打分表(略

2007年x月x日

与废品为伍的人点评


2007年x月x日《与废品为伍的人》
(采访、撰稿、剪辑:xxx;摄像、制作:xxx;主持、配音:xxx)
(点评人:刘景义)
《与废品为伍的人》与以往《关注》栏目所播出的人物专题相比,本片共有四大亮点:

1.是真正地讲故事。不是用新闻的手法介绍人物,而是用讲故事的方法表现人物。本片通过一系列场景设计、情节安排和人物访谈,一个坚强、乐观、勤劳、节俭、善良的农村少妇形象跃然荧屏。三段主持人演播室的设计也增强了故事性。

2.有感人的细节。如片子结尾处画面吆喝和踩三轮车“吱嘎”的声音、用手擦眼泪的特写镜头、塑料管擀面杖的采访、给丈夫留碗面条的解说、“(彭树云对记者说)走哇,你们到前面停,别人害怕啊”的语言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叙事蒙太奇和表现蒙太奇巧妙结合。如彭树云中午吃完饭后离家收废品的那几组画面,既富有生活情趣,又饱含深刻的寓意,寓意着彭树云目前的生活虽然艰难,但前途是光明的。又如结尾处最后一个画面,余音袅袅,意味深长。此外,纪实的手法也运用得恰到好处。

4.比较规范的专题节目的镜头语言。如采访人物近景镜头的摄取、采访人物背景的虚化、跟镜头和移镜头的大量运用等。

附:《关注》节目质量评审打分表(略


xxxx年x月x日

xxxxxx点评


2007年x月x日xxxxxx》
(采访、撰稿、剪辑:xxx;摄像、制作:xxx;主持、配音:xxx)
(点评人:刘景义)

1.没有切入点,结尾俗套,叙述平淡,没有故事性,没有可看性。

2.空话套话多,个别地方逻辑比较混乱。

3.重点不突出,眉毛胡子一把抓。该片讲述了x医生受到群众交口称赞、治疗妇科病、虚心学习、治疗不孕不育症、谢绝高薪聘请、下乡义诊、获得很多荣誉等事迹。其实做电视专题不是做工作报告,没有必要也不允许面面俱到,而要攻其一点不计其余,做足不孕不育的文章就可以了。

4.采访不深入,人物采访、结构和文稿都显得十分浅薄。主要采访对象讲话不精彩,不到位,空话多。次要采访对象讲话也不到位。事例的选择不典型,如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是妇科的常见病,没有典型意义。次要采访对象的的选择也没有代表性,如周女士等 。

5.这是一期没有经过认真策划、采访的对付性专题,属于典型的新闻拉长。

6.这是一期变相的广告专题,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广告味。

附:《关注》节目质量评审打分表(略


xxxx年x月x日

xxxxxx点评


2007年x月x日《xxxxxx》
(采访、撰稿、剪辑:xxx;摄像、制作:xxx;主持、配音:xxx)
(点评人:刘景义)

1.新闻与宣传混淆了。新闻传播的目的是为了宣传,但绝不能把新闻做成宣传,而应当把宣传专题做成新闻专题。

2.叙事角度错位了。该片只是从工作的角度平铺直叙了安检工作,其实应当用浓重的笔墨,鲜活的事例(要进行对比),去展示如何消除安全生产隐患的过程,讲述消除安全生产隐患过程当中的感人故事。

3.解说词在行文上有浓重的公文色彩,大段大段的都是官样文章,记者应当把总结报告式的公文语言转变成新闻性的语言。

4.该片像安检局的工作汇报片,枯燥无味,没有新闻点,没有兴奋点。

5.切入点不新颖,采访简单化,是典型的 “新闻拉长”式专题,是没有认真策划的结果。


刘景义 资深媒体人,双正高职称,30余年省市县电视台新闻从业经历,有采访部、编辑部、评论部、对外部、专题部、总编室工作履历,擅长新闻策划、新闻评奖和新闻培训,100多件作品获得国家和省级新闻奖,独家研发的新闻精品创作秘笈课程受到业界欢迎。现任广州市新闻专业高级资格评审委员会和广州市广播电视节目奖评委库专家组成员,采访编辑圈公众号主编

题图来源:微信公共图片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剪辑和转场特效的应用 -
纯干货|如何成为优秀的综艺节目剪辑师
微电影中将会影响剪辑的因素有哪些
网综后期狗の日常:撸片子撸到吐有媳妇不能睡
浅析电视新闻前期拍摄与后期编辑
电视新闻编辑素质能力浅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