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因母亲是妾出殡不让走正门,儿子躺在棺上大喊:今天我死了,出殡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各种各样的规矩,牢牢束缚着所有人,上到皇亲国戚,下到黎民百姓,都无法逃脱规矩的约束。

封建时期的规矩,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有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并不能适应人类的发展需要,被淘汰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清朝末年,大量仁人志士挺身而出,冒着杀头的风险,推翻了已经腐朽的封建王朝,束缚人民的各种封建思想和规矩,也在这一时期逐渐瓦解。

接下来我们要聊的谭延闿,就是一个敢于反抗规矩的勇士,他的母亲李氏,因为只是妾室,生前受了很多磨难,去世了还要被人刁难。出殡时,族人甚至不让她的棺椁走正门。

身为儿子的谭延闿,不想母亲如此落魄地离去,想让她风风光光地从大门离开。他直接躺在棺材上,对族人们大喊:今天我死了,出殡。

谭延闿的话,把在场所有人都吓了一跳。古代的大家族,都有所谓的“家法”,公然忤逆长辈和家族规矩的人,会被家法处置,轻则皮开肉绽,重则半残甚至是丧命。

但是没有人敢动谭延闿,因为他的身份不一般。谭延闿虽然只是妾室生的庶子,但是他凭着过人的能力,赢得了极高的地位,即便是家族的长辈们,也不敢真的得罪他。

谭延闿的传奇故事,跟母亲的身份息息相关,严格来说,没有母亲的教诲,就没有他以后的辉煌成就。

一、通房丫环受尽屈辱,肚子争气生下3个儿子

谭延闿的母亲李氏,只是一个穷苦出身的老百姓,小时候饥一顿饱一顿,经常颠沛流离,根本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

由于没有独自生存的能力,李氏只能给大户人家当丫环,做一些粗糙繁重的工作。

李氏出身低微,长得却很俊俏,办事干净利索。后来,家里的主人,发现了她比较能干,对她很欣赏,经常让她陪在身边伺候。

有一次,谭仲麟来友人家做客,正好看到了容貌不凡的李氏,于是跟友人表示,他很喜欢这个丫环,能不能让他直接带走。

谭仲麟是朝廷命官,有很高的地位,手里的权力也很大,提出要求后,友人直接答应。身为当事人的李氏,根本没有任何发言权,只能乖乖地跟着谭仲麟离开。

到了谭家后,李氏更加小心,她知道越是富贵的人家,规矩越多,真要是不小心犯了忌讳,被人打死了都没有地方喊冤。

李氏在谭家的主要工作,是伺候老夫人的衣食起居。李氏很细心,把所有的事情都料理得很好,老夫人对她很满意,有什么事情都会让她去做。

谭仲麟对老母亲比较孝顺,经常来母亲这里嘘寒问暖。经常伺候老夫人的李氏,不可避免地跟他多接触了几次。

李氏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地位低下的丫环,不敢攀高枝,每次见到谭仲麟,都是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谭仲麟却看上了日渐漂亮的李氏,主动跟她接触。

谭仲麟早就有了家室,而且还有几个妾室,但他还是觉得不够,想把李氏收进房内当妾室。

封建时期,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大都是三妻四妾,很少有人从一而终,谭仲麟想收李氏当妾室,谭家没有任何人反对,李氏也不敢忤逆命令,只能乖乖顺从。

李氏无奈跟谭仲麟同房后,没有得到任何名分,还是要像之前一样干活。最大的不同就是,她遭到了谭仲麟正房妻子和其他妾室的针对。

她们不敢反对谭仲麟跟李氏的事情,但是不代表愿意接受李氏。在她们看来,李氏只是一个勾引自家老爷的小狐狸精,是必须收拾的竞争对手,所以她们动不动就给李氏脸色看。

李氏很清楚,自己只是一个通房丫环,如果敢反抗的话,正房和其他妾室肯定会用更加残忍的手段针对自己。

谭仲麟虽说已经跟她同房了,但是她在谭仲麟心里基本没有什么地位,哪怕她真的被人害死了,谭仲麟也不会太过在乎,甚至不会为她流一滴眼泪。

因为想得很透彻,所以李氏被夫人和其他妾室欺负时,总是忍气吞声,一点都没有反抗的意思。

谭仲麟的正房和其他妾室,看李氏这么好欺负,逐渐放松警惕,不再刻意针对她。只是偶尔给她一点脸色,让她知道,她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丫环。

她们没有想到的是,李氏的肚子,意外的争气,很快就有了身孕,而且还为谭仲麟生了一个儿子。

谭仲麟妻妾众多,不用发愁传宗接代的事情。照理说,他不会对一个庶出的孩子有什么期待,但是李氏肚子里的孩子还没有出生,他就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孩子即将出生时,谭仲麟梦见晚清大臣何文安衣冠来拜。谭仲麟突然惊醒,李氏的孩子正好降生,听着婴儿的啼哭声,谭仲麟突然感觉,李氏的孩子将来肯定会有出息。

想到这里,谭仲麟赶紧出门,来到李氏房内,亲自看了看刚出生的孩子,并且给孩子取名谭延闿,字“祖安”。晚清大臣何文安的字也是“祖安”,谭仲麟给儿子取同样的字,也是希望孩子将来真的有一番大的作为。

谭延闿的降生,改变了母亲李氏的地位,她从无名无分的通房丫环,变成了真正的妾室。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干粗活了,只需要伺候家里的老夫人和谭仲麟的正房,照顾好年幼的孩子就行。

地位的提升,让李氏的待遇有了明显提升,她在谭仲麟心中的地位,也高了几分。再加上长得比较好看,谭仲麟总是情不自禁来她房里。一来二去,李氏又有了身孕,陆续为谭仲麟生了两个儿子。

二、备受欺负的妾室,培养出了最出色的儿子

3个孩子的降生,让李氏的地位,变得越来越稳固,但是说到底,她还是个妾室,不是谭仲麟明媒正娶的妻子。

这种身份差异,每次吃饭时,都显得格外明显。谭仲麟和正房坐在桌上吃饭时,身为妾室的李氏,只能站在一旁伺候。

等正房吃饱喝足,并且发话之后,李氏才能离开,去偏厅吃点东西,这种情况一般被人称为上不了台面。

正房很确定,李氏几乎不可能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也没有把她放在眼里,但是谭仲麟的其他妾室,却把李氏当成了眼中钉肉中刺。

谭仲麟的其他妾室,都有一定的来历,跟她们比起来,李氏更像是一个无依无靠的草根。

尽管已经有了妾室的身份,但她还是唯唯诺诺,在被其他妾室针对和刁难时不敢反抗,实在受不了时,就躲到房里,偷偷大哭一场。

在谭家被欺负的人,不光是李氏,她生的3个儿子,也经常被其他房的兄弟冷嘲热讽,经常有人指着他们的鼻子,说他们是“庶出”,以后肯定没啥出息。

谭延闿小时候不懂那么多大道理,每次被其他兄弟嘲讽,都非常生气,甚至会跟他们扭打起来,经常弄得满身泥泞。

李氏看儿子受苦很心疼,但是她没有办法为儿子们主持公道,因为她自己就是一个“受气包”,真要是闹起来,她和孩子只会承受更多的苦难。

李氏不敢直接反抗其他人,但是并不意味着她就真的就是逆来顺从。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了儿子身上,希望儿子能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真正让她扬眉吐气。

她自己没啥文化,但总是不厌其烦地对儿子教育说,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考取功名,做一个光宗耀祖的人。

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谭延闿知道了生活的不容易,他不想让母亲一直受苦,也不想总是被其他的兄弟欺负,开始奋发图强努力读书。

谭延闿本来就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的努力和付出,很快就得到了回报。其他的孩子,都在玩耍打闹时,谭延闿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安静地读书和写字。

5岁时,谭延闿被父亲送入私塾读书,父亲要求他3天写一篇文章,5天写一首诗,每天还要写几页大、小楷毛笔字。

谭仲麟的要求很高,谭延闿总是一丝不苟地完成。父亲对谭延闿的勤奋好学非常欣赏,愿意加大力度继续栽培他。

谭延闿11岁时学制义文学,比普通的孩子,提前了好几年。翁同龢知道他的事情后很欣慰,称赞他是个“奇才”。

翁同龢在清朝地位很高,曾教导过光绪皇帝,他的评价,让谭延闿有了更大的名气,谭仲麟更加重视他,其母亲李氏也因为儿子有出息,沾了一些光。

1893年,谭延闿到长沙参加考试,凭着优秀的成绩,成为了秀才。消息传出后,在谭家引起了一阵轰动。谭仲麟笑着说,谭家后继有人了。李氏也因为孩子有了出息,笑得非常灿烂。

谭仲麟的正房夫人和其他妾室,都对李氏很嫉妒,但是不敢再像之前那样针对她了。

明眼人都知道,谭家的风向变了,谭延闿很可能会成为谭家未来的顶梁柱,再继续针对李氏,以后肯定会遭到谭延闿的报复。

想要彻底压住李氏,唯一的办法,就是培养出一个更加优秀的孩子。道理很浅显,可是想要做到却很难。

考取功名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谭延闿能在小小年纪考中秀才,是因为他提前付出了无数努力。其他的兄弟都在玩耍打闹时,只有他自己在拼命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能力。

其他兄弟想要赶上他,甚至是超越他,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有那么一丝丝的希望。很显然,谭延闿的其他兄弟,没有那么大的毅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庶出的谭延闿大出风头。

谭延闿考中秀才时,其父亲谭仲麟已经上了年纪,所以谭延闿没有外出求学,一直在家里读书,陪父亲安度晚年,但是他没有因此耽误学业,仍像以前那样努力读书。

三、妾室苦尽甘来,出殡时儿子坚持让她走正门

1904年,谭延闿参加了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试第一名贡士,即会元。

在此之前,湖南地区的考生,二百多年都没有考中会元,谭延闿的金榜题名,弥补了这个空白,也让谭家所有人为之骄傲和自豪。

谭仲麟高兴地合不拢嘴,谭延闿的母亲,激动地直接哭了出来。这一天吃饭时,李氏本能地想为谭仲麟和正房盛饭,然后站在一旁伺候他们。这样的事情,她已经做了 24年,早就已经习惯了。

谭仲麟突然对她说:坐下吃饭吧。谭仲麟说话的声音不大,但是李氏听了,却感觉像惊雷一样,简直不敢相信这种话会从谭仲麟嘴里说出来。

谭家所有人都知道,妾室是没有资格跟正房平起平坐的,正房坐着吃饭时,妾室只能站在一旁伺候。谁也没有想到,谭仲麟居然会专门为李氏破例。

谭仲麟的话,看起来出人意料,其实也在情理之中。毕竟,李氏的儿子,取得了远超常人的成就,再让他的亲生母亲站着伺候,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就算是谭仲麟的正房夫人,都不能再小看李氏,只能承认她和自己有平起平坐的资格。

李氏还没有回过神来,聪明的丫环,就把板凳搬了过来。李氏缓缓坐下,彻底与过去的身份告别。

这一天的饭菜很美味,李氏吃着却有些苦涩,因为饭菜里面,夹杂着无数眼泪,这是她期盼了24年才换来的,苦涩但是却透着一丝丝甜。

已经功成名就的谭延闿,一如既往地孝顺母亲,每次回来吃饭,都挨着她,时常给她夹菜。谭延闿对母亲的日常生活也很关心,只要母亲有需要,他会想方设法满足。

谭延闿一直认为,是母亲成就了自己,如果不是母亲一直在教导自己,让他坚持读书和学习。没有母亲的陪伴和教导,他就算是有点小聪明,也无法取得如今的成就,他甚至有可能变成一个不学无术的家伙。

李氏对谭延闿的期盼和教导,改变了谭延闿的命运,也改变了她自己的命运。

谭延闿结婚之后,只给妻子方氏提了一个要求,希望你以后尽心尽力照顾我的母亲。

方氏很清楚,丈夫和婆婆的感情很深,想要获得丈夫的欢心,最好的办法,就是照顾好婆婆,只要婆婆对自己满意,丈夫就绝对不会辜负自己。

后来,谭延闿因为需要做官去了外地,方氏没有跟他离开,一直留在家里,照顾已经上了年纪的李氏,同时教导她为谭延闿生的子女。

谭延闿对妻子的努力和付出非常感激,经常写信寄回来,对妻子嘘寒问暖。

1916年,李氏因为疾病的折磨,变得越来越虚弱,无奈地离开了人世。李氏不幸去世时,清朝已经灭亡了,但是谭延闿并没有失去权势,他及时参加革命运动,依旧掌握大权。

由于时局动荡,李氏去世时,谭延闿无法及时回来,没有跟母亲见上最后一面。他对此非常遗憾,想为母亲办一个风风光光的葬礼,让她走的体面一些。

出殡时,却发生了意外。李氏生前虽然已经得到了跟正房同桌吃饭的资格,但是名义上,她还是个妾室。

按照老规矩,妾室出殡时,不能走大门,只能从侧面离开。谭家其他人都觉得,应该遵守以前的规矩,不能专门为李氏破例。

谭延闿很尊敬自己的母亲,不想让她死后还受委屈,开始跟谭家人据理力争,要求他们放弃以往的老规矩,让自己的母亲从正门离开。

谭延闿是个革命家,在他看来,很多老规矩都是需要遗弃的糟粕,谭家其他人没有这样的觉悟,坚持老传统,不允许谭延闿的母亲从正门走。

僵持了一段时间,谭延闿始终无法说服族人,如果一直纠缠下去的话,肯定会耽误时辰。

最后,谭延闿被逼的是在没办法了,直接躺在母亲的棺椁上,对所有人大喊道:今日我谭延闿已死,抬我出殡。

一个还活着的人说自己已经死了,是非常不吉利的事情,谭延闿还是这么做了。跟所谓的不吉利相比,他更加无法接受母亲死后还要被人刁难。

李氏出殡时,谭延闿已经成了谭家名副其实的顶梁柱,没有了他的权势和地位,谭家很难在乱世中生存下去。

佣人们看谭延闿躺在棺材上,吓得有些不知所措。谭家族人也被吓了一跳,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所有人都知道,谭延闿已经打定主意,执意让母亲从正门走,甚至不惜诅咒自己已经死了。再跟谭延闿闹下去的话,只会让他跟谭家彻底决裂。

为了一个老规矩跟足以影响家族命运的顶梁柱翻脸,到底值不值?结果很显然,谭家人很清楚孰轻孰重,乖乖地让出了一条路,任由李氏的棺椁从正门离开。

看着送葬队伍渐行渐远的背影,谭家其他人陷入了沉思。这一刻,他们心里的某些东西,似乎破碎了,感觉有些痛苦,也有一些轻松。

谭延闿没有理会族人们的想法,他躺在母亲的棺椁上,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他知道,母亲已经彻底走了,曾陪他日夜读书,教导他好好学习的母亲,已经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现在做的事情,母亲看不到,也听不到,但他还是想做,想为母亲斩断妾室身份带来的枷锁,让她走的体面一些,轻松一些。

四、尊重亡妻遗愿,谭延闿终生没有续弦

谭延闿从小就懂事,他知道母亲因为妾室的身份吃了很多苦,每次看到母亲躲在房里偷偷哭泣的样子,他的心里都会无比难受。

谭延闿不想让这种苦难延续下去,所以他有了本事以后,坚持“一夫一妻”,不管别人怎么劝,都不愿意纳妾。

谭延闿的妻子方氏,也因为丈夫的体贴和关爱,基本远离了女人们的争风吃醋,一直过得很幸福。

谭延闿40多岁时,其妻子方氏不幸去世。临终之前,方氏担心她生的孩子被人欺负,哭着哀求谭延闿不要再娶,把子女们抚养成才。

谭延闿答应了妻子的要求,一直没有再娶,认真培养孩子,让他们也成了有本事的人。

遵守承诺终身不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方氏去世时,谭延闿只有40多岁,还算是鼎盛时期,社会地位也很高,他有内在的生理需要,也有外在的诱惑。

方氏去世之后,经常有人来找谭延闿说媒,想让他续弦。其中,说话最有分量的人就是孙中山,他和谭延闿是志同道合的老朋友,一起做过很多事情。

孙中山觉得,谭延闿一个人生活不方便,想把宋美龄介绍给谭延闿。孙中山地位很高,谭延闿也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

如果谭延闿愿意的话,宋家其他人很有可能会因为孙中山的撮合,把宋美龄嫁给谭延闿。真要是这样的话,以后的局势,说不定彻底变了。

谭延闿想遵守自己对亡妻的承诺,但是也不能直接拒绝。直接推掉的话,容易影响他和孙中山的交情,也会让宋家没面子。

宋家是当时有名的望族,想跟宋家联姻的人数不胜数,谭延闿直接拒绝的话,很有可能会被人认为是不知好歹,容易引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谭延闿仿佛思考,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他拿着东西到宋家拜访,趁机认宋美龄的母亲当干娘。如此一来,谭延闿就跟宋美龄成了“兄妹”,再撮合他们的话,显然不合适。

孙中山知道谭延闿的心意,不再继续撮合他的婚事,宋家人因为谭延闿已经认了老夫人当干娘,跟谭延闿成了自家人,有了足够的颜面,也没有产生任何不满。

其他的人,见谭延闿连宋美龄这样优秀的人都能委婉拒绝,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很佩服他对亡妻的情谊,不再像之前那样总是为他张罗续弦的事情,谭延闿的生活,也真正清静了下来。

1930年,谭延闿因为脑淤血突发不幸去世,享年51岁。考虑到谭延闿的社会地位比较高,当局为他举办了一个颇为隆重的葬礼,让他风风光光地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因母亲是妾,出殡不让走正门,他躺在棺上大喊:今天我死了,出殡
作为小妾,她在饭桌前站了24年,儿子科举高中后,丈夫说:坐下吃
1879年3月某天的一个下午,杭州巡抚谭钟麟午睡之后,路过通房丫
身为妾室,她在饭桌边站了24年,儿子科举及第后丈夫说:坐下吃吧
身为妾室,她在饭桌前站了24年,儿子科举及第后丈夫说:坐下吃吧
作为妾室,她在饭桌边站了24年,儿子科举及第后丈夫说:坐下吃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