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人如何修建房子?有何独特之处?

欢迎投稿留言交流



中国古代建筑使用的方法和现代建筑最大的区别在于用料和承重方式。中国传统古建筑以木、土为主料,承重依靠木梁,而现代建筑以水泥砂浆为主,钢筋混凝土成为承重主力。

本期我们来看看老祖先们是怎样盖房子的。古代建筑的承重为木材,木材本身高度有限,如果要盖很高的宫殿,需要将木头一节节地墩接在一起,相对抗震性要差,所以建筑高度受到一定限制。

在古代建造房屋前要“打槽”,类似现代建筑打地基的意思,槽底要按照三比七的比例铺垫灰和土。

之后在垫层上面砌水平的基础墙,梁柱的基础也在这一步完成。建筑者要按照房屋的大小和造型,在基础墙上预留出位置,安装柱顶石,作为今后柱子的“地基”。

之后,就该上梁上柱了。古代建筑四梁八柱,房子墙倒屋不塌。老百姓有句俗语“四梁八柱”,道破了柱和梁的数量关系。

因为古代多数建筑都是采用三开间的格局,开间较大,中间两道梁,加上前梁、后梁合计是四根梁,取意代表四面。

每根梁的两端各有一根柱子,起到支撑的作用,共计八根,代表八方。整个建筑都靠这四根梁和八根柱子支撑着。

搭起了屋架子后,工人才开始摆放屋顶檩条,在柱子间砌墙。不同于现代的承重墙,古建筑中的墙主要起到遮风挡雨,保温隔热等功能作用。

只要梁柱不倒,即使墙面坍塌,屋子主体结构也不会垮。木梁挑大梁,造就了“墙倒屋不塌”的奇特现象。

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而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重峦叠嶂”的斗拱。

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

铺砖上瓦,榫卯结构不用钉。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

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起到连接作用。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它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这种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


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屋子形状初见端倪后,工人着手盖屋顶装门窗。整个过程,包括上个阶段装梁柱,铁钉这种现代建筑中常见的物品难觅踪影。

中国古建筑在主要木质结构上都采用榫卯结构,不用钉子,技术高超,结构也很复杂。

比如古代盖房子一般是“梁穿柱”,所以大梁尽量选干燥木料,而柱子则尽量选含一定水分的,这样建成以后,大梁的收缩不会太大,柱子的收缩则相对大,更有力地套牢大梁,有利于建筑的稳固。

屋顶的建造过程首先是要在檩条上摆放椽子和望板,之后通过打护板灰,找平粗糙不平的望板,然后通过做薄厚不均的泥背,将屋顶优美的曲线找出来,再涂上由青灰和白灰等混合制成的“防水层”。

最后一道工序,才是按顺序码放瓦片。至此,古建筑主体结构和屋面建筑基本完工。

无论是巍峨雄伟的宫殿,还是淡雅别致的庭院,在建造的过程中都充分体现出了建筑师们高超的建筑技艺和建筑理念,不得不佩服老祖宗们超凡的智慧。

来源:古建家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墙倒屋不塌”——看中国古建筑结构的神奇奥秘
震后不倒的木结构建筑
《榫卯的魅力》(上)作者:张瑶主
中国古建筑基本构造详解
揭秘中国古建筑何以历经千年不毁
古建入门指南(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