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浓郁的元代建筑风格——探访韩城大檐额古建筑

      以四柱为基准限定的空间范围组成的“间”是中国木构建筑的基本单元,正立面檐柱的位置与多少,清楚地标志着间的大小与数量……元代的直梁体系木构中,不但沿袭了(金代佛光寺)文殊殿式的减柱法,而且将这种减柱法用在了檐柱,将大檐额置于柱头之上,呈连续梁状。

      虽然中国早期木构建筑存在过纵梁体系,而南北朝时期的石窟中也留下了反映石构建筑逻辑的阑额置于柱头之上的佛教文化影响的痕迹,但纵观元代建筑的用材情况,木材窘迫、施工急促应是直接原因。木构技法虽然在风格上显得粗犷草率,但却显示了元代工匠在实践中把握连续梁力学性能的技巧。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4卷) 元明建筑》


撰文、摄影:流映

迁建于司马坡的禹王庙献殿,粗大不经精细加工的大檐额彰显出时代特征

元代建筑既有传统构架做法,也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大额式构架。传统构架上承宋金做法,仍以横向梁栿系统承重,其梁柱铺作等细部都与宋制相近;而大额式构架则采用纵向粗大的梁栿承担其上荷载。大额依所在檐柱、内柱之上又可分大檐额及大内额。采用粗大檐额在临近建筑之前,便有着震撼的视觉冲击。而大额承担梁架结构之后,大额之下的柱子则有可能移动或取消,形成这一时期独特风格的移柱和减柱造。

韩城是陕西省现存元代建筑最多一地,其保留元代建筑之密集放诸全国也是罕见。而不论是传统构架还是大额式构架,这两类元代建筑在韩城都有丰富的遗存。前者如普照寺大殿、九廊庙正殿、紫云观三清殿,后者如北营庙寝殿、禹王庙献殿、法王庙献殿等等。

不仅如此,大额式做法在韩城一地对后世建筑也影响深远,乃至不少明清建筑仍仿前朝做法,形成一大批谓之有元代风格的建筑。

建于明代的柳枝村关帝庙献殿,仍保留着鲜明的“元式”大檐额

隆冬时节,

行走在韩城,

千百年沉淀的文化,

浓郁的元代古建风情,

彰显在一处处与众不同的粗大檐额上。

元·周原村大禹庙

韩城大禹庙

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城新城街道周原村

韩城有多处大禹庙,而以周原村这处最负盛名,以至于直接命名为“韩城大禹庙”。献殿与正殿连为一起,献殿前檐石柱内刻的铭文将这座建筑的年代定格在元大德五年(1301)。献殿前、后均为四柱三间,柱上承托大檐额,檐额之上再托四缝梁架,梁栿与柱均不对位,将大额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周原村大禹庙献殿,明三间,前檐两根石柱

周原村大禹庙献殿内部,梁栿与柱不对位,明三间,前檐两根石柱

东侧前檐石柱内侧刻有:“大元国大德五年岁次辛丑孟夏置”等字样,为确定建筑年代提供了宝贵的证据

元·北营庙

北营庙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城老城金城大街北段

北营庙位于韩城老城北大街西侧,创建年代史料无载(也有文献记载其建于元至大二年(1309)),根据现有建筑风格和结构特征,庙内大部分建筑构架保留着明代或明代以前的做法。庙内轴线主要建筑有过殿、献殿、寝殿,过殿南侧偏西存有戏楼。过殿、献殿和寝殿几乎连为一体,一气呵成。寝殿前檐面阔三间,并向里退进一个步架,之后面阔成为五间。由于在前檐柱头放置一根通长的大原木代替普拍枋和阑额,因而成就这种“明三暗五”的做法。


北营庙献殿前出廊,廊柱四根三间,上托大檐额,廊后殿门六柱五间

北营庙寝殿横剖面图(《陕西元代建筑大木作研究》)

比较有趣的是,几乎所有官方介绍和权威文献都记载北营庙寝殿为歇山顶。但绕到寝殿后面细看,这处“歇山顶”却十分特别。由于寝殿平面不是规整的矩形,而在东南、西南两角部凸出了一部分,所谓的歇山只是一个类似抱厦的斜坡顶护住凸出的部分,而主体部分却是清晰的悬山顶。这种“仿歇山”的做法和河北蔚县释迦寺前殿、后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北营庙寝殿东面细节

元·咎村镇三圣庙

咎村镇三圣庙

原位于咎村镇薛村,现迁至芝川镇司马迁祠庙景区内

咎村镇三义庙,原位于咎村镇薛村内,始建于元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1983年迁建至芝川镇司马坡,现为司马迁祠庙景区内,包括献殿、寝殿两座元代风格建筑,其中献殿为大额式建筑。

据文献记载,在原薛村三圣庙内有嘉庆二十年重修碑,碑载“……庙创自至元十年……历明及清重修再四……”,此外在正殿当心间两端四椽栿下有墨笔题记“元至元十年岁次癸酉三月本村前社创建,至明永乐二十一岁次癸卯四月重修,嘉靖六年岁次丁亥九月重修,至嘉庆二十二年岁次丁丑十一月重修,至二十四年乙卯三月告竣”。这与碑记载完全吻合。而正殿结构也显得杂乱,与其题记经过明清重修相吻合。而献殿则较好保存了元代风格。其柱头用通长圆木代替普拍枋,其直径约40-50厘米,栌斗底部垫皿板,其高低厚薄视檐额顶面高凹程度不同而定,用于调整栌斗齐平高度。在外檐柱头之间,通常置阑额的部分也用一根高25厘米、厚约16厘米、长随稍、次间的罩幕枋。

檐额与栌斗间垫皿板,以调齐栌斗高度

三圣庙献殿横剖面图及平面图(《陕西古建筑》)

三圣庙献殿面阔三间,四架椽屋前后檐大额,梁栿五间,即“明三暗五”做法。梁架结构采用“大额式”构架方法,将前后檐各减柱两根,再移柱两根,加大了间广,省去了檐柱。

三圣庙正殿,无大檐额,明清重修时改动较多

薛村三义庙两殿能够迁建到司马坡得以保存实属不易,现仅有何修龄于1957年《韩城县所见的元代建筑及其基本特征》一文对其原始原状有文字性描述,但亦缺乏详细测绘,而庙内原有格局由此破坏,实在遗憾。

元·咎村镇禹王庙献殿

咎村镇禹王庙

原位于咎村镇西南隅,现迁至芝川镇司马迁祠庙景区内

与上述三圣庙一样,位于咎村镇的禹王庙也于1980年迁建至芝川镇司马坡,现为司马迁祠庙景区内。

根据文献记载,禹王庙内原有寝殿、献殿和殿前的戏楼,戏楼整体式清代式样但平棊为明代风格。如今在司马坡能见到的,只有这座元代风格的献殿。殿为前三后五暗四式特殊结构,角柱完全藏在山墙内。梁架彻上明造,通檐四椽栿上置驼峰承平梁,西首四椽栿下有墨迹载“元元统三年乙亥岁(1335)创建”。前后檐柱与柱间不用阑额和普拍枋,只在柱头置一根巨大的檐额,平均高度64厘米,宽48厘米,因顶面高凹不平,也采用栌斗下垫皿板的做法。

禹王庙献殿正立面及梁架透视图(《陕西古建筑》)


禹王庙献殿横剖面图(《中国古代建筑史》第4卷)

元·普照寺迁建元构

韩城普照寺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咎村镇吴村寨

普照寺内有两处元代国保级建筑群,其一是普照寺本身,另一处是迁建来的紫云观三清殿。依托这两处国保,普照寺又迁建了天圆寺献殿、高神庙等一批元代建筑,并将这里辟为陕西元代建筑博物馆。

由于普照寺大殿和紫云观三清殿都属于传统式木构,这里所存的大檐额式建筑反而都是其他未列为文保等级的迁建建筑。

在普照寺首先映入眼帘的山门,则是原来的天圆寺献殿,由龙门镇西原村迁建而来。这座本来特色鲜明的大檐额元代建筑,却因为檐额上悬挂了横幅,而不可得见其本来风格。


天圆寺献殿,黄绸包裹的则是架在石制檐柱上的大额

天圆寺献殿横剖面图(《陕西元代建筑大木作研究》)

进入山门,右侧有三座大殿,是为高神庙三殿,原在韩城老城南郊苏村外,99年迁至普照寺一进院东侧。这三座大殿清一色的悬山顶、大檐额,风格统一独特。十分可惜的是,由于迁建后这三座殿的位置完全改变,失去了原有的布局意义。

高神庙二号殿后檐额及铺作(《陕西元代建筑大木作研究》)

高神庙三号殿横剖面图(《陕西元代建筑大木作研究》)

在第一进院西侧,还有一前一后两座大额式建筑,在网上没有找到相关资料,现场也没有任何介绍,应当是近年来迁建的元代或元代风格建筑。

元~清·法王庙

法王庙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城西庄镇西庄村

西庄法王庙创建于宋真宗年间,现仅存前殿较为古朴,其余正殿等均是晚清重建。

自南而北为:单檐悬山顶、明三暗七间的献殿、明三暗五间关帝庙;单檐歇山顶的寝殿,寝殿系光绪十五年重建。献殿保持了元代建筑的风格,朴素大方。前殿前后檐柱与柱之间不用阑额,只两次、稍间施罩幕枋,柱头上用一条直径约50厘米通长的原木代替普拍枋,檐柱并用减柱的方法,将次间明柱减去,而将当心间两根平柱各移置在次间之中,使得柱头铺作脱离柱头。后檐则又在平柱内侧另支八角石柱各一根,显然为重修时增加。山墙厚实稳重,可以将角柱万全包藏在墙里,墙身向上逐渐收分。


寝殿为清代重建,建在高1.8米的台基上,回廊式单檐歇山顶,前檐柱上亦架设檐额。

明·韩城文庙

韩城文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城老城学巷东段


韩城文庙现存建筑是明洪武四年(1371)在金正大年间所建文庙旧址上扩建和修葺元代文庙建筑而成的,历经明清两代多次修葺以成目前规模。韩城文庙建筑对称布局、主次分明,是陕西保护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文庙建筑,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都非常高。

韩城文庙大成殿是采用“大檐额”做法的建筑,保留元代建筑手法。大殿前出廊,廊面阔三间,廊柱上施大额,额上补间铺作四朵,形成前廊三间大殿五间的做法,将大额的作用充分发挥。

韩城文庙大成殿正立面图(《韩城文庙建筑研究》)

明·柳枝村关帝庙

柳枝关帝庙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城西庄镇柳枝村中心

柳枝关帝庙始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现存献殿、正殿两座主体建筑及配列建筑娘娘庙、华佗庙等。

献殿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前檐柱头以一根完整的柱额代替普柏枋,斗栱均为补间铺作,明间三攒,两次间各一攒。

柳枝村关帝庙献殿

献殿当心间的一朵雕花斗栱,后不承梁栿

明~清·韩城城隍庙

韩城城隍庙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城老城隍庙巷东段

城隍庙山门位于隍庙巷巷北,创建于元代,明万历、清康熙、道光年间多次维修。

城隍庙山门正立面(《韩城城隍庙建筑研究》)

山门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分心槽,前后檐用大额,但斗栱都位于柱头位置,与元代大额功能有明显差异。

参考文献

段晓明. 韩城元代道教建筑. 现代装饰理论, 2015.

何修龄. 韩城县所见的元代建筑及其基本特征. 文物, 1957.

李轶夫.韩城文庙建筑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4.

刘瑞.陕西元代建筑大木作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

潘谷西.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4卷 元明建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王少锐.韩城城隍庙建筑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韩城城隍庙
第五批国保--古建筑(69)
拜访寿圣寺琉璃塔(明.国8)邂逅阳陵大庙(明.市)--晋城阳城县
一日游元代建筑之城韩城十国保
图形探解清式廡殿结构之平板枋的安装与榫卯形式
陕西韩城“城隍庙、九郎庙、赳赳寨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