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没人敢模仿的古建营造技术,到底有什么玄机 | 应用减柱造的建筑大盘点

传统建筑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称排列,约在我国的辽代后期,出现了极具结构意义的柱列形式,即“减柱法”,或称“减柱造”。

采用这样的设计并不是古人刻意标新立异,而是为了充分发挥建筑的使用功能,非常具有研究和学习的价值。那么,为什么要应用减柱造,减柱造又会起到哪些效果呢?由于减柱造流行于宋元时期,本文即列举当时的例子,做简单的说明。

01

佛光寺文殊殿

文殊殿建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八架椽(七架梁),是现存较早的单檐悬山建筑。佛光寺的减柱造,正好减去佛台前的立柱,使人在殿外就能正好看到殿内佛像,并且增大了礼佛的空间。同时,殿内后柱的位置也略作移动,使受力更加平衡。
由于减柱法的采用,文殊殿非常注重纵向联接构件的作用,自脊槫(檩)开始,各槫(檩)下皆安装有襻间两层额间有蜀柱相连接,后內额在上下两层额方的两端并有斜撑与蜀柱间的绰幕枋(早期雀替)相交。

出处:柴泽俊《山西古建筑文化综述》

02

崇福寺弥陀殿

弥陀殿是崇福寺主殿,始建于金熙宗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弥陀殿面阔7间,进深4间,建筑面积约937平方米,通高21米多,殿内佛坛上有“西方三圣”坐像。

出处:锦阳轩主

崇福寺弥陀殿的采用纵架减柱的做法与佛光寺文殊殿类似,但也有不同。文殊殿利用纵架减柱,所余之四柱仍都在梁架交接处,即与前后檐柱对位。但崇福寺弥陀殿中间承托纵架的两根前内柱是不在柱缝上的,而平移到了两次间的中央,与前后檐柱都不对位。所以可以说,弥陀殿不仅使用了“减柱造”,还使用了“移柱造”。

弥陀殿在中央五间前列内柱上使用了三道纵架,中间一道宽两间,两侧各一道宽一间半,正好减去了中间两根内柱。由于采用了这种做法,使得人们在殿外就可以直接看到触及殿顶的中央佛像,堪称古人将设计理念与施工效果巧妙融合的典范。

03

永乐宫三清殿

主体为元代建筑。三清殿又称无极殿,为永乐宫的主殿。面阔七间,深四间,八架椽,单檐庑殿顶。北中三间设神坛,其上供奉道教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殿内四壁满布壁画,壁画高4.26米,全长94.68米,面积达403.34平方米,画面上共有人物286个。

大殿前檐中央五间和后檐明间均为隔扇门,其余为墙,构思大胆新颖,给人灵动飘逸的感觉。单檐庑殿顶平面下减柱甚多,仅余中央三间的中柱和后金柱。

04

奉仙观三清殿


河南济源奉先观创建于唐高宗时,大殿重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面阔五间,进深七架,单檐悬山顶,但前坡仅有三架,而后坡增至四架,故后檐比前檐稍低。内部梁架采用减柱造。

殿内在明间施硕大内柱二根,所有当心间南北方向的梁栿皆插入柱内。此二柱与山柱之间,架东西向丁栿,上立蜀柱,承受次间梁栿,故屋顶重量大部分集中于此柱二梁上。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称该殿做法“手法豪放,运思奇特,至为罕见”。



出处:安东老王的博客


        由于内柱减柱,则采用了大内额代,內额上立蜀柱以承次间梁架。但梁架形式基本未变,內额一端插于内柱柱身,另一端插于山面柱身,济源奉先观大殿的减柱,仅将内柱用长內额代替,但不像佛光寺文殊殿那样使用组合构件,可见营造比较粗糙。

出处:野娃的博客

05

广胜下寺后殿

广胜寺位于洪洞县霍山,上寺在山上,下寺在山麓。下寺的建筑基本上都是元代修建的,上寺则大部分经明代重建,因琉璃塔和出土“赵城金藏”而闻名。


下寺后殿面阔七间,27.88米,进深三间,16.10米,八架椽单檐悬山顶。平面采用减柱造。前槽次、稍间的金柱全部减去,后槽次、稍间并用一根金柱,立在稍间中心,使殿内只存六根,有效扩大了活动空间。

四面墙壁上隐约可见的壁画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和纳尔逊阿特金森博物馆

广胜寺的减柱造比较严谨,柱子在梁架和檩(栿)搭接处并设小栌斗和绰幕枋(早期雀替)。


06

故宫保和殿

一般而言,紫禁城古建筑的柱网是很规整、均匀对称的。比如太和殿11开间,柱网平面就有12根柱子,保和殿9开间,应该有10排柱子,其中内檐金筑应该有6根。

可见保和殿前檐的6根内金柱被省略掉了,虽然有些观点认为这是模仿《营造法式》中殿堂“单槽”的造法,但考虑明清多次重修保和殿的经历,一般还是将其视为清代为数不多的减柱造的案例。

保和殿殿内

减柱造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增大殿内活动空间。当然,其最大缺点就是建筑受力不均匀,在外力作用下容易产生变形。由于游牧民族生活方式的影响,辽、金等统治者在以往蒙古包内的生活环境与汉族传统建筑相比,要显得更加开阔。在建筑形式上改造建筑做法,有利于扩大室内空间,以符合游牧民族生活习俗特征。


一般认为,减柱造这种方法并不可靠。很多建筑均因减柱或移柱使结构体系摇摇欲坠。明清时期,大木制作技术趋于制度化,形式规整,而不采取减柱造。但是,不论早期建筑还是明清建筑,都是现代文物保护和建筑事业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与思想资源。

参考文献:

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

刘敦桢. 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记

杜仙洲. 义县奉国寺大雄殿调查报告

傅熹年. 宋代建筑构架的特点与“减柱”问题

《工业遗产》“故宫古建文化漫谈”系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者来稿】宋早期大木作的代表——高平崇明寺
中国古建之殿堂式、厅堂式、楼阁式木架结构解析
地盘分槽——古建筑的平面图
一篇文章,让您看懂古建
周学鹰:大唐雄风——谈谈我国唐代建筑
在武乡和榆社发现了两处金代“文殊殿型”减柱造实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