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追忆阿昌族历史人物林养中

每当漕涧和六库两地来回往返路过孙足河都会禁不住俯瞰车窗外悬崖峭壁下涌动的河流,同时会让我一次次想起家族禁忌。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听爷爷讲述古老的口头历史,每当讲到家族史的时候,爷爷会跟我讲“一定要记住,我们苗丹林家人不能吃孙足河的鱼,吃了会肚子疼,吃了会上吐下泻”。在我还朦朦胧胧不知道缘由的时候,只会回答爷爷“好呢”、“记住罗”、“是罗”。虽然不知缘由,但一直不敢忘记爷爷讲过的话。

在我十一二岁的时候,爷爷又一次跟我说起“一定要记住,我们苗丹林家人不能吃孙足河的鱼,吃了会肚子疼,吃了会上吐下泻”,我终于问爷爷“爷爷,您一直跟我说我们林家人不能吃孙足河的鱼,为什么吃了会肚子疼,为什么会上吐下泻?”爷爷望着远处冥思了一会儿,给我讲述了一位老祖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在很久很久以前,由于受官府的迫害,我们一位老祖组织当地人进行反抗,官府派兵前来镇压,由于寡不敌众最后起兵失败了,老祖朝着怒江方向逃去。逃到孙足河边时,前有悬崖峭壁,无奈追兵太多,追得太紧,情急之下只好跳入河中以求逃生,当他跳下去时就被一群鱼围拢而食。从此之后我们苗丹林家人就有了不能吃孙足河鱼的禁忌。

后来好几次问爷爷,这位老祖是哪个朝代哪代祖辈,爷爷说他也不知道,他的爷爷的爷爷就是这样一直说下来的。我从小对民族历史文化很感兴趣,口传的历史典故也好,古文献记录的也罢都会细细品读。在我上初中时偶然间在校图书馆看到周祜老师校点的(清)雍正版《云龙州志》。当我阅读到卷二《平林养中》时,久久不能回过神来,反反复复阅读了好几遍“林养中,阿猖彝也。生而魁梧猛鸷,有膂力,善用弩,敌数十人。方段进忠猖乱时,防护澜沧渡,保障苏溪铺,侦探出战甚效力。及进忠即成擒,林养中恃其粗勇,谓莫与为敌,渐露跋扈,效进忠所为。霸据官田,不服清丈,不纳赋税,声言复州免赋,……谓州官止治五井,以云龙州治地归之,并授为土官。……事在天启四年三月”。一个周末,我将此书借出带回家给爷爷阅读此段,爷爷戴着老花镜读了好几遍,并不停的说着“我们老祖跳孙足河的就是这个啦,就是这个啦……”。也有流传老祖被斩去首级、尸身被丢弃河中,以及有流传跳入河中变成一条大鱼的说法。

口传跳下去被鱼围拢而食和变成鱼有点牵强,追兵斩去首级上报官府,将尸身丢弃河中的口传应较为符合实际情况。口传中所指的河也有流传为老窝河的说法,两条河处于同一水系汇入怒江。此两点口传异议之处由于年代久远,已无法考证。爱好民族历史文化的我,在昆明上学期间喜欢查阅古老文献。查阅到雍正版《云龙州志·卷二平林养中》、康熙《大理府志·卷二十九艺文诛林养中论》《滇系·艺文第十一册周侯诛林养中纪略》的相关记载。古文献中林养中被记载为反贼,在林养中的族称上冠以反犬旁“阿猖彝”,污蔑为兽类。

2018年春节期间聆听家族其他家支一位爷爷讲述家族历史,这位爷爷拿出了他多年前根据口传写在红梅烟壳上的祖辈名字给我看,虽然年代久远的祖辈辈分有代序模糊的情况,其中有两个名字却引起了我的注意,分别是林阳忠、林阳杰兄弟二人的名字,因为这两个名字和古文献上记载的只是用字上不一样而已。这位爷爷指着林阳忠的名字跟我说“这位老祖是被人迫害掉的,具体哪个朝代就不知道了”。这位八十多岁土生土长的爷爷是农村人,虽然能读书识字,但他是没有条件看到我能看过的古文献记载的内容,经我再三询问确认,他写的名字都是祖辈一代代口传下来的,绝非摘录于其它文稿。他的手稿有记“林阳忠生二子,由于时局动乱,后改为左姓”,古文献记载林养中事件为天启四年(1624年),和当地阿昌族早姓土司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年受朝廷赐姓为左后为了方便管理地方,后来几年逐渐在族群内实施了统姓政策,以及林姓家族第一代改左的先辈生于1614年左右。多年来思考的一个事情脉络好像清晰了不少,古文献所查得记载内容与家族口头流传在人名、事件起因、过程上是吻合的。至于家族口传无法说出具体朝代,皆因年代久远,起初后人为躲避政治迫害而很少提及,所以数传后无法讲清楚具体属于哪个朝代,哪代人。

2012年翻阅了云南民族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阿昌族学者曹先强主编《阿昌族文化论集》,以及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缅甸研究所熊顺清副研究员编著《中国阿昌族》,书中均对林养中作了客观的评价。2017年和曹先强老师提及此事,他的一番讲解,解除了我对古文献记载林养中为反贼的困惑。当时的文人墨客代表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是从封建统治阶级的角度出发,视林养中为反贼,丑化为强盗草寇是不奇怪的。曹先强老师说到“林养中前辈是阿昌族,当时的封建统治者说我们的前辈林养中是逆贼,反民,这是不客观不公正的历史态度,并且族称上还冠以反犬旁,林养中前辈作为阿昌族,在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背景下,代表的是争取以阿昌族为首的云龙州各民族利益,包括争取土地使用权,统治权,世袭生存权,所以观点是阿昌族古代英雄”。与阿昌族诗人、学者,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得主孙家林也交流过此事,孙家林老师说到“林养中本就是阿昌族人,历史上阿昌族英勇剽悍,敢于反抗暴虐,反抗斗争,故被封建统治阶级在族称上冠以反犬旁,污为兽类。起兵反抗斗争的林养中被封建统治阶级所仇畏,就是我族的古代英雄”。

从《史记·西南夷传》《后汉书·郡国志》可知古云龙州在汉元封二年,即公元前109年已在漕涧设置“嶲唐县”,明朝之前历朝历代由于鞭长莫及,以及当时云龙州特殊的地域、民族等结构因素,而未能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从《云龙记往》可知古云龙州在明朝之前还属于以阿昌族为首的部落联盟管理制度,元末明初阿昌族部落首领早褒错用客民李惯章,才导致阿昌族千百年来创立的部落联盟制度土崩瓦解。被李惯章排挤的段保在明朝攻大理之际,有功于朝廷,回云龙平定了李惯章的叛乱,明朝封其为世袭云龙州土知州一职,从此云龙州开启了土司制度。为了便于管理少数民族地区,元朝开始了土司土官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直接或间接的管理,但古云龙地区是在明初才开始的土司土官制度,说明到了明朝,古云龙地区因特殊的地域环境,特殊的民族结构才迎来了土司土官制度,而结束了部落联盟制度。通过任命少数民族上层人物担任该地区的土司土官,以实现行之有效的统治与管理,土司土官制度明朝较为盛行,清代逐渐衰落,最后的土司土官截止于新中国成立。古云龙州在部落联盟时期也好,土司土官制度下也罢,由于当时当地与内陆在民族结构、行政制度、生产生活、心里心态有着极大的差别,所以有着地方特有的政治体系。

明王朝在其管理经营过程中意识到土司制度未能使其完全掌控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地和人民,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开始实施改土归流制度。改土归流制度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达到了国家行政制度的统一,解除了少数民族地区各自为政的局面,对国家稳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弊端是改土归流本就是封建统治阶级与少数民族地区利益上对立的关系,是冲突的关系,是矛盾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发展不平衡的少数民族地区在资源、生存空间、政治管理等各方面的利益,打乱了少数民族地区一直以来的生产生活习惯和社会结构体制。明王朝也清楚改土归流内在的弊端,以及所产生的不良效应,所以在实施过程中也没有雷厉风行的展开改土归流制度,而是循序渐渐的进行,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找准改土归流契机,侍机推进改土归流制度,在全国实行了全改土和土流并存等等不一的情况。直至其灭亡也未将改土归流实施完成,包括清朝也如此。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结合国家的实际情况,最后的土司土官制度才得以废除。

根据(康熙)《大理府志·卷十二风俗云龙州》:“云龙本羣彝杂处地也,幅员最广,距郡最遥。自明万历末年消平段进忠逆乱,始设流官,州治初建于澜沧江之西,人皆以为非便,今迁于雒马井,澜沧绕背,沘水带前,于是四方汉人慕盐井之利争趯之……”;《大理府志》卷十:“……云龙土知州自段保始,明沿至段嘉龙,为进忠所杀,夺其位。后擒进忠,诛死,设流管。知州给嘉龙子踩冠带铃,束其众……”;以及(雍正)《云龙州志·卷二沿革》:“……万历四十三年两台疏请得旨,改知州为流官……”等记载可知云龙州改土归流为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改土归流契机为平叛段进忠谋权夺位,弑杀土知州段嘉龙的家族内斗叛乱事件。这次的风波导致明王朝在云龙州抓住了实施改土归流机会,削弱并逐渐取缔了土知州的权利,在漕涧等个别地方乃保留土千总之职的土流并存制度。从“……后擒进忠,诛死,设流管。知州给嘉龙子踩冠带铃,束其众……”可以看出即使设置流官,还是需要土知州后人约束管理当地的土著民族,说明土司制度在当时当地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云龙州流官管理期间,新鲜的政治制度,给当地民族赖以生存的盐井等利益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打破了一直以来的生产生活规律和社会结构体制。从(康熙)《大理府志·卷十二风俗云龙州》:“云龙本羣彝杂处地也,幅员最广,距郡最遥。自明万历末年消平段进忠逆乱,始设流官,……种有四,曰阿猖,曰玀舞,曰僰,曰栗粟。”可知当时云龙州广阔区域仍是以阿昌族为首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为了保障云龙州以阿昌族为首的各少数民族土地使用权、资源所有权、世袭生存权不受损害,林养中上报州官云龙州继续沿袭旧制,境内乃实施土司制度的政治主张,以保障各民族在盐井等资源利益方面不受损害。州官未采纳其意见,林养中毅然起兵与流官相抗衡,用抗争来争取民族利益,无奈寡不敌众,最后起兵失败。

从(雍正)《云龙州志·卷二平林养中》:“林养中,阿猖彝也。生而魁梧猛鸷,有膂力,善用弩,敌数十人。方段进忠猖乱时,防护澜沧渡,保障苏溪铺,侦探出战甚效力。……”可知林养中为阿昌族首领,勇略过人,在土知州家族内部段进忠争夺土知州一职风波中,极力维护地方稳定,积极参与制止内部叛乱事件,可谓忠勇可嘉。后因明王朝在云龙州实施改土归流制度,在当时当地为争取云龙州以阿昌族为首的各民族利益与流官相抗衡。所以流官从“方段进忠猖乱时,防护澜沧渡,保障苏溪铺,侦探出战甚效力。”的认可到一百八十度转弯,将其视为反贼、丑化为杀人越货的草寇。从(雍正)《云龙州志·卷二平林養中》“……中見勢逼,望風逃遯,渡潞江,樓茶山野人之境,然日治兵,招集彜黨,圖潛襲州治,……”可知第一次起兵失败后林养中避入茶山地区集结力量,日夜操练,以便再次起兵争夺古云龙州政治权利。从《永昌府志》等历史文献记载可知当时的茶山里麻为阿昌族聚居地。那里生活着语言想通,心理结构相似,生产生活相同的族群,才使得林养中能够在茶山立足并集结力量。官府收买他的旧部抓捕他的弟弟林养杰等家眷要挟于他,最后寡不敌众,阿昌族为首的各民族在古云龙州争夺政治权利的起义被全部平息,林养中也因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到了清中后期,古云龙州阿昌族土地所有权,世袭生存权仅存漕涧阿昌族左氏土司府管辖之地。

林养中事件只有着眼于当时当地民族结构、政治管理、区域环境、发展水平等历史条件下去分析,只有融入历史情势中还原当时所处的社会关系状态,分析当时当地阶级立场相互矛盾关系,才能得出客观的历史评价。三百九十五年来家族的禁忌,是一种隐痛,更是后人对先辈最深沉而隐晦的纪念。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民族不分大小,族族平等,人人平等。五十六个兄弟民族如一家,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才使得我辈生活在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繁荣富强的共和国怀抱中,我辈才有机会缅怀先辈事迹。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之际,祝祖国国泰民安,繁荣富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怒江地区土司建置沿革考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卷一四五二
壮族土司社会族群认同探微(全文)
米易土司史话
白马峪和草地沟考察记(四)白马人地区的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
左氏土司:不为人知的土司家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