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部分类法

一、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形成

中国的书籍分类法在先秦时期是否已经存在,现在是不得而知了,已知最早的图书分类法著作,也就是所谓的目录学著作,是西汉末年由刘向、刘歆父子撰写的《七略》。刘向、刘歆父子是西汉皇族后裔,也是大学问家,起先汉成帝命令刘向整理皇家藏书。当时的皇家图书馆里,充斥着从全国各地进献来的各种典籍,其中就有大家熟知的《战国策》。但《战国策》当时并不叫《战国策》,它有着各式各样的名字,《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不一而足。刘向将这几种不同的书除去重复的部分,整理出一本相对完整且规范的新书,并将其命名为《战国策》。对待其他的书籍,刘向也像对待《战国策》一样认真负责,而当这项工作做了接近20年的时间时,刘向辞世,未完成的工作就交给了他的儿子刘歆继续完成。刘歆继承父亲的志向,将皇家图书馆的图书整理一新,并且在其父亲所做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对这些图书的分类,并将分类结果撰写成《七略》一书。

“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辑略是一篇类似于导读的文字,剩下的六略,才是对书籍的分类六艺略的六艺,指的是六经,也就是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儒家经典。诸子略的诸子,也就是所谓的“九流十家”,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诗赋,记录的是先秦至于汉代的赋与歌诗。兵书略,有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个小类,这些名称听上去有些歪门邪道,不过除了兵阴阳有些迷信色彩之外,其他多是军事经验的总结。数术略,有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数术略的内容若单从名称上看,对现代人来说似乎是完全陌生古奥的。不过实际也不完全如此,像天文类的书籍中就包含有占星术。西方的占星术现在大行其道,但中国的占星术其实起源更早。还有蓍龟,也就是用蓍草和龟甲进行占卜,这两者是都《周易》卜卦的前身。方技略,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这一类的书籍既有中医知识,也有民间偏方,也有所谓的房中术与修仙术,这些书的出现都是出于解除病痛、延年益寿的目的,当然,延年益寿的终极目标是长生不老,这也是为什么神仙类书籍会较多出现的原因。

《七略》对图书的分类状况大致就是如此,从这个分类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所认为的正统学术,包括六艺、诸子、诗赋三类,其实只占到了西汉以前书籍的一半,撑起另外半边天的,是现在不入流的兵书、数术与方技。这些知识虽然鱼龙混杂,没有什么体系,但从它的数量上仍然能够看出,古代人是看重这些东西的,而且不仅仅是民间,连官方也认同这些知识的重要性,西汉武帝为求长生而命方士入东海求仙的举动,就是最好的例证。

刘向、刘歆父子编订的《七略》,在整个书籍分类史上意义重大,它不仅有首创之功,而且质量相当高,为后世的图书目录修纂树立了榜样,提供了借鉴。不过,刘向、刘歆父子编写《七略》时能够看到的,大多是先秦时期与西汉早期的书籍,因此这些书籍所反映的,也主要是先秦与西汉早期的时代特征。西汉武帝时国家安定、四海统一,汉武帝加快了统一思想的进程,民间想法太多,终究会出乱子。为了顺应这种潮流,董仲舒进献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政策,并获得了汉武帝的支持。这一措施非常厉害,它直接将儒家之外的诸子百家打入冷宫,还将研习儒家经典与在朝为官挂钩,书读的好便可做官,享受丰厚的俸禄,这样的诱惑使得天下的书生纷纷抛弃其他思想学说,一门心思只花在儒家经典上。就是在这个转变发生后,儒家思想成了官方的主导思想,“九流十家”也就变成了“不入流”。

进入东汉,儒家的地位愈发突出,各类书籍的增损也受到这一现实的影响。六艺略中,除了经典著作之外,解释经典的著作也层出不穷,故其规模越来越大。诸子略就稍显惨淡,因为不受重视,传承失序,大部分也就逐渐流散掉了。而诗歌因为是士人表达心声的最佳选择之一,所以此类的书籍也保持了正常的增长。而原来可以占据半边天的兵书、数术、方技,此时虽无明显的减少,但却在不断增加的解经著作与诗词歌赋面前,显得势单力薄。与此同时,有一种新兴的书籍类型出现了,这就是史书。先秦时期,因为只有史官才有权力记录历史,且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将除秦国之外的史书一并销毁,所以史书的数量在西汉前期是非常少的,其数量不足以单立一类,所以就附到了六艺略的春秋类下面。但是到东汉末年,史书经历了四百年时间的积累,数量变得庞大起来,足以成为一个单独的门类。

因为这样客观形势的变化,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负责管理皇家图书的官员就不得不重新编制图书目录。经书的庞大数量与重要地位使其成为无可指摘的第一部类;史书的迅速崛起与对政治的借鉴作用也让它占据了一席之地;诗赋类仍然单列;而诸子、兵书、数术、方技四类却被归并到一起,成为一个庞杂的门类。这种四分法的最早创制者已不可知,不过在西晋的领秘书监荀勗所著的《中经新簿》中,已经是这样的格局。只不过此时四部尚未定名,只称做甲乙丙丁,甲领儒家经典,乙领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之类,丙领各种史书,领各类诗赋,后来作为子部的书籍排在史书之前。西晋灭亡,晋室南渡,是为东晋。东晋管理图书的官员李充又重新做了一次书籍整理,将甲乙丙丁的名目更换为五经、史记、诸子、诗赋,但不论是荀勗还是李充所做的目录,相对来说都比较粗疏。直到唐代初年由官方编纂的《隋书·经籍志》出现,才将经史子集四分法予以完善,并确立了四分法在书籍分类法中的正统地位。自此,以经史子集为次序的四部分类法就最终确定下来,一直到清朝结束,也没有发生大的改易。

二、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演变

经史子集四分法确立之后,不论是官方还是私人,都普遍采用四分法作为书籍目录的分类标准。不过正如前文提到的,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印刷技术的推广,书籍的数量与品类也在不断增加,原来的分类法在现今的书籍状况面前,就显得不那么合适了。所以,历代官修或者私修的书籍目录,在不改变四部格局的基础上,对细目做出了一定的修改,也正是这些变动,促使着经史子集四分法朝着更加精细与合理的方向不断迈进。就拿《隋书·经籍志》来说,虽然它的主体部分是经史子集四类,但除此以外,还有道、佛二类,只不过这两类记述简略,不足与前面四类并列罢了。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而佛教则是印度东传而来,之所以要在目录中对二者有所体现,就是因为这两种宗教已经全面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其经书也有着相当庞大的数量,这两种文化势力,虽然没有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意识形态,但其与国家政权的关系又是千丝万缕的,因此,《隋书·经籍志》记录这两类书,而又不详加著录,正是当时道教与佛教在国家思想文化领域中地位的反映。唐代以后,佛教与道教经典数量愈加膨胀,将其附于目录之末是不太可能了,于是,在佛教与道教领域便出现了集合一教经典的《大藏经》与《道藏》,而著录佛教经典与道教经典的目录也相继出现。在此之后,不论是官修目录还是私人修纂的图书目录,都很少再涉及到佛教和道教的书目了。

佛教、道教经典与四部分类法的关系只是四部分类法演变过程中的一个方面,在此之外,尚有许多侧面,可以看出四部分类法随时代而发生的变化。首先一点,是随着书籍数量和品种的增加,经史子集之下的小类,名目也逐渐增多。即使拿较为稳定的经部来说,在刘向、刘歆父子所撰的《七略》中,六艺略,也就是后来的经部,只有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而在《隋书·经籍志》中则增加了纬书。纬书的概念是相对于经书而来的,如果我们将经书理解为天地之大经、人伦之至则,那么纬书就是通过歪解经书以制造舆论、迎合当时政治需求的荒诞不经之书。纬书的出现,契合了秦汉时人多相信异象与预言所揭示的上天的旨意这样一种社会风气。所以,为迎合统治者的需要,方士与儒生们纷纷假托圣人之言,编撰纬书,借以干预政治、并为自己获取高官厚禄。编纂纬书的风气蔓延了整个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尤有余风,所以到唐初编写《隋书·经籍志》的时候,因为当时存留的纬书数量还很多,所以就在经部设立了纬书一类,以反映现实书籍种类的变化。到了宋代,浙江安吉州人陈振孙以一己之力,根据自家的藏书编写了一部目录,称为《直斋书录解题》,此目录虽然没有明确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只是列了53个小类,但考察这些小类的次序,其实还是按照四部来划分的。其中,经部的小类包括易、书、诗、礼、春秋、孝经、语孟、谶纬、经解、小学。相比《七略》和《隋书·经籍志》的经部而言,又增加了一个经解。经解,据名可知,这类书是解释经典的著作,因为诸经地位崇高,且是文人学士研习的主要对象,所以一直以来就不乏解释与阐发之作。不过这些解释经典的著作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某一部经典的注解之书,如《论语集解》、《春秋经传集解》;另一类则是针对多部经典的注解之书,如《七经小传》、《龟山经说》等。前一种解经之书往往会划归到某部经典的类别之下,如《论语集解》就在论语或论孟这个类别下,《春秋经传集解》会归入春秋类之下;但是后一种经解之书,因为它们是通释诸经的著作,无法归入到任何一种专门经书的门类之下,所以只能单列出来,就形成了经解这一类目。

在历代目录中,四部之下的小类名目数量,其主流是逐渐增加。但有些小类因为书籍流传越来越少,不足以成为一类,也就被撤销或合并如其他类别了,这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子部诸子门类的减少,《七略》于诸子略下,著录有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到了清代朝廷编修《四库全书总目》的时候,这九家就剩下儒家、法家和农家了。其他各家因为数量少,被统统归入到杂家。不过,《四库全书总目》的杂家与《七略》的杂家内涵差异很大,《七略》的杂家是博取诸家之长的意思,而《四库》的杂家可真是个收容所,要是哪一本书无类可入,就被归入到杂家里去,这个杂家,可是真正的杂了。

除了类目的增加,四部分类法的演变过程中其他较为显著的特点,还包括层级的增加,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前的目录书,往往只有两层类目,而《四库总目提要》则增加为三层,这是某类知识走向精细化的表现。就如同我们现在的学科分类,有一级学科,有二级学科,有的还有三级学科,分层越多,说明这一学科所包含的知识越丰富、分支越广泛。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到达其极盛期的标志,就是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修纂。这部目录学著作集合了历代目录学著作的成就,不仅条目清晰,而且还叙述了各个类目的发展源流,并修正了前代归类不合理的一些谬误。但是,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四部分类法走到它的极盛点时,也暴露了其自身无法超越的局限性。最为严重的是它所贯彻的正统观念,以讲音乐方面的书为例,若以现代人的眼光,只要这部书是在谈论音乐,就可归入乐类。但《四库总目提要》并不如此,讲乐论的书,若合于圣人之道,便归入经部乐类,若只是寻常弹词小曲,只关风月不关大道,便归入到子部艺术类,这种人为的割裂完全是受了正统观念的约束。此外,有些历代目录著作都未解决的书籍归属问题,《四库》也只是因袭而未作变革,这表明了四部分类法已经不能够适应当时的书籍状况,在因袭前代目录的基础上做一些小修小补,无助于解决根本性的问题。不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为中国古代书籍著录的集大成之作,对保存中国古代文化还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的,现在我们要了解中国古代书籍与文化,依然离不开它的指引与帮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头条 | 经史子集的前世今生
学习国学,你应该知道的国学基础知识
看不进书?试试这9个最带感的阅读方式!
曹景年:子部的整合、分裂与革新——以学术架构的分析为视角
古人是如何排放书籍的?
古籍四部分类法的源流演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