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女娲信仰的发源地研究综述

女娲信仰的发源地研究综述

杨立志 饶春球

      一、“南方说”和“北方说”的论争
  女娲,是中华民族信仰中一位显赫的古老女神,有关她的研究,一直是相关学术史上长兴不衰的课题。其中,女娲信仰的起源地问题,即有关女娲的神话与信仰行为最初是从哪里发生和起源的?这个谜一样的问题,引起了中外众多学者的兴趣,长期以来,吸引着他们在这条布满荆棘的小径上,倾注着热情、胆力和智慧,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猜测和推断,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持“南方说”和“北方说”的两大学派。
  持“南方说”的学者队伍中,有芮逸夫、常任侠、闻一多、徐旭生、吕思勉、胡小石、蒙文通、徐中舒、袁珂、邓少琴、刘大杰、刘起釪、冯天瑜、饶宗颐、萧兵、[日]白川静、[日]谷野典之、[德]W·蒙克、[德裔美籍]W·爱伯哈德、[俄]李福清等;持“北方说”的学者队伍中有:茅盾、张光直、王孝廉、张自修、云博生、魏峨、涂殷康、杨利慧……。“南方说”里细分,主要又有两种意见:一是“苗瑶说”,主张女娲、伏羲起源于南方的苗瑶民族,以芮逸夫、徐旭生等为代表;一是巴蜀说,即主张女娲、伏羲产生于古代的巴蜀,以胡小石、蒙文通、邓少琴等为代表。
  持“南方说”的立论依据主要有四条:(1)女娲、伏羲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出现是较晚的,所以疑非汉族旧有之说,可能是后来接受了南方民族所传的结果;(2)南方诸氏族中,盛传着兄妹始祖型洪水神话,其中有的主人公兄名Bu-i,妹名Ku-eh,与伏羲、女娲音近,而事迹尤多相似,可证有关伏羲、女娲的神话与兄妹始祖型神话同出一源,而盛行于南方;(3)南方民族(尤其是苗、瑶族)中,存在着信仰,有奉祀伏羲、女娲的习俗;(4)女娲、伏羲人首蛇身形象,也是他们源出于崇蛇乃至称作“蛇神”的南方民族(包括苗蛮、巴人等)的一个佐证。
  持“北方说”的立论依据是:(1)芮、闻二人所谓南方少数民族兄妹婚神话中,兄名“Bu-i”,妹名“Ku-eh”,近于古音“伏羲、女娲”的推断,是误用了贵州黑苗、雅雀苗的语言,来比附汉古籍上的中古音;(2)伏羲,特别是女娲,在兄妹始祖神话中出现是有限的。杨利慧调查统计,在237则同类型汉族神话中,兄为伏羲的(包括妹为女娲的),有74则,不到1/3;妹为女娲的(包括兄为伏羲的),有52则,不到1/4。在少数民族的181个同类神话中,兄为伏羲(含异称)的有34个,约占18%;妹为女娲(含异称)的,仅有5个,只占2.8%,说明南方说日益暴露出其取材上、资料上的局限,不免影响其立论的准确性;(3)从女娲与兄妹始祖型神话的联系上看,尽管汉代以前,女娲的身份可能同伏羲有些粘连,乃至出现了配偶关系,但有关女娲的神话与兄妹婚神话毫无干系;她的主要神话业绩同其它其它神话也没有什么联系,直到唐代李冗的《独异志》卷下,女娲才被明确地与兄妹婚神话粘连起来,成了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4)从目前收集到的资料看,女娲神话的主要传承者是中国广大区域的汉民族。247个明确有“女娲”出现的神话中,235则是在汉民族中传播的,占95%以上。其分布地点,遍及华北、中南、华东、西南、西北、东北等各个地区,除迄今尚未见内蒙、西藏、云南、海南及北京、天津外,几乎遍布于全国各省。
  “南方说”和“北方说”的论争,拓宽了我们对女娲神话研究的空间和破译的着力点。
  二、女娲信仰习俗的主要传承者与流行地
  1、女娲信仰习俗在南方苗、瑶少数民族中确实存在。清代初年陆次云的《峒溪纤记》,记有苗人祀伏羲、女娲之俗:“苗人腊祭曰'报草’,祭用巫,设女娲、伏羲位”,即“报草之俗”。贝青乔的《苗俗记》也说:“妇有子,始告知聘夫,延师巫,结花楼,祀圣母。圣母者,女娲氏也。”其次,湖南、贵州、四川、云南等地的苗、瑶、土、汉等族中,仍有祀“东山圣公”、“南山圣母”之俗,与伏羲、女娲或有一定联系。再次,据赵海洲报告:湖南的梅册蛮以蛇、龙为图腾,梅山教的法棍上面,刻有人面蛇身或黄龙缠柱;小沙江瑶族妇女的裙子上,至今仍有蛇、龙形象的桃花图案,单蛇、双蛇、多蛇不一,这与自称人首蛇身的女娲后裔不无关系……,这也是“南方说”得以立论的一条重要依据。
  2、持“南方说”的一些学者认为,古代中国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潮湿,因而多产蛇类,其人民也由此崇拜蛇,而被称为“蛇神”。“蛮”、“闽”字都从虫,是蛇;“巴”也是大蛇。《山海经》中所记苗民之神延维,也正是人头蛇身,左右有首,与伏羲、女娲对称、交尾形象相似。所以,女娲的蛇身,正是她出于南方民族的有力证据。说到这里,不能不重点提一提闻一多先生关于“延维”即伏羲、女娲的推论:
  闻氏认为,《山海经·海内经》中所记的“人首蛇身,长如辕(或猿),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的南方苗民之神延维,也就是《庄子·达生》篇中讲的“委蛇”,也就是伏羲、女娲。其根据是:(1)“左右有首”的两头蛇,实为两蛇交尾状态的误解或曲解;(2)相传伏羲本是“为百王先”的帝王,故见之者可以霸天下,这正与齐桓公所见“委蛇”之性相同;(3)南方兄妹始祖型洪水故事,往往有雷公与兄妹之父的仇怨。如此,那这“兄”——伏羲,怕雷不是很自然的吗?这与“委蛇”的“闻雷车之声,则捧其首而立”的特性又一致了;(4)伏羲、女娲的兄妹婚故事在苗民中流传最盛,与《山海经》所记“延维”即苗民之神,正相吻合。
  闻氏的这一推断,也可以得到武当主神玄武图腾的辅证。在我国古代的氏族、部落图腾中,除了象征整个中华民族的“龙图腾”之外,唯一复合的图腾只有“龟蛇合体”的玄武图腾了。武当山处于南北交汇处,这个“蛇”形象,是否暗示南方之神呢?
  3、除上述方面外,支持南方说的还有其它一些辅助性证据,其中最重要的,是认为伏羲、女娲与葫芦有着密切的联系。葫芦崇拜也主要是南方,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氏族制度的产物;加上画像石上的伏羲、女娲有时长着肢膀,这又与古代关于遥远的南方住着长翅膀的羽民的信念有关等等。对此,闻一多先生依据训诂学的方法,认为伏羲=包戏=匏瓠=葫芦;女娲=姱娲=匏瓠=女匏瓠。在南方兄妹始祖型神话中,兄妹常以葫芦作避水工具,以及怪胎化生,再造人类的材料,可作为辅助性佐证。至于生有翅膀的形象,考古发现可能在汉代开始出现,并在以后的岁月里,传播到了较边远的地区,如北朝末年高句丽的古墓中出现,可能表达的是古代人们希求灵魂飞升、羽化登仙的一种观念。
  三、女娲信仰起源于何方?
  ——信仰起源地的推测
  探寻女娲口承神话及其信仰的流布区域——势力范围,特别是其传播中心——故事的发源地,必须寻找其“纪念物”。
  芬兰民间文艺学家、历史地理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安蒂·阿尔奈(Anitti Aarne)曾谈到幻想故事起源地的探讨时说:“更好的证据是对故事传播中心的探求,这需要顾及在一定地区之内故事的整个地理分布,而特别是它的出现频率和普及性。”[1]日本闻名学者柳田国男,也
  谈到了传统往往有中心,而这个中心必有纪念物:“——传说有其中心点。……传说的核心,必有纪念物。无论是楼台庙宇、寺社庵观,也无论是陵丘墓冢、宅门户院,总有个灵光的圣址、信仰的靶的,也可谓之传说的花坛发源的故地,成为一个中心。距离传说中心地点愈远,人们也就对它愈加冷淡。”[2]这是学者们对一般故事和传说起源地的探寻方法和规律性的一个总结,也是我们探寻女娲信仰起源于何方的一个基本依据。
  女娲神话在现代中国的流传相当广泛,从东北三省到云贵高原,从西北边疆到珠江三角洲平原的绝大多数地区都有流传,其中,河北、河南、山西、湖北的西北部、陕西、甘肃、四川、浙江等省区,文化遗迹还相当丰富,如女娲庙、娲皇宫、女娲阁、女娲洞、女娲山、女娲墓以及其它各种女娲信仰习俗和女娲神话活动遗迹。在古代文献中,也有许多有关女娲的地理方位的记载,这类记载大约可以分作两种:一是关于女娲的神话和信仰在各地显现情形的记载;二是有关女娲神话的记载中,显示出了地名或一定的地域特征。关于这一点,举例列如下: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北魏]《水经注·渭水》中记载:“瓦亭水又西南出显亲峡,石宕水注之,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娲祠,庖西之后有帝女娲焉,与神农为三皇矣。”(今甘肃天水一带)
  [宋]《太平寰宇记》卷141载:“山西道九·金州”条云:“金州安康郡,今理西城县……伏羲山,按《十道要录》云:抛铰之山,焚香气必合于此山。”
  [宋]《路史·后纪二》注:“中皇山之原,所谓女娲山也。”时云:“山在金(州)之平利,上有女娲庙,与伏羲山接庙起,伏羲山在西域(城),女娲山在平利。”
  [宋]《太平广记》卷390引《唐历》云:潼关口河潬上有树数株,虽水暴涨,亦不漂没,时人号为女娲墓。”《旧唐书》载:“女娲氏陵,在城西四十里,墓在县(指河南阌乡县,今属灵宝县)西南黄河中。后风姓,因名陵堆。”《寰宇记》载:“风陵城在其下乡阌乡津、去县三里,即风陵故关也,女娲之墓”《挥塵录》卷一载:“女娲葬华州界”。(以上所记,是说女娲墓在晋、秦、豫三省交界处的风陵渡女娲墓)。[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忠志》中,还记载了一段与风陵堆(渡)女娲墓沉而又复涌出的有关女娲显灵的传说:肃宗将至灵武一驿,黄昏,有妇人长大,携又鲤咤于营门曰:“皇帝何在?”众谓风狂。遽白上,潜视举止。女人言已,止大树下。军有逼视,见其臂上有鳞,俄天黑,失所在。及上即位,归京阙,虢州刺史王奇光奏女娲坟云:天宝十三载,大雨晦冥忽沉。今月一日夜,河上有人觉风雷声,晓见其坟涌出,上生双柳树,高丈余,下有巨石。兼画图进。上初克复,使视史就其所祭之。至是而见,众疑向妇人其神也(今宁夏灵武县一带)。
  [宋元之际]《文献通考·王礼考》云:“女娲葬赵城县西南,在晋州”。《路史·后纪二》注引《成冢记》云:“女娲墓有五,其一在赵简子城东,今在晋赵城东南五里。高二丈。”《平阳府志》又载:“娲皇陵,在赵城县侯村里,有二冢,东西相距四十九步,各高二丈,周围各四十八丈”(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侯村女娲陵)……至明、清代有转述。
  《录异记》载:“房州上庸界,有伏羲、女娲庙,云是抟士为人民之所,古迹在焉”(今湖北竹山县)
  [清]《康熙字典》丑集下·女部·娲字条下曰:古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又女娲始制笙簧。《史记·五帝纪》:“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又,女娲山在郧阳竹山县西,相传“炼石补天处”。王象之诗:“女娲山下少人行,涧谷云深一鸟鸣”。
  这一段记载,是说女娲“传士造人”、“炼石补天”均在湖北竹山县。笔者曾见“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碑一通,初在宝丰凤凰堰一山腰,用于后修引水渠,现存于麻家渡与宝丰镇交界的渡槽上,惜字迹不清,看不清刻置年代。
  《太平御览》卷52引王歆之《南康记》云:“归美山,山石红丹,赫若彩绘,峨峨秀上,切霄邻景,名曰女娲石。大风雨后,天澄气静,闻弦管声”(南康郡,在今江西南康县一带)……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关于女娲信仰的起源地问题,学界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这对于推进女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启迪。但从现有的资料和研究状况看,南宋罗泌及其子罗苹的研究值得重视。南宋罗泌所著的《路史》及其子罗苹的注释,将南宋以前众多文献中有关女娲的各种神话传说材料搜集到一起,作成了一段女娲作为古代帝皇的一生的完整历史:“女皇氏匏娲,云姓,……出于承匡。……治于中皇山之原。继兴于丽。……治百有三十载而落。其肠爰化此神,居于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墓在风陵堆。”其子罗苹注云:承匡,山名,在任城县东南七十里。《寰宇记》云:女娲生处,今山下有女娲庙。中皇山之原,山在金之平利,上有女娲庙,与伏羲山接庙起。伏羲山在西域(城),即今湖北竹山县,女娲山在平利。《寰宇记》引《十道要录》云:抛铰二山,焚香合于此山。亦见《九域志》并《守令图》。丽,《长安志》云:“骊山有女娲治处。又云蓝田谷次北,有女娲谷,三皇旧居之处,即骊山也。”罗苹的注解,是说传说中的女娲,出生于山东济宁一带。作为古代皇帝,她的治所,先在今陕西安康的平利和湖北的竹山县一带,继而又扩展到了今骊山一带。她死后葬在山西、陕西、河南交界处——黄河之滨的风陵渡,或者在山西赵城侯村,或者在今山东济宁一带。

  [注  释]

  [1][芬兰]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The Folktale)[M].郑海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52.
  [2][日]柳田国男.传统论[M].连湘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26.

  杨立志,男,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教授。
  饶春球,男,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编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伏羲女娲源自苗族的创世神话
女娲:中华民族的人文祖母
麻明进:人文始祖伏羲女娲传说探源
女娲究竟是谁?她与骊山老母啥关系?透过神话故事,一文详细解读
揭秘女娲和伏羲的关系,最初是兄妹关系
为什么伏羲和女娲既是夫妻,又是兄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