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生命的真谛与人生的意义

生命的真谛与人生的意义

——关于“生命的一次性”的思考

安徽师大 陈文忠

 

目录

一、“生命的一次性”的探讨

(一)中国哲人:“未知生,焉知死?”

1、中国哲学对“生命真相”的态度:“存而不论”

2、中国人回避“生命真相”的文化原因:“实用理性”

3、当代中国人对“生命真相”的态度:“畸形养生学”

 

(二)西方哲人:“向死而生”、“绝地逢生”

1、西方历代思想家的思考:从古希腊罗马到现代

2、西方当代的“死亡学”与“死亡体验”

 

二、“生命的一次性”的思考

(一)“生命的一次性”的致思途径:“生命哲学”与“死亡哲学”

1、“生命哲学”的两大课题:“生”与“死”的双重思考

2、“生命哲学”的两大使命:“生”与“死”的双重智慧

3、“生命的一次性”的“生命哲学”意义:

 

(二)“生命的一次性”的七层含义

1、从生命的诞生看,生命的一次性与生命诞生的偶然性:感恩生命;

2、从生命的存在看,生命的一次性与生命存在的珍贵性:敬畏生命;

3、从生命的经验看,生命的一次性与人生经验的累积性:充实生命;

4、从人性的本质看,生命的一次性与人性本质的相似性:携手生命;

5、从生命的个体看,生命的一次性与生命旅程的独特性:创造生命;

6、从生死的关系看,生命的一次性与生死过程的同一性:善待生命;

7、从生命的理想看,自然生命有限性与精神生命无限性:超越生命。

 

三、小结

1、一个命题的七点思考

2、“生命的一次性”与“生命的规划”

3、“喜剧时代”的“悲剧问题” 

 

生命的真谛与人生的意义

——关于“生命的一次性”的思考

安徽师大文学院·陈文忠

(2010、9、9)

 

俗话说,“人生一世”。这里的“一”,既是指“一世”的长度,也指“一次”的数量。确实,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没有两次,更没有三次。生命是一次性的。

“生命的一次性”,这是一个冷峻的问题,一个严肃的问题,一个近乎残酷的话题。但是,这实实在在是“生命的真相”,也是生命存在的本质之所在;这更是一切生命哲学的逻辑基点,也是一切哲学家思考人生问题的事实基础。

青春蓬勃的大学生,美好的生命之旅刚刚开始扬帆起航。我以为,此时倘能清醒地认识“生命的一次性”的真相,深刻地认识“生命的一次性”的真义,对于挚爱这美好的人生,善待这尊贵的生命,对于顺利航行不平凡的人生旅程,具有积极的精神意义;对于实现生命的价值,创造生命的奇迹,更能成为强大的心灵动力。

 

一、“生命的一次性”的探讨

 

“生命的一次性”是生命的真相。不过,谈到“生命的一次性”就意味着承认生命的有限性,承认生命必然结束而不再复还,承认人人都要告别这美好的生命。这对渴望生命的人来说是“不祥的”,也是“不吉利的”。因此,常人往往回避谈论这个话题。

常人回避“生命的一次性”,哲人却沉思“生命的一次性”。只是,中西文化对“生命的一次性”的态度和思考有所不同。如果说中国古人刻意淡化,那么西方哲人却能直接面对

 

(一)中国哲人:“未知生,焉知死?”

先秦时代形成的“实用理性”和“乐感文化”,使中国成为一个不信鬼神,避谈死亡,强调乐生,追求长生的民族。直至今天,“死”依然是一个忌讳的词,一个力求回避的问题。

 

1、中国哲学对“生命真相”的态度:“存而不论”

1)儒家:“未知生,焉知死”。

 

2)道家:“出生入死”

《老子·五十章》:“出生入死”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

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

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译文: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属于长寿的,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占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却自己走向死路的,也占了十分之三。为什么呢?因为奉养太过度了。听说善于养护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在战争中不会受到杀伤;犀牛用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范围。)

 

3)道教:“羽化登仙,长生不老”。

 

2、中国人回避“生命真相”的文化原因:“实用理性”

中国的“实用理性”和“乐感文化”,使中国古人对“生命的一次性”的生命真相,极力采取刻意淡化的态度,甚至“化死为生”,追求长生不老之术。

《论语·先进》: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李泽厚:“此章极有名,解说丰硕。总之,足显中国之实用理性,不作无益无用之思辨和讨论。所谓‘无益、无用’指与人事关系而言。重在此人生此人世。即我所谓‘一个世界’观是也。联系‘不予怪力乱神’、‘祭如在’、‘敬鬼神而远之’等章节,孔子对超乎此世此生的问题、对象,采取颇为一贯的‘存而不论’的实用态度,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论语今读》,第300页。)

 

3、当代中国人对“生命真相”的态度:“畸形养生学”

当代“养生学”的畸形繁荣:

张悟本:“悟本堂”——“把吃出来的毛病再吃回去!”

李一道长:“缙云观”——“大师往往在你迷惘的时候出现”

民众对不朽的追求:生儿子,盖房子;

帝王对不朽的追求:“长生不死之药”。

 

(二)西方哲人:“向死而生”、“绝地逢生”

西方人从古希腊以来,在哲学上就相当坚定地认为,“人”族是“会死的”,只有“神”族才是“不死的”。然而,古希腊的文化传统,对“人是会死的”这个问题相对地缺少哲学思考,因而长期被“搁置”了起来。基督教开发了“生”、“死”的宗教方面的意义,但又创造出“两个世界”,以宗教的方式掩盖“死”的真相。直到海德格尔,对“人是会死的”这个问题的深层次的哲学意义,才被揭示了出来,并提出了“向死而生”、“提前进入死亡的状态”等冷峻而严肃的命题。

 

1、西方历代思想家的思考:从古希腊罗马到现代

1)古希腊罗马:

西塞罗名言:“探究哲理就是学习死亡。”(《蒙田随笔集》上卷,第88页。)

蒙田:“西塞罗说,探究哲理就是为死亡作思想准备,因为研究和沉思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使我们的心灵脱离躯体,心灵忙忙碌碌,但与躯体毫无关系,这有点像是在学习死亡,与死亡很相似;抑或因为人类的一切智慧和思考都归结为一点:教会我们不要惧怕死亡。”(《蒙田随笔集》上卷,第88页。)

贺拉斯:把照亮你的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

赞美他赐给你意外的恩惠和时间。

 

卢克来修:这一刻就要消逝,一去永不复返。

 

2)文艺复兴时期:

蒙田随笔《探究哲理就是学习死亡》:“死亡是人生的目的地,是我们必须瞄准的目标。如果我们惧怕死亡,没钱进一步都会惶惶不安。一般人的做法就是不去想它。可是,如此粗俗的盲目是多么愚蠢!”(《蒙田随笔集》上卷,第88页。)

“每一天都在向死亡迈进,而最后一天则到达终点。”(《蒙田随笔集》上卷,第108页。)

 

3)启蒙运动时期:

歌德格言:“时代在前进,但人人都得从头开始。”(《牛津格言》,第412页。)

为什么“人人都得从头开始”?——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次性的”,没有第二次、第三次;因此,每个人的生命“都得从头开始”,而不是接着原来的生命开始。

 

4)现代西方哲学

海德格尔:向死而生”;“提前进入死亡的状态”。

米兰·昆德拉:人只有一次生命,绝无可能用实验来证明假设,因此他就永远不可能知道为自己情感所左右到底是对还是错。”(《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第41页。)

“人只能活一次,我们无法验证决定的对错,因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只能做一次决定。上天不会赋予我们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生命以供比较不同的决定。”(《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第264页。)

 

2、西方当代的“死亡学”与“死亡体验”

1)库布勒·罗斯《死亡与临终》:建构临终精神状态的五阶段模型。

 

2)傅伟勋《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从“未知生,焉知死”到“未知死,焉知生”。(真实的死)

 

3)上海交大附中:高中生在“生命的最后一天”写“临终遗言”:(虚假的死)

2005年10月17日晚,上海交大附中510名学生在大操场和篮球场上,拧开手电,借着一点亮光打开老师发下的信封,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天”,写下自己的“临终遗言”:

“如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我希望你能珍惜这段时间,思考和检视一下人生,体验人生最后一刻,在你即将告别这美好人生之时,写下你对父母、对亲友、对师长、对同学、对这个世界,最想说的话。”

上海交大附中从2002年开设这一门“感悟性的心理体验课程”,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模拟生命的最后一天,可以让他们静下心来想想亲人、师长、同学等对他们的关爱和帮助,让他们体会生活中哪些值得依恋、哪些应当感激,学会珍惜生活、学会感恩。

 

综上所述,面对生命的真相,中西文化采取绝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中国古人极力回避,西方哲人则坦然面对。《老子》曰“出生入死。”有“生”必有“死”。因为惧怕死而回避谈论死,是一种“自欺欺人”,一种“掩耳盗铃”,是一种消极的生存态度,最后只能以“醉生梦死”的方式对待生活。真正积极地态度是直面它,反思它,超越它!

 

二、“生命的一次性”的思考

 

关于“生命的一次性”的思考,可以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生命一次性”问题的致思途径;二是“生命一次性”命题的哲学内涵。

首先,面对“生命的一次性”这一生命的真相,有两种不同的致思途径,即直指生命终点的“死亡哲学”和关注生命过程的“生命哲学”。

其次,我是从“生命哲学”的角度来思考生命的尊严和生命的价值,思考“生命的一次性”问题的。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出发,纵观生命的全过程,“生命的一次性”的命题至少包含七层含义。

 

(一)“生命的一次性”的致思途径:“生命哲学”与“死亡哲学”

 

一条没有走过的路

美国·佛洛斯特

在黄叶林中我看见有两条分岔的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走这两条路。

 

为什么“我不能同时走这两条路”,因为“人只有一次生命”,没有第二次生命。因此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重走第二条生命之路。这也是人生常常彷徨在的“十字路口”的原因所在。

 

1、“生命哲学”的两大课题:“生”与“死”的双重思考

“生命哲学”有两大课题:“生命的一次性”意味着“生死的一体性”;因此,完整的“生命哲学”,既应当思考“生”,也应当思考“死”;既包含“生命哲学”,也包含“死亡哲学”。于是面对“生命的一次性”这一“生命的真相”,便有两种不同的致思途径:一种是直指生命终点的“死亡哲学”,一种是关注生命过程的“生命哲学”。

“死亡哲学”,让人“提前进入死亡的状态”,直面死亡,思考死亡,学习死亡,最终坦然地告别美好的人生,获得“死亡的尊严”。

“生命哲学”,要人“向死而生”,感恩生命,珍惜生命,创造生命的价值,最终超越有限而走向无限,获得“生命的尊严”。

 

2、“生命哲学”的两大使命:“生”与“死”的双重智慧

“生命哲学”有两大使命:生命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漫长过程。每一个生命都要经历幼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不同的过程。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在生命的起点和生命的终点,这两种哲学承担不同的使命。

在生命的起点,应当思考生命哲学,从而获得生命的智慧,从容应对人生,创造生命的价值,超越生命的有限性;

在生命的终点,应当思考死亡哲学,认清生命的自然规律,坦然面对死亡,有尊严地告别美好的人生。

 

3、“生命的一次性”的“生命哲学”意义:

面对青年大学生,面对青春的生命,今天谈论“生命的真相”,思考“生命的一次性”,不是指向“死”的“死亡哲学”,而是指向“生”的“生命哲学”——思考生命的尊严和生命的价值,思考生命的创造和生命的超越。

 

(二)“生命的一次性”的七层含义

那么,从“生命哲学”的角度看,“生命的一次性”意味着什么?对于我们认识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真谛有什么启示?

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出发,纵观生命的全过程,从“生命的诞生”到“生命的创造”、从“生命的告别”到“生命的超越”,“生命的一次性”的命题至少包含七层含义,它可以引发我们对生命本身作本真性的深入探讨。清醒而深刻认识“生命的一次性”的真义,对于我们珍惜和挚爱这美好的人生,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我们创造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奇迹,更可以成为内在动力。

 

1、生命的一次性与生命诞生的偶然性——感恩生命

从生命的诞生看,“生命的一次性”意味着生命诞生的偶然性。我们获得的生命不是命定的,不是必然的;而是上天赋予的,是父母所赐的。生命的诞生是极其偶然的,应以感恩的心对待生命。父母对我们没有任何亏欠,父母是我们生命的创造者,是我们最大的恩人。天大地大,不如父母的恩情大。我们应当感恩生命,感恩父母。

 

1)感恩父母——对生命的创造者的感恩。

“孝”:“百善孝为先”;

《向爱投降》:“一个对母亲大吼者的忏悔”——“我是妈妈怀胎十月生养的孩子,就算身高已超过她很多,就算知识可能比她丰富,只要我承认我所拥有的一切都来自于她,就明白自己根本没有资格指使她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

 

2)如何感恩——“记下幼小心灵中感觉到的点滴幸福”。

《感恩什么》:美国洛杉矶郊县三个黑人小孩对妈妈的“感恩之语”

“路边的野花开得真漂亮”;

“昨天的比萨饼很好吃”;

“昨天妈妈给我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等等。

 

 

2、生命的一次性与生命存在的珍贵性——敬畏生命

从生命的存在看,“生命的一次性”意味着生命存在的珍贵性。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没有第二次,更没有第三次。人的生命是一次性的,生命的长度又是有限的,我们应以向死而生的心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1)珍视生命而不轻视生命:小林一茶《苍蝇》:

“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

 

2)珍惜生命而不浪费生命:“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父亲赠语)

 

3)珍爱生命而不糟蹋生命:践踏他人的生命——无视他人生命的尊严而侵犯人权

糟蹋自我的生命——无视自己生命的尊严而犯罪犯法

 

《您的恩赐  我的尊严》:纽约中央车站一位近30岁女小提琴演奏者的尊严:

“您的恩赐,我的尊严。我们都是平等的!”

 

 

3、生命的一次性与人生经验的累积性——充实生命

从生命的经验看,“生命的一次性”意味着每一个生命都是从“无知”开始的。歌德说得好:“时代在前进,但人人都得从头开始。”每一个生命都从“无知”开始,一万年前是如此,一万年后依然是如此。每一个人的生命史,都从生命诞生的第一天开始书写,每个人的生命经验都是一天一天累积起来的。因此,通过学习而充实生命,这是每一个生命的首要使命,也是“自然向人生成”的唯一途径。

 

1)生命的一次性与人生“明天”的茫然性:每一个人对自己的“明天”都是未知的

 

2)生命经验的空白性与教育的重复性:教师面对的学生都是“无知”的新生命。

 

3)教育的本质:坚守传统与与时俱进的统一

教育重复

人生经历相似

“生命一次性”—“生命重复性”                 经典重读——“生命的重塑”

人类心灵相通

老生常谈

卡西尔:“伦理世界绝不是被给予的,而是永远在制造之中。”(《人论》,第77页。)

 

 

4、生命的一次性与人性本质的相似性——携手生命

从人性的本质看,“生命的一次性”意味着人性的相似性和人类本质的相通性。每一个生命都有相通的人性本质,每一个人都经历相似的人生阶段,既是人类生命的相似性,也是古今生命的相似性。因此,古代智慧与现代人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可以相互交融。在生命的历程中,既要以古鉴今,也要人类携手。人类不应“互恨”,而应“互爱”。

 

1)古今生命的相似性:谢灵运:“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2)人类本性的普遍性:钱锺书:“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3)“现代文明与古代智慧”须臾不可分离:

 

人类文明五千年,自然生命一百年;

自然生命是重复,文化生命是重叠。

太阳永远从东方升起,

生命永远从婴儿开始。

五千年的哲学史,是百年人生问题的反思史;

五千年的文学史,是百年人生情怀的咏叹史。

五千年的人类文化,

一百年的生命长度。

以个体百年生活史,理解五千年人类哲学史;

以个体百年情感史,体验五千年人类文学史。

 

5、生命的一次性与生命旅程的独特性——创造生命

从生命的个体看,“生命的一次性”意味着每一个人的生命旅程都必然是独一无二的,都必然是与众不同的。蒙田:“生命本无好坏,是好是坏全在你自己。”(《随笔集》上,第102页。)每个人都无权虚度这独一无二的生命,都应当努力创造自己的生命的价值。

 

1)每一个生命都有不同的生命经历:

每一棵生命之树都开出不同的生命之花:

 

2)“生命的用途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如何使用。”(蒙田)

 

3)创造生命的业绩,实现生命的价值:

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生命的厚度是无限的。

伟大的生命有两部历史,身前史和生后史;身前史是有限的,生后史是无限的。

 

 

6、生命的一次性与生死过程的同一性——善待生命

从生与死的关系看,“生命的一次性”意味着生死过程的同一性:“每一天都在向死亡迈进,而最后一天则到达终点。”这需要我们直面生死,更要善待生命。

 

1)从“未知生焉知死”到“未知死焉知生”——“向死而生”,“提前进入死亡的状态”。

 

2)“每一个人都是无畏的勇士”:

人,无畏的勇士,

走在“坟”的路上,

谈笑风生,

昂首前行,

没有一个退缩者。

 

3)“善待生命”:“从摇篮到墓地,生命的每一种情感都应当得到尊重。”

 

 

7、自然生命的有限性与精神生命的无限性——超越生命

从生命的理想看,自然生命的有限性与精神生命的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生命的一次性”意味着自然生命的有限性。面对自然生命的有限性,有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种是生命的虚无主义者;一种是生命的现世主义者;一种是生命的理想主义者。从生命的理想看,人类的一切智慧都力图超越自然生命的有限性,追求精神生命的无限性。

 

1)虚无主义者:自然生命的有限性与人生目的的虚无性

叔本华:“我们却是坦率地承认:在彻底取消意志之后所剩下来的,对于那些通身还是意志的人们当然是无。不过反过来看,对于那些意志已倒戈而否定了它自己的人们,则我们这个如此非常真实的世界,包括所有的恒星和银河系在内,也就是——无。”(《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564页。)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悲剧,每一个生命最终都将一无所有。

 

2)现世主义者:自然生命的有限性与享受人生的当下性,

人生几何,对酒当歌,及时行乐,莫负春光。

 

杜秋娘《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3)理想主义者:精神生命的无限性与人生境界的超越性:

让有限化为无限,

让暂时化为永恒,

让毁灭变为不朽。

 

4)如何延续这美好人生?如何超越这有限的生命?——真正的不朽是“精神的不朽”

 

中国圣贤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曹植《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巴尔扎克《论艺术家》,曾激情洋溢地对“艺术家”在人类精神文化史上的意义作了这样的赞美:

有思想的人,才是有至高无上权力的人。国王左右民族不过一朝一代,艺术家的影响却可延续几个世纪。他可以使事物改观,可以发起一定规模的革命。他能左右全球并塑造一个世界。[1]

其实,个体的一切努力,人生命的一切智慧,都是为了化有限为无限,化瞬间为永恒,让有限的个体生命为无限的人类事业作出一份贡献。

 

 

三、“生命的一次性”与人生规划

(一)“生命的一次性”的七点思考

综上所述,“生命的一次性”这一命题的七点思考,可总结如下:

1)从生命的诞生看,生命的一次性与生命诞生的偶然性:感恩生命;

2)从生命的存在看,生命的一次性与生命存在的珍贵性:敬畏生命;

3)从生命的经验看,生命的一次性与人生经验的累积性:充实生命;

4)从人性的本质看,生命的一次性与人性本质的相似性:携手生命;

5)从生命的个体看,生命的一次性与生命旅程的独特性:创造生命;

6)从生死的关系看,生命的一次性与生死过程的同一性:善待生命;

7)从生命的理想看,自然生命有限性与精神生命无限性:超越生命。

 

(二)“生命的一次性”与生命的规划

“生命的一次性”的命题,可以引发我们从“生命的诞生”到“生命的告别”的全过程的深入思考。人生有无数次的规划和计划,而最重要的规划是对自己生命的全盘规划。在生命之初就认识到“生命的一次性”的真相,认识生命的珍贵和尊严,从长远的眼光在整体上规划自己生命,就可以更好地实现生命的价值,完成人生的使命,真正做到珍惜生命,笑对生命,无愧生命!

 

“向死而生”                 守护生命的尊严              珍惜人生

 

“一次性”  “绝地逢生”     生命的珍贵  探寻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价值   笑对人生

 

“置之死地而后生”           超越生命的有限              无愧人生

 

(三)“喜剧时代”的“悲剧问题”

今天是“赵本山”和“小沈阳”的时代,是一个“嬉皮笑脸”的时代,是一个“肉麻当有趣”的时代,是一个“喜剧或闹剧”的时代。

今天我们所讲的“生命的一次性”的问题,则是一个冷峻的问题,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是一个“喜剧时代”的“悲剧问题”。

但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一次性的”。“生命”是珍贵的,是严肃的,是冷峻的。因此,只有清醒地认识生命的真相,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才能不虚度人生,实现生命的价值,创造出生命的业绩,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谢谢大家!

 

备注:1、文中所有改为蓝色的文本都在超链接中显示;

2、所有超链接PPT(图片背景是兰草的那些)右下角的图标

点击后均可返回之前页面。



[1] 《巴尔扎克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4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
对抗荒诞是人类的最高尊严
如何优雅地向人生告别? | 未知死,焉知生
人本宣言
未知生,焉知死
论死亡 周国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