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素养》文献综述

课题指导组

前 言

语文素养,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重视。我校地处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偏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校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我校程超、张树志等老师申报的《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现状及提高策略研究》课题研究,于2007年11月获得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成为2007年度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项目编号:JG。

课题组在准备开展课题研究的时候,回过头来审读《课程标准》,令人遗憾的是,课标洋洋五万言,始终未对语文素养这一核心理念作明确的解说。读了全篇,语文素养是什么,它包含哪些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它与过去所提倡的“知识”“能力”“训练”等和时兴的“积累”“感悟”“自主、合作、探究”等有什么关系等,仍让人感到迷惑不解。一个看似先进的理念似乎还很“神秘”“模糊”。基于这种情况,课题组负责人委托我们课题指导组以文献综述形式对“语文素养”概念予以阐明,就其内涵予以界定,为开展课题研究下一步工作提供帮助。

正 文

“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核心目标概念,是一个近乎全新的概念。在新课标之前,尽管有少数文章使用了这个词语,甚至2000年的初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出现了这个词语,但多是一带而过,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在新课标中,“语文素养”一词前后出现十余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标的内容已深人人心,“语文素养”也成为当今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语,在语文教育领域,说它是人所共知恐怕一点也不夸张。

话又说回来,很多人虽然知道这个概念,但对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楚。这首先是因为新课标在提出这个概念之后并未对其作出明确的解说,而随后的有关专家作出的阐释也比较宽泛笼统,甚至有些分歧。

一、概念的界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则进一步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课程标准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作为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把语文素养从“立人”的高度加言强调,这在以往的有关语文课程的文件中是没有的,其意义是长远的,影响也是深刻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教育专家倪文锦教授认为,语文素养包括言语主体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审美情趣、文化品味、语言积累、智力发展、个性人格等等。①

华东师范大学的巢宗祺教授认为,“语文素养”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文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这些都涵盖在语文修养的范围内。②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顾云虎老师认为,“语文素养”是在语文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③

陈金海老师在《释语文》一文中概括为“语文素养指的是人参与语文学习、语文活动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内在品质因素及其发展的程度,简言之,语文素养是人的语文素质及其养成度。”④

还有其他各种观点,无须一一列举。

实际上要搞清楚“语文素养”这一概念,首先应明确“素养”一词的含义。“素养”一词,早已有之,其意义也不难理解:素,向来、平日;养,修养。因而《现代汉语词典》释之为“平日的修养”。而“修养”在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意义有二:一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一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这里显然应取前者。“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是要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的,“向来、平日”有一贯、稳定之意,所以我们可以把“素养”解释为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达到的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稳定的水平。

点击“百度百科”,搜索出“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⑤

这样,我们可以明确地给语文素养下个定义:语文素养是学生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形成的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素养。

二、语文素养的内涵

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列出十条,是对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这十项要求,就应该认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各地各级学校的语文教学工作者也纷纷进一步发表观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刘真福老师认为,语文素养和三维目标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知识和能力关系到语文素养的基础论、过程和方法关系到语文素养的过程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系到语文素养的思想论。⑥

江苏华士高级中学耿怀海老师2005年就进行了探索,语文素养是融合在新课标所讲的“三维目标”中的,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三个目标的实现,即意味着语文素养的实现,二者是息息相关的。⑦

城市实验中学2006年10月在《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实践研究》的课题实验中提出“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它的内涵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⑧

浙江第六中学王春艳老师也有类似观点:“语文素养的内涵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⑨

江苏省如皋中学王学东老师把语文素养的内涵概括为“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的审美情趣、高雅的言谈举止”。⑩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李睿老师则指出:“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和要素包括:情感态度,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寻,思想观念等。”⑾

陈金海老师在《释语文》一文中甚至表示:“语文素养是一个包含了语文素质、语文技能、语文能力、语文修养在内的整体性概念。语文素养的内涵,几乎包容了语文教育的全部意义。”⑿

我们简单综合一下,不难发现语文素养的内涵包括下列因素:

1.语文知识。包括语法、修辞、文学、文体等,对学生来说,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强调掌握知识的过程和运用知识的方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2.语文能力。即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不再提听说读写能力,而提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能力。

3.语言态度。即对语言文字的认同、接受态度,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4.语言体验。即对语言材料作出恰当的理解、选择和批判,能激活学生相关的语言储备。

5.语感能力。对语言的含义,能迅速而准确地捕捉的能力,是伴随着想象、思维对语言的一种直觉能力。

6.语言积累。包括词汇量、优秀诗文的储备量。

7.语言品质。指使用语言是否准确、鲜明、生动、流畅、严谨、有条理。

8.语言行为。指使用语言的规范化,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以及语言品位、语言修养、语言习惯等。

三、语文素养的培养

明确了语文素养的概念和内涵,语文教师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国内已有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北京市八一中学的兰瑞平老师认为:教师首先要处理好继承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和改革创新的关系,其次要解决好学生的学习态度或兴趣、习惯、方法、效率、途径、文化六个问题,第三要构建“学堂、主人、训练”的有机教学程序。⒀

四川涪陵师范学院中文系的李良品老师建议:要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必要的语言积累,培养较强的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⒁

吕红莲老师在自己的博客中撰文提出一套较可行的措施:(一)、切实关注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1、联系生活,获得语感。2、诵读体味,形成语感。3、强化训练,锻炼语感。4、掌握规律,强化语感。(二)、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四)、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⒂

朱国名老师发表论文《语文素养论》指出要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教师应做到以下三点:首先,着眼于育人,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学习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形成与发展。其次,注重积累。再次,注重语文实践。⒃

彭小明老师也有类似看法:(一)、从语言材料积累中提高语文素养。学好语文无非是两条途径,一条是课内、一条是课外。(二)、从言语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三)、在综合性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四)、从课程资源开发和创设良好语文学习环境中提高语文素养。⒄

语文课程和教学内容广泛而又丰富,但我们不能因此把语文课程要培养的语文素养的内涵和外延无限膨胀。否则,培养语文素养的任务就难以真正落到实处,起码会大打折扣。因此,我校课题组老师在开展课题过程中,我们建议从言下几个方面尝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优化语文教学环境。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我们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1.教师树立大语文学科观念意识。

2.学校构建语文学习的硬件条件。

(二)、加强课堂教学。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组织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大训练力度,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进而形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

1.以人为本,精心设计。

2.大力借鉴传统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3.加强语文课堂训练,活化语文教学。

4.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

(三)、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这也是课程标准多次强调的。在构成语文素养的诸要素中,语文能力是核心因素。

1.创建文学社,编辑文学社刊。.

2.开展“校园之声”文艺广播活动。

3.加入校园局域网络,建设学生个人博客网页。

4.开展乡土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小 结

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促使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才能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我们要以开展《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现状及提高策略研究》课题研究为契机,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探索出适合提高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途径,既符合农村中学生实际情况,又可持续长久地坚持下去,切实提高我校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农村中学顺利推进提供一定的借鉴。

注释:

①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8—19.

②魏本亚,时金芳.走进高中新课改——语文教师必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0.

③顾云虎.体会“语文素养” [J].语文建设, 2002,(1):12—13.

④陈金海.释语文[J]. 中学语文教学,2001,(6):15.

⑤百度百科.语文素养[EB/OL].

⑥刘真福.谈“语文素养” [J].语文建设,2003,(4):8—9.

⑦耿怀海.新课标“语文素养”微探 [J].语文教学之友, 2005,(1):08—09.

⑧肥城市实验中学. 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实践研究[EB/OL].

⑨王春艳. 多元发展,享受语文——浅谈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EB/OL].

⑩王学东. 论语文素养的内涵及其特点[EB/OL].

⑾ 李睿. 解读“语文素养”[EB/OL].

⑿陈金海. 释语文[J]. 中学语文教学,2001,(6):15.

⒀兰瑞平.“语文素养”之我见》[J]. 中学语文教学. 2003,(3):22—23.

⒁李良品. 略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J].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4,(3 ):12—13.

⒂吕红莲. 漫谈语文素养的培养[EB/OL].

⒃朱国名.语文素养论[EB/OL].

⒄彭小明.论语文素养[J/O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课标解读(一)
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
什么是真正的“语文素养”
课堂教学如何上出“语文味”
重视语言积累 提高语文素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