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陶公走了

□ 杨亮才
    陶公走了,真的走了,是2013年5月29日晚8点30分走的。享年87岁。
    陶公走了,民间文学“铁杆队伍”(贾芝语)少了一位干将,中国诗坛少一位歌手,我又少了一位最亲密的同志、朋友;陶公走了,这无疑是我国文学艺术界的一个巨大损失,痛哉!
    我和陶公是1956年认识的。那年他随毛星、李星华等同志到我的家乡云南大理采风,其时我在洱源县文教科工作,县委派我去给他们当向导、翻译。我当时只是作为一个临时任务来完成的,没想到这竟成了我的终生职业,我和陶公也从此成为终生朋友。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采风中我们有一个重大的收获,就是发现白族创世史诗《创世纪》,这是白族文化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它填补了白族文学史的空白。它的发现把白族历史向前推进了几千年,不然,写白族文学史只能从唐代开始。白族《创世纪》的发现,陶公应该记第一功。
    《创世纪》是古代白族人民记述天地万物和人类起源的史诗,它保留在云南洱源西山高寒山区的白族老人口述记忆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创世纪”这个词不是原有的。史诗原来没有题目,此题目是我和陶公冥思苦想,从《旧约全书》中借用来的。没想到,歪打正着,一炮打响,后来的创世史诗搜集整理者都纷纷效仿,成为时尚。“创世纪”这个词,在我国,我们是最先使用的,如果说有发明权的话,首先是我和陶公。这权作为花絮记录于此。
    白族《创世纪》的发现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的。有一天,我去观看几位白族老人“打歌”。大约有八九个人,歌者围着火塘,每人手里端着一碗酒,边跳边歌,声情并茂,十分投入,我觉得很有趣,就顺手记了几句。我拿不准它是不是民歌,便拿去给陶公看,陶公说:“呀,这是史诗,赶快搜集,尽可能全部记录下来。”于是,第二天我就陪陶公去拜访他们。他们唱一句,我翻译一句,我们陆陆续续记录了一些素材。陶公等回北京后,我又留在西山,继续工作了三个月。除比较完整地记录了这部《创世纪》外,还搜集了三部白族民间故事和五千多首“西山调”,创白族历史之最,毛公陶公都很高兴。
    1957年,我背着一大口袋白族民歌,从遥远的祖国边疆来到首都北京,第一个见到的就是陶公。在王府大街文联大楼稍事休息后,陶公就把我带到当时的芳草地文联宿舍居住。我住在陶公隔壁,两屋间有门户通着。白天他到文联大楼上班,我在宿舍翻译白族民歌;晚上他下班回来帮我看稿改稿,互相切磋,无话不谈,其乐融融。其时他的弟弟李伯涛在北京读书,跟他住在一起。我们三人常常一块出去吃饭,或者在家里随便做点什么。我会做饭。陶公是位书生,不会做饭。他做饭常常把饭弄煳,我们只好跟着他吃煳饭。此情此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我们工作非常紧张,白天夜里地干,但心情却很愉快。不到半年,我就把带来的白族民歌全部译完,还帮助李星华同志翻译了白族民间故事。白族民歌在毛星先生的指导下,经过严格筛选,文字润色,最后编成《白族民歌集》,由我和陶公署名(毛坚决不署名),交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日月如梭,我和陶公共事一晃就是57年。通过合作,我在陶公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终生难忘。
    首先,陶公事业心很强。他视民间文学如生命,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民间文学事业,无怨无悔,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躺在床上,还拿着一大摞民间文学资料,圈圈点点,认真阅读。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第二,陶公责任心很强,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一向主张,采风一定要到边远的地方去,到无人调查采录过的地方去。在调查采录中,他提出“三勤”,即腿勤(多走路)、嘴勤(多问)、手勤(多记),要真正做到“有闻必录”,他说:“这是民间文学工作的基础。”
    第三,陶公学风严谨。在搜集整理工作中,他始终坚持“忠实记录,慎重整理”的原则,反对乱删乱改,反对造假。他说:“民间文学是一宗宝贵的人类口述记忆遗产,记录整理时一定要存其真,慎之又慎,那些乱删乱改和造假的人,绝不是我们的同志。”
    我相信缘分。我与民间文学有缘,也与陶公有缘。我常常想,如果不是1956年那次采风,不是陶公等几位到我的家乡大理,我就不会来北京,更不会从事我所酷爱的民间文学工作,那如今的我,很可能完全是另一个我。
    我是在云南山沟里长大的。一个农民的儿子,自幼接触山岭、田野、稼穑。稍长,虽读了几年书,也不过是粗通文字而已,不知民间文学为何物,更谈不上什么学者。但如果说我在民间文学工作上有点小小成绩的话,也是毛公、陶公等几位帮助的结果。人和动物的区别是懂得感恩。我对陶公是心存感激的,但在他生前我从没对他表白过,现在请允许我道一声:“陶公,谢谢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尘封半个世纪,首批次文本公开面世!18个民族的智慧结晶
中国民间文化分类
鸿篇巨制,真·史诗级大电影!《创世纪》
鸿篇巨制,真·史诗级大电影!
中华各民族简介——柯尔克孜族
[首藏作品](650)民间文学再不抢救,今后就没有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