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田茂军]少数民族叙事诗略论
相对一般民间歌谣的抒情性而言,民间叙事诗是篇幅较长的韵文故事。因此,叙事诗又称为故事诗或诗体故事。作为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叙事诗产生的时间较晚。人类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后,物质精神生活皆发生巨大变化,旧有的散文体和韵文体的民间文学,面临新的表现内容,需要有新的表现形式。叙事诗这种容量大、篇幅长、既能表现曲折的情节,又能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的新体裁,便应运而生。
当然,各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也给叙事诗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中国的少数民族,大多能歌善唱,拥有丰富多彩的说唱艺术和众多的民间艺人和著名歌手。他们熟悉本民族的文学艺术传统,具有超凡的演唱才能。他们不仅是本民族民间文学的传播者和继承者,而且也是民族民间文学的创新者和推动者。他们的演唱传承活动,促进了叙事诗的发展。
作为叙事性的长篇韵文作品,叙事诗和史诗有相同之处,但二者也存在明显的区别。首先,史诗是一种古老的作品,产生的时代比叙事诗早。作品内容上,史诗规模宏大,卷帙浩繁,如著名的三大史诗,其中《格萨尔》多达八十多部,长达百万行。史诗取材广泛,涉及到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宗教、历史、阶级关系、民族交往、风俗习惯等各个领域,成为民族的社会、思想、生活的总汇。叙事诗则多取材民族生活中的人事生活内容,如英雄传奇、爱情悲欢、风俗起源等。因此在艺术格调和表现手法上,二者区别也很明显:史诗带有浓重的神话色彩,显示出奇特、幻想的浪漫主义特色,同时又不乏庄严磅礴的气势。而叙事诗风格平易直朴,注重写实,充满了现实主义的生活气息。
叙事诗分布较广,但各民族的叙事诗发展不平衡。从地域上看,总的可分为北方叙事诗和南方叙事诗。北方叙事以森林草原、戈壁沙漠为背景,反映民族的迁徙和征战,特别擅长塑造跃马扬鞭的北国英雄。南方叙事诗以山寨竹楼、月光溪水为背景,反映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婚姻家庭,以美丽善良、坎坷不幸的女性形象最为多见。北方叙事诗发达的民族有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南方则有傣族、彝族等。其中傣族的叙事诗最多,据统计有500多部。
在艺术特色上,南北叙事诗风格各异。但在结构上具有相似的特点,大多采用单线递进的结构方式。情节的推进,故事的展开多按时间顺序进行。北方的不少叙事诗在结构上还以散文体叙事来串接故事,使作品韵散夹杂。如蒙古族的《嗄达梅林》即如此。在形象创造上,叙事诗注重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男主人公坚强勇敢,斗志顽强。女主人公聪明灵秀,吃苦耐劳。在刻画人物时,多采用直接的肖像描写和行动描写,善于在曲折动人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命运和性格。在语言运用上,叙事诗大多采用民间口头语言,呈现出活泼自然的风格。有时也不乏大量的比喻、夸张、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有的叙事诗还从“我”的角度叙述故事,尽情表达内心的激情,故事中的人物语言和叙述人的语言不时合二为一,使作品的语言始终笼罩在一片动人心魄的艺术氛围中,这使得作品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从此角度看,有的叙事诗也是优秀的抒情佳作。如彝族的《我的幺表妹》,云南纳西族的《相会调》、《殉情调》以及傈僳族的《逃婚调》、《重逢调》等,有人认为它们是抒情长诗,是有道理的。
目前所见的叙事诗作品,很多都经过了搜集者的整理与加工。如著名的叙事诗《阿诗玛》先后整理修订过三次,出过六、七个版本。必要的加工整理是可取的,它使得古老的作品焕发出新的活力,也有利于传播和接受。但不少作品的整理加工过多,在传统的民间口头创作中不适当地掺进了文人的创作,有的干脆在民间口头传说的基础上重新创作,这当然只能算作家文学了,而不能算是民间文学。
叙事诗的诗句,字数不定,多属自由体。韵律上灵活多样,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一诗多韵。它还善于吸收其他歌谣的长处,如叙事诗中便存在着“借调”现象,即直接将一些优秀的短篇歌谣嫁接到叙事诗中,并成为长诗中的有机部分。
叙事诗以口头演唱和书本流传两种形式传承。口头演唱中常伴以乐器,如蒙古族的马头琴,哈萨克族的冬不拉,彝族的三弦,土家族的三棒鼓等,带有表演唱和民间曲艺的特征。因此在叙事诗中常见重迭复沓,一唱三叹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是民间说唱艺术常用的艺术技巧,它使作品增加了音乐的节奏,同时也便于记忆和流传,当然也形成了某种机械单调的模式化,减弱了艺术感染力。
根据叙事诗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叙事诗可以分为四大类:英雄叙事诗,迁徙叙事诗,爱情叙事诗,风俗叙事诗。
各叙事诗的分布及内容特色等,依次略论如下。
英雄叙事诗
英雄叙事诗是演唱民族英雄事迹的歌谣,有的民族称为英雄故事歌。
英雄叙事诗一般数百行,几千或上万字。它侧重描写英雄的个人思想和行为,很少象英雄史诗那样反映整个民族的历史和命运。英雄史诗拥有众多不一的英雄群像,他们是民族的理想化身和民族精神的体现。英雄叙事诗则着笔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某一位英雄的光辉事迹,表达对英雄的赞颂和敬仰之情。这类英雄人物,也可能是现实生活中的将军或首领,在他们身上,已淡化了英雄史诗的神性灵光,而更多生活中的人性气质。
北方游牧民族的英雄叙事诗多于南方的农耕民族。这是由南北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各自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因素决定的。蒙古族的英雄叙事诗十分丰富,著名作品有《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陶克陶胡》、《嘎达梅林》等。哈萨克族的英雄叙事诗也较多。南方的英雄叙事诗见于苗族、壮族、侗族、布依族、瑶族等民族,与历史上的民族斗争和农民起义相关,产生时间多以明清为界,靠近现代。
蒙古族的英雄叙事诗从时间上可分为古代英雄叙事诗和近现代英雄叙事诗。前者产生在十三至十四世纪,多与成吉思汗相关。其内容可见于《蒙古秘史》、《黄金史》、《蒙古源流》等古籍。这类作品除《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外,还有《孤儿传》、《征服三百泰亦赤兀惕人的故事》、《箭筒士阿尔戈聪的传说》等。《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是一部寓言体的英雄叙事诗。成吉思汗以一个酷爱骏马的骑手形象出现。他为人豪爽、豁达,生性勇猛、骠悍。他的身上凝聚着蒙古族人民对英雄的崇拜和赞美。长诗还借骑手与骏马的关系,表现“英雄爱骏马、骏马识英雄”的主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间叙事诗
中国英雄史诗
[转载]蒙古族语言文字与史籍经典(下)
中华各民族简介——柯尔克孜族
草原文化
【常识】“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考点汇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