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家用药:细辛的用量探讨,注意细辛的中毒
userphoto

2024.03.07 河北

关注

细辛入药的历史悠久,在出土的《居延汉简方》、《武威汉简治百病方》中,已有较广泛的使用。古人云:“细辛藏人参, 则人参不蛀。”,说明细辛对各类昆虫均有驱逐和麻醉作用 。另外,宋代陈承《本草别说》:“细辛非华阴者不得为真,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则死” ,更是描述细辛的毒性,和其‬‬在‬用药‬用量上‬‬的‬谨慎‬。

另外,细辛与麻黄均能发汗解表,同可用治风寒感冒。不同之处在于,细辛辛温走窜,达表入里,可散肺与足少阴肾经风寒,发汗之力虽不如麻黄,但散寒力胜,既治一般风寒感冒,尤善用于寒犯少阴,无汗恶寒、发热脉沉之阳虚外感;其辛散温通,长于通窍止痛、温肺化饮,善治头面诸窍疾患、风湿痹痛及痰饮喘咳等证。而麻黄辛开苦泄,重在宣发卫气,开通腠理,透发毛窍,发汗解表,主散肺与膀胱经风寒,为作用较强的发汗解表药,故主治风寒外束,肺气壅实,毛窍闭塞,表实无汗的风寒感冒重症;还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可用于肺气闭遏的喘咳息促及风邪袭表、一身尽肿的风水水肿证。

“谢老师,我一直很迷惑,为什么中医处方常常是复方,而且中药的剂量各不相同呢?” 小王问道,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谢老师微笑着点了点头,深深吸了口气。他的声音沉稳而悠扬,充满了对中医的热爱。“中医处方大多为复方,中药剂量更是千变万化。不同的剂量可以发挥不同的功效。所谓'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也’,就充分说明了中药剂量在中医辨证施治,组方遣药中的重要性。

小王迅速翻开笔记本,专注地记录下谢老师的话语。每一次的交流都是对中医知识的一次深刻启示。

“小王,你要明白,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制定合理的方案。而中药剂量的调配,就是为了在不同病情下发挥最佳疗效。

小王点了点头,对谢老师的解释感到非常满意。他不仅学到了中医的理论知识,更明白了中医对于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是多么重要。

“小王,记得,中药剂量的调配不仅仅关乎疗效,还涉及到中药的毒性和药性。不同的药物组合在一起,可能会相互增效或减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所以,你在用药时要特别小心,保证患者的安全。

细辛的用药历史

小王又问:“谢老师,我看到教科书上面强调了细辛的用量,您能给我讲讲这个中药吗?”

谢老师目光一扫,点了点头,然后开始讲解:'细辛,它的名字来源于其根细小,气香而强烈,味道辛辣,有一种麻舌烧灼的感觉,正是因为这种特性,它被命名为细辛。' 谢老师的声音充满了悠久的历史感。

小王认真地做着笔记,不时点头示意继续。

'早在古代,《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细辛的用途,用以主治咳逆、头痛、百节拘挛、风湿痹痛等症状。这个记载相当准确地描述了它的主要功效。' 谢老师的手指轻轻拨动着书页,仿佛回到了古代。

《神农本草经》列于上品,谓“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较准确地记录了本品的主要主治范围。

小王继续记录着,听得津津有味。

'随后,《名医别录》对细辛的应用进行了补充,称其还能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齆鼻、治风痫癫疾、下乳结、促使汗液排出、促使血液循环。' 谢老师的眼神中闪烁着智慧。

小王对这些信息感到非常兴奋,因为这对他的学习非常有帮助。

'唐代的《药性论》增加了一些应用,比如治疗恶风、去皮肤湿痒、缓解齿痛等。宋代的《本草衍义》也认为细辛能治疗头面风痛,对于一些内寒的症状也有疗效。'

细辛的用量注意

小王又问谢老师:“谢老师,细辛的用量问题众说纷纭,似乎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我在不同的资料中看到,细辛的用量差异很大,您能为我解答一下吗?”

谢老师笑了笑,轻轻地拍了拍小王的肩膀:“小王啊,细辛的确是一个让人感到迷惑的药材。细辛的用量问题在历代医书中也存在不同的看法。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用细辛的方子有14种。然而,《世医得效方》中就多达90余种方子,用量却相差甚远。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赶紧记录下来。

谢老师接着说道:“你也看到了,历史上关于细辛的用量存在争议,有的医书甚至明确告诫不可过量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如《石室秘录》等文献亦有重用本品的记载。而陈承《本草别说》告诫人们'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缪希雍《本草经疏》亦认为'不可过五分,以其气味俱厚而性过烈耳。’出于谨慎,目前一般中药著作多将其用量定为1~3g,而临床重用本品的报道并不鲜见。”

小王明白了,记下到笔记上。

谢老师接着说:“然后,刘沛然著《细辛与临床》一书,主张'按证权衡,重者重用,轻者轻用,血者重用,气者轻用',有例子‬是‬重用本品。”

小王很惊讶,又开始有点不知道怎么弄了。

谢老师严肃起来说:“但现代研究表明,细辛所含挥发油为其主要有效成分,且具有急性毒性及慢性磷中毒样的肝、肾损伤;油中之黄樟醚有致癌等慢性毒性。因而有人以散剂和汤剂中上述成分的含量分析细辛用量与剂型的关系,认为其散剂中挥发油的含量为相同细辛用量作汤剂煎煮10分钟的3倍,若要达到相同的作用,则汤剂用量至少应为散剂的3倍以上。”

小王说:“老师,散剂是不是药物或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

谢老师接着说:“没错,这就是散剂。”

接着又说:“研究发现,细辛散剂中黄樟醚的含量,分别是汤剂煎煮10分钟、20分钟和30分钟的4倍、12倍和50倍,汤剂中细辛用到15g,只要煎煮20分钟,其黄樟醚所产生的毒性不会超过细辛3g的散剂。研究还表明,细辛主要有效成分之一的甲基丁香酚的挥发性不及黄樟醚,经煎煮30分钟后,前者在煎液中仍有一定含量,而后者含量已大大降低,证明了本品'用末不可大剂量,量大必须入汤药’这一用药经验的合理性。这与历代用法与用量的关系也是一致的。

小王点点头,示意自己正在认真聆听。

“除了剂型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细辛的用量,比如给药途径、证型、配伍、药材质量,甚至是患者的个体差异。据文献报道,一例因头痛、牙痛的患者,在80分钟内服细辛15g而引起中毒。又有发现汤剂中用细辛12~18g时,部分患者会出现眩晕无力。

小王点头表示理解。

谢老师继续解释道:“基于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教科书上面,细辛的用量可以在1到3克之间,如果使用汤剂,可以适当延长煎煮时间。而如果使用散剂,每次用量不宜超过1克。当然,如果你确实具备丰富的经验和认证准确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适度增加用量,但是并不建议。”

《本经疏证》

细辛色紫,紫者赤黑相兼也。赤为心色,黑为肾色。心与肾皆属少阴,两少阴经皆短而直,细辛一枝直上,体细柔劲似之。少阴者,又皆水火相依。细辛体虽细,味极烈似之。故凡风气寒气依于精血津液便溺涕唾以为患者,并能曳而出之,使相离而不相附,则精血津液便溺涕唾各复其常,风气寒气自无所容。如《本经》所载主治咳逆者,风寒依于胸中之饮。头痛脑动者,风寒依于脑中之髓。百节拘挛者,风寒依于骨节屈伸泄泽之液。风湿痹痛死肌者,风寒依于肌肉中之津。推而广之,随地皆有津液,有津液处,风寒皆能依附焉。故在胸为痰为滞结,在喉为痹,在乳为结,在鼻为齆,在心为癫痫,在小肠为水,在气分为汗不出,在血分为血不行。此《别录》之与《本经》一贯不异者也。然须审定风寒果否零乱细碎倚著于津液者宜之。若风寒遍被一身,及与营卫相搏者,自有他味为治,与细辛无预也。

细辛能提出依附津液之风寒,不能使津液复其常。且不能使津液中气不随提曳以出,故其治咳每与五味子干姜为偶。如小青龙汤、真武汤、厚朴麻黄汤是也。若射干麻黄汤,则不用干姜,用生姜。四逆散、小柴胡汤,则但用干姜、五味子,不用细辛。盖水气与风寒相搏,有饮有湿有水,随人异,亦随证异。则兼呕者有之,兼满者有之,兼喘者有之,不可但因其咳,混同施治也。特风寒将化,则细辛不可用。小柴胡汤证,半化半未化者且然,何况全化者耶。四逆散证虽以四逆系之少阴,然终外寒内热,故其治咳,干姜五味可用,细辛不可用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细辛是有小毒的吗?
名中医应用细辛的经验分享
“细辛不过钱”大家怎么看
关于细辛的用量
究竟临床该怎样使用细辛
“细辛不过钱”?别逗了!医圣张仲景告诉你:需要用多少就用多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