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不传之秘——风药的止血功效。

“风药”的止血作用

将风药用于出血证的治疗,在唐《备急千金要方》即有记载,“捣荆叶汁,酒服二合”治疗九孔出血。宋代之后风药开始广泛出现在治疗崩漏、便血、吐血及鼻衄等的方剂中。如治疗咳(唾)血:《外台秘要方·卷第九》疗久咳兼唾血方(白前、桑白皮、桔梗、甘草)。治疗鼻衄:《圣济总录·卷第七十·鼻衄门》以伏龙肝汤(伏龙肝、细辛、川芎、白芷、干姜、芍药、甘草、吴茱萸、生地黄汁)、鸡苏散(鸡苏、防风)治鼻衄不止。治疗吐血:《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吐血第六》以黄土汤(伏龙肝、桂心、川芎、细辛、白芷、干姜、吴茱萸、当归、芍药、甘草、阿胶、生地黄)治疗吐血、鼻衄。治疗崩漏:李东垣《兰室秘藏·经漏不止有三论》中的升阳除湿汤、凉血地黄汤皆配伍防风、荆芥、羌活、独活、升麻、藁本、柴胡、蔓荆子等风药;南宋《妇人大全良方》用独圣散(防风)、荆芥散(荆芥穗、童便)治疗妇人血崩不止。治疗大便下血:《世医得效方·卷七·大便下血热证》以防风散(羌活、荆芥、防风、枳壳、僵蚕、薄荷)治疗“因食热物过度,风气蕃盛,销铄大肠膏脂,以致荣卫之血渗流而下”之大便下血。《圣济总录》以荆芥穗、白芷、防风、独活、生姜、威灵仙之属治疗肠风下血;又用独活丸(独活、黄蜡、生姜)治肠风泄血不止;灵仙散方(威灵仙、鸡冠花)治肠风病甚不瘥。从上述列举的血证方药可以发现,虽然各方所治病证有阴虚、火盛、阳弱、脾虚等诸不同,治疗亦分滋阴、清热、温阳、健脾等治法,但风药的配伍是各方的共同特点。可见,风药在出血症的运用绝非某医家个人学术思想和临床用药特色,而是经过数代发展逐渐成熟的一种用药配伍规律。

中医对“风药”止血的认识及“风伤荣”理论的形成风药在出血症中广泛运用,解释其原理的中医理论也逐步发展完善起来。这个理论就是:“风伤荣”即风伤营血而致出血。《中藏经》中即有“热极则便血,又风中大肠则下血”的简单记载,将“风”区别于“热”看作引起便血的重要病因之一。《圣济总录》载“肝经受风,留伏不散,以致血得风而溢泄”之说。《妇人大全良方》所述“风为动物,冲任经虚,被风所伤,致令崩中漏下”,进一步指出冲任经虚,血海不充,为风邪内侵营血引发崩漏的内因。《济生方·便血评治》将此理论引入便血的分析:“夫大便下血者,多因……劳伤荣卫,气虚风冷易入,邪热易蕴,留注大肠则为下血。”到清代《女科经纶》中“荣经有风,则经血喜动,以风胜故也。荣经既为风所胜……若医者知荣经有风之理,专以一药治风,经信可止”的论述,基本形成了“风伤荣”所致的出血理论。可见,古人认为出血的另一重要病机为:营血为风所伤,风性主动,血随风动,血不归经,离经妄行。

这种解释是典型的中医取象比类思维。当然,还有其他理论解释风药止血的原理:比如,脾土论者认为风药升阳举陷的作用有助于止血,以此解释风药治疗下焦出血如崩漏、大便下血、尿血;而对于治疗上中焦出血,如鼻衄、吐血、咯血等亦使用风药,也有以引药归经或“火郁发之”理论进行解释。但上述解释对无明显脾阳不升和热象不甚者,显然并不适合。“风伤荣”所致的出血,往往以症状多变、寒热偏颇不甚为主要特点,表现为:月经周期或先或后,或淋漓不尽;崩漏时作,经量时多时少,血色或红或暗,时伴热象。上述症状均符合“风为阳邪、善行数变”的特点,以风伤营血解释更显其合理性。

REF.胡红林,杨桢,鲁赛,高琳.试论“风药”止血作用及其机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07):444-44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临证思考74:关于风药的拓展运用
“风药”的概念、分类、功效及临床应用
中医鬼谷子医经(3)
风药在中医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祛风药的临床运用
两首川芎茶调散的不同功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