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文化—谋略篇 . 三十六计《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中华文化—谋略篇 . 三十六计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三十六计之关门捉贼:关起门来捉进入屋内的盗贼。意思是指弱小的敌军要采取四面包围、聚而歼之的谋略。如果让敌人得以脱逃,情况就会十分复杂。穷追不舍,一怕它拼命反扑,二怕中敌诱兵之计。
这里所说的“贼”,是指那些善于偷袭的小部队,它的特点是行动诡秘,出没不定,行踪难测。它的数量不多,破坏性很大,常会乘我方不备,侵扰我军。所以,对这种“贼”,不可放其逃跑,而要断他的后路,聚而歼之。当然,此计运用得好,决不只限于“小贼”,甚至可以围歼敌主力部队。
【原典】
小敌困之①。剥,不利有攸往②。
【注释】
①小敌困之:对弱小或者数量较少的敌人,要设法去困围(或者说歼灭)他。
②剥,不利有攸往:语出《易经.剥》卦。剥,卦名。本卦异卦相叠(坤下艮上),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坤为地。意即广阔无边的大地在吞没山,故外名日“剥”。“剥”,落的意思。卦辞:“剥,不利有彼往”意为:剥卦说,有所往则不利。
此计引此卦辞,是说对小股敌人要即时围困消灭,而不利于去急追或者远袭。
【按语】
古人按语说:捉贼而必关门,非恐其逸也,恐其逸而为他人所得也;且逸者不可复追,恐其诱也。贼者,奇兵也,游兵也,所以劳我者也。吴子曰:“今使一死贼,伏于矿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人投命,足惧千夫。”追贼者,贼有脱逃之机,势必死斗;若断其去路,则成擒矣。故小敌必困之,不能,则放之可也。
【解析】
关门捉贼,不仅仅是恐怕敌人逃走,而且怕它逃走之后被他人所利用。如果门关不紧,让敌人脱逃,千万不可轻易追赶,防止中了敌人的诱兵之计。这个贼,指的是那些出没无常、偷袭我军的游击队伍。他们的企图,是使我军疲劳,以便实现他们的目的。兵书《吴子》中特别强调不可轻易追逐逃敌。他打了一个比方,一个亡命之徒隐藏在旷野里,你派一千个人去捉他,也会十分困难,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怕对方突然袭击而损害自己。所以说,一个人只要是玩命不怕死,就会让一千个人害怕。根据这个道理推测,敌军如能脱逃,势必拼命战斗,如果截断他的去路,敌军就易于歼灭了。所以,对弱敌必须围而歼之,如果不能围歼,暂时放它逃走也未尝不可,千万不可轻易追击。
如果指挥员能统观全局,因势用计,因情变通,捉到的也可能不是小贼,而是敌军的主力部队。所谓“关门打狗”,就是这种情况。
【探源】
关门捉贼是流传已久的民间俗语,其义不言自明。它与另一民间俗语“关门打狗”的意思相近。后来人们把日常生活中的这种小智谋移用于战争,便有了不同凡响的意义。在军事实践中,它与军事家和军事指挥员们常讲惑常用的围歼战、口袋阵等大体相当。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使用此计的比比皆是。就我国古代战争史来说,使用此计的著名战例,较早的有战国 时代孙膑庞涓马陵道之战(公元前342年)、秦赵长平之战(公元前262年)、汉初的楚汉垓下之战(公元前203年)等,此后运用此计消灭对手的就更多了。
长平之战
秦将白起
【故事】长平之战
战国后期,秦国攻打赵国。秦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北)受阻。长平守将是赵国名将廉颇,他见秦军势力强大,不能硬拼,便命令部队坚壁固守,不与秦军交战。两军相持四个多月,秦军仍拿不下饭长平。秦王采纳了范雎的建议,用离间法让赵王怀疑廉颇,赵王中计,调回廉颇,派赵括为将到长平与秦军作战。
赵括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坚守不战的策略,主张与秦军对面决战。秦将白起故意让赵括尝到一点甜头,使赵括的军队取得了几次小胜。赵括果然得意忘形,派人到秦营下战书。这下正中白起的下怀。他分兵几路,指挥形成对赵括军的包围圈。第二天,赵括亲率四十万大军,来与秦兵决战。秦军与赵军几次交战,都打输了。赵括志得意满,哪里知道敌人用的是诱敌之计。他率领大军追赶被打败了的秦军,一直追到秦壁。秦军坚守不出,赵括一连数日也攻克不了,只得退兵。这时突然得到消息:自己的后营已被秦军攻占,粮道也被秦军截断。秦军已把赵军全部包围起未。一连四十六天,赵军绝粮,士兵杀人相食,赵括只得拼命突围。白起已严密部署,多次击退企图突围的赵军,最后,赵括中箭身亡,赵军大乱。可惜四十万大军都被秦军杀戮。这个赵括,就是会“纸上谈兵”,在真正的战场上,一下子就中了敌军“关门捉贼”之计,损失四十万大军,使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马陵之战
孙庞斗智
历史案例一;马陵道孙膑关门 大树下庞涓毙命
公元前342年,魏将穰疵在南梁(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和霍(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南)击退韩将孔夜的军队, 韩昭侯派使者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向大臣们询问应当及早救韩还是推迟救韩。张丏认为如果晚救韩,韩国必将转而投靠魏国,不如早救韩;田忌则认为趁韩、魏之兵还未疲惫就出兵,等于代替韩军遭受魏军的攻击,反而会受制于韩,不如晚救韩等待魏军疲惫,韩国危在旦夕一定会求救于齐国,这样可以名利双收。齐威王十分赞同田忌的观点,秘密与韩国使者达成协议,但没有立即派出援军援助韩国。而韩国自恃有齐国的援助,与魏国作战接连五次战败,不得不求救于齐国。齐威王于是派田忌、田朌为主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率军援助韩国。
孙膑再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率军袭击魏国首都大梁。庞涓得知消息后急忙从韩国撤军返回魏国,但齐军此时已向西进军。孙膑考虑到魏军自恃其勇,一定会轻视齐军,况且齐军也有怯战的名声,应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引诱魏军进入埋伏圈后加以歼灭。孙膑命令进入魏国境内的齐军第一天埋设十万个做饭的灶,第二天减为五万个,第三天减为三万个。庞涓行军三天查看齐军留下的灶后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进入魏国境内才三天,齐国士兵就已经逃跑了一大半。”于是丢下步兵,只带领精锐骑兵日夜兼程追击齐军。孙膑估算庞涓天黑能行进至马陵,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孙膑于是命士兵砍去道旁大树的树皮,露出白木,在树上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命令一万名弓弩手埋伏在马陵道两旁,约定“天黑能在此处看到有火光就万箭齐发”。庞涓果然当晚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见到白木上写着字,于是点火查看。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庞涓自知败局已定,于是拔剑自刎,临死前说道:“遂成竖子之名!”齐军乘胜追击,歼灭魏军十万人,俘虏魏国主将太子申。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而齐国则称霸东方。
黄巢像
黄巢起义军入长安图
黄巢起义军入长安图
历史案例二:黄巢智取长安城
公元880年, 黄巢率领起义军攻克唐朝都城长安。唐僖宗仓皇逃到四川成都,纠集残部,并请沙陀李克用出兵攻打黄巢的起义军。第二年,唐军部署已完成,出兵企图收复长安。凤翔一战,义军将领尚让中敌埋伏之计,被唐军击败。这时,唐军声势浩大,乘胜进兵,直逼长安。
黄巢见形势危急,召众将商议对策。众将分析了敌众我寡的形势,认为不宜硬拼。黄巢当即决定:部队全部退出长安,往东开拔。
唐朝大军抵达长安,不见黄巢迎战,好生奇怪。先锋程宗楚下令攻城,气势汹汹杀进长安城内,才发现黄巢的部队已全部撤走。唐军毫不费力地占领了长安,众将欣喜若狂,纵容士兵抢劫百姓财物。士兵们见起义军败退,纪律松弛,成天三五成群骚扰百姓。长安城内一片混乱。唐军将领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成天饮酒作乐,欢庆胜利。
黄巢派人打听到城中情况,高兴地说:敌人已入瓮中。当天半夜时分,急令部队迅速回师长安。唐军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呼呼大睡。突然,神兵天降,起义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长安城内,只杀得毫无戒备的唐军尸横遍地。程宗楚从梦中醒来,只见起义军已冲杀进城,唐军大乱, 黄巢用“关门捉贼”之计,重新占据长安。
戚继光、俞大猷战倭寇
俞大猷献计歼倭寇
历史案例三:俞大猷献计歼倭寇
俞大猷:(1504-1580)大明名将,座驾:黄瓜马,兵器:青虹剑,经典之战:平定倭寇
俞大猷出身于下级军官家庭,祖籍安徽凤阳,始祖俞敏跟从朱元璋打天下,以开国功臣袭泉州卫百户官,至其父俞元赞已历五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参加武科会试,一篇名为《安国全军之道》的策论,受兵部尚书毛伯温的赏识。中武进士第五名,授千户,守卫金门。
明嘉靖三十三年,倭寇组织2万多名武士,屯集松江拓林,在中国沿海一带肆意进行骚扰活动。倭寇选拓林屯兵是精心选定的。拓林临水,地势险要,舟楫战船进出方便,进兵陆路四通八达。
明世宗闻报,遂派右都御史张经赴沿海剿除倭寇。苏松副总兵俞大猷向张经建议说:“倭寇势众,且占据有利地形。若强攻,倭寇必然乘船入海而逃。况且我军新集,恐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采取'关门捉贼’之良策。先派兵守住倭寇的必经之路,再密令一支队伍插入敌后,断绝水路。倭寇入圈套后,我们前后夹击,势必破敌。”俞大猷的建议,深受张经的赞赏,遂命令俞大猷、邹继芳、汤克宽分兵三路,把守金山卫、闵港、乍浦,暂时按兵不动,又檄令永顺、保靖两军联合围剿。
永顺军和保靖军按时到达,一声炮响,各路军马争相杀敌。
俞大猷一马当先,所向披靡。明军围倭寇于江泾,斩杀2000倭寇,剩下的倭寇四散逃命。
临江仙·俞大猷金门抗倭寇
江浙千帆难入海,万层浪险波汹。
舟山岛上卷雄风。金门杀倭寇,
碧海掣青虹。如此良臣遭诏狱,
壮心气郁孤鸿。天高月朗对清忠。
南拳留古刹,名剑伴云松。
三河大捷形势图
英王 陈玉成
忠王李秀成
历史案例四:陈玉成三河大捷
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天国元气大伤,一时处于低潮。清军趁此千载难逢之机发动反攻。1858年,曾国藩湘军主力李续宾部在攻占九江之后,又乘胜攻下太湖、桐城、舒城等地,其前锋直抵三河镇。三河镇是通往当时安徽省会庐州的咽喉所在,一旦失守,庐州将难以保全。
因此,太平天国若想在安徽立足,就要死保三河镇。
太平天国青年将领陈玉成接到三河镇告急的文书,便率本部人马星夜赶往三河。在紧张的行军途中,他酝酿出一个关门捉贼的作战计划。
陈玉成率军首先包抄清军的后路,同时又命令庐州守将吴如孝会合捻军南下,切断李续宾部与舒城清军的联系。
此时李秀成奉洪秀全之命率兵前来作为后援。太平军这番部署调动,形成了对湘军的包围态势,使李续宾部成为瓮中之鳖。
湘军来到三河镇后接连攻占了太平军凭河而筑的九座砖垒,气焰十分嚣张。
11月14日,陈玉成、李秀成开始夹攻李续宾的大营,双方展开激战。次日李续宾组织反击,一度冲破陈玉成的营垒。不料,当时大雾漫起,咫尺难辨,李续宾部如同隐入迷魂阵之中,不多时便被太平军全歼。
陈、李合兵一处,全力攻打湘军阵门,三河守将吴定规也率军从城内杀出,把湘军团团包围。整个战线绵延二三十里,硝烟弥漫,杀声震天。湘军连失七座大营,被杀得溃不成军,终于败北。
在这场战斗中,太平军歼灭湘军6000余人,击毙了包括曾国藩之弟曾国华在内的文武官员400人。李续宾走投无路,自缢而亡。曾国藩接到噩耗后,大受震惊,沮丧地说:“三河之败,歼我湘人殆近六千,大局顿坏,而吾邑士气亦为不扬。”
相反,三河大捷使走下坡路的太平军重振军威。接着,陈玉成、李秀成乘胜追击残敌,再克舒城、桐城、太湖,解除安庆之围,扭转了太平军在皖北的被动局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东南沿海抗倭之战[图]
戚继光在莆平倭之许厝大捷
【人物→军政人物】中国古代十大军事家
教导戚继光,指点俞大猷,这位大才子发明鸳鸯阵,反被后人遗忘
【国产电影】荡寇风云
毁三观的六位历史人物的另一面:一半是佛陀一半是魔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