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文化—谋略篇 . 三十六计《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中华文化—谋略篇 . 三十六计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顺手牵羊是看准敌方在移动中出现的漏洞,抓住薄弱点,乘虚而入获取胜利的谋略。古人云:“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意思是要捕捉战机,乘隙争利。当然,小利是否应该必得,这要考虑全局,只要不会“因小失大”,小胜的机会也不应该放过。
【原典】
微隙在所必乘①;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②。
【注释】
①微隙在所必乘:微隙,微小的空隙,指敌方的某些漏洞、疏忽。
②少阴,少阳:少阴,此指敌方小的疏漏,少阳,指我方小的得利。此句意为我方要善于捕捉时机,伺隙捣虚,变敌方小的疏漏而为我方小的得利。
【按语】
这一计后面还跟着这样一段按语:大军动处,其隙甚多;乘间取利,不必以战。胜固可用,败亦可用。凡是大军行动的时候,肯定有很多的缝隙和漏洞,可以为我方所乘,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争取,而且不必要,一定要通过作战的方式,不一定非要跟他去,一对一的对抗,只要抓住他的机会,胜利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机会,失败的时候,包括我们失利的时候,也可以利用这些机会。
【解析】
“顺手牵羊”是个比喻,喻指意外获得某种便宜,或毫不费力地获得某种平常要花大气力才能获得的东西。
大部队在运动的过程中,漏洞肯定很多,比如,大兵急于前进,各部运动速度不同,给养可能造成困难,协调可能不灵,战线拉得越长,可乘之机一定更多。看准敌人的空隙,抓住时机一击,只要有利,不一定完全取胜也行。这个方法,胜利者可以运用,失败者也可以运用,强大的一方可以运用,弱小的一方也可以运用。战争史上一方经常用小股游击队,钻进敌人的心脏,神出鬼没打击敌人,攻敌薄弱处,应手得利。这样用顺手牵羊取胜的例子,不胜枚举。
顺手牵羊,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除了科学技术中不期而然的发现发明外,顺手牵羊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有贪小便宜之嫌,都不那么正人君子气。
作为一种计谋,顺手牵羊常常不是等“羊”自动找上门来,而是着意寻找敌方的空子,或诱使敌方出现漏洞并进一步利用漏洞,从而使自己牵羊时很“顺手”。
楚王外出狩猎,顺手牵了息妫这只美丽的“羊”回家,立为夫人,牵羊是真,顺手恐怕仅属表面的手法;司马懿千里急行军,在孟达工事未固时,平息了叛乱,斩了孟达,因为抓住了机会,打了孟达的空子,也算得上是成功的顺手牵羊了。
在各种争斗中,机遇是非常重要的,敌方的疏漏往往是我方的机会。善战者,没有不明白这一道理的。
【计囊】
顺手牵羊与趁火打劫之计,有相同的地方,但是,趁火打劫是趁敌方处于十分困难、消极、混乱等情况下,加以攻击取胜;而顺手牵羊,是指抓住敌方所暴露出来的微小的战机,将其歼灭之。在军事上,不要小看了那些微妙的战机,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与涨落,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逐渐地削弱、打击敌人的有生力量,不断壮大和扩充自己的实力,善于捕捉战机、乘虚而入。当然,在寻找和利用敌人的薄弱环节与微小漏洞时,切不可因“小”失大,必须顾全大局,以免落入对方精心设计的圈套里。
秦王苻坚
谢石
前秦王苻坚
淝水之战
【探源】:淝水之战
顺手牵羊是看准敌方在移动中出现的漏洞,抓住薄弱点,乘虚而入获取胜利的谋略。古人云:“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意思是要捕捉战机,乘隙争利。当然,小利是否应该必得,这要考虑全局,只要不会“因小失大”,小胜的机会也不应该放过。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公元383年前,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地区,势力强大。前秦王苻坚坐镇项城,调集九十万大军,打算一举歼灭东晋。他派其弟苻融为先锋攻下寿阳,初战告捷,苻融判断东晋兵力不多并且严重缺粮,建议苻坚迅速进攻东晋。苻坚闻讯,不等大军齐集,立即率精兵五万,强渡洛涧,杀了前秦守将梁成。刘牢之乘胜追击,重创前秦军。谢石率师渡过洛涧,顺淮河而上,抵达淝水一线,驻扎在八公山边,与驻扎在寿阳的前秦军隔岸对峙。
苻坚见东晋阵势严整,立即命令坚守河岸,等待后续部队。谢石看到敌众我寡,只能速战速决。于是,他决定用激将法激怒骄狂的苻坚。他派人送去一封信,说道,我要与你决一雌雄,如果你不敢决战,还是趁早投降为好。如果你有胆量与我决战,你就暂退一箭之地,让我渡河与你比个输赢。苻坚大怒,决定暂退一箭之地,等东晋部队渡到河中间,再回兵击兵,将晋兵全歼水中。他哪里料到此时秦军士气低落,撤军令下,顿时大乱。秦军争先恐后,人马冲撞,乱成一团,怨声四起。这时指挥已经失灵,几次下令停止退却,但如潮水般撤退的人马已成溃败之势。这时谢石指挥东晋兵马,迅速渡河,乘敌人大乱,奋力追杀。前秦先锋苻融被东晋军在乱军中杀死,苻坚也中箭受伤,慌忙逃回洛阳。前秦大败。淝水之战,东晋军抓住战机,乘虚而入,是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弱的著名战例
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诸葛恪
诸葛恪添字得驴
诸葛恪添字得驴
【故事】诸葛恪添字得驴
诸葛恪是东吴大臣诸葛瑾(字子瑜)的长子。诸葛瑾脸长,常被人取笑。一次,孙权在大会群臣时,趁机让人牵入一头驴,驴的脸上写着“诸葛子瑜”4个字,以此来取笑调侃。那天,诸葛恪随父上朝,见此情景,他立即向孙权跪拜说:“请借笔一用,让我添上两个字。”孙权同意,让人拿来了毛笔。诸葛恪于是在“诸葛子瑜”后面添上“之驴”两个字。群臣尽皆哄笑,夸赞诸葛恪的聪明。
孙权笑着对诸葛恪说道:“既然是诸葛子瑜之驴,你就牵回家去吧!”这样,诸葛恪不仅为父亲打了圆场,而且顺手得到了一头驴。
李愬
李愬雪夜夺蔡州图
李愬雪夜夺蔡州
历史案例一:李愬雪夜夺蔡州图
唐朝中期,各镇节度史都拥有军事、经济大权,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蔡州节度使的儿子吴元济在父死之后,起兵叛乱。唐宪宗派大将李愬。担任唐州节度使,剿灭吴元济。
李愬到任,放风麻痹吴元济。散布说,我是个懦弱无能的人。朝廷派我来,只是为了安顿地方秩序。至于攻打吴元济,与我无干。吴元济观察了李愬的动静,见他毫无进攻之意,也就不把李诉放在心上了。
其实李愬一直在思考攻打吴元济老巢蔡州的策略。他趁机擒获了吴元济手下的大将李佑,对他优礼有加,感动了李佑。李佑告诉李愬,吴元济的主力部队都部署在洄曲一带,防止官军进攻,而防守蔡州城的不过是些老弱残兵。蔡州是吴元济最大的空隙,如果出奇制胜,应该迅速直捣蔡州,活捉吴元济。
李愬在一个雪天的傍晚,率领精兵抄小路,神奇地直抵蔡州城边,趁守城士兵呼呼大睡时,爬上城墙,杀了守兵,打开城门,部队静悄悄涌进了城。筹吴元济从睡梦中惊醒,发现宅第已被围困,负隅顽抗,终于被捉。李诉将吴元济装进囚车,押往长安。驻扎在洄曲的董重质见大势已去,也向李愬投降。
明惠帝朱允炆
明惠帝朱允炆(1377—?),明朝第二任皇帝,因年号建文也称建文帝。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允炆在父亲病重和去世后表现出的孝道深深感动了朱元璋,当时朱元璋已将许多儿子分封做王,其中有些驻防边境重镇并手握重兵,一旦争储而出现内讧,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朱元璋只得将朱允炆定为自己的接班人。
1398年朱允炆继位后,面对北边诸王手握重兵,他不得不进行削藩,先削几个力量较弱的藩王的爵位,又将削藩的矛盾对准势力最大的燕王,也就是他的叔父、朱元璋的四子朱棣。燕王朱棣本来就觊觎侄儿的皇位,这似乎给他找到了反叛的借口。朱棣打着诛灭皇帝身边奸臣贼子的旗号,组织所谓的“靖难军”,经过三年战争,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夺取帝位。
至于明惠帝是被烧死,还是失踪,存在争议。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据说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位叔父怀疑侄儿逃到了异域,希望漂洋过海将其找到。如果明惠帝真的逃脱了,会有何感想呢?很多年后,明清之际李玉的剧作《千钟禄》,唱出这位失意帝王的千古伤心:“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叠叠高山、滚滚长江。但见那寒云惨雾和愁织,受不尽苦风凄雨带怨长。雄城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从权力的顶峰跌落下来,化装成僧人的朱允炆满载凄惶,颠沛流离逃到襄阳。凄凉萧瑟的景象和内心无限的凄苦彼此交融,浑然一体,由此展示的历史沧桑、世事无常,让人真有肝肠欲断的感受!
郑和
郑和下西洋船队(油画·1973年)姚钟华
郑和航海图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系列油画 1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系列油画 2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系列油画 3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系列油画 4
郑和船队
郑和船队到达东非海岸
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船队到达非洲)
历史案例二:郑和下西洋
郑和,原名马三保,自幼入宫做太监。明成祖继位后,郑和被选中总管出使西洋的事务。从1405 年到1433 年,郑和率领船队7 次下西洋,先后到过37 个国家,走遍了印度洋沿岸各国,最远到达了东非海岸的摩加迪沙。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早有公论:郑和的船队满载着瓷器、丝织品、铁器等,与西洋各国开展贸易,换回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特产,广泛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郑和下西洋还扩大了明朝在世界上的影响,扬威名于国土之外。
其实,上述这些只是郑和顺手牵来的“羊”。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追踪明惠帝。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明惠帝在位时定策削藩,有些封王一夜之间被废为庶人。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开始了三年的战争。这场战争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皇宫被焚后,明惠帝却下落不明。据传说明惠帝化装成和尚逃往国外了。
燕王朱棣继承了皇位,帝号成祖。明成祖当皇帝后的第三年,就派熟悉明惠帝相貌的太监郑和出使西洋各国,以贸易往来为掩护,暗中搜寻明惠帝的下落。结果,此行预期的目的没有达到,却取得经济上和政治上的收获。
闯王进京图
李自成大破洛阳城 1
李自成大破洛阳城 2
李自成大破洛阳城 3
历史案例三:李自成顺机取洛阳
有了机会,就要积极行动。
明朝末年,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纷纷揭竿而起。公元1640年7月,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四川,明朝主力大军全部入四川围剿,河南一带的防务变得十分脆弱。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趁此机会迅速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并且连续取得攻克宜阳、偃师、新安等城池的胜利。
宜阳、偃师和新安属豫西重镇洛阳的外围。明朝福王朱常洵就住在洛阳。朱常洵的母亲是神宗朱翊钧的爱姬,朱翊钧爱屋及乌,对朱常洵也格外宠爱,把大量金银财物赏赐给朱常洵。朱常洵金银无数,却异常吝啬,不但洛阳城的百姓怨恨他,就是他府中的兵丁也时有不满。官府的军队大多抽调入四川去平定张献忠,洛阳城中已无多少将士,因此,洛阳城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变成了一座“兵弱而城富”的重镇。
李自成当然不会轻易放过攻取洛阳城的大好机会。公元1641年正月,李自成率起义军兵临洛阳城下,拉开了攻城的序幕。
生死关头,福王朱常洵竟只顾自己,调集亲兵保护府库,对于城头上的战事不闻不问。守城将领一再要求朱常洵发放银两,犒赏守城士卒,朱常洵狠狠心才拨出了三千两白银,可是,区区三千两白银还被总兵王绍禹等人吞没了。朱常洵忍痛又拨出一千两,士兵们因分配不均而争斗不止,最后竟发展成兵变。士兵们将兵备道王允昌捆绑起来,将城楼烧毁,又大开北门,迎接起义军入城。总兵王绍禹见大势已去,仓皇跳城逃命,福王也企图缒城逃跑,但没跑多远,就被起义军抓获。起义军打开福王粮仓赈济城内老百姓,举城一片欢腾。
李自成只用极小的代价就轻易地夺取了洛阳城。李自成抓住机会,积极行动,轻而易举的拿下了洛阳,为推翻明朝做了很好的准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十六计之十二:顺手牵羊 (敌战计)
董卓烧的洛阳是不是现在的洛阳?
明惠帝出走为僧的故事
揭秘:朱棣到底有多爱善吹箫的朝鲜妃子
中国历代帝王:朱允炆(明惠帝)
朱元璋长孙的后裔,如今改名换姓,破解了红崖天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