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文化—道德篇 . 人生八德《八德故事之“悌”篇》(2)
中华文化—道德篇 . 人生八德
《八德故事之“悌”篇》(2)
八德篇之悌篇(24-13)---陈昉百犬
13、八德篇之悌篇(24悌)---陈昉百犬
诗曰:陈昉眷属,七百余口,上下相亲,孚及百狗。
宋朝陈昉有一个备受瞩目的家庭,那就是以纯朴厚道的家风,代代承传的陈氏家族。陈家上下有十三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有七百人之多。他们的祖先陈崇德高望重,为家族制定了严格的家规,希望子孙后世得以恪守不移,代代相传,从而使纯朴厚道的家风能够绵绵远远地传承下去,至久不息。
到了陈昉主持家务的时候,家道依然非常的厚朴善良。陈昉为人温和厚重,以身作则,勤勤勉勉,使得陈氏家族枝繁叶茂,代有贤人,全家上下充盈着一派吉祥和顺的景象。
家族人数如此众多,他们的生计如何维持呢?原来,陈家的子弟都克勤克俭,维持着非常俭约朴实的生活习惯,一切的事务,都尽可能自己动手来完成,从来都不委用仆役或者婢女。“习劳知感恩”,孩子们从小沿袭纯厚俭朴的家风,了解物力维艰的道理,知道一切都来之不易,所以他们一生都能够刻苦耐劳,知足常乐。
陈昉家中,矗立着一座特别建造的厅堂,非常宽阔,能够容下七百多人共聚一堂用餐。每到吃饭的时候,大家都穿着整齐,扶老携幼地来到厅堂中。彼此见了面,感到分外地亲切,都互相地问长问短,问寒问暖。他们按照年龄、尊卑的先后,次第而坐,大人坐在一个区域,小孩另外坐在一起,可谓长幼有序,条理井然。
全家上下,只要还有一位未到,大家都一定会静静地等待,直到所有的人都到齐了,才开始用餐。吃饭之时,厅堂悄无声息,一片宁静肃穆。等到都吃完了饭,大家才开始热火朝天地聊了起来,有的谈天说地,侃侃而谈,有的文质彬彬地寒暄问候,互问短长。这是全家共有的幸福时光,是其乐融融最感亲情温馨的交融时刻。许多家族性的问题,也常于此时及时沟通解决,避免了各自为政的误会与猜疑。
陈昉的家中,养了一百多条大大小小的狗,它们的性情都特别温顺。更有意思的是,这群家教严格的狗,全都是在同一个大槽里用食。主人们为家狗做了最好的示范,所以它们各个都从善如流,温和而又乖巧。每到吃饭的时候,它们也牵家带口地来到大槽前,彼此互相摇着尾巴,以示问候。
几条年长的老狗,非常威武地站在那里,原来是在清点数目。只见它们左看看,右看看,发现了阿平家的大狗还没有来。于是,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在那里憨态可掬地等待着它的到来。不一会儿,有的狗开始悠悠闲闲地来回踱步,有的狗示以问候地摇摇尾巴,调皮的小狗干脆一把搂住“哥哥”的脖子,在地上雪球般地滚了起来。大家左等右等,终于看到一只强壮的大狗,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原来,今天主人为它洗了个澡,还理了理身上的毛,这才耽搁了用餐的时间。大狗非常抱歉地摇着尾巴,向大家低头忏悔,于是,一百多条狗就开开心心地开始了它们的午餐。
陈家主人们那上下同心、喜气盈人的祥和气氛,连狗都普受熏陶,从而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乡里的人见到这种情形,深受感动。想想看,连狗都能够互敬互爱,如果人父子兄弟之间不能和谐共处,那将何以为人呢?所以乡里之人都纷纷起而效法,忏悔改过,使得那一带的风俗日渐纯朴厚道。
郡守张齐贤将陈昉一家的事迹,向朝廷作了禀报。朝廷有感于他们人与人之间的互敬之诚,所以就免了他们的徭役,而且礼遇有加。希望这个家族的典范,不但影响全乡,而且能感化全国。
陈昉一家七百多口人,能够如此敦睦和合地生活在一起,实在是难能可贵。相比之下现代社会,真的很难见到数代同堂的景象了。甚至夫妻两个人都两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孩子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身心健康地成长呢?
现在常有许多父母、家长向老师抱怨孩子们的逆反情形。一次一位家长哭诉说:“孩子真的很难教,想不到年纪这么小就这么叛逆,对于父母的教导他不但不听,不但不能接受,还经常恶言相向。这到底是为什么? ”
老师就反问她:“请问你们夫妻俩会不会吵架?假使会,是只有'文场’,还是也有'武场’?”文场就是只有动口,武场就是出手。这个妈妈很难为情,很惭愧地说道:“很抱歉,过去孩子在更小的时候,我们夫妻俩经常在孩子面前,不是吵架就是大打出手。”
这个时候老师就跟她讲:“这样我就没有办法帮助你教导小孩,因为小孩在年龄还很小的时候,你已经教他知道了,人与人之间不能和睦,人与人之间可以动不动就大打出手,可以动不动就吵架。因为你不能尽到父母应尽的责任,所以他现在稍微大一点,他有情绪,他不能与你好好相处,最大的因素就是父母彼此不能和睦,彼此不能相敬如宾。”因此要维系一家的和睦,人人都应该要懂得相处之道。
“陈昉百犬”的故事生动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大家庭中和煦温馨的一面。它让我们了解到,和气就是家庭最温暖的阳光,它能够使一个家庭枝繁叶茂、欣欣向荣、充满希望。美满的家庭,更是国家未来栋梁成长的温床。一个美好的家庭气氛的构成,正取决于家里的每一分子能否互相尊敬,互相关怀,互相礼让。您是否愿意为朝夕共处的家人,献上您灿烂的微笑与温暖的关怀呢?
八德篇之悌篇(24-14)---牛弘不问
14、八德篇之悌篇(24悌)---牛弘不问
诗曰:牛弘之弟,酗酒杀牛,其妻往诉,不问不尤。
隋朝牛弘,原来本姓寮,他的父亲叫寮允,是南北朝时北魏的侍中,皇上赐给他姓牛。牛弘最喜欢读书,见闻又很广博。
牛弘还在襁褓之中时,有一次一个会看相的人经过,看到了牛弘相貌,就告诉他的父亲说:“此儿当贵,当善待之。”果然牛弘后来做了吏部尚书。他的弟弟叫牛弼,非常喜欢喝酒,有一天弟弟酗酒醉后,把牛弘驾车的一头牛用箭射死了。牛弘的妻子看到这情景很惊讶,认为这是很大的事情,赶紧跑去告诉他说:“你弟弟今天不知道为什么,竟敢把你驾车的那头牛射死了。”牛弘听了妻子这些话,不以为然地说:“死了就死了吧,做肉干、肉松之类的好了。”妻子误认为丈夫读书没听清,又重复说了一遍,但牛弘却说:“我知道了。”仍然在读书,丝毫没受影响。
清代李文耕说:“兄弟为什么不能和睦,大部分都是由于妇女的关系。由于妻子在当中挑拨离间,才引起兄弟不和。虽然妇女很容易用言语影响丈夫,破坏兄弟间的感情,但兄弟不能因妻子挑拔而不顾及手足之情。牛弘对待自己的弟弟如此宽宏大量,实在是很难得。 ”
八德篇之悌篇(24-15)---张闰无私
15、八德篇之悌篇(24悌)---张闰无私
诗曰:张闰无私,八世同居,共织互乳,缙绅不如。
元朝张闰,她家里有八代不分炊,共同生活在一起。最难能可贵的是一家上下有一百多口人,都非常和睦,从没有是非,没有闲话。每天张闰都领着家里这一大班的妇女们,会聚在一个房间里,一同做着裁缝或织布之类的活计。工作完毕后,所有织好的布,和做好的衣服,统统收归于仓库之中,没有一个人会占为己有。每逢小孩啼哭的时候,那些妇女们无论哪一个看见了,就抱起来给他吃奶,不管是不是自己亲生的,都作为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和爱护。而这些孩子也一样不分是不是自己的母亲,凡是有人喂他,他就能停止啼哭了。可见,她们一家是多么和睦和相融。
当时一些当官或大户人家都自惭不如,所以到顺帝至元年间,朝廷里就派了钦差,在她家门前旌表起来,把她们作为大家的学习榜样。
八德篇之悌篇(24-16)---章溢代戮
16、八德篇之悌篇(24悌)---章溢代戮
诗曰:章溢之侄,为寇所擒,愿以身代,贼亦心钦。
元朝顺帝至正壬辰年(公元1352)间,有一伙盗贼从福建省过来,侵犯浙江省龙泉赞善等地方。这个时候有一个友悌的人叫章溢,同他的侄子章存仁,逃到山里避乱,不料,章存仁被盗贼捉去了,章溢赶紧跑去对盗贼说:“这是我的侄儿,他的年纪还小,哥哥只有这一个儿子,不可以叫我哥哥没有后代,我情愿自己来替我侄儿去死,千万不要杀我侄儿。”说着竟然号啕大哭,盗贼们看到这种情景,被感动了,因为敬重他的义气,就把叔侄俩都放了。
人逢患难,识之真情。元朝灭亡后,章溢成为明太祖朱无璋一个得力的助手。当明太祖登基时,还有的人愤愤不平。有一次,明太祖询问章溢说:“现在这样应该如何统一天下?”章溢讲道:“天道无常,唯德是福”,这就是说,天道无常,只有以德治国,才能长治久安。不好杀人者,实行仁政,才能一统天下。由此可见,他是如此厚道之人,如此有爱心慈悲之人。
八德篇之悌篇(24-17)---朱显焚券
17、八德篇之悌篇(24悌)---朱显焚券
诗曰:朱显兄弟,租产已分,不敢异处,取券尽焚。
元朝真定县(今河北正定)有一位叫朱显的人。元世祖至元年间,朱显的祖父卧病在床,想到自己随时都会撒手人寰,于是他决定在弥留之际,将家产按等份分好,还立下了字据,把后事交代得非常妥当。
英宗至治年间,朱显的哥哥不幸过世了,留下了几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家里一片萧瑟凄凉,令人分外感伤。看到侄子们孤苦无依,朱显非常地难过,因此,在日常生活当中,他对侄儿彦昉等人有着特别的照顾,把他们看作是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关怀。看到侄子们年纪这么小,还没有能力自立,如果就这样把财产均分,各奔前程的话,那有谁能够关心到孩子们的教育?又有谁能在身边料理他们处理不了的种种问题?如果没有人帮助他们撑起这个家的话,往后的情形将会怎样?将他们放任不管的话,于心何忍?想到这里,道义之情油然而生。
于是,朱显就对他的弟弟朱耀说:“父子兄弟,本就同气连枝,不可分离。现在,哥哥已经离开我们了,他的孩子那么小,无论是情理还是道义上,我们都需要代替哥哥,来履行长辈应有的责任,把侄子的生活安顿好,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此外,如果没有长辈在他们品行上,日日督导的话,又怎能培养他们的厚道善良?所以我们是不是不要分家,全心全力来看护和照顾? ”
平日,哥哥总是在默默地关怀年幼的侄子,那么地真诚无私,弟弟被他深重的情义所感动。而今,哥哥又为了侄子,而决定放下这笔丰厚的遗产,让整个大家庭共同来分享。对哥哥无私的心怀,他由衷地佩服与敬爱。
于是,他们一同来到祖父的墓前,把祖父留下来的分产证明,全部焚毁。从此之后,这一家继续其乐融融地共同生活在一起,互相关怀照顾,非常地温馨。
年少就失去父母,这真是人间的至痛。如果没有亲情的力量来维持家庭的温暖,那孩子如何心智健全地成长呢?如何培养对周遭一切真诚的关怀,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在侄子们最为艰难的时候,如果还分家分财产,情何以堪?朱显的焚券,不但是尽了兄弟应有的手足情义,也是对父母尽最大的孝心。
兄弟同气连枝,对父母而言,都是亲生的骨肉。而对于祖父母来说,这些儿孙都是他们最疼爱的人。兄弟姐妹同根同源,就像是从同一棵树生出来的枝杈一样,彼此亲密无间。
在祖父的眼中,儿孙都同样可爱,因而一视同仁,平等关怀。这就如同父亲看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并没有轻重厚薄之分。因此,一家人相互扶持照顾,是天经地义的,就像一只手帮助另外一只手一样,何来分别之有呢?
朱显和弟弟朱耀,看到侄子们生活贫困、无依无靠,于是将祖父留下的田产证明全部烧毁,一家大小继续生活在一起。实际上,这不但没有违背祖父的遗愿,反而深深地慰藉着祖父的心。哪一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儿孙贤德孝顺,互相关怀帮助?父母那期盼牵挂的心,是永不磨灭的,就算是远隔天涯,也要把自己对孩子深深的爱,带到另一个世界去。
孝顺的朱显,深深体会到父亲对子孙的关怀疼爱。立下均分财产的证明,正是源于这样的爱;而今将它全数烧毁,更是从根本之处,透彻理解了爱的真义。这良苦的用心,更加显扬了朱显的一片孝心。因为天下没有一个父母希望见到儿孙分了财产之后,反而更加贫困、拮据。
综观现代社会,这种浑朴厚道的心性和行为,已经越来越少见了。甚至有许多人,在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就很想要得到父亲的财产。曾经听一位朋友说到,有一次他儿子看过电视之后,就问父亲说:“爸爸,如果你死了之后,你的财产就全都是我的了,对不对? ”
当时,孩子才七岁,他的父亲听到这样的言语,非常地难过。到底自己对孩子辛勤地养育为的是什么?为什么孩子这么小,就会讲出这样的话来?他内心十分感慨地说:“在这种仁义道德废绝殆尽的社会当中,将来年纪大了的时候,养儿防老是不可能实现的,唯有自求多福,才是最好的保生之道。”伤感的话语,令人感慨莫名。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教育问题。孩子看了电视之后,竟然说出这样的言语,为人父母的人,是否曾经考虑过,电视媒体,网际网络,它们的危害性、它们污染的程度,到底有多深、有多强?我们一定要正视这个问题。
因此为人父母的人,有没有认真地去了解,孩子们所看的到底是什么样的节目?是否注意到,电视的污染,网络的影响,对孩子的品德、思想,所产生的种种负面作用?
期望天下的父母,能从日常生活中,切实关注自己子女的教育问题,多着重德行的培养才能防范于未然。如果我们能为他们多讲解一些教忠教孝的德育故事,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开始,建立孩子孝悌的观念。深信,将来他一定能够成为一位孝顺而又贤德的人。
八德篇之悌篇(24-18)---庚衮侍疫
18、八德篇之悌篇(24悌)---庚衮侍疫
诗曰:庚衮事兄,疫盛不避,亲自扶持,昼夜不寐。
晋朝庚衮,字叔襃。当时正值瘟疫流行,他的两个哥哥都死于瘟疫当中,次兄庚毗又染上瘟疫,无奈之下,父母只好留下庚毗,领弟弟们到外地避难。而庚衮不肯走,大家强行拉他走,他说:“我生性抵抗力好,不怕瘟疫,我来服侍次兄庚毗!”他夜以继日地服侍着卧病在床的次兄,不但如此,还看护着两个哥哥的灵柩。看到这些天灾没有办法逃避,导致骨肉分离、家破人亡,他就忍不住哀哀啼哭。
然而庚衮在这样艰难的环境里,毅力不摇,“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他的这种悌行感动了天地,经过一百多天后,流行的瘟疫终于停止了,家里人也都纷纷回来了。父母看到庚毗的病好了,庚衮也很健康,非常惊讶,真是奇迹!父母及弟弟们都非常高兴。庚衮说:“瘟疫虽然可怕,但比起骨肉之情,就不可怕了。 ”
八德篇之悌篇(24-19)---王览争鸩
19、八德篇之悌篇(24悌)---王览争鸩
诗曰:王览护兄,争酖舍生,感母悔悟,九代公卿。
晋朝的王览,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叫王祥,王览对这个兄长很尊敬。王祥侍奉后母非常孝顺,而后母却对王祥非常不好,经常打王祥。王览看到了,就流着眼泪抱着哥哥哭。后母刁难王祥,王览就与王祥一起去做。后母对王祥的虐待不仅在小的时候,到了成年娶了妻子以后,对王祥和他的妻子也是非常严厉。每一次母亲惩罚大哥,王览都带着妻子过来帮忙,尽心调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化解危机。
王祥的道德学问日益提升,后母起了个坏念头,因为王祥的名声越好,往后她的恶名就越昭彰。于是就在酒里下了毒,要给王祥喝,被王览发现,情急之下把毒酒夺过来自己要当场喝下去,替哥哥去死。这时后母立刻把酒打翻在地,恐怕自己亲生的儿子被毒死。见此情形,后母也很惭愧,心想,我时时想致王祥于死地,而我的儿子却用生命来保护王祥!兄弟之情终于感化了后母,当场后母和两个兄弟抱在一起痛苦流涕。可见唯有德行、唯有真诚能化解人生的灾难。
后来王祥和王览都在朝廷里当官。有一位大官叫吕虔,送给王祥一把传家之宝的佩剑,告诉他,拥有这把宝剑的人子孙会非常发达和荣显。结果,王祥回去之后马上把宝剑给了弟弟。史书记载,王祥和王览的后代九世都官至公卿。
王览的行为非常难得,而王览的妻子与丈夫同心,尤其难得,他的后代都因能恪守祖宗的孝、悌精神而兴旺发达。
八德篇之悌篇(24-20)---姜肱大被
20、八德篇之悌篇(24悌)---姜肱大被
诗曰:姜肱大被,旷世所稀,不言遇掠,盗悔还衣。
汉朝的时候,有个人姓姜名肱。他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姜仲海,另一个叫姜季江。他们兄弟三人非常的友爱,情同手足。
兄弟三人天天在一起读书,下课又一起温习功课、玩耍,还一起帮家里做家务事。三个兄弟还缝了一床大棉被每天都睡在一起。
或许我们会觉得,这种情形在幼年的时候才有可能发生,长大之后不可能,因为已经成家立业了。可是姜肱三兄弟长大之后感情依旧非常的好,好到有时还三个人睡一块,这就真的非常难得。他们三兄弟能同睡一条棉被,这样到成家之后,感情还这么好,就突显他们三兄弟的确是一条心。
有一次姜肱跟他的弟弟一同去京城,结果半夜路遇强盗。月光下,强盗面目狰狞,手里的匕首泛出幽幽寒光,看了直叫人打颤。强盗嚣张地晃着寒光闪闪的匕首一步步逼近抱在一起的俩兄弟。突然,哥哥推开弟弟,抢上前一步说:“我弟弟还小,我是做哥哥的,我可以牺牲,我要挽救我的弟弟,希望你们放他一条生路。”这时,后面的弟弟也走上前来说道:“不!你不可以伤害我哥哥。哥哥学问、品德很好,是家里的珍宝,是国家的栋梁,我年纪小,能力差,不及长兄,还是杀我吧!”兄弟俩都争着让对方活着,想到兄弟就要生离死别,俩人不禁抱在一起,痛哭流涕。
盗贼也不是铁石心肠,也是因饥寒才起盗心。他深深地被兄弟俩的手足情感动了,说道:“我今天终于见到什么叫亲情了。”于是抢了一些财物便匆匆离开。
进了京城,有人见到姜肱衣冠不整,穿得很破烂,就问他:“出了什么事,你会如此的落魄?”但是姜肱用其他种种的言语,来掩饰他被抢的这一段经历,绝口不提被抢的这一段事,因为他深盼盗贼能悔改。
后来事情辗转传到盗贼那里,他听到姜肱被抢而不说,非常感激,悔恨交加。于是就跑去请求拜见姜肱,亲自把所有抢来的衣物还给了姜肱,并表明痛改之意。姜肱可以说仁慈到极点,怎会不感化人?何况盗贼也是人啊。姜肱他这样的仁慈,这样爱人之心,实在是难能可贵。
兄弟能和睦相处,父母会感到高兴,而兄弟姐妹就好比是手足四肢一样,父母如同身躯,身躯与四肢能互相搭配,这样才是健全。这也就是常形容的骨肉是一体,手足是一体。所以自古以来,兄弟就要彼此相互友爱、相互提携,长大成人之后,更要相互的帮助。
现今我们不用像他们三兄弟一样睡在一起,可是我们兄弟姐妹间也要相亲相爱,互相帮助。我们的一生中和兄弟姐妹相处的时间是最长的,如果一直有个亲人在身边,当遇到困难时,可以帮助你;当你不开心时,可以安慰你;当你拥有喜悦时,可以和你共同分享,那是多么快乐的事!现在社会上有些兄弟姐妹互相猜疑,争夺家产,斗得鱼死网破,这又何必呢!
同样,我们人与人之间也要像姜肱兄弟一样,相亲相爱,互相帮助。让世界成为一个和睦、友善、美好的大家庭。
八德篇之悌篇(24-21)---温公爱兄
21、八德篇之悌篇(24悌)---温公爱兄
诗曰:温公兄老,爱敬情深,饥寒饱暖,刻刻关心。
司马光一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于朝廷。他地位显赫,德高望重,他不仅德行极为人们所推崇,他发乎真诚的友爱兄弟的情怀,更是流传千古。
司马光的哥哥司马旦,字伯康,兄弟两人的感情特别好。当司马光退居在洛阳的时候,每次返乡探亲,总会探望兄长,他对哥哥既敬重又极为关怀。当时伯康已八十岁了,而司马光也年事不小,但侍奉兄长就如同侍奉父亲一样地尽心尽力。尤其老人家体质较弱,消化不佳,为保康健常需少量多餐,故照顾颇为费神。所以每当吃完饭不久,司马温公总会亲切地问候哥哥:“您饿了吗?要不要再吃点东西?”几乎是时时刻刻地关注,就如同照顾婴儿般地无微不至。季节交替,气温变化很大,老人最怕的是着凉。所以天气稍稍转凉,司马光就常常轻抚着兄长的背,并关切地问道:“衣服会不会太薄?会不会冷?”日日嘘寒问暖。人的一生,和兄弟姐妹相处的时间,往往超过父母,所以应该彼此相互提携照顾。
司马温公虽然身居显贵,但照料兄长从不委由仆人代劳,巨细靡遗,都亲自操持,这种至情至亲的手足之爱,与下人照顾是全然不同的。我们可以想象,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相互扶持、相互照顾,那是何等感人的画面!对于兄长伯康,温公是恭敬到了极处,也爱护到了极处,所谓“友爱至极,无以复加”。《礼记》云:“听于无声,视于无形”,难道不正是如此吗?的确,天底下很少有人能拥有这般幸福的手足之情,毕竟人懂得珍惜的时候短,往往是在失去之后才知后悔,为什么过去不对他好一点呢?所以珍惜亲情的可贵,是何其重要!
侍奉父母极其孝顺的他,在母亲去世之后,悲痛至极,三天三夜都滴水不进,哀痛逾恒,此中完全可以看到温公的风范。
司马温公的儿子司马康,也继承父志,自幼就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不仅学识渊博,更通晓经史,又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史学功底,参与了父亲《资治通鉴》的编纂工作。司马康为人恭敬谨慎,不苟言笑。在路上,人们见到他温文的举止和脱俗的气质,即使不认识他,也知道他一定是司马光的儿子。因为温公曾在家训里说“留财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留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于冥冥当中积阴德,以为子孙长久之计。”严谨的家风,熏陶了司马康非凡的气宇,他能如此优秀,都与父亲的教诲息息相关。
司马光在六十八岁逝世时,哲宗皇帝为安排司马光的葬礼,拨千两银子给司马康,司马康拒而不受,后来没有办法才收下,但在治丧期间,则一切从俭,遵从了司马光生前的愿望。朝廷根据他生前的品德和政绩,赠他为太师温国公,用一品礼服装殓,谥号“文正”。在过去“文正”二字是不轻易谥人的,因为“谥之美者,极于文正”,司马光得到这一最为嘉美的谥号。百姓们听到司马光去世的消息,京城里停止买卖,四方的人不仅纪念他,而且还将他的画像供奉在家里,每餐前,都默默地祝祷他。
司马温公照耀青史的伟大风范,启发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人们从他不凡的品操中,体会到了真正的忠诚爱国与骨肉的至情,也见到了一位读书人能“退则独善其身,进则兼善天下”的卓绝操守。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身体力行,追随这种不朽的精神风范,世世代代绵延不绝、长盛不衰。
司马光六岁时,就具有非同寻常的气质。有一次他听到《春秋左传》的故事之后,非常地兴奋,回到家里就讲给家人听,对其中的道理都能很清楚地讲述出来。从那以后他就手不释卷、刻苦读书,有时读到入了神了,连吃饭睡觉都忘记了。
在拜读圣贤书的过程中,他不但种下了对历史殷鉴的深刻印象,从而奠定了编纂《资治通鉴》深厚的史学基础,而且也树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所以,他一生不但在学问上博古通今,在品德上更是卓绝超迈。
有一天,他在书房里正专心地埋头读书,窗外同龄的小朋友都在开心地玩耍。突然间传来了一阵惊恐的呼叫声,紧接着一群孩子接二连三地都惊叫起来,后来声音渐渐远去,全都消失了,只剩下一阵阵哇哇大叫的哭喊声。
司马光察觉到情形不对,赶紧合上书本走了出去,只见水缸里扑腾着两只手,惊慌失措地挣扎着,孩子的头不时地冒出水面。原来是一个调皮的孩子,爬到了水缸上面,一不小心就掉了进去。小朋友们被吓坏了,一溜烟全都跑得无影无踪。
司马光突然看到旁边有一块石头,灵机一动,就把它用力地扛了起来,朝水缸狠狠地砸了过去。只见缸里的水哗哗哗地奔涌而出,水里的孩子总算是得救了。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几乎传遍了京洛一带。一时间,小小年纪的司马光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大家都对他智勇双全的表现赞叹不已。
时光荏苒,转眼间司马光已经二十岁了,他不但品格超群,而且书读得非常地精博,就在这一年考中了进士。生性简朴的他,一向不喜欢华丽,中了进士之后,要参加喜筵、觐见皇上,大家都穿上最华美的衣服,戴上大红花,而唯有司马光不愿意戴花。同僚就跟他说,这是皇帝所赏赐的,不能不戴,他才勉强地插上一支,由此可见,他是何其地勤俭。尤其当他官居宰相时,也依然是粗茶淡饭,衣着简单,生活简朴,一生保持着勤俭清廉的风范。
早年,司马光并没有小孩,他的夫人很着急,就为他寻觅了一个小妾,趁机送入书房,正气凛然的司马光明白夫人的意思,但却连正眼都不瞧一眼。此妾很想试探他,顺手取了一本书,柔柔地问他:“这是什么书?”话语间还故作妩媚之态。司马光不为所动,面容立刻变得更加严肃,他毕恭毕敬地站了起来,拱起手,非常郑重地回答:“这是《尚书》。”结果本想大献殷勤的妾,也知难而退。正由于接受了圣贤的教诲,刚正廉明的司马光才能把持住做人的分寸,丝毫不为所动。
司马温公一生不爱名利,行谊谨慎,从来不说虚妄不实的话。尤其他在晚年曾说过,他一生光明磊落,立身处世堂堂正正,从来没有一件事是不可告人的。也就因为他的磊落风范,这一段话成为流传千古的美德,也是后人对他最推崇的德行之一。
当时王安石提出了新法,司马光看出新政对百姓的危害很大,所以他不畏权贵的迫害,极力地反对,得罪不少当权的政客,因此埋下了祸患,被降职外放,但他并未因此而畏惧权势,完全不计个人得失,仍然深切关怀着百姓的疾苦。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就是他高洁的风范。
当时,司马光居住洛阳,想就此隐退,终老余生,但是百姓却希望他能继续在朝廷任职。史书记载,他们在家中日夜祷告,甚至在路上号呼哭泣,苦苦哀求他不要离开。这样的民心所向,哪里是普通的才智德能所能感得的?这是非比寻常的德行与真诚爱民,才能得到民心如此地拥戴。到了哲宗的时候,司马光重新被重用,成为当时的宰相。
与司马光卓绝高迈的品格一样流传久远的,是他用了十九年的时间,以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所编纂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这部史书,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举凡和民生休戚、国家政务有关的事迹,无论是善恶功过、是非成败,凡是可用来告诫后人的历史经验,都节录下来,以严谨的态度汇集整理成册,期望能作为往后的施政参考,借此惕励后人不要再重蹈历史的覆辙。展读这部《资治通鉴》,绵延不绝的历史经验,我们不得不由衷地感恩先贤的用心良苦。这是历经多少心血才得以承传,使我们能够汲取这么多先人宝贵的智能与经验。《资治通鉴》的历史经验无非就是我们最好的借鉴之镜。
勤政爱民的司马温公在晚年病重的时候,仍然拖着虚弱的身体,亲自处理公务,甚至通宵达旦地工作。有一次他病情加剧,昏迷了过去,口中仍喃喃自语,仔细一听,所说的全都是天下大事。
作为一位贤臣良相,司马温公贬官之时豁达超然,而当他重新掌握大权时,则毅然承担起拯治天下的重任,广开言路,举荐贤才,振兴国家,《宋史》称赞他建立的是扭转乾坤的不朽功业。他勤政爱民的风范,得到了天下百姓对他的爱戴,他也以光耀千古的德泽,得到了一代代的华夏子孙,对他不尽的感恩和追念。
【注释】宋朝司马光,字君实,人称司马温公,他对待父母极其孝顺,对待哥哥弟弟极其友爱,事奉皇上极其忠心,对待朋友极其诚信,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贤明的宰相和知名的学者。他投注了一生的心血所编纂的《资治通鉴》,记载了中国历史中许多善恶成败的经验教训,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一部珍贵的政治殷鉴的宝典。
八德篇之悌篇(24-22)---李绩焚须
22、八德篇之悌篇(24悌)---李绩焚须
诗曰:李绩在官,为姐煮粥,火焚其须,不用妾仆。
唐朝李绩,字懋功。本姓徐,叫徐世绩,后改为李绩,因为当时太宗皇帝李世民跟他父亲唐太祖李渊打天下的时候,李绩追随他们父子俩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建立唐朝,唐太宗非常感念他对国家的功劳,所以赐他姓李,并且封他为英国公,做了宰相。
有一次他返乡探亲,顺道去探望他的姐姐,姐姐这个时候碰巧生病了,李绩就留下来照顾姐姐,每天侍候着姐姐,亲自给姐姐煮粥。古时候煮粥很不容易,李绩在外面蹲着用炉子烧着劈材煮粥,不小心一阵风吹来竟把李绩的胡须烧着了,姐姐看见了,就说:“我们家里佣人很多,为什么要你自己做,辛苦到这般地步呢?”李绩回答:“我难道是为了没有人的缘故吗?因为现在姐姐的年纪已经老了,我的年纪也老了,我们还能有几时在一起,我为姐姐煮粥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李绩在外做官,与姐姐相聚太不容易了,而姐弟之情,别人是代替不了的。
八德篇之悌篇(24-23)---文本乞恩
23、八德篇之悌篇(24悌)---文本乞恩
诗曰:文本有弟,太宗不悦,婉曲陈情,泣下呜咽。
唐朝岑文本,官居右丞相。他的弟弟岑文昭,做了校书郎。可是岑文昭来往的朋友,多是些轻薄没有修养之人。太宗皇帝非常重视臣子们的德行,所以看到文昭屡屡出差错,心里很不高兴,对岑文本说:“你的弟弟事故很多,我要把他调到边远的地方去。 ”
岑文本听后就叩着头对太宗皇帝说:“我的弟弟因为很小就没有了父亲,所以老母非常溺爱他,现在皇上要叫他外出,母亲一定会忧愁劳瘁的。倘若没有了这个弟弟,就等于没有了我的老母了,让我回到家里,竭力劝诫他,弃恶从善。”讲到这时,他就呜呜咽咽地哭泣起来了。太宗皇帝很怜惜他爱护弟弟的情谊,就收回成命。最后文昭也改邪归正了。
孟子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这就是说,孩子在孩提时懂得敬爱父母,稍微长大之后懂得友爱兄弟,这些都不用学习就能知道的,因为它是源自于自然的天性,是人人本具的良知良能,正是所谓的“人之初,性本善”。
历史记载,文本记忆力好,文笔好,浑然天成。太宗说:“有文本在,天下的诏书就没有问题了。”因为他跟过去写诏书的人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文本的文思非常流畅,而且出口成章。来不及写,他就口述,由几个童子一起书写,很快就把这些诏书写完。完成以后,大家看这些诏书内容非常好,所以文本当时以文而出名,太宗也器重他,因此今天他请求太宗才得以获允,手足之情也出自一片孝心。
八德篇之悌篇(24-24)---文灿拒间
24、八德篇之悌篇(24悌)---文灿拒间
诗曰:文灿之兄,醉殴暴慢,邻人不平,怒其离间。
宋朝时候,有一个人叫周文灿。在父母和师长的教导下,从小他就深深地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根本。他有一个哥哥,兄弟俩友爱笃甚。小时候,他们经常一起在外面玩耍。文灿累了,哥哥就会把他背回家,在哥哥的背上,文灿感到就像在父亲的背上一样安全和踏实。
兄弟俩长大之后,父母相继去世。文灿和哥哥一直生活在一起,不幸的是哥哥染上了酗酒的恶习,经常喝得醉醺醺地回来,一个成年人应该干的活也因此而不能干了。天长日久,哥哥就只能靠着文灿为生了。有时清醒的时候,哥哥的内心也感到很羞惭,自己一个大男人,却要仰仗弟弟过日子。但酒瘾一来,两条腿就不由自主地往酒馆里迈。有时,一帮酒友大家拉拉扯扯也一起过去了。文灿看到哥哥这个样子,心中不但没有半点埋怨,还时常体恤到哥哥身体不好,心情不快,总是对哥哥恭恭敬敬,好言好语相待。在他心目中,哥哥永远是哥哥,与自己骨肉情深,手足相连,自己有能力养活哥哥,兄弟俩一定要终身友爱下去,这样父母的在天之灵也会感到无比安慰啊!
一天傍晚,文灿正在家里看书,忽然听到外面吵吵嚷嚷的,里面似乎还有哥哥的声音。他连忙跑出来,只见哥哥喝得酩酊大醉,正东倒西歪地往家里走来,嘴里还哼着歌儿,几个人正对着自己的哥哥指指点点。文灿急忙上前去扶哥哥,没想到哥哥粗声粗气地对他说:“你是谁?你要干什么?”突然一个大巴掌朝文灿猛搧过来。文灿猝不及防,倒在地上,哥哥又把他按在地上暴打了一顿。等哥哥打够了,文灿好不容易才爬起来,已是遍体鳞伤了。
邻居们闻讯纷纷赶来,他们早就对文灿的哥哥多年来仰仗弟弟生活有所不满,现在见到这幅情景,都感到愤愤不平。有的说:“太不像话了!居然打自己的亲生弟弟,也不想想自己是靠谁生活?”有的说:“文灿,别傻了,干脆告官算了!”这时哥哥的酒也醒了,看到如此情形,心中万分后悔,但又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在一旁默默垂泪。
几位邻居还在一旁大声指责。文灿看到众人这个样子,又看到哥哥在夜色中憔悴无助的模样,不禁一阵心酸。他走上前去扶住哥哥,怒声对着众人说:“我的哥哥并非来打你们,你们哪里可以离间我们的骨肉至亲啊!”众人一听,不禁一愣,仔细一回想,感到很惭愧,就悄悄地回去了。文灿把哥哥搀扶回家,帮他擦洗一番后安顿他睡下。在柔和的灯光下,文灿看着哥哥熟睡的面容,显得是那么消瘦和苍老。他不禁感慨万分,哥哥老了,我以后一定要更加细心地照料哥哥,让他能健康快乐地安度晚年。后半夜,哥哥醒了,他放心不下弟弟,轻手轻脚地起来,走到弟弟床边,在清凉的月光下,只见弟弟睡得很熟,很香甜。但脸上的伤痕却是清晰可见,哥哥不禁老泪纵横,弟弟呀,真对不住你啊!这件事情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一时传遍了邻里八方,传到了朝廷。许多人家的兄弟争相以周文灿作为效仿的榜样。当朝的宰相司马光知道了这件事情,不禁为周文灿对兄长的至情至爱大加赞赏,还常常写这一桩事情去劝诫人家,告诫凡是有兄弟之人,一定要懂得包容手足。
我们深深地感觉到:家庭中,团体内,我们与人相处需要和乐融融。这种和谐要长久地维持不是很容易,常常存在受离间的威胁。因此兄弟姐妹相处,无论何时何地,处在怎样的情形下,都应该以亲情为重,要相互体谅和包容。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假使周文灿听到别人对兄长交相指责,也对哥哥生起气来,一怒之下,可能反击,兄弟俩可能双双受伤,也许伤得会很严重。
另外,如果周文灿一怒之下告到衙门,他的兄长可能这一生因此而毁。因此,在众人为自己打抱不平的情形下,周文灿能以兄弟之情为重,不受好管闲事的众人离间,反而回劝他们,可以说是非常明智之举,这是缘于他的内心充满对兄长的敬爱啊!正是这种兄弟的亲情可以使他包容兄长一时酒后乱性做出的糊涂事,也给兄长有悔改的机会。
人在受屈辱时,或者情绪激动的时候,如果没有及时冷静下来,都有可能造成更深的、没有办法弥补的憾事。周文灿的兄长仰仗弟弟提供财物而生活,照理讲他应该知恩图报才是,想不到他却酒后失态,无缘无故伤害弟弟,邻居们当然会打抱不平。周文灿不愿意别人来破坏他们兄弟间的感情。能忍人所不能忍,包容自己的手足,实在是太难能可贵了。《弟子规》告诉我们“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周文灿的这一举动,不仅使兄弟之间的感情更加和乐,也使离世父母的在天之灵倍感宽慰。同时化及乡里、民风,更使千百年后的子孙从中学习受益,这怎不令人感动万分呢?
同时,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言人之非,后患何其大”,如果因为我们一句话,而破坏别人的和睦,这个罪有多深?有多广?古人告诫我们,言人之非时,要想到它的结局和后果,到底会怎么样?我们每个人都要以同情心去尊重、关怀他人的处境,谨言慎行,促进每个家庭的幸福。愿天下的每个家庭都能以亲情为重,永远和睦相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失散31年 親兄弟獄中相會
推荐|厚德够了可以转变环境——从大舜行孝说养德
《德女如兰》“郭妻担金”
3岁弟弟问5岁哥哥:你爱我吗?哥哥的回答太温暖了
78岁弟弟用拖车接89岁哥哥回家照顾,半生父母恩一世兄弟情
人生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